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态MRI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匙孔动态MR对垂体微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有头痛、闭经、泌乳、过度肥胖或肢端肥大等症状的 53例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的MR影像资料 ,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在相互隔离、不知道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的情况下对 53例的动态MRI、MR传统增强及冠状面平扫T1 WI分级 ,并得出一致结果。分级标准为 :0级 :垂体内未见异常信号 ;Ⅰ级 :垂体内信号不均匀 ;Ⅱ级 :垂体内见有粟粒、结节或片块状的异常信号区。将动态MR、MR传统增强及平扫图像分级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动态MR垂体内未见异常信号者 (0级 ) 1例 ,垂体内信号不均匀者 (Ⅰ级 ) 2 9例 ,垂体内见有粟粒、结节或片块状的异常信号区者 (Ⅱ级 ) 2 3例 ;MR传统增强 0级 2 6例 ,Ⅰ级 1 7例 ,Ⅱ级 1 0例 ;MR平扫 0级 39例 ,Ⅰ级 1 0例 ,Ⅱ级 4例。本组动态MR检出率为 98 1 % ;传统增强MR检出率为 51 9% ;MR平扫检出率为 2 6 4%。行×列 χ2 检验 ,P <0 0 0 5。表明动态MR能明显提高微腺瘤显示的级别 ,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动态MR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诊断的可靠性 ,降低MR图像模棱两可的出现率。临床怀疑垂体微腺瘤而MR平扫阴性者 ,动态MR应列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动态MRI对垂体徽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31例垂体微腺瘤患者(手术25例,临床证实6例),采用美国GE1.5T超导磁共振仪,动态增强扫描,用造影剂Gd-DTPA(马根维显),剂量0.1mmol/kg,采用FSE序列。结果:常规平扫31例中有25例可见异常信号改变,占80.6%,而动态增强后31例中28例病灶呈低信号,有明显的图像特点,占90.3%。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具有特征性改变,在诊断垂体微腺瘤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I匙孔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经临床或手术证实为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在不知道患者临床资料的情况下对MRI图像显示垂体微腺瘤的情况进行分级.将动态增强扫描微腺瘤的检出率与常规增强扫描及平扫的检出率进行比较. 结果 MRI平扫、动态增强和延迟增强扫描对微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4.7%、97.4%和73.7%,这种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动态增强MRI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显示的等级.结论 MRI匙孔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司建设  李曦  任芙娥 《人民军医》2003,46(9):534-536
CT及MRI扫描易于发现较大的垂体瘤 ,而微腺瘤 (microadenoma)只有在冠状位、薄层面扫描才能发现。MRI有多方位成像的优点 ,故对垂体微腺瘤检出率明显提高。 1995~ 2 0 0 2年 ,我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微腺瘤 2 4例 ,现将其CT及MRI影像特征回顾性分析 ,以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2 4例中 ,男 4例 ,女 2 0例 ;年龄 16~ 5 1岁 ,平均 34岁。其中泌乳激素腺瘤 2 0例(83 3%) ,生长激素腺瘤 3例 (12 5 %) ,继发性促肾上腺激素 (ACTH)腺瘤 1例 (4 17%)。泌乳激素腺瘤有乳头溢液、闭经 ;生长激素腺瘤…  相似文献   

5.
6.
