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解放初期,广西靖西县疟疾流行严重,1958年疟疾发病率高达250.39/万(7813/301201),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高中度疟区,经疟疾控制前期、疾病控制期、灭疟后期三个阶段,采取落实病人根治、防蚊灭蚊、发热病人血检、病灶点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使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三日疟已经绝迹,90年代以来疟疾年带虫发病率均控制在1/万以下,1994-2001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防治效果显,有效控制了疟疾传播流行。2001年11月经广西卫生厅组织专家现场考核验收,确认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总结防治监测工作经验,巩固发展基本消灭疟疾成果,进一步加强基本消灭疟疾后灭疟监测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是严防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永城市2006年疟疾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河南省永城市2006年疟疾暴发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以探讨控制暴发的措施.方法 收集河南省永城市2006年疟疾报告、个案调查、发热病人血检、暴发点漏报调查及年终全民普查等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河南省永城市2006年发病2889例,发病率为222.7/10万,较上年的51.9/10万上升3.3倍.病例主要分布在马桥镇、李寨乡、新桥乡和双桥乡4个乡镇,共发病1825例,平均发病率为1067.3/10万,是永城市发病率的4.8倍,而发病数占永城市发病总数的63.2%.这36个暴发点集中在与安徽省交界的上述4个乡镇,共发病1265例,占4个乡镇发病总数的69_3%,平均发病率为1.8%,其中李寨乡的彭庄村发病43人,发病率达4.0%.分析暴发点的1265例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1.36(730/535),年龄最小的4个月,最大的92岁,其中15岁以下儿童占23.3%(295/1265),5岁以下儿童占2.8%(35/1265);农民和学生发病分别占发病总数的73.4%(928/1265)和23.3%(294/1265).暴发主要在8月下旬到10月上旬,出现31个暴发点,占暴发点总数的86%.暴发点调查漏报率为5%.年终全民普查发现417例疑似疟疾病例.结论 永城市2006年出现疟疾暴发,疟疾疫情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江苏省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点。方法 收集全省各县1989-2000年疟疾疫情资料,对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或阳性率进行相关分析或率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全省年发病率变化趋势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的发病率呈一致关系,中华按蚊地区疟疾发病稳定在较低水平,平均年发病率为 0.10/万;而两种按蚊共存地区平均发病率为1.86/万,明显高于中华按蚊单一区(p<0.01),且有向毗邻地区扩散的趋势。本地居民友热病人血检阳性率0.06%,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0、55%,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IFA阳性率与发病率呈相关关系。结论 两种按蚊共存地区及其毗邻地区疟疾潜在流行的危险性较高,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出现较大流行和反复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本地疟疾流行的相关因素和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南阳市及重点县市区疟疾疫情和媒介监测等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5年桐柏县南部山区发生疟疾局部暴发流行并波及相邻的唐河县部分乡镇,至2000年疟疾又出现发病高峰,发病数达到3688例,通过采取控制传播媒介和传染源管理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2005年,全市疟疾发病降之1995年以来最低点874例,自2001-2005年,连续5年均为散发。2006年疟疾疫情回升到1083例,2007年全市疟疾发病继续回升,达到1363例,比去年上升25.85%,出现23个灶状暴发点;邓州市的裴营乡寇营村出现疟疾流行,在全乡启动了Ⅳ级疟疾突发疫情应急预案。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密度也有增多的趋势。结论南阳市疟疾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受疟疾流行周期性规律的影响,也与媒介密度增加和传染源管理工作有所放松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混合分布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灌溉农业,将冬水田全部改建为水旱轮作田后,对消除疟疾的效果。方法 调查冬水田减少直至消失与按蚊密度变化情况和疟疾发病数的关系。结果 冬水田面积由1960年的333.7hm^3,占稻田总面积的以64.26%减少至0,中华按蚊分别下降92.86%和82.14%,疟痰发病数连续15年为0,中华按蚊分别下降蛆.86%和82.14%,疟疾发病数连续15年为0。结论 在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混合分布区消灭冬水田可消灭疟疾。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疟疾监测点5年纵向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江苏省疟疾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方法根据疟疾发病情况,江苏省从2005年起选择发病率较高的睢宁县官山镇、铜山县棠张镇、泗洪县天岗湖镇、盱眙县仇集镇和宜兴市张渚镇作为疟疾监测点,调查发热病人血检、小学生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疟疾病人个案调查、媒介密度监测等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05~2009年5年监测点疟疾发病数分别为65、46、40、28和24例,发热病人血检率从2005年的2.76%,提高到2009年的5.16%。203例疟疾病人在乡镇医院初诊的152例,占74.88%;在村医初诊的25例,占12.31%。