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该地区2010年1月-2010年12月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方法对8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结果该地区小儿手足口病发病高峰为第三季度,该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散居儿童发病明显高于托幼儿童及学生,且农村儿童发病多见,有明确接触史者少见,容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和心肌损害,预后良好.结论要严格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防止手足口病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2.
袁应兰 《中外医疗》2012,31(10):115-116
目的对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进行探讨,以找寻最好的防治途径。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感染性疾病科室收治的确诊患儿500例,对此500例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多发于三岁以下的患儿,上述500例患者中3岁以下的患儿有423例,占84.6%,而好发季节是7-9个月,有396例患病,占79.2%,另外有487例次出现发热,占97.4%,386例次出现皮疹,占77.2%,口腔黏膜病变499例次,占99.8%,有并发症的患者有356例,占71.2%。结论控制本病的关键就是预防,同时要搞好环境、食品、个人卫生,加强疫情的监控,一旦发现,及时进行治疗隔离上报,做好这些手足口病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预防的。  相似文献   

3.
小儿手足口病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分析74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经治病例无合并其他症状者43例(58.1%),合并呼吸道或(和)消化道症状者15例(20.3%),合并病毒性脑炎或脑膜脑炎、心肌炎等重症倾向者16例(21.6%)。对轻症病例行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对重症倾向病例在抗病毒、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痊愈71例,好转3例,无l例发展为重症或死亡。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诊断治疗,注意生命体征监测及症状体征的变化,及时采取对策,预后均较好。  相似文献   

4.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发疹性感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EV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引起,通常症状轻微,重症患儿可导致死亡。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正式列入丙类法定传染病。本文就小儿手足口病病原体、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预防及基层医院接诊手足口病患儿需要注意的要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为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原阳县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11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还原型谷胱苷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8.2%,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4%,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苷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夏秋季儿科常见病,临床以手掌、足、口腔内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且国内外曾有反复流行。2001年5月~2002年7月我科门诊收治手足口病37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21例,女16例,男女之比1.3:1;年龄8  相似文献   

7.
本病也称夏季脓疮,综合病症.大都由Co×Sa Chic A_(16)型病毒引起并流行.1992年3~5月我院门诊儿科收治33例,现就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1 流行病学与临床资料1.1 流行病学:本组33例患儿均在3—5月份发病.4月22例,占66%.33例例均住在市区,铁路家属26例,路外7例.在托24例,25例有明显接触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重症病例与轻症病例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按照体温、白细胞数、呼吸频率及心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例与轻症病例的发热、口腔疱疹及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热、口腔疱疹及抽搐抖动易惊等神经系统症状已成为手足口病患儿的危重信号。  相似文献   

9.
小儿手足口病289例临床观察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从中获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对策,为今后手足口病的及早治疗提供经验。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8年6月安徽省立医院医治的289例手足口病患儿作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加以总结。结果经治病例中轻症271例,重症倾向15例,重症3例。对轻症病例行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对重症倾向病例在抗病毒、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降颅压、静脉滴注丙种免疫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对重症病例置PICU在重症倾向病例治疗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处理。痊愈268例,好转20例,死亡1例。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诊断治疗,注意筛查重症病人,及时采取对策,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10.
11.
小儿手足口病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了解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病学规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防止本病爆发流行。方法 对46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好发于3岁左右学龄前儿童,易发生集体感染;误诊8例,误诊率为17.3%;有2例并发心肌损害。46例均治愈。结论 对该病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小儿手足口病预后良好,但易并发心肌损害。加强疫情报告,控制疫情扩散,是预防爆发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诊治小儿手足口病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寻求早期识别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27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一般病例列为对照组219例,重症病例列为观察组5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在高烧超过3d、四肢无力、烦躁嗜睡、呕吐、惊厥等方面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心率、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转氨酶、心电图、肺片等方面异常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发现、及时治疗、预防并发症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方法,提高小儿免疫力,加强对疾病的认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柯萨奇病毒A16及肠道病毒71所致,为全球小儿常见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报道。1981年我国上海首次报道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安徽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至2008年5月13号,全国共报告98406例,死亡52例。因此,该病已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小儿手足口病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分析我院我科确诊的小儿手足口病8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我院确诊的86例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发脑炎者,可表现为嗜睡、精神食欲差、持续发热、呕吐、惊厥.从流行病学方面,好发于1~3岁,占总数的87.2%.幼托儿多见,占总数的73.3%.本病虽好发于夏秋季,但冬季发病仍不可忽视.本病愈后良好.结论 该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手段,以抗病毒、对症治疗为主,治疗要及时、早期治疗,做好小儿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刘雨睿 《吉林医学》2012,33(16):3496
目的:了解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方法:对264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4例患儿中,男152例,女112例,5岁以下者占89%,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5~8月,重症患儿4例;260例治愈出院,好转出院1例,3例死亡。结论: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大多预后良好,如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则死亡率高,因此早期发现重症倾向,及时治疗,可显著降低手足口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顾丽湘 《吉林医学》2003,24(5):467-467
<正> 手足口病近几年发病很少,但今年趋向流行,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A组肠道病毒引致,在四肢远端和手足等部位出现疱疹,不结痂,在口腔黏膜也有疱疹和溃疡性疾病。我科于2002年7月-10月共收治小儿手足口病46例。1 临床资料 在46例患儿中男26例,女20例,均为夏秋两季发病,年龄9个月~1岁10例,2岁11例,3岁6例,4岁11例,5岁8例。全部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锦州市妇婴医院2012年4月-9月门诊诊治的362例手足口病患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发病患儿大部分年龄集中在6个月5岁之间,季节主要在春夏季。②全部患儿均有手足及口腔疱疹,伴发热者多见,少数患儿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等其它系统合并症。③白细胞计数部分升高,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部分患儿有心肌酶谱及血糖升高等。④积极抗病毒等中西医联合治疗效果更佳。无一例死亡。结论: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数患儿以发热、手足和口腔多部位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小于3岁婴幼儿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应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小儿手足口病172例流行病学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多见于2~5岁的小儿,每年的6、7月份是高发季节。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接种预防措施。现对2007年5月18日至7月12日在我院儿科手足口病门诊诊断的手足口病患儿17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38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对2009年6月至8月期间收治的38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3岁以下304例(80.0%),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近2∶1;全部病例手、足、口腔、臀部见斑丘疹、疱疹,少数四肢亦见皮疹,躯干部极少,病情重者皮疹反而少;发热301例(79.2%)。2例危重症(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死亡。通过早期识别具有高危因素的19例重症病例,并予早期干预治疗,均获痊愈。结论掌握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早期从重症病例中筛查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并采取早期干预治疗,可阻止病情进展为危重症,提高救治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6月、2009年4月~5月在我院住院的资料完整的手足口病患儿422例,从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 422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性多于女性,5岁及以下儿童最多(90.76%);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皮疹,可伴纳差、眠差、咳嗽、呕吐、烦躁、头痛等症状;辅助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心肌酶谱异常,血糖升高或降低.治疗主要是中西医结合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治愈421例,死亡1例. 结论 把握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是提高本病疗效的关键;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筛查初诊重症患儿,以便能及时采取对策,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