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长期放置宫内避孕器对子宫微环境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ng BH  Hou GH  Zhang YZ  Fan J  Zhang P  Li L  Luo X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0):823-826
目的 研究长期放置宫内避孕器 (IUD)后子宫局部微环境的变化及其分子机理。方法 对 6 2例使用IUD和 2 7例未使用IUD(对照组 )妇女 ,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宫腔冲洗液中细胞因子和抗体水平 ;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子宫内膜T淋巴细胞亚群 ;用电镜观察子宫内膜的超微结构 ;采用银染PCR 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 (SSCP)技术检测子宫内膜 p16、p5 3及K ras基因突变。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惰性及含铜IUD组的宫腔冲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浓度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但含铜IUD组的白细胞介素 (IL) 2浓度为 0 39μg/L± 0 18μg/L、分泌型IgA浓度为 2 0 0 0 μg/L± 12 2 4 μg/L ,对照组为 0 96 μg/L± 0 15 μg/L及 3377μg/L± 190 6 μg/L (P <0 0 5 ) ;含铜IUD组与对照组相比子宫内膜CD8+ 、CD4 + 淋巴细胞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长期放置两种IUD后子宫内膜的超微结构观察均未见坏死及异型改变 ;P16、p5 3、K ras基因在各组中均无突变。 结论 长期放置惰性IUD和含铜IUD是安全而有效的 ,但含铜IUD对宫腔局部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工具避孕     
020404放置IUD后宫腔微环境的研究/董白桦…//现代妇产科进展一2001,10(6)一438一440 为研究长期放置IUD子宫局部免疫功能的变化,以放置5一20年惰性和含铜IUD共62例为研究组,以正常妇女27例为对照组,以肿瘤坏死因子一a(TNF一a)、白细胞介素一2(IL一2)、分泌型IgA(SlgA)和T淋巴细胞为指标进行观察。结果:宫腔冲洗液TNF一a浓度,在惰性IUD组、含铜 IUD组与对照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含铜IUD组宫腔冲洗液IL一2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SlgA浓度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含铜IUD组子宫内膜组织抑制或杀伤T淋巴细胞(CD矿淋巴细…  相似文献   

3.
工具避孕     
061391 GyneFix IN IUD与MLCu IUD、γ-IUD临床效果比较;061392 利多卡因在置器困难病例中的应用;061393 山羊输卵管放置镍钛记忆合金硅橡胶可复性避孕栓组织结构观察;061394 长期放置含铜IUD与ras、p53基因突变及HPV感染的关系;061395 使用5年吉妮宫内节育器铜套溶蚀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 p2 1 ras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腺癌中的不同表达及意义。方法 :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 p2 1 ras阳性表达率为 59.38%,而正常组织仅一例弱阳性 ;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 p2 1 ras阳性表达率 ( 69.57%)及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绝经前妇女( P<0 .0 5)。结论 :提示 p2 1 ras有作为子宫内膜腺癌尤其是绝经后子宫内膜腺癌诊断标志物及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长期放置宫内避孕器(IUD)后子宫颈病变的发生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放置5 ̄14年惰性和含铜IUD者,采集宫颈脱落细胞学液基标本,采用伯塞斯达系统(TBS)诊断标准行宫颈细胞病理学诊断,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同一液基标本中乳头状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Ⅱ(HSVⅡ)、巨细胞病毒(HCMV)及沙眼衣原体(CT)的DNA含量。结果:①细胞学诊断结果:惰性IUD组有2例、含铜IUD组有4例诊断为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均于3 ̄6月后复查时转为正常。其余病例均在正常范围;②DNA定量测定结果:HPV-6/11、HSVⅡ、HCMV、CT4种病原体的阳性表达率及平均DNA含量在惰性IUD组、含铜IUD组及对照组中两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HPV16/18型均为阴性。结论:长期放置IUD不增加宫颈HPV、HSVⅡ、HCMV、CT感染率,不增加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21ras、p73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在15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19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61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检测p21ras、p73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子宫内膜病变的恶性进展,p21ras和p73的阳性表达率上调,且两者在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呈正相关(P<0.01)。p21ras和p73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病理学分级有关(P<0.05),与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p21ras、p73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且两者存在协同作用。联合检测p21ras、p73的表达可能成为子宫内膜腺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病理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416例放置IUD出血妇女的相关因素研究显示金属单环、宫形器与塑料IUD出血的发生率为57.78%、56.89%,明显高于活性以含铜为主的IUD10.83%(P<0.01);IUD出血与细菌、CT、Mg的感染密切相关,其检出率分别为35%左右、25%左右、22%左右,同时与经期卫生不良及不注意性交卫生和长期精神紧张有关。并且其出血常发生在放置IUD3~5年内。提示活性以铜离子IUD中铜离子有抑制CT、Mg的功能、减少出血的发生率;IUD使子宫内膜产生创面,为细菌、CT、Mg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经期卫生不良和不注意性交卫生也加大病原体的入侵机会,导致慢性迁延性病变,使子宫内膜不规则出血;长期精神紧张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而致子宫内膜不规则出血;另外,异物排斥反应过程可能与子宫内膜出血发生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8.
