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到了夏季,烈日炎炎,气温迅速升高,并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峰,雨水不断,很多植物在此时节“疯狂生长”,为秋天的收获做准备。夏属于五行中的火,与五脏中的心相对应,阳气较为旺盛,夏,属南方,五脏属心,五味属苦。因此,夏季养生原则:一要养长,二要养心。同时,由于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因此,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  相似文献   

2.
会养     
《养生大世界》2006,(6A):8-8
养阳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盏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但夏季养生需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黄帝内经》里也指出“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相似文献   

3.
养阳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但夏季养生需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黄帝内经》里也指出“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夏天炎热,我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是:“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指出应“春夏养阳”,就是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汪绮石在《理虚之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清楚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盛夏防暑邪;长夏防湿邪。 想知道每个星座的夏日养阳防湿攻略吗?想知道他们如何在漫长的夏日里让自己的情爱生活充满精力吗?让星座专家解析给你听听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也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较秋冬两季开泄更多,使汗液排出,并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以适应暑热的气候。因此,夏季瑜伽习练应当顺应天地运行之气及身体的要求,适当加大运动量。  相似文献   

6.
白钰 《气功》2010,(6):484-488
夏季,天气炎热而多雨,是所谓天暑下迫、地湿蒸腾的暑湿主令季节。初夏特别在我国南方地区黄梅季节,细雨纷纷,气候潮湿;盛夏骄阳似火,酷暑炙人。夏季是万物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大地一片葱绿,所以《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我们人体也适应于自然界,产生了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7.
吕瑞 《养生月刊》2008,29(6):557-559
一年之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人们应该遵照季节的特点进行养生保健,使自己平安地度过炎热的夏天. 夏季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  相似文献   

8.
白钰 《养生月刊》2010,31(6):484-488
夏季,天气炎热而多雨,是所谓天暑下迫、地湿蒸腾的暑湿主令季节.初夏特别在我国南方地区黄梅季节,细雨纷纷,气候潮湿;盛夏骄阳似火,酷暑炙人.夏季是万物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大地一片葱绿,所以<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我们人体也适应于自然界,产生了功能变化.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格外旺盛,人体阳气外发.阴伏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活跃于机体表面.  相似文献   

9.
夏饮绿茶     
度过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即将迎来的是炎炎夏日。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最强的时候,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调节体温,以适应暑热的气候。人体出汗多,就需补充水分,保持机体平衡。  相似文献   

10.
黄亦兵 《养生月刊》2007,28(7):618-620
夏季为三个月,起于农历立夏,止于大暑,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六个节气。夏季暑气当令,就是一个“热”字,内应于心,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此季节一定要顺应自然而养生,根据夏季“万物生长,心气火旺”的特点而进行饮食养生,采用清热解暑,健脾和胃化湿,益气生津化暑等方法进行调节,方可防病强身,颐养天年。  相似文献   

11.
盛夏药膳     
夏季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夏季中最炎热的日子一般是在阴历5月中旬到6月中旬这段时间。夏季阳气最盛,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通过汗液排出调节体温,以适应暑热气候。古人盛夏的养生原则是防暑邪的同时注意保护体内阳气,不可过分外泄而耗气伤津。  相似文献   

12.
一、春夏气温高于体表常温的发热病人宜汗《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曰:“大法,春夏宜发汗”。此条原文有两个明显而肯定的涵义:第一,发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应称之为大法;第二,春夏季节宜于发汗,施治时不可忘记发汗大法。按照一般规律,春季阳气初升、气候暖和,夏季阳气旺盛、气候炎热,“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春夏当以清热为主,不宜首选发汗。  相似文献   

13.
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还要注意"养阳"。《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俗语说夏日多食姜,这是因为夏季气候炎热,出汗较多,阳气容易耗散,里阳偏虚。加之人们可能在夏天过多服用寒凉之品。更易伤及人体阳气。寒凉虽能“败火”,但过食更会造成人体阳气损伤。所以,夏天服用“败火”之品时不宜过服寒凉之品。  相似文献   

14.
魏微 《家庭中医药》2020,27(7):42-43
正夏季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不少人在炎热的夏天常常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头晕、心烦、昏昏欲睡等症状。尤其是在"三伏天",很多人还会被中暑、呕吐、腹痛、腹泻等疾病所困扰。那么,为了安度炎夏,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一忌空腹饮茶自古以来,饮茶是很多家庭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天气炎热的夏季,很多人喜欢在阴凉处饮茶消暑。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人体的阳气是在人体表面浮动的,而机体内部的阳气却比较虚弱,大量饮茶,尤其是空腹饮茶,极易导致人体阳气的耗损,形成阳虚体质。  相似文献   

15.
廖宇 《光明中医》2008,23(3):370-371
清·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指出“暑必兼湿”。王孟英认为:“暑令湿盛,必多兼感”。后世医家,如何廉臣、曹炳章等,皆对暑湿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综合分析之,暑湿产生之机理不外有外因与内伤两途。外因乃夏季气候炎热,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暑湿之气交蒸氤氲,人处于天地之中,复感其邪,焉能不病。内伤不外是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呆滞,因热而乘凉露宿,冷饮过度,外有暑热,内伤寒凉,合而为病。  相似文献   

16.
夏季气候特点可用一个“热”字概括。养生者,一定要了解夏季阴阳盛衰的特点而适应之。能够随着自然环境、气候、万物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做到“人与天调”,就能去百病,安然渡夏了。1、精神谓摄夏季养生之道。其养生思想是注重精神调摄,而养生之人确应顺应夏天阳气旺盛的特点,振作精神,勿生厌倦之心,使气宣泄是平和的、愉悦的,若其所爱在外一样舒畅。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切忌火暴脾气,遇事一蹦三跳,因燥生热,要防止心火内生,心静自然凉。在夏令暑蒸气耗的季节,  相似文献   

17.
夏季是天阳下降,地热上蒸,万物生长,繁荣秀丽的季节。盛夏暑气当令,长夏湿气当令,暑为阳邪,易耗气伤津;湿为阴邪,易伤人阳气,尤其是脾胃之阳气。故往往导致食欲不振,舌干唇燥,大便秘结等症。因此,夏季除多喝开水外,应适当饮用清淡平和、甘凉生津、清热利湿的“保健果汁”,对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和减肥美容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是:"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指出应"春夏养阳",就是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汪绮石在《理虚之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清楚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盛夏防暑邪;长夏防湿邪。想知道每个星座的夏日养阳防湿攻略吗?想知道他们如何在漫长的夏日里让自己的情爱生活充满精力吗?让星座专家解析给你听听吧。  相似文献   

19.
刘妍静 《养生月刊》2012,33(6):486-488
六月之后,我国开始进入三伏天,各地气温开始升高,白天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上。万物在这个时节旺盛生长的同时,空气中湿度也开始增加。炎热、酷暑、暴雨、湿气又成为了健康的威胁。烈日炎炎或者热蒸湿重的天气,人们会感到胸闷,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其实,在三伏天里,运用一些养生方法调阴阳、养脏腑,可以使您全身宣畅通达,轻松自如度过炎暑。具体的养生方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一、夏要养阳避炎热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格外旺盛,人体阳气外发,阴伏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汗孔开疏,出汗较多,用来调节体温。由于人  相似文献   

20.
夏季酷热多雨,具有阳气壮盛、天暑下迫及地湿上蒸的特征,也是阳阴之气转换之时。古人认为其‘阳气内伏,暑毒外蒸’,最易引发‘阳泄于外,湿蕴于内’的疾病,疰夏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