垂体微腺瘤是颅内好发肿瘤之一。MRI以其无创伤、无骨伪影、软组织分辨力高、解剖背景清楚及三维成像等优点,成为诊断垂体瘤较为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间50例经结合临床表现和血中有关激素水平并治疗后有效的垂体微腺瘤,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杜鹏  林伟  张静 《武警医学》2011,22(4):296-299
 目的 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有头痛、闭经、泌乳、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的34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的MRI影像资料,分析垂体微腺瘤动态增强前后的MRI表现,并绘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结果 34例垂体微腺瘤中,平扫检出病灶24例,而动态增强扫描均发现病灶,表现为动态早期稍低信号影,似"充盈缺损".MRI平扫的检出率为70.6%,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率为100%,行McNemar x2检验,P<0.05,说明两种扫描方法在垂体微腺瘤检出率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诊断的可靠性及检出率,降低MRI图像的不确定性的出现率.临床怀疑垂体微腺瘤者,应常规行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垂体微腺瘤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垂体动态增强扫描36例,采用GE Signa Contour 0.5T超导型MRI仪,先行常规矢状面SET1和冠状面SET1、FSET2平扫,然后手动推注造影剂马根维显,成人剂量0.1ml/kg,选择FSET1序列,进行快速连续5期增强扫描。结果:每期扫描时间约32—35秒。第1期(动脉期)垂体柄首先显示强化;第2-4期(静脉期)垂体呈逐渐强化并达最高峰值;第5期(毛细血管期)垂体强化程度开始逐步下降。结论:MR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是诊断脑垂体微腺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可观察造影剂在垂体强化的动态过程,为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
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6 2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患者进行MRI平扫、Gd 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并分析其MRI信号特征。结果 MRI平扫、动态增强和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微腺瘤检出率分别为 4 6 .8% (2 9/ 6 2 )、88.7% (5 5 / 6 2 )和 6 4 .5 % (4 0 /6 2 )。 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 ,其中以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最高。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首选强化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5例垂体微腺瘤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征象及动态增强信号强度一时间曲线图的特点,总结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对25例经过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病例.行MRI平扫及半剂量(0.05mmol/kg)动态增强扫描,并利用工作站后处理功能.绘制出动态增强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图。结果:平扫垂体信号异常的20例.主要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稍低信号。平扫垂体信号无异常的5例;25例均进行半剂量(0.05mmol/kg)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早期(25~35s)呈低信号的病例8例,动脉中期(35~76s)呈低信号的病例16例·动脉晚期(76~120s)呈高信号的病例1例。结论:半剂量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的敏感性、检出率都好于其它检查,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垂体微腺瘤MRI和CT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垂体内低信号灶,垂体高度,上缘形状,鞍底骨质凹陷和垂体柄移位对垂体微腺瘤的MRI诊断价值;比较MRI和CT在显示上述征像上的能力。材料和方法:对50例正常对照组垂体腺和41例病理证实的垂体微腺瘤术前MRI进行对比观察,并对其中20例微腺瘤进行MRI和CT特征对照研究。结果:对照组与腺瘤组相比垂体腺增高,上缘凸起,内有低信号灶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鞍底凹陷侵独发生率也有显著差别(p<0.05),垂体柄向腺瘤对侧移位发生率无显著差别(p<0.1)。在判断垂体微腺瘤的位置及大小(5.1±2.0/5.2±1.9mm)、鞍隔上抬(16/15)、垂体柄偏位(10/9)以及垂体增大(17/16)上,MRI稍优于CT(p>0.25)。明确鞍底骨质侵蚀CT明显优于MRI(p<0.05)。结论:增大垂体腺内出现低信号灶,伴上缘凸起和鞍底凹陷侵蚀为MRI诊断微腺瘤最可靠征像;MRI在显示上述征像(鞍底骨质侵蚀除外)上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低场强MRI在垂体微腺瘸的诊断中的价值,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内分泌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微腺瘸57例的MRI表现,总结其表现特征。结果在57例微腺瘤病人中,51例在T1WI上呈低信号,34例上缘膨隆,34例高径大于8mm,31例垂体柄向对侧偏移,增强后相对低信号50例。结论依据磁共振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厦内分泌检查,能很好的诊断垂体微腺瘤,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垂体动态增强扫描并延迟扫描对鉴别垂体微腺瘤与垂体Rathke’s囊肿的价值。