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产的病因中10%~30%是感染因素.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和早产过程.实验证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妊娠组织合成花生四烯酸增加,合成前列腺素E2,激活子宫肌层,引起子宫收缩,早产.细胞因子基因的多态性亦与早产相关:胎儿携带IL-1B+3953-2和IL-1RN-2、母体或胎儿的TNFA-308(TNFA-2)的多态性、母体TNF-863AA基因型、母体或胎儿携带IL-4-T都会增加早产的风险;而携带IL-10-A基因型与早产无明显相关性.对感染致早产的细胞因子和相关基因的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α2-HS-糖蛋白(AHSG)基因和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调控区-174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河北省育龄妇女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50例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评分>40)及62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析AHSG基因和IL-6基因调控区-174位点基因的多态性。结果: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中AHSG基因的3种基因型AHSG1*1、AHSG1*2、AHSG2*2各占44%、46%、10%,对照组则分别为71%、25.8%、3.2%。将突变型与杂合型合并与野生型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7,P=0.004),其OR为3.111(95%CI为1.422~6.805),携带变异基因的患病风险率高。AHSG1、AHSG2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3,P=0.003),携带AHSG2等位基因的患病危险度高,OR为2.561,(95%CI为1.358~4.831)。在50例试验组与62例对照组中均未发现IL-6突变基因。结论:AHSG2基因可使患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遗传易感性升高,未发现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与IL-6基因调控区-174位点突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1(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80例子宫腺肌病组患者(腺肌病组)和150例健康妇女(对照组)MMP-1和MMP-3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1)MMP-1中2G等位基因频率在内异症组和腺肌病组患者中分别为79.0%(158/200)和79.4%(127/160),明显高于对照组(67.0%,201/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中1G/1G、1G/2G、2G/2G3种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G/2G基因型或2G/2G+1G/2G基因型均能增加内异症的患病风险,经年龄校正的风险值分别为3.65(95%CI=1.41—9.43)和3.25(95%CI=1.29~8.23);2G/2G基因型可显著增加腺肌病的患病风险,经年龄校正的风险值为2.55(95%CI=1.03—6.33)。(2)MMP-3中5A、6A等位基因频率在内异症和腺肌病组患者中分别为14.0%(28/200)、86.0%(172/200)和15.6%(25/160)、83.4%(135/160),与对照组(20.3%、79.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A/5A、5A/6A、6A/6A基因型频率分布在3组中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6A/6A基因型相比,5A/5A+5A/6A基因型不增加内异症和腺肌病的患病风险。(3)MMP-1和MMP-3基因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2G/6A基因单体型明显增加内异症的患病风险,但不增加腺肌病的患病风险。结论MMP-1基因启动子区2G等位基因的存在,可明显增加异位症和腺肌病的患病风险;MMP-3基因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这两种疾病的患病风险无关,但2G/6A单体型可作为异位症患病风险的分层标记。  相似文献   

4.
CYP1A1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基因MspⅠ位点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PCR-RFLP法检测174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和114例对照者CYP1A1基因MspI位点多态性。结果:合并杂合型T/C和突变型C/C后与野生型T/T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OR=1.635)。在绝经年龄<50岁的病例组,T和C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初潮年龄≤14岁,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经BMI分层分析,未发现MspI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有关。结论:CYP1A1基因MspI多态中突变等位基因C可显著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且绝经年龄越早、初潮年龄越早携带等位基因C的个体越易感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孕酮受体基因内含子G插入306碱基对多态性(PROGIN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2005-06—2006-06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和解放军463医院将66例手术及组织学证实诊断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组56例,通过人末梢血提取白细胞DNA,PCR检测基因型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野生型T1和突变型T2)频率.结果 两组比较突变型T2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组0.14,对照组0.04,OR:4.54(95%C1:1.50—13.78),P=0.004。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有2例纯突变型T2(3.0%):结论 PROG1NS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其发生和雌激素过度刺激密切相关。雌激素通过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激活靶细胞内调节基因的表达而产生生物学效应。ER基因有多种多态性。已有研究报道,E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和流产有关。本研究探讨了ER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易患性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细菌性阴道病与早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细菌性阴道病(BV)与早产,胎膜早破等有明显的相关性,BV时可产生大量磷酯酶A2,诱导子宫局部组织细胞膜磷分解,使花生四烯酸增加,从而使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刺激子宫收缩诱导早产,同时,感染诱导细胞介导免疫,通过巨噬细胞直接或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网络的一些成份,导致细胞因子的产生及随后的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诱发早产,对BV的局部或全身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早产。  相似文献   

