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您刊1981年12期有的文章说:“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而言”。显然,将六淫与六气相混淆。笔者认为,两者必须予以辨别。众所周知: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六气的变化已形成了与  相似文献   

2.
<正>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的情况下,中医称为六气。只有气候异常急骤的变化或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中医就称之为“六淫”或“六邪”。中医的病因理论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的观点指导下,以宏观的方法为主要手段总结出来的。从逻辑学角度来讲,多为抽象概念。六淫学说,系中医病因  相似文献   

3.
“六气”是寒、暑、风、湿、燥、火的简称 ,三阴三阳六经为《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二者相互贯串 ,关系密切。现就其内在联系作一探析。吴锡潢说 :“伤寒一书 ,乃治六气之书。四时推移 ,寒暑变更 ,六气由此产生。”六气是寒暑燥湿风火的简称 ,在正常情况下 ,称为六气 ,不会使人致病。在异常情况下 ,称为六淫 ,多易使人感伤。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说 :“非其时则邪 ,当其位则正。”这就说明了了六气的正常和异常情况不同 ,致病和不致病的因素有异。欲知研求《伤寒论》如何治理六气 ,首先应该了解《素问》的三阴三阳与六气相关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湿热论     
<正> 一、湿热的基本概念“湿热”作为六气来说,无可非议,它是六气中的二气,然而又包括暑与火,实际包括三气在内。六气中的湿热,仅包括三个内容,但不能包括“湿热”全面内容。因为“湿热”范围颇广,既是夏季的正常主气,又具有非正常的六淫中湿邪和热邪导致的疾病与内伤湿热导致的疾病、病因病机以及病名和辨证论治种种内容。在正常情况下,湿是长夏主气,热是夏季  相似文献   

5.
中医将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自然“六气”反常太过即变成六种致病因素,中医统称为“六淫”。 病人一觉醒来口眼歪斜,中医称  相似文献   

6.
肖相如  董正平 《中医杂志》2015,(1):83-84,86
外感病的病因理论有“六淫”和杂气(疫疠之气、疫气、疠气)学说。“六淫”之中,“风”多是泛指外邪,不是具体的病因;“火”不可能有外感;“暑”的本质是“热”。“杂气”学说不能指导外感病的临床治疗。基于此,外感病的病因可简化成寒、热、燥、湿四种。  相似文献   

7.
“运”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运;“气”就是指“风”、“寒”、“湿”、“燥”、“君火”、“相火”六气。“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用五运六气方面的有关内容来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并探讨其规律的学说,就是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运气学说。  相似文献   

8.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內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五种综合性病理变化,与六淫中的风、寒、湿、燥、火等五种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有所区别。故内生“五邪”在临床应用上,亦有  相似文献   

9.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是《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在论述五运六气时将“火”所具有的两种属性,依据自然界中的实际情况,分别以“君火”、“相火”概括暮春、盛夏两个阶段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现象。说明天有六气而火有君相之分,地有五运而唯相火主位,笔者以为,这就是运气学说中一火分为二火,二火归于一运的由来。  相似文献   

10.
刘完素“阳热怫郁”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1982年第4期载谭学林同志《刘完素“阳热怫郁”以宣清通同用的探讨》一文(以下简称《探讨》),读后很有受益。似觉尚有言之未尽处,略呈管见,供同道参考。“阳热怫郁”与“六气都从火化”河间认为:风、湿、燥、寒诸气为病,在病理过程中,大多能化热或与火热相兼同化。后人把这一论点,称为“六气都从火化”。《探讨》指如:“六气五志等化火都有一个‘郁’的过  相似文献   

11.
试论河间风热同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热同病,是指由风、热二邪所伤,并同时具有风、热二证表现的证候。临床所见病证甚多,以发病急骤、升腾上炎,多动数变为病变特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继承《内经》的运气学说及有关火热的理论,并加以阐发,创立了“火热”学说。“火热”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就是“六气皆能化火”说。该说阐述六气之中,火、热之气就占二种,而风、湿、  相似文献   

12.
火热论是刘完素学术思想的主线,通过对“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刘完素“寒凉派”的治法特点。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之"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中具有诸多与“火”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从《黄帝内经》来看,全文中“火”出现约240余次,所述之火包括阴阳之火、五行之火、六气之火、君火相火、少火壮火等,为中医学“火”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黄帝内经》中极少直接将“火”比附于人体,因而无今人广泛讨论之心火、肝火、胃火等人体之火的概念,这些概念均为后世所创。今人称为人体两种生理之火的“君火”、“相火”,在《黄帝内经》中实为运气之术语。  相似文献   

14.
一、火的重要性火在中医学术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代医家都在不同的方面论述和运用了它。内经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又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说明火寓于阴阳、六气、五行之中。火对人体具有正常的养生作用,又有异常的贼害作用。所以内经又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刘河间发挥了火的病机,强调了六气皆从火化之理。赵献可阐述了命门之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者,“六气皆可化火”、“五志化火”、“气有余便是火”之谓也。郁者,因气滞、血淤、痰结、便秘、尿涩而拂郁不达也。发者,以汗、吐、下、宣、散、疏、利等法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也。简而言之,用“发之”的方法来治疗因“火郁”引起的病证,即“火郁发之”。笔者根据上述原则治疗内伤杂病之火热证,稍积经验,兹举例案以为印证。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学将自然界正常情况下的六种不同气候变化"风、寒、暑、湿、燥、火"统称为"六气"。由于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已适应了它们的变化,所以"六气"一般不会引人致病。只有当气候异常而有急骤变化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引发疾  相似文献   

17.
六气大司天理论是中医五运六气长周期格局的重要内容,其与医家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的时代变迁具相关性。据六气大司天理论推算,1984年至2043年处于“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的“风火相值”大司天时期。本文在六气大司天理论指导下,对不同年代的医家在时间序列上重新划分归类,以同样处于“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大司天时期的甄权、危亦林、张璐、傅青主等医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重新挖掘整理这些医家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经提炼总结,并与其他大司天时期医家的学术特点对比后发现,处于“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的大司天时期的医家存在着学术尊崇《伤寒论》、遣方用药重视温补脾胃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季节的主气。但气候反常,六气发生异常变化可致病,此时的六气称为六淫。“百病皆生于气”(《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但人体受邪是否生病,主要还在于人体本身的抵抗力,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练功采气,元气充盈可增强人体抵抗力,外邪不能入体。反之,元阳精气亏损,六淫乘虚入体即可致病。利用气功的采气、运气、以气敌气,这便是散见于气功文献中的服气法,它是一种最简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外台秘要》《济生方》等医籍进行梳理,结合五运六气理论,认为“益火补土法”由补心阳生脾土到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转变是受五运六气理论(即王冰注解的“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为君火不主令,以相火代之)的影响。六气中君火、相火二气的关系被引入到人体后,广大医家产生了何火以生脾土的思考;相火代行君火之令的出现,为相火生脾土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益火补土法”由补心阳生脾土到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相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火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内经》,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又说:“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六微旨大论》亦指出:“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可见,君火相火,是五运六气演变方位和运行的顺序,即暑往寒来,春夏秋冬更替之意。换而言之,由于一年有四季之变,遂生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分布于四季,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分,而君相二火亦寓于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