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特点和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初治无效的川崎病的特点及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分析总结1996年1月-2008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初治有效者为敏感组。无效者为无反应组,对二组患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8例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并于起病10d内应用IVIG治疗,44例对首次IVIG无反应,发生率13.4%,无反应组热程较短.血白细胞(WBC)、血沉(ESR)、乳酸脱轻酶(LDH)明显升高,血红蛋白(Hb)及白蛋白(ALB)明显降低(P〈0.05或P〈0.01),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再治疗选择中,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优于IVIG重复治疗,且冠脉病变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IVIG无反应川崎病发生率约13.4%,具有热程较短,WBC、ESR、LDH较高,Hb、ALB较低的特点,冠脉病变发生率高。对初次IVIG无效患儿推荐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相似文献   

2.
C-反应蛋白在川崎病诊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川崎病(KD)诊疗中的意义。方法:30例KD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CRP、血小板(PLT)、白细胞(WBC)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儿血清CRP含量、WBC总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PLT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KD早期血清CRP含量升高,治疗3~5d内CRP含量迅速下降,与临床症状的恢复成正比,CRP对KD的诊疗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首次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高危因素以及再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对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410例其中对IVIG治疗有效的川崎病患儿372例、IVIG无反应川崎病38例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反应组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均较敏感组明显升高,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明显降低。无反应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RP、WBC、中性粒细胞下降不明显,血小板(PLT)、Hb、ALB下降明显。本研究中有7例在发热3~4 d使用IVIG,均为IVIG无反应,而敏感组均在发热满5 d后使用IVIG。川崎病211例使用1 g/kg,连2 d,其中无反应25例(占11.8%),川崎病199例使用2 g/kg,24 h内输注,其中无反应13例(占6.5%),每日1 g/kg连续用2 d的方法较2 g/kg一次给药IVIG无反应型的发生率高。对IVIG无反应者的再治疗,给予IVIG追加疗法或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疗效肯定。结论:IVIG无反应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WBC、中性粒细胞、CRP不降低,Hb、ALB、PLT降低,首次使用IVIG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高危因素。每日1 g/kg连续用2 d的方法较2 g/kg一次给药IVIG无反应型的发生率高。对IVIG无反应川崎病建议IVIG追加治疗,无效者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川崎病患者52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400mg/(kg·d)]和观察组(大剂量,2g/kg)两组,每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沉(ESR)、PLT、CRP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ESR、PLT、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手足肿胀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冠状动脉受损。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后,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与冠状动脉正常者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接受IVIG治疗,并且有治疗前后血液学检查结果的KD患者29例,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KD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NCAL)组和冠状动脉病变(CAL)组,记录两组患者在应用IVIG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内和2周内静脉血WBC总数及其分类、PLT、CRP和ESR的结果,同时收集24例正常对照者WBC总数及其分类、PLT。结果(1)治疗前NCAL组和CAL组WBC总数及分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IVIG治疗后CAL组和NCAL组WBC总数、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淋巴细胞明显增高(P均〈0.05);在CAL组,治疗后1周内WBC总数仍高于对照组,而NCAL组WBC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变化不受IVIG影响而逐渐增高。(3)IVIG治疗后CAL组CR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CAL组治疗后CR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与NCAL组ESR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的发病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失衡有关,IVIG可以通过恢复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不敏感川崎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08年3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113例川崎病患儿,回顾分析病历及常用实验室指标。结果:IVIG不敏感川崎病组WBC、CRP、ESR、GPT水平均高于IVIG敏感组,而Hb、ALB水平降低,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浆WBC、CRP、ESR、GPT、Hb、ALB水平可作为早期判断IVIG不敏感川崎病及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测定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浊度散射速率法测定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前后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浓度、并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eutrophil,N)、体温(temperature,T)及痰培养,采用自身对照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患者入院时CRP均明显大于8mg/L,治疗后的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肺部感染患者的CR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ESR、WBC、N、体温和痰培养(P〈0.05).结论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机体发生感染时数小时内就可明显升高,在有效抗感染治疗后明显下降.由于CRP较ESR、WBC、N、体温和痰培养的检出更为敏感,因此,CRP可作为诊断老年肺部感染和观察疗效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泓宇  胡梵  王晓琴 《西部医学》2009,21(5):727-72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37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32例(23.4%)。性别、发病时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WBC、CRP及血浆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年龄、发热持续时间、CRP与CAL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CAL与惠儿CRP、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对小年龄组患儿,如发热时间长、CRP明显升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CRP、WBC和ESR联合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应用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血沉(ESR)的检测对儿童早期感染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分为细菌感染组35例、病毒感染组28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采用CRP快速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及ESR测定仪检测。结果细菌感染组CRP、WBC、ES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比较CRP、WBC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砌.01),但ESR无显著差异(P〉0.05);病毒感染纽CRP、WBC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ESR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小儿急性感染时,CRP、WBC的检测有助于疾病早期鉴别诊断,对于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而ESR阳性率低,对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早期鉴别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血液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及生化检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忠 《当代医学》2013,(35):90-91
