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尹毅  赵燕 《中国骨伤》2014,27(1):41-4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周围软组织修复重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加石膏外固定治疗肘部损伤三联征的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采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和石膏外固定治疗肘部损伤三联征26例。其中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周围软组织修复和重建14例(支架组),男8例,女6例;年龄20~62岁,平均(33.60±8.53)岁;外固定支架平均使用7.5周(6~8周),术后第1天开始前臂旋转功能锻炼,4~6 d行肘关节屈伸活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12例(石膏组),男8例,女4例;年龄21~63岁,平均(34.80±7.41)岁;术后石膏平均固定时间30.4 d,4~6周后拆除石膏托行前臂牵引下的被动锻炼及主动功能锻炼。以肘关节功能(JOA)评分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所有病例获完整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6个月。石膏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8.6±3.1)周,支架组平均(9.0±2.7)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P〉0.05).石膏组和支架组患者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在功能和活动度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架组评分高于石膏组;而在疼痛、关节动摇性和畸形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组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优于石膏组(t=-2.66,P〈0.01).结论: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能增加肘关节侧方稳定性,有利于维持骨折脱位的复位,保证早期安全的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僵硬,减少异位骨化的发生。在肘部损伤三联征的手术治疗中,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对早期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踝关节U型支具治疗早期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将获得随访的134例Ⅰ、Ⅱ度损伤的患者根据使用DARCO支具和石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踝关节U型支具固定,对照组用U型石膏托或石膏托固定。结果观察组治愈率73.0%、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治愈率56.3%、总有效率83.1%;观察组恢复工作时间平均(16.5±6.6)d,对照组恢复工作时间为平均(22.3±8.3)d;观察组满意度92.1%,对照组满意度69.0%;两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恢复工作平均时间、满意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RCO踝关节U型支具治疗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效果优于石膏。  相似文献   

3.
徐颖鹏  谢利民  徐超  张跃  李玉彬  乔欣 《中国骨伤》2014,27(10):823-828
目的:探讨纸板加压垫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疗效、安全性及优势,建立纸板加压垫疗法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诊疗规范.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采用纸板加压垫或短腿石膏外固定治疗新鲜第5跖骨基底骨折患者59例.随机纳入到纸板组或石膏组,纸板组29例,男9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79±11.40)岁,平均病程(11.59±6.58)h.石膏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13±17.34)岁,平均病程(11.03±7.06)h.根据骨折线分型:纸板组A型骨折14例,B型骨折15例;石膏组A型骨折16例,B型骨折14例.根据骨折移位分级:纸板组Ⅰ度移位16例,Ⅱ度移位13例;石膏组Ⅰ度移位20例,Ⅱ度移位10例.根据骨折分型采取相应的手法进行整复,纸板组给予纸板加压垫治疗,石膏组给予短腿石膏外固定,固定时间均为4~6周.于固定后第2、4、6、8周,3、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足部功能评分量表评价患足功能,其中第2、4、6、8周时拍摄患足正斜位X线片,对X线骨折线和骨折边缘情况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完成随访,治疗后8周,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没有压疮、骨折不愈合、骨折端移位等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后4~8周,纸板组X线评分高于石膏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间及各时间点两组间具有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各时间点,纸板组足部功能评分均高于石膏组,其中在治疗后2、4、6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个月,纸板组优良率93.10%,优于石膏组的8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结论:纸板加压垫的方法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取材方便、费用经济、疗效满意等优点,是一种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手术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斌  王健  毛峰 《中国骨伤》2013,26(1):41-46
目的:有手术适应证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采取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分组方法,将自2008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分别纳入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其中手术治疗组男16例,女32例,年龄22~76岁,平均50.26岁;保守治疗组男10例,女27例,年龄42~79岁,平均51.12岁。两组患者创伤类型多为跌倒损伤,占92.94%(79/85),均为闭合性损伤,左侧41例,右侧44例。骨折按照AO分型:C1型12例,C2型32例,C3型38例,B3型3例。手术治疗组患者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保守治疗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末次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疼痛、主观评价、Gartland和Werley评分、Batra放射学评分、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手术治疗组有4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03个月(4~15个月);保守治疗组有3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54个月(2~9个月)。两组患者在腕关节主动背伸旋后活动范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212,P<0.05;t=2.392,P<0.05);两组患者在腕关节尺侧疼痛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P<0.05);两组患者在主观评价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P<0.05);两组患者在Gartland和Werley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6,P<0.05);两组患者在Batra放射学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P<0.05),两组患者在X线测量有桡骨远端短缩≥5mm的比例上、桡骨高度(短缩)程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校正χ2=7.57,P<0.05;t=2.016,P<0.05);两组患者在骨折畸形愈合率、尺骨撞击综合征发病率、尺骨茎突骨折不愈合率等并发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校正χ2=10.05,P<0.05;χ2=8.39,P<0.05;χ2=5.51,P<0.05)。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在治疗结局的各项观察指标上要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跨腕关节钢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采用跨腕关节钢板(钢板组)和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支架组)治疗57例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患者.其中钢板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21~67岁,平均44.7岁;左侧17例,右侧11例;C2型8例,C3型20例.外固定支架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1~69岁,平均49.4岁;左侧12例,右侧17例;C2型13例,C3型16例.对两组患者术中及住院期间的各项指标、术前与术后的影像学结果、临床疗效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7例患者术后获12~35个月(平均24.4个月)随访.