方法:对45例垂体微腺瘤与16例垂体Rathke’s囊肿患者的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并延迟扫描的影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垂体内病变的强化特点。结果:垂体微腺瘤的强化特点为动态增强扫描信号强度弱于正常垂体,延迟扫描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垂体或与正常垂体相仿。垂体Rathke’s囊肿的强化特点为动态增强扫描信号无明显强化,延迟扫描仍无对比剂进入。结论:延迟扫描对比剂是否进入是垂体微腺瘤与垂体Rathke’s囊肿的主要鉴别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注射对比剂后不同增强方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6例垂体微腺瘤患者先行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和T2 WI扫描 ,然后行GD DTPA冠状面T1WI动态增强扫描和常规延迟增强扫描 ,3 0min后再行冠状面T1WI延迟增强扫描。结果 :5 6例微腺瘤中平扫显示 13例 ,动态增强显示 5 5例 ,常规延迟增强显示 48例 ,延迟增强显示 3 3例。其中动态增强清楚显示 47例 ,常规延迟增强清楚显示 2 6例 ,延迟增强清楚显示 14例 ,三者检出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与常规延迟增强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较低 ,不适宜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DMRI)在丰满垂体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选取我院1999年10月~2005年4月期间具备:①垂体高径在男性超过8mm,女性超过10mm;②垂体双侧基本对称;③MRI平扫及普通增强扫描(CMRI)中垂体信号均匀,并完成DMRI检查;④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为入选条件的丰满垂体共22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图像资料。结果:非瘤性丰满垂体19例,其中青春期12例,流产后4例,产后1例,增强后24~48s显示以垂体结节部为中心向远侧及两侧呈渐进性、对称性弥散样强化,增强后60~72s垂体均匀强化;垂体增生2例,增强后24~72s见以垂体结节部为中心向远侧及两侧呈渐进性、对称性弥散样强化,但结节部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垂体远侧部。瘤性垂体3例,均为垂体微腺瘤,增强后36~72s清晰显示垂体内局灶性低信号影。结论:DMRI可为瘤性和非瘤性丰满垂体提供有用的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en patients with biochemical evidence of a hormonally active pituitary adenoma were examined by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then by pre and post Gadolinium-DTPA (Gd-DTPA)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Excluding one false positive case, CT and unenhanced MRI were comparable in the detection of microadenoma. Post Gd-DTPA examination gave more clear evidence of the actual adenoma in two patients and aided in the demonstration of a third. However, in two others all imaging techniques failed to demonstrate the microadenoma subsequently found at surgery. On the post enhancement MRI it was easier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of a tumour to the cavernous sinus and to visualise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parasellar carotid arteri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MRI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子宫腺肌症的临床及MRI资料,应用自旋回波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常规行横断面FSE T2WI、SE T1WI及矢状面FSE T2WI扫描,其中10例病人加扫子宫解剖轴位及矢状位脂肪抑制FSE T2WI序列,分析其MR表现。结果弥漫性子宫腺肌症19例,以后壁结合带明显增厚为主的有11例。局限性子宫腺肌症12例,病变位于后壁7例,前壁4例,底部为主1例。28例T2WI呈与结合带信号相近的低信号影为主,内可见多发散在点状、小囊状高信号灶,21例T1WI呈与子宫肌层等信号,其中9例于T1WI也见点状、小囊状高信号。3例于肌层内见局限性类圆形结合带样信号。结论MRI可明确子宫腺肌症的范围及部位,脂肪抑制序列是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在肝脏炎性假瘤(IPL)诊断与鉴别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Gd-DTPA动态增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L12例13个病灶,重点观察病灶在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强化方式及特点。结果12例患者共发现13个病灶,在T1WI上,4个病灶呈等信号,其余呈低信号。在T2WI上,6个病灶呈高信号,4个呈等信号,3个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方式及特点如下:(1)全部病灶呈延迟强化;(2)动脉期4个病灶可见强化,其余无明显强化;(3)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可见周边部环形强化(9/13,69.23%)、分隔样强化(6/13,46.15%)、中心或偏心性小结节状强化(2/13,15.38%)、全瘤不均质强化(1/13,7.69%);(4)延迟期病灶内存在无强化区(7/13,53.85%);(5)延迟期病灶缩小感(4/13,30.77%)。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可反映IPL的血供特点及病理特征,对定性诊断与鉴别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