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结合根因分析(RCA)在心胸外科手术病人术中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7月—2018年6月成立分析团队,并绘制流程图分析心胸外科病人术中发生压疮的潜在失效模式,并找出根本原因,制定持续改进措施,比较实施前(2016年6月—2017年6月)及实施后(2017年7月—2018年6月)心胸外科病人术中压疮发生情况、病人满意率及事先风险指数(RPN)改善情况。[结果]实施后心胸外科病人术中Ⅰ期、Ⅱ期压疮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P0.05),而病人满意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心胸外科病人术中压疮RPN值较实施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FMEA联合RCA管理能有效降低心胸外科手术病人术中压疮发生风险,预防压疮发生,降低医疗纠纷,提高病人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截瘫患者压疮预防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FMEA对截瘫患者引起压疮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找出截瘫患者引起压疮的原因,通过计算危机值(RPN)提出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结果实施整改后截瘫患者压疮预防流程的风险RPN下降了65.3%,压疮发生率为零(P<0.05)。结论 FMEA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应用于压疮预防流程,能在压疮发生前进行有效预测、评估,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压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对压疮高危病人进行风险评估及质控流程再造,改善压疮高危病人风险管理。[方法]以2009年—2011年住院病人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压疮高危因素评估质控流程;2012年—2014年住院病人为观察组,实施基于HFMEA管理模式的压疮高危因素评估质控再造流程;比较两组住院病人的压疮高危备案率、压疮发生率及观察组实施后事先风险指数(RPN)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压疮高危病人备案率上升、压疮发生率下降(P0.01),观察组实施HFMEA管理模式后RPN值下降(P0.01)。[结论]将HFMEA应用于压疮高危病人管理,可准确把握防范压疮的重点管理环节,防患于未然,有效降低压疮高危病人的压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运用FMEA失效模式预防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对预防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事先风险指数(RPN)值,制定与实施预防深静脉血栓改进措施,将2015年1月~12月入住神经内科重症病房的184例患者作为实验组,2014年1月~12月入住神经内科重症病房的1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FMEA失效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管理,观察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并比较实验组实施FMEA模式前后的4个失效模式RPN值差异。结果实施后实验组的4个失效模式RPN值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EA失效模式的应用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从而降低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及效应分析模式(HFMEA)在优化压疮护理管理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护理部成立HFMEA管理团队,运用HFMEA模式改进压疮护理管理过程中易发生的失效环节,从高危患者筛查、压疮上报、预防及质量考评四个方面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比较实施前(对照组)和实施后(观察组)的压疮评分、患者的体位管理、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伤口处理等方面的内容。结果应用HFMEA模式后护士对压疮评估的准确性提高,对高危患者的体位管理、预防护理措施的落实以及压疮伤口处理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院内压疮发生率明显下降,院外带入压疮的治愈率及好转率提高。结果发现影响压疮护理管理流程21个失效模式的RPN值从2232分下降到8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MEA模式的运用可以改进压疮护理管理过程中的失效环节,并通过RPN值使潜在隐患得到量化,进而确定压疮护理管理的改进目标,从而有效降低住院患者院内压疮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谭晓艳  许超 《护理研究》2013,(11):3681-3682
[目的]探讨有效预防住院病人跌倒的方法.[方法]针对住院病人跌倒问题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事先风险指数(RPN)值,实施预防住院病人跌倒的改进措施.[结果]实施改进措施后住院病人跌倒风险指数值下降;形成住院病人跌倒的防治指南.[结论]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的应用有助于预防住院病人跌倒,从而降低了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压疮发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50例设为实施前;选取2017年1月~12月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50例设为实施后。实施前行压疮常规管理。实施后应用FMEA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压疮发生原因,找出潜在失效模式,提出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压疮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失效模式RPN值较实施前明显下降(P0.05)。实施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患者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FMEA管理能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中压疮发生的潜在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并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从而降低压疮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血液透析用中心静脉置管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针对透析用中心静脉置管护理管理组成团队,分析诊疗流程并制作出流程图,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事先风险指数(RPN)值,制定与实施预防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改进措施;对比了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后中心静脉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及导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后中心静脉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实施前;并发生症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的应用有助于预防透析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预防PICC固定致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进行PICC固定流程的风险评估,筛查出高失效风险环节,针对失效原因制定并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比较改进前后的风险指数、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发生率。