钢板组较外固定支架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切口长度相对较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长度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关节面台阶术前、术后2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旋前、旋后、掌屈、背伸活动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akim评分标准,钢板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钢板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跨腕关节钢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复位和治疗效果相当,跨腕关节钢板创伤较大,但复位稳定性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优越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将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2组,杉树皮小夹板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20~66岁,平均45.2岁;石膏托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23~65岁,平均44.1岁。所有病例均行手法复位固定,4周后摄X线片观察骨折固定效果、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第2掌骨骨密度,并以比正常骨折愈合时间提前多少为疗效判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固定效果比较,杉树皮小夹板优于石膏组(Z=-2.844,P=0.0040.05);功能恢复比较,杉树皮小夹板优于石膏组(Z=-3.196,P=0.0010.05)。第2掌骨骨密度比较,杉树皮小夹板优于石膏组(t=4.56,P0.001)。两组疗效评价结果比较,杉树皮小夹板组优于石膏托组(Z=-2.601,P=0.0090.05)。结论:杉树皮小夹板能有效地保证固定的稳定,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石膏托固定加石膏外牵引疗法与手术治疗无神经血管合并症的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对151例儿童无神经血管损伤合并症的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骨折均为GantlandⅢ型,其中男87例,女64例;年龄1~12岁,平均5.3岁。采用闭合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76例(保守组),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75例(手术组)。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锻炼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51例患儿均获随访,平均18.3个月(6~36个月)。保守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及功能锻炼时间明显短于手术组(P〈0.001)。两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丢失量及提携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Flynn等评定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保守组优31例,良35例,可7例,差3例;手术组优27例,良30例,可17例,差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石膏托固定加石膏外牵引治疗无神经血管损伤合并症的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与手术治疗相当,骨折愈合时间短,便于早期锻炼肘关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经皮克氏针合石膏或夹板固定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可行性。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有住院、门诊复查完整记录的91例桡骨远端新鲜闭合性骨折患者分为3组。A组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27±5.83)岁,采用手法整复单纯石膏或夹板固定术治疗;B组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25±4.53)岁,采用手法整复经皮克氏针结合石膏或夹板固定术治疗;C组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64.04±4.83)岁,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采用Dienst评分系统进行临床功能评价和临床影像学评价。结果:随访采用门诊复查的方式,91例均有随访记录,时间10~16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Dienst评分系统进行临床功能评价:A组优15例,良7例,可11例;B组优25例,良6例,可4例;C组优1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C组高于B组,B组高于A组。正侧位X线片评价:A组可接受26例,不可接受7例;B组可接受28例,不可接受7例;C组可接受19例,不可接受4例;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再移位短缩:A组18例,B组10例,C组6例,C、B组结果优于A组,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整复经皮克氏针合石膏或夹板固定是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外固定无须固定腕关节、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外固定器与石膏固定治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优越性。方法 将1996年10月~1998年6月连续83例严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分为二组,分别采用外固定器和传统的石膏固定治疗。结果 外固定器组复位质量和疗效均明显优于石膏固定组(P〈0.00)结论 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特别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应果断放弃传统的石膏固定、采用外固定器等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梯形垫配合小夹板与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80例粉碎性Colles骨折患者,年龄23~92岁,分成梯形垫夹板治疗组和管形石膏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2.1±19.2)岁;对照组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2±19.5)岁。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后,对照组用传统管形石膏固定,治疗组用梯形垫结合小夹板固定。两组定期摄X线片复查及换药至骨折临床愈合,拆除夹板后指导功能锻炼。两组患者参照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分别在拆除夹板当天和2个月后进行评分,并观察X线下桡骨愈合后与复位后相比的短缩长度。结果:腕关节功能评分:治疗组拆除夹板当天和2个月后Gartland Werley平均得分分别为8.1±2.8和5.3±4.5,对照组为10.3±2.6和8.4±5.8,对照组评分高于治疗组;桡骨短缩长度:治疗组(4.8±1.7)mm,对照组(8.2±2.1)mm,对照组短缩大于治疗组。结论:梯形垫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比传统管形石膏固定效果更可靠,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使用外固定架联合单髋石膏治疗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6年7月采用外固定架联合单髋石膏固定治疗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5~14岁,平均8.5岁。根据Seinsheimer分类法分型:ⅡA型3例,ⅡB型4例,ⅡC型3例,ⅢA型2例,ⅢB型1例,Ⅳ型1例,V型1例。对患儿的放射学结果和并发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anders评分标准对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5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病例骨性愈合,未发生固定物失效、骨骺早闭及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功能按Sanders评分标准:优14例,良1例。无髋内翻、肢体短缩、过度生长等畸形。结论:外固定架联合单髋石膏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为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比较纸夹板内收位固定与石膏外展位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门诊就诊的70例Bennett骨折患者,按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组35例(纸夹板内收位固定)和对照组35例(石膏外展位固定)进行治疗。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拆除固定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分别于骨折后6、8、12、16、20及24周按改良的Gabriele评分系统对其患手功能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结果:两组的优良率在8、12、16及20周时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和2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功能评分方面,8、12、16、20及24周时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ennett骨折的治疗中,纸夹板内收位固定与石膏外展位固定相比能明显加快患手功能的恢复,而且固定轻便、舒适,患者易于接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尺桡骨干双骨折夹板石膏双重固定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樊勤学  郭海青 《中国骨伤》2008,21(7):558-559
尺桡骨干双骨折是骨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骨折,骨折发生移位较难整复和固定。自2003年采用透视下整复夹板、石膏绷带双重外固定的方法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25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