结论提升乡镇医生疟疾病例诊断和规范治疗的能力,对及时发现传染源,减少二代病人的产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B.S和B.t.H_(14)混合发酵液在不同水质中的灭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cricus,B,S)和苏云金杆菌H_(14)(Bacillus thuringiesisH_(14).B.t.H_(14))混合发酵液的灭蚊作用已众所周知,为了使B.S和B.t.H_(14)混合发酵液充分发挥灭蚊作用,笔者对影响B.S和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球形芽孢杆菌(以下称B.S)和苏芸金杆菌以色列亚种血清型14(以下称H14)两菌种协同发酵工艺,利用B.S和H14的混合生长相容性,制成一种新的灭蚊幼剂,使它既具有H14杀虫谱广、毒效发挥快和毒效高的优点同时也具有B.S残效长的优点;而且也克服了H14无持效和B.S杀虫谱窄、毒效发挥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李宗惠 《中国热带医学》2006,6(8):1383-1384
云南省是我国疟疾流行的主要地区之一,历史上疟疾流行程度较为严重,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疟疾发病率已由1953年的239/万下降至1994年的4.33/万,但由于地形复杂,地理位置特殊,且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周边国家接壤的地区,流行人员十分频繁,传染源输入无法杜绝,加之传疟媒介种类较多分布较广,致使多年来呈较高水平流行,95—98年根据疟疾疫情报告分析,发病率分别为3.94/万、3.06/万、3.75/万、3.27/万,近几年来流行程度大有增加的趋势,局部点状的疟疾爆发、间断、流行的发生,给抗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现将云南省目前疟疾流行的主要因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如东县地处长江下游黄海之滨的水网地区,是以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曾发生过二次疟疾暴发流行,1960年的发病率高达30.13%。经长期防治,发病率逐步下降,从1992年起全县的发病率已降至1/10万以下。为了解掌握低发病率状态下的疟疾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作者对1992年—1998年全县的疟疾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1 资料来源 1992—1998年全县各医疗单位上报,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江门市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和监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利用疟疾病人个案表确定病例性质和发病前所从事的职业。媒介监测以半通宵人诱法,然后将捕获的按蚊进行种群鉴定和解剖。结果1995~2004年江门市报告疟疾627例,年发病率在0·024/万~0·668/万之间;十年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人587例,平均每年检出58·7例,其中外来人口疟疾病占66·67%,本省居民占33·33%。通过职业分析,从事砍伐、打石和种养等职业患病率最高。近十年间日疟是江门市流行的唯一虫种,偶见输入性恶性疟。在10个病灶点进行传疟媒介调查,人诱捕获6种按蚊,未发现子孢子自然感染。用除虫菊酯浸泡蚊帐防治疟疾及传疟媒介获得良好效果,可作处理流动人口疟疾疫点的重要措施。结论江门市疟疾发病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目前疟疾流行以散发或输入为主,主要对病例的早治疗和疫点的早处理,以阻断疟疾在江门市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全州县疟疾监测点5年监测效果,为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疟疾监测点2005-2009年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来共血检本地居民发热患者3780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血检流动人员发热患者955人,疟原虫阳性率为0.73%。媒介监测,共进行50次室外人工诱蚊和蚊帐内捕蚊,仅捕获中华按蚊1种5579只,平均叮人为53.52只/入夜。结论全州县疟疾监测点5年查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疟疾传播已阻断。但传疟媒介和输入性疟疾仍然存在,疟疾监测措施不能中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湖北中华按蚊地区疟疾高发病率的社会和行为学因素,为设计以改善该地区疟痰流行状况为日的的应用性研究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选取湖北省枣阳市璩湾镇曹冲村为研究点,于2004年6—7月,通过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疟防人员的专题小组讨论了解该地区的疟疾流行与防治状况、与村领导的专题小组讨论了解该村的疟疾流行与防治状况以及村民的疟防知识、态度和行为,并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和问卷共调查了201户居民的家庭情况、疟防知识信念、家庭患疟情况和求医行为、家庭疟疾预防行为、对疟防活动的知晓情况等。结果70%多的居民认为疟疾与蚊虫叮咬有关,有30.8%的居民给出了错误看法,有13.9%的居民不知道疟痰如何引起和传播。约97%的居民知道反复发冷发热是疟疾的典刑症状,77.1%的居民表示患疟后到村诊所就诊。95%的家庭拥有蚊帐,81%的家庭拥有蚊虫驱避剂,98.O%的居民认为服用抗疟药是预防患疟疾的首要方法。村诊所不具备显微镜或快速诊断试条,村医受经济利益驱动常对症状不典刑患者给与抗生素或退热药治疗,上报疟痰病例的积极性不高。乡镇卫生院工资低,疟防人员流动性大。结论科学的疟防知识尚未完全取代当地居民的传统认识,有必要开展一项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改善当地居民的疟痰防治知识、意识和行为;村医在疟疾防治中的作用需要加强,有必要加大对村医正确诊断、规范治疗和及时上报疟疾病例方面的支持、培训和管理;基层疟防人员的稳定性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哀牢山微小按蚊数量变化与疟疾流行的关系。 方法 收集和分析哀牢山各年疟疾和按蚊监测报表资料和各种农作物种植以及当地气象资料情况并另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疟疾发病率与微小按蚊数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r=0.89,P<0.05),微小按蚊数量变化与分层在1100m海拔以上的村委会种植甘蔗有统计学意义(r=0.78,P<0.05)。 结论 半山区种植农作物变化对控制疟疾有重要作用。