结果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质量改进后,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发生率由改进前2.89%下降至改进后1.03%,改进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项失效模式中,护士导管末端摆放经验不足风险指数由改进前(193.00±54.11)分下降到改进后(63.86±16.41)分;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知识欠缺风险指数由改进前(302.57±43.25)分下降到改进后(82.71±12.92)分;未实施无张力性粘贴风险指数由改进前(306.57±34.92)分下降到改进后(83.00±10.70)分;高危皮肤未使用预防性敷料风险指数由改进前(140.86±26.73)分下降到改进后(76.32±15.19)分,4项改进前后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能降低PICC固定致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的发生风险,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院前急救出车流程进行改进,以缩短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方法:根据FMEA方法,成立科室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小组,绘制院前急救出车流程,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优先风险指数(RPN),找出失效模式及相关原因,对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制订改进措施。结果: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指接受呼叫至救护车出诊时间)超过3 min的比例由实施FMEA模式管理前的33.2%下降到实施后的6.2%(P<0.05),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潜在失效因素的风险优先指数(RPN值)由696.7降至49.4(P<0.05)。结论:将FMEA模式应用于院前急救出车流程管理,可缩短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提高院前急救出车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FMEA方法对儿科门诊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找出影响静脉输液安全的原因,通过计算RPN值,找出问题,并按照PDCA循环制订方案,落实改进措施,评估实施后的效果。结果:FMEA改进措施实施后,静脉输液流程风险顺位前10位的RPN值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87.19~509.81;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63.2%上升至实施后的90.4%(P〈0.05);护士满意度由实施前的69.6%上升至实施后的100%(P〈0.05)。结论:将FMEA应用于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能在风险事件发生前对其进行有效预测、评估,使隐性风险得到量化,并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可降低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郭丽君  贡浩凌  高燕  王辉  徐蓓 《护理研究》2014,(12):4389-4391
[目的]完善临床输血护理流程,加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方法]成立输血安全护理管理团队,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列出输血护理流程的各个步骤,以及各步骤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并计算失效模式的危机值(RPN),查找目前输血护理流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针对影响安全输血的高危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并应用于临床输血过程中。比较实施FMEA 前后 RPN 值及病人安全输血效果。[结果]实施 FMEA 后取血、输血时间不合格率明显下降,护士输血查对实践考核合格率较实施前提高,影响安全输血高危因素的 RPN 值明显下降。[结论]FMEA 模式应用于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有利于提高护士评估风险意识与能力,前瞻性地发现流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提高病人输血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进行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防范管理,以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采用FMEA法,成立FMEA团队;绘制流程图,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优先风险指数(RPN);找出失效模式及相关原因;对需优先解决的问题进行改进。【结果】实施FMEA后,6个失效模式的RPN值均较前明显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2010年的2.77%下降到2011年的0.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79,P〈0.05)。【结论】应用FMEA进行非计划性拔管防范管理,可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加强医院化验标本运送的管理,规范化验标本运送的流程,避免化验标本运送错漏或不及时。方法:成立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小组,对化验标本运送进行风险评估。通过执行分析,确定4项影响标本准确、及时运送的潜在失效因素为高风险因子,制定、实施改进措施。结果:标本运送缺陷发生率由6.50%下降至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项潜在失效因素的风险优先指数由1550下降至250。结论:将FMEA模式应用于医院化验标本运送管理中,能前瞻性地发现流程中潜在的漏洞,降低标本运送错漏发生率,提高标本送检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 EA )模式预防手术室压疮的效果。方法成立 FM EA小组、进行失效模式分析、绘制流程图、找出潜在失效模式、计算危机值并制定改进措施等。比较FM EA前后各失效模式PRN值变化及手术室压疮发生率。结果手术室压疮风险管理的潜在失效模式包括术前无评估或评估不足、入室后未采取正确压疮预防措施、术中防护不当、术后防治压疮措施不得当及防范制度不完善。FM EA管理后,各失效模式的PRN值均较管理前明显降低。手术室压疮发生率显著降低,与管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85% vs 4.00%)(P<0.05)。结论应用FMEA进行手术室压疮风险防范管理,可有效减少潜在风险,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降低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方法: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质量改进方法,成立分析小组、绘制流程图、列出潜在失效模式,查找及分析关键失效模式相关的根本原因,提出改善措施并落实。结果:改善措施实施后,患者跌倒失效模式中4项高风险失效模式的RPN值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住院患者跌倒例次低于实施前。结论:运用FMEA管理办法,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减少护理投诉与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降低手术患者术后留置病理标本管理失误发生率和有效控制标本送检质量中的应用。方法成立手术室FMEA团队,确立“降低术后留置病理标本管理失误发生率”为主题,依据流程分析、计算风险评估指数(RAC)和风险优先数(RPN)、评估结果、计划改善等程序,通过回溯过去6个月内所有术后病理标本管理失误的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再进行效果检查。结果实施FMEA活动后的6个月,手术患者术后留置病理标本管理失误率从13.11%下降为0.00%。结论FMEA活动在降低手术患者术后留置病理标本管理失误的风险中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压疮预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成立FMEA小组,将2010年1~12月收治的48例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FMEA方法对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可能导致压疮发生的失效模式进行前瞻性原因分析、评估、计算,找出导致压疮4个最高危因素及高危操作步骤,并制定改进措施。 结果 实行改进措施后,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 应用FMEA对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进行评估、分析和采取相关措施,能有效防范风险,降低压疮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菌纱布在预防PICC导管性压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6例PICC置管术后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3 M透明敷贴按传统方法换药,观察组换药时将无菌纱布垫在PICC导管连接器与患者皮肤接触的位置。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性压疮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Ⅰ,Ⅱ期导管性压疮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Ⅲ期压疮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菌纱布在PICC换药时的正确应用能有效预防导管性压疮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