惰性宫内节育器对薄型子宫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放置惰性宫内节育器(IUD)能否改善薄型子宫内膜的容受性。方法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深圳市罗湖医院生殖中心采用长方案控制性超促排卵治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助孕,因子宫内膜薄放弃新鲜移植,拟解冻周期移植时按常规方法治疗子宫内膜厚度无改善的患者65例。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当日及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6 mm,解冻周期时常规治疗方法包括:雌激素补充、促排卵及阴道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等,子宫内膜厚度无改善,宫腔镜排除宫腔内器质性病变后放置惰性IUD 3个月,然后取环。上环前后分别B超监测:①检查子宫内膜厚度;②子宫内膜血流情况(即内膜血流、内膜下血流是否存在)。结果上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改变(P>0.05),但子宫内膜血流明显改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短期放置惰性IUD可能能够改善此类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达到妊娠的目的,为改善此类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宫内节育器(IUD)种类及内膜中铜含量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6例置含洞IUD及98例置不锈钢单环的的妇女宫颈分泌物CT;对因症取出IUD的19例妇女,取器后刮取子宫内膜,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子宫内膜铜含量。结果:放置含铜IUD者CT感染率(3.0%)明显低于置不锈钢单环者(12.2%),P〈0.05;放置合铜IUD的妇女子宫内膜铜含量明显高于置不锈钢单环者(P〈0.05)。结论:含铜IUD对生殖道CT感染有抑制作用。含铜IUD可能通过释放的铜离子来发挥抗CT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出血与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54例放置IUD后出血病倒(IUD出血组)、放置IUD后无不良反应者51例(IUD正常组)、未放置IUD子宫异常出血16例(无IUD出血组)及未放置IUD正常妇女15例(无IUD正常组)之宫颈分泌物和子宫内膜中的沙眼衣原体(CT)、生殖支原体(Mg)进行检测.结果 IUD出血组宫颈管分泌物CT及M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5.2%、25.9%,均明显高于IUD正常组和无IUD正常组(p<0.05),IUD出血组宫腔内膜CT及M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7.8%、20.4%,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放置IUD后子宫异常出血与生殖道CT、Mg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53和P21ras基因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情况,及其表达在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5例正常子宫内膜、1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35例子宫内膜癌中P53和P21ras的表达情况。结果:15例正常子宫内膜中P53和P21ras基因表达阴性;1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中2例P53阳性(16.6%)、1例P21ras阳性(8.3%);在子宫内膜癌中P53阳性20例(57.1%)、17例P21ras阳性(48.0%)。结论:P53和P21ras基因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中均有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P〈0.05),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ras基因、p53基因突变与喉鳞状细胞癌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分析40例喉鳞状细胞癌H-ras,K-ras,和N-ras基因的第12密码子,p53基因第5,7外显子中点突变的情况。结果:H-ras基因突变9例,突变率为22.5%(9/40);K-ras基因突变8例,突变率为20%(8/40),N-ras基因突变5例,突变率为12.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基因ras和p16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癌术后复发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3例手术切除肝癌组织和12例正常肝组织的ras和p16表达及与肝癌临床病理指标、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ras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0%和34.0%,ras表达与肿瘤大小、有无肝内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ras阳性、阴性表达病例3年复发率分别为68.8%、38.9%,3年生存率分别为37.1%、66.7%(P<0.05)。(2)p16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各为47.2%、100.0%,p16表达与有无肝内转移、组织分化密切相关(P均<0.05)。p16阳性、阴性表达病例3年复发率分别为48.0%、67.9%,其3年生存率分别为64.0%、32.1%(P均<0.05)。(3)ras和p16在肝癌中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p16阳性ras阴性与p16阴性ras阳性表达病 列3年复发率分别为35.7%、79.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29.