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HP)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1~12月,我院外科腹腔镜切除经H-E染色病理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病人新鲜胆囊标本90例,全部胆囊标本均附带胆囊黏膜。每例标本取黏膜3块,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特殊染色(采用硼酸美蓝法)、快速尿素酶检测3种方法,检测胆结石患者胆囊黏膜HP感染情况。结果:PCR、硼酸美蓝染色及快速尿素酶检测3种方法,HP阳性率分别为35.6%(32/90)、14.4%(13/90)、21.1%(19/90)。结论:HP存在于胆囊黏膜中,提示HP感染可能与胆囊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U)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14C尿素呼气实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研究组,52例)及健康对照者(对照组,52例)的HP阳性率,比较两组Hp阳性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无论用14C尿素呼气实验或者ELISA法检测研究组与对照组的Hp检测结果都表明,研究组感染Hp阳性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HP感染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将72例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72.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低于对照组的30.6%(P〈0.05)。结论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时,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蔡树冰 《广东医学》2016,(Z2):117-118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关性,并探讨Hp感染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血气分析的情况。方法(1)回顾性分析住院的305例COPD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30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将两组对象进行14 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两组Hp阳性率;(2)从305例COPD患者抽取140例Hp阳性和140例Hp阴性的COPD患者,比较两组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的情况。结果(1)研究组的Hp阳性率为66.8%,对照组为4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肺功能检测结果示Hp阳性的COPD患者的FEV1/FVC和FEV1%pre水平高于阴性组;血气分析结果显示Hp阳性COPD组的PaO2和SaO2水平低于阴性的COPD患者,而PaCO2的水平高于Hp阴性的COPD患者(均P<0.01)。结论 COPD患者感染率比健康人群高,Hp感染与COPD关系密切,可能是COPD患者肺功能恶化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将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切除法进行治疗,为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法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和感染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几率为12.0%,对照组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几率为30.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几率较低,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可取得理想的疗效,而且安全性较高,引发并发症的几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使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伴有胆囊结石的效果。方法数据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胆囊炎伴有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8例,分别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与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比对照组优异,两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伴有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优异,可进行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对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74例,采取数字表随机分组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7例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反应情况。结果:手术后两组CRP、IL-6、TNF-α指标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OD、MDA指标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胆瘘1例,腹胀3例,黄疸1例,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22%;对照组术后胆瘘2例,腹胀6例,黄疸3例,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8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可显著改善术后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与肝硬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诊断的肝硬化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一时间段来我院检查无肝硬化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率、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率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在各组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病率,两组差异显著有意义,P值小于0.05。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率越高,肝硬化的病情程度越严重;观察组中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大于4mm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胆囊壁厚度小于4m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结论:肝硬化患者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率高,而且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率与肝硬化的功能受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胆囊壁增厚是胆囊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简称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43例胃癌患者的新鲜癌手术标本及血清标本、36例十二提肠溃疡患者(对照组)的胃窦粘膜组织及血清标本入本组研究,分别采用PCR及血清学试验检测其Hp感染状况,两项检测均为阳性者即确立为Hp感染,结果:(1)43例胃癌中,Hp阳性30例,阳性率69.77%,36例十二指肠溃疡中,Hp阳性30例,阳性率83.33%,两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Hp耻性患者中,胃癌及对照组cagA基因阳性分别为24例、25例,阳性率分别为80.00%、83.33%,两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2)43例胃癌中,高中分化腺癌组Hp及cagA检出率分别为62.50%及70.00%,低未分化癌组Hp及cagA检出率分别为74.07%及85.00%,但两组Hp及cagA检出率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Hp感染及cagA^ 菌株感染不是胃癌发生的唯一或必须因素。(2)胃癌的分化程度与Hp及cagA^ 菌株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吴雄英   《中国医学工程》2015,(2):190-191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手术切除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手术切除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皆采取开腹式胆囊切除术处理,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而研究组采取围术期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愈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手术切除患者采取围术期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rea breath test,14C-UBT)及检外周静脉血Hp抗体,比较两组Hp阳性率。