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者评价了33例肾、肾周及肾旁脓肿经皮引流疗效及方法。首先依照脓肿的位置、包膜完整与否、邻近腔隙的延伸、脓肿分隔、多发的脓腔分类。由CT(30例)或US(3例)导向作脓腔穿刺,随即抽取标术。一般情况下,用18号薄壁穿刺针直接作脓腔穿刺,少数先用22号针抽吸脓液,然后再将18号针穿入同一脓腔,再经18号针送入导丝并在脓腔内盘绕,然后用Teflon扩张器建立通道。大多数病人是用CT导向插入导丝及放置导管,9例病人用透视导向置放导管。病人均取腹膜外进路。根据初始穿刺液的粘滞度选择导管(8、12或14F)。导管数目依脓肿位置、有无间隔及其间交通、单发或多发决定。12/16例肾内局限脓肿可用一根导管  相似文献   

2.
3.
作者报告7例3~18岁患者8个胸部脓肿的经皮引流结果。第一组4例5个纵隔或纵隔旁脓肿,3例因食管穿孔、2例因食管吻合漏引起。第二组3例肺脓肿,脓肿均接近胸膜表面。为确定最安全的引流捷径,术前5例行CT检查,2例给予造影剂增强扫描。全部操作均在荧屏导向下进行,3例另加超声导向。6例给予静脉镇静,1例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4.
经皮脓肿引流Perkutane Abszessdrainage(PAD)是处理腹腔脓肿和积液时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它以60~88%的治愈率说明其是感染外科一种极有价值的补充方法.应用PAD和手术联合治疗脓肿,死亡率降低一半.与开放引流相比,PAD有下列优点:经皮操作不会导致感染在腹腔内播散:组织损伤和解剖结构改变极微;病人不致发生麻醉、手术和术后阶段的有关并发症;处理简单,病人即刻可以活动;费用少.本文报告脓肿引流技术的现状及其适应证,总结近8年来100多例脓肿治疗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CT引导置管引流治疗单发性腹膜后脓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发性腹膜后脓肿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的13例腹膜后单发性脓肿,脓肿位于胰尾部4例,胰头旁3例,肾周间隙3例,肾后间隙2例,腰大肌旁1例;脓肿最大径3.5~8.0cm。结果8例患者行1次穿刺引流,3例行2次穿刺引流,2例行3次穿刺引流。13例患者平均引流16d,经过临床、超声及CT随访未发现残存感染灶或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腹膜后脓肿疗效确切、创伤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经皮肝穿刺引流术在治疗肝脓肿的临床应用效果。材料与方法:对6例经CT检查,发现肝脏巨大液化性病灶,结合临床诊断为肝脓肿,用PTCD套管针,Seldinger技术局部穿刺引流,抗生素灌洗引流管。结果:1例患者病理证实为肝癌,其余5例肝脓肿全部达到临床痊愈。结论:本方法治疗肝脓肿具有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的优点,对年老体弱者也适用,可缩短住院时间,是考虑怍为治疗肝脓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8.
作者对50例脓肿病人作CT导阳经皮引流。引流管为5.5、7、8.5的Trocar型导管,导管置入后,尽可能多地抽吸液体使脓腔减压,然后将导管缝在皮肤上,并将之与冲洗引流系统相连。该系统是标准的在大多数医院都具有者。为了加强虹吸作用,引流袋必须始终处在低于病人的位置。冲洗导管时,根据脓腔大小注射器内首先吸入5—10 ml生理盐水,但不要超过最初从脓腔引流出液量的  相似文献   

9.
非结核性腹膜后髂窝脓肿在内,外科杂志上已有零星报导,而在放射科文献中却未见描述,此症在临床及X线常被误诊,如果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那么就会延误诊断和治疗,其后果可能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10.
肝脓肿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据统计占腹部脓肿的13%,不进行引流的死亡率为28%,迅速而充分的引流可很快改善病人状况,死亡率降为14%以下。既往多需手术切开引流,较复杂且副作用多。近一年来,我们对19例肝脓肿病人在CT或B超定位后施行X线电视导向,经皮置入导管外引流,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89~1990年共施胆囊切除术600例,其中3例术后并发肝下脓肿,占总病例数的0.5%。我们对3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导管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ainage简称PCD)进行了诊治,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32~54岁。3例病人均有发烧、上腹部疼痛,体温37.6℃~39.0℃,血象WBC明显增高,病程最短10天,最长4个月。脓腔最小5.0×4.0cm,最大6.7×4.0cm。  相似文献   

