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永霖 《养生月刊》2004,25(4):292-296
太极是一个哲学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发展有两个阶段。先秦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为太极,太极由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产生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  相似文献   

2.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阐释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一对范畴,在对中医发展的指导过程中逐渐渗透于理论之内,并成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所以,几千来中医学便被中国哲学包裹着发展至今,乃至理论发展难以深入,更不可能有创新和突破。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导致中医理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中医学的发展受中国哲学影响至深,阴阳的应用到了“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程度,但是,哲学的“阴阳”和中医学中的“阴阳”在含义上是否就完全是一回事呢?严格地说,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客观地认识二者的区别,有利于我们寻找突破哲学层面、走向具体科学的中医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的阴阳学说来阐释人类遗传物质DNA的形态结构.说明该学说虽然产生于远古,也适用于现代医学;虽然产生于宏观,也同样贯穿于微观的生物分子。运用阴阳平衡学说来阐释高度抽象且密集成网络的海量信息,用无穷的推衍来统帅和分析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有益于加快现代分子生物学自身认识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陈永光 《新中医》1989,21(9):48-50
本文从理论上阐明祖国医学阴阳与免疫、阴阳失衡与免疫失控、以及平衡阴阳与免疫调控的联系。此联系通过平衡阴阳的临床效果加以证实。只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列举几例感染性免疫所引起的过高免疫病,以观中医平衡阴阳在免疫调控治疗的一斑。  相似文献   

5.
牟大鹏  曾飞 《中医杂志》2012,53(9):802-803
阴阳学说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日、周年运行而创建的,中医理论之阴阳,本源于天文及日月之运行.阴阳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此消彼长不断的动态变化中,二者始终不是处于平衡状态.阴阳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是“和”的状态,而不是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祝步文 《养生月刊》2012,(2):154-157
太极拳,为什么取“太极”二字命名?因为“太极”是一,是天地、乾坤、刚柔、阴阳等一切事物的混合体.它像原子核一样不断分裂:一分二,二分四……以至无穷.但它的基本分子,永远是一,太极也永远是太极.  相似文献   

7.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阴阳两方面相互协调,互相统一。只有实现阴阳食物协调供给,才能使机体获得更多、更好、更健康的营养物质,才能让机体达到真正的“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8.
试论阳气在阴阳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宜昌县土城卫生院(443123)周运权关键词:《内经》,阳气,阴阳平衡,理论研究阴阳是古人用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对朴素的哲学概念,它贯穿在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中医古典医籍《黄帝内经》更是突出的应用阴阳学说来阐述人...  相似文献   

9.
人体的生命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反过来背阳光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都是阴。对于人体,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如果阴阳能够平衡,那么人的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人的气色就会非常好。  相似文献   

10.
11.
俞海虹  周红桥 《中医药学刊》2006,24(6):1074-1075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中医学借以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等各种现象。阴阳平衡观是其中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2.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中医学借以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等各种现象。阴阳平衡观是其中核心内容。1阴阳的原始阴阳,原指日照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是古人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现代化的发展 ,开展了对《内经》核心思想———阴阳辨证理论的总结与提炼。提出了蕴涵在《内经》中的阴阳理论是一种近乎于最完美、最全面、最整体系统的阴阳唯物辨证理论 ,它不仅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整体关系” ,也同时包含着“形成之初的重阴生阳关系”、“整体与内部子系统之间的母阴胎阳关系”、“生长过程中的母阴控子阳 (或胎阳 )关系”、“发展时序中的前阴后阳关系”以及“成熟整体阴阳立体构型形状的球状构型”等 ,是一个阴阳唯物辨证大成哲学思想体系 ,可简称为“阴阳时空整体系统论”。同时提出了明确定位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之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与《内经》中的阴阳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离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中“系统开放”原理、“非线性相互作用”原理和“涨落突变”原理,结合《内经》中的阴阳非平衡观点,分析了《内经》中的“阴阳平衡”,认为《内经》所说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人的生命过程是一种非平衡的有序,因此《内经》的阴阳平衡与离散结构理论关于“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论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病机,故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可以防治疾病。肾阴和肾阳是调节人体阴阳的枢纽,补肾中之阴阳即为治本之大法。中医学所倡导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疗原则及"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应用在妇科治疗中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郭六雷 《中医研究》2023,(10):23-26
失眠是指在睡眠条件尚可,但仍出现睡眠启动和维持困难、睡眠质量下降的临床表现,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失眠属中医学“不寐”范畴。基于对阴阳平衡的理解,从互为表里的阴阳经脉出发,探讨不寐的中医学病因病机及相关诊治。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经络系统中经脉为主导地位,经脉、脏腑各有阴阳,脏腑平衡是以经脉平衡为基础,阴阳平衡是经脉平衡和脏腑平衡的理论升华。临床运用脉口、人迎对比诊法来判断病变经脉,发现三阳经盛、三阴经虚的阴阳失衡可导致失眠。在互为表里的阴阳经脉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里的经脉失衡而出现失眠最为多见。将平衡阴阳经脉具体化以改善睡眠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为《内经》阴阳学说之总纲,旨在强调阴阳是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到临床诊断治疗,无不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如:《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相似文献   

1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为《内经》阴阳学说之总纲,旨在强调阴阳是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到临床诊断治疗,无不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如:《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正常的生理活动有赖于人体阴阳的相亙协调,即所谓"阴平  相似文献   

19.
性的阴阳论     
《东方养生》2006,(9):155-155
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学认为:阴阳是宇宙间的两种根本力量,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引申到两性,则认为男为阳,女为阴。天地相交而生万物,男女相交而生子女.万象皆由此生。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活压力的日益加剧,心身疾病屡见不鲜,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阴阳平衡观为依托,分别从生理、病理、治疗、预防、体会5个方面探讨了这一观点与心理调适的关系及其对于心理调适的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