高疟区控制疟疾流行的关键是降低主要传疟媒介的密度,缩小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江苏省传疟媒介的种群、密度和季节变化,为控制疟疾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5~2010年,选择江苏省5个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和清晨蚊帐内(室内)搜捕法进行种群和季节变化调查。利用圆形分布法对6年逐月疟疾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江苏省5个疟疾媒介监测点仅捕获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出现于7月上半月。疟疾发病高峰日出现于8月16日。疟疾病例分布与媒介的季节消长情况相吻合。结论疟疾防治中仍应继续加强媒介的监测与控制,警惕因中华按蚊密度升高而致疟疾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媒介按蚊生态与疟疾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湖北省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生态习性以及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调查各县(市)疟疾发病情况及当地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生态习性。结果湖北省疟疾流行与媒介的种类、栖息场所、吸血习性等有密切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嗜人按蚊人房密度为84.04%,中华按蚊密度为15,96%。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平均高出中华按蚊44.47倍,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数的81.38%-93.84%。结论在嗜人按蚊存在的地区,疟疾发病较高。应根据媒介生态习性、分布特点及发病规律采取不同的抗疟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四川内江市基本消灭疟疾技术措施及其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学娅  胡青兰  杨健 《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213-1214,1181
目的总结基本消灭疟疾防治成效,探讨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指导今后的防治工作。方法针对不同时期疟疾流行特点,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控制流行,降低发病率。结果全市疟疾发病率由1963年的237.98/万下降至2003年的0.01/77,2004年已无本地病例发生,五县(区)分别于1985、1988、2004年经四川省专家组考核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实现了全市基本消灭疟疾。结论采用分类指导、分区防治;坚持综合治理,加强培训和健康教育,提高疟防工作质量等,可有效地控制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全州县50余年疟疾流行过程,评价控制措施和防治效果,为疟疾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州县1950.2009年疟疾疫情、防治监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50多年的反复防治,全州县疟疾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病率从1955年的72.2/万降到1980~1989年的1.05/万,1990至2009年无本地感染病例。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经广西卫生厅组织专家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和消灭疟疾标准。结论疟疾防治工作,只要政府重视,加强领导,采取因时因地制宜的防控措施,就能把疟疾发病控制在很低水平,最后达到消除疟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黄石市1951—2021年疟疾流行特征、防控策略、措施及取得的效果,为进一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951—2021年黄石市疟疾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疟疾流行情况、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绘制“半对数”线图、表格展示历年发病情况和防控工作开展情况。结果 1951—2021年黄石市共报告疟疾527 78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0.07/万。疟疾防治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疟疾高流行阶段(1951—1979年)、实现基本消灭疟疾阶段(1980—1999年)、巩固防治成果阶段(2000—2010年)、消除疟疾阶段(2011—2021年),不同流行时期采取不同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在疟疾高流行阶段,大力开展普查普治,强化对现症病人管理;实现基本消灭疟疾阶段,采取突出重点、分类防治策略;当发病率降到1/万以下,采取疟疾监测为主措施,包括传染源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疫点处置、流动人口疟疾管理、蚊媒监测等,通过积极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1989年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1999年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水平,2015年通过省级消除疟疾验收。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及对外交流增多...  相似文献   

20.
李锦辉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175-1177
广西开展全区性疟疾防治以前,有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等三种疟疾流行,遍布全自治区82个市县,1954年疟疾发病率296.67/万,死亡率1.4/10万,疟疾病人数占法定传染病总人数70%。经过多年积极防治,反复斗争,1987-1999年全自治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2000-2010年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2003-2010年未发现本地传播的恶性疟。本文综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疟疾流行与防治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