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查王健  黄茂  殷凯生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3):3703-3705
目的:比较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上无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指标的影响,并探讨无创通气减少较严重气道阻塞患者有创通气比率的可能性。方法:病情相似的40例COPD急性加重所致呼吸衰竭的患者,按所接受的治疗分成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组(BiPAP组),各2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意识、皮肤湿度、紫绀、呼吸、血压、心率及喘息等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6h分别采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其中BiPAP组还在脱机后自主呼吸情况下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1)BiPAP组应用较高的压力支持水平可使90%(18例)患者血气明显改善,PaO2升高(P<0.001),PaCO2下降 (P<0.01);(2)与对照组相比,治疗6h后BiPAP组的PaO2(P<0.05)、PaCO2(P<0.01)都显著改善。结论:早期应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治疗COPD所致呼吸衰竭,在较高压力支持水平通气时,效果显著,可以使多数患者避免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有创通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3例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每天接受6~8h的无创通气,共12周,同时评价其呼吸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变化。结果和对照组相比,机械通气治疗组呼吸功能明显改善,运动能力明显提高。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能改善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运动能力,是这些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呼吸机经鼻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BiPAP呼吸机经鼻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持续低流量吸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PaO2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PaCO2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BiPAP呼吸机经鼻气道正气通气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显著,可以提高PaO2,降低PaCO2,是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喉罩与口鼻罩在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喉罩(LMA)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2008年间应用喉罩和口鼻罩无创通气治疗的28例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喉罩组简称L组,15例口鼻罩简称M组,13例。结果:两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症状均有改善(P<0.05),但L组对比M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在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无创通气时可以首选LMA通气气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NIPPV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分析变化,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并同以往未使用无创治疗的30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50例NIPPV治疗后2 h,48 h的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率,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确切,避免机械通气,缩短病程,是救治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20例COPD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经鼻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改用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模式行序贯性机械通气。与20例COPD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插管行机械通气,后常规应用SIMv+PSV模式常规脱机的相应指标做回顾性比较。结果:利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控制患者病情,并且能够使总机械通气时间和VAP发生例数均显著减少(P〈20.001)。结论:序贯性机械通气可明显改善COPD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优于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方法:2009年5月~2010年2月我科收治Ⅱ型呼吸衰竭患者30例,在常规抗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等治疗基础上,给予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48h复查血气分析。结果:治疗后48h患者血液pH值、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氧分压(PaO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则明显下降,(P0.05)。结论:早期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安全有效,细致周密的护理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3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39例,所有病例均在给予低流量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并于治疗期间严密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结果:无创通气治疗8 h后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开始下降,72 h后36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2例改为有创机械通气,后序贯改为无创机械通气后脱机存活,1例病情加重,家属放弃治疗。治疗后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肯定,掌握好适应证,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敏  郑玉琼  韩蓉  李洪成 《华西医学》2004,19(1):101-102
目的 :观察BiPAP呼吸机治疗 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 (BiPAP)呼吸机经鼻罩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 30例 ,并与同期 3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给予鼻导管吸氧作对照。结果 :治疗 2小时后治疗组pH和PaO2 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 (P <0 0 1) ;两组PaCO2 均有下降 ,而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 (P <0 0 1)。结论 :BiPAP呼吸机能提高PaO2 ,降低PaCO2 ,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提供了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的观察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机械通气 (mechanicalventilation)已广泛应用于急救医学、重症监护、麻醉、新生儿、心胸外科及康复等领域[1]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伴呼吸衰竭亦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对肺部感染严重 ,气管内分泌物较多的重症呼吸衰竭疗效欠佳。故COPD患者还应根据临床不同情况选择性地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即有创机械通气 ) ,以保持气道通畅 ,但由于其较长时间存在人工气道易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2 ] 。我们将1999年 11月至 2 0 0 1年 11月收治的4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了无创、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2 ] ,现总结如…  相似文献   

11.
杨永丰  贾芳  彭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2):2970-2971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叠综合征并发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通过对34例重叠综合征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的改善情况。结果除10例患者改用有创机械通气外,余24例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均有明显好转。结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重叠综合征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19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常见护理问题及气道护理情况.结果 19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治愈16例,自动出院3例.结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加强呼吸道护理可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PaO2和PaCO2的影响。方法:将60例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BiPAP通气间歇治疗组和BiPAP通气持续治疗组.每组20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和治疗24、48、72h后的Pa02和PaC02变化。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BiPAP通气间歇治疗组和BiPAP通气持续治疗组均可显著提高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PaO2、降低PaCO2(P〈0.05)。且与BiPAP通气间歇治疗组比较.BiPAP通气持续治疗组降低PaC02作用更显著。BiPAP通气能显著降低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失败率(P〈0.05)。结论:及时应用BiPAP辅助通气可有效改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降低其气管插管率和治疗失败率。  相似文献   

14.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急性呼吸衰竭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ARF)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选择、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近年来收治的32例COPD并ARF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2例中,存活出院24例(75%),死亡8例(25%),抢救成功率为75%。动脉血气分析监测结果显示:机械通气后较上机前动脉血pH值及PaO2均有提高,PaCO2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撤机前后的pH值、PaO2、PaCO2的改变不明显(P>0.05),说明机械通气可显著提高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并降低二氧化碳分压。结论:对COPD并ARF患者,正确掌握机械通气的指征,及时建立人工气道,选择合理的呼吸模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赵华  房晓萍  顾玉海 《临床荟萃》2005,20(10):561-562
双水平气道内正压无创通气(BiPAP)无需气管插管,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2001年2月至2004年9月,我们观察了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0例患者BiPAP呼吸机治疗后的临床血气变化,旨在探讨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对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联合雾化吸入治疗老年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BiPAP呼吸机联合雾化吸入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40例,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气中pH值、PaO2、PaCO2的变化。结果: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经治疗后,pH、PaO2升高,PaCO2降低,临床疗效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联合雾化吸入治疗老年COPDⅡ型呼吸衰竭好,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合并重症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在常规应用抗菌药物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BiPAP 通气,分别于机械通气前及通气后2 h~4 h、12 h~24 h行血气分析测定,并观察病情变化.[结果]BiPAP 通气后,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pH均明显改善,以通气12 h~24 h较通气2 h~4 h更明显,血氧分压(PaO2)仅在通气后2 h~4 h升高,血HCO3-在通气前后则无明显变化.23 例在BiPAP通气后症状改善,有效率达88.5%,2例BiPAP通气无效者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抢救成功,1 例未行气管插管者治疗无效死亡.[结论]BiPAP通气是抢救COPD并重症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蔡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320-4320
目的探讨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失代偿期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COPD合并失代偿期Ⅱ型呼吸衰竭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记录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变化。结果通过24 h、72 h后两组比较,治疗组对提高PaO2和降低PaC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对COPD合并失代偿期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较好,可作为一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病情调整呼吸机为强制指令容量控制通气(IPPV)或同步间歇指令和压力支持(SIMV PSV)模式,根据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调节参数,同时加强人工气道管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强化生命体征监护,做好心理及各项基础护理,观察通气前后患者血气变化。结果:32例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后,血气分析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7例症状明显改善,顺利脱机。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系统的护理是顺利进行有效通气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3例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每天接受6~8h的无创通气,共12周,同时评价其呼吸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变化。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机械通气治疗组呼吸功能明显改善,运动能力明显提高。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能改善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的呼吸功能,提高运动能力,是这些患康复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