目的探讨血液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及生化检测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放置30min,3h和6h的血液样本。结果以放置30min的检测结果为对照。3h后血常规RBC、WBC、PLT、Hb结果无显著差异,6h后PLT明显降低(P〈0.05);3h后生化检测LDH升高及QLU、TBIL降低明显(P〈0.05),6h后LDH降低显著(P〈0.01),AST、ALT及Cr明显升高(P〈0.05),OLU及TBIL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液样本长时间放置会对血常规及生化检测结果产生影响,采集血样应及时送检,增加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百令胶囊对尿毒症非透析患者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尿毒症非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百令治疗组和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营养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百令治疗组Hs—CRP、IL-6的水平明显下降,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与强直性脊椎炎(AS)病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根据ASDAS强直性脊椎炎疾病活动度评估方法对本院自2004年10月1日~2008年8月31日72例AS住院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活动期组与稳定期组的血常规化验结果,包括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以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AS活动期WBC、N、PLT、ESR、CRP值均显著高于稳定期(P〈0.05或P〈0.01),HB值小于稳定期(P〈0.05),活动期Hb、PLT、ESR、CRP异常率均高于稳定期,而两组WBC、N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b、PLT、ESR、CRP与AS疾病活动有关,可作为AS活动性判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CRP、ESR及WBC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WBC的检测对儿童早期感染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检测172例感染儿童入院时和经抗生素治疗72h后的血常规、血沉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含量,以4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结果细菌感染组WBC、CRP、ESR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显著性(P〈0.001);病毒感染组WBC、CRP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ESR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差异具显著性(P〈0.001)。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比较,WBC、CRP、ESR均有显著性差异。CRP阳性的患儿经抗生素治疗72h后,CRP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ESR则轻度下降,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急性感染时,CRP、WBC、ESR的检测有助于疾病早期的鉴别诊断,对于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鉴别具一定的价值,而CRP又是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的敏感但非特异性的指标,可指导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并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环孢茵素(Cs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CsA联合司坦唑醇,对照组仅用司坦唑醇,6个月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二组患者外周血中Hb、WBC及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二组患者外周血中Hb、WBC及PLT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Hb及WBC水平较对照组上升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组患者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0.0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67%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CAA临床疗效显著,临床用药相关副作用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在ICU细菌感染患者中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率(Ne)在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ICU细菌感染患者75例,分为重症感染组(39例)和局部感染组(36例),并选取46例非感染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中PCT、CRP、WBC、Ne的差别。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重症感染组和局部感染组PCT、CRP、Ne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只有重症感染组WBC水平升高(P〈0.05);与局部感染组比较,重症感染组PCT、CRP、Ne水平明显升高(P〈0.01),WBC水平也升高(P〈0.05)。以下面的评价指标,PCT〉0.05μg/L;CRP〉10mg/L;WBC计数〉10×10^9/L;Ne阳性〉70%检测细菌感染,PCT敏感性97.3%,特异性为91.3%;CRP敏感性97.3%,特异性为52.2%;Ne敏感性89.3%,特异性为58.7%;WBC敏感性52%,特异性为67.4%。结论PCT是检测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的指标,CRP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差。故联合监测PCT及CRP的含量可早期诊断ICU重症感染患者。  相似文献   

16.
魏文甫 《河北医学》2010,16(12):1523-1525
目的:探讨疟疾患者血液指标相关项目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应用现代生化检测手段分别测定健康体检者和疟疾患者RBC、Hb、WBC、PLT、RDW、TCH等血液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疟疾组的RBC、Hb、PLT明显降低,TCH明显升高,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或极其显著差异(P〈0.01)。PLT指标的降低可作为疟疾检验的独立考察因素。结论:RBC、Hb、PLT、TCH指标的变化对于疟疾的诊断有一定实际意义,特别是PLT指标的严重下降可作为非洲疟疾患者诊断的验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IL-17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稳定期和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SIA)检测40例健康体检者和120例稳定期和活动期RA患者的IL-17水平,同时检测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结果IL-17,PLT,ESR,RF,CRP等指标RA患者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A患者活动期PLT,ESR,RF,CRP,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期(P〈0.05)。结论IL-17与RA免疫炎症有关,其水平高低可反映痛惜活动变化。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指标与DAS28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活动指标的变化及与DAS28的相关性。探讨反映RA病情活动的敏感指标。方法:选取RA初治患者109例,男21例,女88例。观察RA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各指标的变化,包括触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患者痛觉、医生和患者对疾病活动的综合评价(VAS)、晨僵、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和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根据触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和ESR计算出DAS28,分析各指标与DAS28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后比较,患者晨僵、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患者痛觉及医生和患者的VAS明显改善(P〈0.001),CRP、RF、PLT、ESR明显下降(P〈0.01)。治疗前、后DAS28分别为4.53&#177;1.16和2.86&#177;1.01(t=0.746,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与DAS28独立相关的因素是患者痛觉(b=0.499,P〈0.001)、Hb(6=-0.304,P=0.007);治疗后与DAS28独立相关的因素是CRP(b=0.451,P=0.002),医生的VAS(b=0.365,P=0.011)。结论:治疗前患者痛觉、Hb,治疗后CRP、医生对疾病活动的VAS与DAS28独立相关,能独立反映病情的活动性。CRP、PLT和RF的改善是评价疾病活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CRP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金强  高敏  成宇 《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585-158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检测432例患儿入院时的和经抗生素治疗72h后的CRP和WBC计数,以8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结果细菌感染组CRP和WBC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3例CRP阳性的患儿经抗生素治疗72h后,CRP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则轻度下降,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能初步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可指导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并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个体化营养治疗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浙江省舟山医院共收治的12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治疗的方法,按照1:1的人数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实验组给予个体化营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球蛋白A(I啦)、免疫球蛋白G(IgG)、C型反应性蛋白(CRP)、微量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2hPG)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免疫学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gA、IgG、ALB、Hb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IgA、IgG、ALB、Hb[(3.3±1.4)、(14.5±3.2)、(38.7±1.3)、(130.6±35.5)g/L]明显高于对照组[(2.4±1.2)、(13.5±4.5)、(35.5±2.4)、(118.5±21.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FPG、2hPG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O.05);实验组FPG、2hPG[(8.1±1.6)、(11.3±2.4)mmol/L]低于对照组[(9.4±5.5)mmol/L、(12.5±7.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营养治疗能有效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提高其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