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反应性单体丙烯酸和交联剂二乙烯基苯,以石油醚为致孔剂,通过悬浮聚合制备固定化酶的载体,并用于对青霉素酰化酶的固定。研究了丙烯酸与二乙烯基苯以不同摩尔比对青霉素酰化酶固定活性的影响,以及悬浮聚合时水油相比例的不同所合成的载体对固定化酶性能的影响。当丙烯酸和二乙烯基苯摩尔比为84.2:4时合成的载体固定青霉素酰化酶的酶活为2784U/g,而水油相比为2.75:1(丙烯酸和二乙烯基苯摩洋比为84.2:5)时固定青霉素酰化酶活达到2183U/g。固定青霉素酰化酶可使青霉素转化,得到半合成青霉素的中间体6-氨基青霉烷酸,由此可制成高效、广谱、服用方便的新青霉素。  相似文献   

2.
整个测定系统由固定化青霉素酶管、流动注射分析仪及碘分子检测池组成。测定原理基本上同碘量滴定法,即青霉素经酶管转化为青霉素噻唑酸,该酸与碘分子发生定量反应,剩余的碘用电化学方法检测。实验表明:测定线性范围为0.05~0.90mol/m ̄3(取样40μ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2。对0.6mol/m ̄3的青霉素反复测定10次,平均值为62.49μA,变异系数为1.20%。当青霉素浓度低于1.0mol/m ̄3时,条件在一定范围的波动(磷酸盐浓度为0.05~0.25mol/m ̄3,pH为6.0~7.5,测定温度15~25℃),对测定结果几乎没有影响,测定速率可达每小时120个样品。此系统不变,在室温下(8~20℃)使用时,每天约测400个样品,酶管使用30d,未见活力下降。4℃下保存10个月,酶管活力未见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系列大孔丙烯酸甲酯-二乙烯苯交联共聚物,经酰肼化、叠氨后固定青霉素酰化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固定化酶的影响,当交联剂用量为30%,至孔剂量为130%,混合致孔剂(正庚烷与乙酸乙酯)中正庚烷的质量分数为55%时,所制的载体经活化后得到的固定化酶酶活较高,为95u/g(湿),用分批式反应器连续水解青霉素G钾盐,使用63批次后仍保留酶活79.4%。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对青霉素酰化酶的固定化作用,着重讨论了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质及其表面修饰对固定化酶活性和使用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青霉素除青霉素G为天然青霉素外,其余均为半合成青霉素。青霉素G的侧链为苄基,是青霉素培养液中提取的5种青霉素(X,F,G,K,双H)之一,因其化学性质相对较稳定,抗菌作用强,产量高,毒性低,价格廉,故常用。  相似文献   

6.
在一种光敏感可再生高聚物(PNBC 300000)与葡聚糖20000(Dextran 20000)形成的两水相体系中进行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的相转移催化青霉素G产生6-APA的反应。在这个两水相体系中,当pH为7.8,底物浓度为62 mmol/L,反应温度为20℃,在50 mmol/L KCl存在下,6-APA的分配系数可达8.4。催化动力学显示,达到平衡的时间近6 h,PG(Na)转化率约82.6%。3批半连续反应转化率为60%~70%,较相近条件下的单水相反应得率提高近20%。在两水相中,底物及产物主要分配在上相,固定化酶分配在下相,底物青霉素G进入下相经酶催化产生的6-APA及苯乙酸又转入上相,从而解除了青霉素酰化酶催化反应的底物及产物抑制作用,达到提高产物得率的效果。形成两水相的高聚物通过488 nm的激光照射可实现循环利用,高聚物的光照回收率在95%~98%。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青霉素G酰化酶(PGA)在含环氧活性基的多孔高聚物载体上的固定化及修饰,优化固定化条件为1 mol/L,pH 8.0的磷酸钾缓冲体系,每克载体(湿重)投酶量为500~550 U,30℃下150 r/min固定化36~48 h,得到的固定化酶表观酶活为每克载体(湿重)177 U,表观酶活回收率35%。固定化酶经巯基乙醇修饰后提高了热稳定性。固定化酶水解青霉素G的最适pH为9.0,最适温度为47℃,在pH 4~9,40℃以下稳定。固定化酶的各项性能均优于游离酶。  相似文献   

8.
青霉素、氨苄西林和舒氨西林等青霉素类药是目前基层医院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该类药物是细菌繁殖期杀菌剂,其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在短时间内达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最佳。临床上由于对这类药物的稳定性认识不足,习惯于把一日剂量青霉素类药物一次性加进10...  相似文献   

9.
根据青霉素的后效应理论,通过实验结果,确定青霉素的给药方法为每日1次大剂量给药最佳。  相似文献   

10.
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儿科感染高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绵方法,观察了双黄连粉针、青霉素联合用药与氨苄青霉素、青莓素地小儿多种感染高热的疗效。结果表明两组的总有效率及伴随症消失时间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双黄连粉针、青霉素联合用药与氨苄青霉素、青霉素联合用药的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