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Hp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40%vs40.00%,χ^2=12.66,P〈0.01)。结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可能与Hp感染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袁潜   《中国医学工程》2014,(5):97-9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36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36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两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6%、22.22%,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1806,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感染率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胃镜下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248例,同期随机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00例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进行Hp检测,观察两组Hp的感染率。将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增加正规抗Hp治疗10天,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胃镜下炎症修复情况。结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26.21%(65/24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48.00%(96/20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后治疗有效率94.44%,而未根除Hp的治疗有效率7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于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探讨抗Hp治疗对Hp感染阳性ITP患者的疗效。方法 ITP组45例,正常对照组32例,利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两组Hp感染情况,对Hp感染阳性的ITP患者在治疗ITP的同时加用抗Hp治疗,与ITP组中Hp阴性病例治疗后的血小板数进行比较。结果 ITP组及正常对照组的Hp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6.7%与43.8%,ITP组Hp阳性率明显较高(P〈0.05);25例Hp阳性的ITP患者经抗Hp治疗后,转阴21例的血小板数明显高于ITP组中Hp阴性组(P〈0.05);Hp根除后的21例中,有12例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或恢复正常。结论 ITP患者Hp感染阳性率高于正常人;抗Hp治疗可以提高Hp感染的部分ITP患者血小板数量;Hp感染可能与ITP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及胃黏膜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消化性溃疡共16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同时观察组47例胃癌患者胃镜分型按照Borrmann分类为Ⅰ、Ⅱ、Ⅲ、Ⅳ型,组织学按照Lauren分为肠型和弥漫型,按照位置分为贲门型和非贲门型,观察不同部位和分类中的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p感染阳性率最低,胃溃疡Hp感染阳性率最高,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阳性率第二,四组病人经统计学分析,χ2=6.988,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胃癌Hp感染中非贲门与贲门感染相比较差异显著(72.7%vs 42.8%)。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有一定的关联,非贲门位置的胃癌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贲门位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并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53例作为病例组,无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并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2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取食管下端黏膜及胃窦黏膜各3块,并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Hp检查和Hp培养,食管及胃窦黏膜Hp菌株应用PCR方法行cagA基因、vacA基因检测.结果病例组、对照组中食管黏膜的Hp阳性率分别为14/53(26.4%)、8/25(3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窦黏膜的Hp阳性率分别为20/53(37.8%)、16/25(6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中胃窦黏膜Hp的cagA+检出率(6/20,30%)明显低于对照组(10/16,62.5%)(P<0.05),而vacA+检出率分别为6/20(30%)、7/16(43.8%),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程度食管炎中食管黏膜Hp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窦黏膜Hp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cagA+及vacA+的Hp菌株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cagA+菌株多见于程度轻的食管炎.结论食管黏膜中检测到的Hp可能来源于胃窦黏膜的Hp,胃窦Hp感染、尤其是cagA+的Hp感染可能在RE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常规Calot三角入路与经胆囊后三角(PTOG)解剖入路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14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7例。两组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经常规Calot三角入路,观察组经PTOG解剖入路,比较两组手术视野满意度、中转开腹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视野满意度为96.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转开腹率为1.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PTOG解剖入路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可提高手术视野满意度,以及降低中转开腹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常规Calot三角入路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1︰1比例,将10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对照组(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后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前的评估价值。方法随机收集2015年1月-2016年9月我院48例经CT或B超等各种影像学诊断确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48例经过上腹增强扫描诊断为非胆囊疾病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胆囊动脉与胆囊管具体显示率、显示评分,并观察患者解剖结构与临床变异情况。结果对照组胆囊管均可以显示,研究组有3例无法显示,且都是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2组胆囊管显示率、平均显示评分、胆囊管走行变异率、胆囊动脉走行变异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胆囊动脉均可以显示,研究组胆囊动脉平均显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96例患者中,93例可以显示胆囊管,正常走行81例(87.10%),走行变异12例(12.90%),包括高位胆囊管7例,右迷走胆管形成与旋前于肝总管右壁位置汇入各2例,低位胆囊管1例;93例可将胆囊动脉走行准确显示出来,其中77例(82.80%)胆囊动脉走行显示正常(Ia型),走行变异16例(17.20%),包括5例Ib型,4例IIa型,7例IIb型。结论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LC术前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可有效显示胆囊管与胆囊动脉及周围解剖关系,且能发现其行走变异情况,从而为LC术前评估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EGFR在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的表达规律及与结石形成的可能关系。方法采用EGFR的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对照组胆囊(胆囊息肉手术切除)24例,结石组胆囊92例,其中胆固醇结石胆囊54例,胆红素结石胆囊38例。结果EGFR在对照组胆囊、结石组胆囊阳性率分别为8.3%(2/24)、38.0%(35/92),其中胆固醇结石组、胆红素结石组为40.7%(22/54),34.2%(13/38)。结论E0FR与胆囊结石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