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联合检测p16和ras的表达可作为判断肝癌术后复发及预后的有效指标,多基因分析比单基因分析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p53和k-ras基因突变在大肠癌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p53和k-ras基因突变在大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64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粘膜组织的p53和k-ras基因.结果:64例大肠癌患者中发生p53基因突变28例(43.8%),发生k-ras基因突变26例(40.6%),出现p53和kras基因协同突变11例(17.2%).p53和k-ras基因突变与病人性别、肿块部位、大小、浸润深度及Dukes分期无关;k-ras基因突变组年龄略高于非突变组;p53或k-ras基因单一突变组易出现淋巴结转移,但无统计学意义;p53和k-ras基因协同突变组淋巴结转移率(10/11、90.9%)明显高于两者均无突变组(7/21、33.3%,P<0.05).结论:p53和k-ras基因协同突变可能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大肠癌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了39例膀胱癌及7例正常膀胱组织中Ha-ras基因、p53基因变异,并结合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参数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膀胱癌组织中Ha-ras基因、p53基因变异率分别为36%、30.8%,两者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与分级分期呈正相关。复发肿瘤的Ha-ras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原发肿瘤;6例标本同时呈现Ha-ras基因与p53基因突变。提示Ha-ras基因、p53基因变异及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及演变,并与其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自然病程及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6.
肺癌组织p53和K-ras基因突变及其表达产物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肺癌组织中p53 和 Kras 基因突变、蛋白表达,以及二者的关系. 方法:应用 P C R S S C P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肺癌组织中的p53 和 Kras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 结果:肺癌组织中检测到p53 和 Kras基因的突变分别为53% 和14% ,肺癌组织中检测到p53 蛋白和 pras 21 蛋白的积聚分别为58% 和19% . 结论:p53 和 Kras基因突变与肺癌发生关系密切,其基因突变与蛋白的积聚之间存在一致的关系,但并非完全对应. p53 和 Kras基因突变及其表达产物的检测对肺癌患者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他莫昔芬对乳腺癌患者的子宫内膜腺细胞p21ra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ras基因突变与他莫昔芬相关性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0月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手术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服用他莫昔芬前和服用3年以上的正常子宫内膜和他莫昔芬相关性子宫内膜息肉中的p21ras蛋白表达。以同时期于我院治疗的绝经后子宫脱垂患者的子宫内膜、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对照组。所有对照组患者,均无化疗和放疗及雌、孕激素服用史。结果乳癌组中,服药3年以上和他莫昔芬相关子宫内膜息肉组中,p21ras的表达率分别为25.5%(5/20)、27.27%(6/22),与正常未服药的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中,p21ras在正常内膜组、内膜息肉组、子宫内膜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1/30)、13.33%(4/30)、70%(14/20),表达率逐渐增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21ras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细胞上的过度表达与子宫内膜病变关系密切。使用他莫昔芬后,引起的p21ras蛋白的表达增加,可能是这一人群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的Epstein-Barr(EB)病毒感染、p53、p21ras基因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对瘤细胞进行免疫表型研究,CD20、CD45RA、CD79a 鉴定瘤细胞的B细胞分化,CD45RO、CD3除外瘤细胞T细胞分化.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瘤细胞p53基因表达、p21ras基因表达.EB病毒寡核苷酸探针(EBER)原位杂交,观察瘤细胞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34例肠道B细胞淋巴瘤好发部位为回肠和结肠,以单发瘤结节多见,常伴有表面溃疡形成.34例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9例(26.5%),19例为惰性的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ZL-MALT型)(55.9%),6例为MZL-MALT型伴高度恶性转化(17.6%).EBV- EBER 原位杂交检测,全部病例为阴性.p53蛋白表达共有23例,占全部病例的67.6%(其中高度恶性占47.8%);16例有p21ras的表达,为47.1%(其中高度恶性占43.8%).有15例同时检出p53蛋白和p21ras的表达,占病例数的44.1%.结论 :34例肠道B细胞淋巴瘤以惰性为多见,但恶性转化明显.EBV的研究提示肠道B细胞淋巴瘤有别于T细胞淋巴瘤,与EBV感染无关.p53蛋白的表达高于p21ras,p53和p21ras的共同表达检出率较高,提示癌基因p53和p21ras在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