12.
腹膜后间隙位置较深,范围较广,其感染或化脓比较少见。腹膜后脓肿的临床表现较复杂,常不易即时发现与正确诊断。X线和超声检查能提供比较重要的诊断依据,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1973~1985年我们收集了21例,现将资料较完整的16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评估CT导引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效果。材料与方法:对11例经实验室检查证实为细菌性肝脓肿及1例结核性肝脓肿行穿刺引流及抗生素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达到临床痊愈。结论:本方法是治疗肝脓肿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肝脓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开肝脏引流,近年来应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技术已引起临床重视。我院从1983年11月开始,在B超和X线电视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4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皮导管引流脓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脓肿的间隔和多房性致使成功率较低,一些研究表明尿激酶在这种病例中也许有用,作者拟确定经皮导管引流过程中脓腔内灌注尿激酶的安全性。作者治疗了26例31个脓肿,所用剂量按脓肿大小而定。第一组9例,1000IU/cm直径;第二组11例,2500IU/cm直径;第三组9例,5000IU/cm直径。在确定是脓肿后24小时内开始注入尿激酶,每次注入后用5~10m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关闭导管5~  相似文献   

17.
张硕  史昌乾  胡永胜  赵岩  朱江  廖威 《武警医学》2013,24(9):764-766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引流在阑尾周围脓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经皮引流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抗生素全身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经皮引流组在全身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经腹壁脓腔置管引流。结果经皮引流组第2周治愈率40.00%(12/30)、有效率90.00%(27/30),第3周治愈率80.00%(24/30)、有效率96.67%(29/30),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且经皮引流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象恢复正常时间、脓腔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治疗期间经皮引流组无中转手术治疗病例。结论对液化相对完全且局限的阑尾周围脓肿,经皮穿刺引流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性 ,2 8岁 ,因腹胀、腹痛、便秘半月 ,加重伴发热 10d入院。半月前患者进食不洁饮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伴腹胀 ,持续 2~ 3h后稍好转 ,后为隐痛不适 ,大便难解 ,每 3~ 5d解一次。近 10天来腹痛加剧 ,且每于 16时左右开始发热 ,体温波动于 38.0~ 39.8℃之间 ,呈弛张热。在院外予抗感染(甲硝唑、青霉素、氧氟沙星等 ) ,效果不佳。入院查体 :T 38.5℃、P 92次 /分、R 2 0次 /分、BP 110 / 70mmHg ,精神差 ,急性病容 ,心肺未见异常 ,腹平软 ,脐周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未触及包块 ,肝脾肋下未触及 ,移动性浊音阴性 ,肠鸣音…  相似文献   

19.
非结核性化脓性腹膜后髂窝脓肿很少能在术前作出诊断,如不及时发现可造成严重后果。本文作者报告一例伴有不常见的骨膜新骨形成之X线表现以致在术前难以做出正确诊断的病例。患者为一11岁女孩,右髋疼两个月,伴低烧和跛行。体检在右腹股沟韧带上方可触及一肿块,伴压痛,无反跳痛和肌紧张。颈部或腹部淋巴结不肿大,血色素11.7克/100毫升,白血球18600。前后位盆腔照片上显示右半盆腔有一大的软组织肿块,邻近的髂骨及耻骨上枝有层状骨膜新骨形成,新骨形成区下面未见骨质破坏。 IVP显示右输尿管远端被软组织肿块向内侧推移,膀胱移向盆腔左侧;超声显示右下腹髂腰肌内  相似文献   

20.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阑尾周围脓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阑尾周围脓肿的安全性和效果. 资料与方法 38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接受CT导向下经皮穿刺引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置管数目、引流量、带管时间、并发症和随访结果. 结果 对5例脓肿<4 cm者行细针单独抽吸,另33例各经皮置入一根引流管;引流脓液25~270 ml,平均80 ml;带管6~24天,平均9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1例,2例复发给予抗生素治愈. 结论 对液化完全且局限的阑尾周围脓肿,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