8.
早产为妊娠满 2 8周至不满 37足周 (1 96~ 2 5 8d)间的分娩。早产占分娩总数的 5 %~ 1 5 %。 75 %以上的围生儿死亡与早产有关[1 ] 。存活的早产儿中 1 0 %~ 30 %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或智力障碍 ,但对早产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因此对早产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大多数学者认同早产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引起子宫兴奋和收缩 ,包括感染 (临床和亚临床感染 )、子宫过度膨胀、内分泌紊乱等[2 ] 。其中 1 0 %~ 30 %的早产涉及到宫内感染 ,但仅 1 0 %~ 1 5 %的宫内感染致早产者有临床宫内感染证据 ,其余大部分为亚临床感染[3 ] 。感染致早…  相似文献   

9.
细胞因子与感染性早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染是引起早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细胞因子在感染性早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炎性因子IL -1、6、8及TNF -α引起前列腺素分泌增加,子宫平滑肌收缩,宫颈扩张,导致分娩提前发动;IL- 10是强有力的抗炎因子,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对阻断早产有一定的作用。IL- 6、8可做为宫内感染及早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牙周病与流产及早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产及早产原因很多,较为明确的有生殖道感染、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以及孕妇的社会经济因素等。但仍有25%的流产及早产原因不明,这让人们考虑除了这些经典的危险因素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的存在。前列腺素是分娩发动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前列腺素F2α和前列腺素E2能使宫颈软化和刺激子宫收缩导致流产及早产的发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亚临床的生殖泌尿道感染或其他器官系统的感染可引起白细胞介素(IL)1β等细胞因子的增加,相应的细胞因子又可刺激羊膜和蜕膜组织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从而诱发宫缩,引起流产及早产,对妊娠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其中有关牙周病与流产及早产的研究近期报道较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与感染有关的早产其特点是羊水中炎性细胞因子(包括IL-1、TNF-α、IL-6、IL-8、MIP-1α、GRPOα)浓度增高,提示这一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子宫内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10(IL-10)的释放是炎症的特点之一。在炎症过程中,其出现通常较晚,可使宿主对入侵的病原因子进行充分的应答。与感染有关的早产通常是突发的,在分娩之前不发生IL-10应答,推测与感染相关的早产不以产生IL-10为特点。为确定分娩及与炎症有关的早产羊水中IL-10浓度是否增高,收集如下羊水标本:足月妊娠未分娩孕妇42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北京地区汉族妇女中的分布以及与其他种族的差异。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FLP) 方法研究ER基因的Xba Ⅰ和Pvu Ⅱ的酶切多态性分布。结果 中国北京地区汉族妇女的ER基因型Xba Ⅰ和Pvu Ⅱ的酶切多态性分布为ppxx:7(4.8%),PPXx:10(6.8%),PPxx:3(2.1%),PpXX:2(1.4%),PpXx:51(34.9%),Ppxx:36(24.7%),ppXX:1(0.7%),ppXx:9(6.2%),ppxx:27(18.5%)。结论 检测到中国北京地区汉族妇女ER基因Xba Ⅰ和Pvu Ⅱ相结合的所有9种多态性分布,以Pp Xx以及Ppxx型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3.
CYP1A1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基因MspI位点和Ile-Val位点多态性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以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技术检测84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和66例对照者CYP1A1基因MspI位点和Ile-Val位点的多态性。结果Ile-Val三种多态基因型在对照组和子宫内膜腺癌组中的分布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Ile/Val和Val/Val基因型在子宫内膜腺癌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Ile/Ile基因型相比,Ile/Val基因型个体发生子宫内膜腺癌的相对危险度(OR)是2.6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spI位点的多态性在对照组和子宫内膜腺癌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1A1基因第7外显子的Ile/Val基因型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有关,可以作为子宫内膜腺癌易感人群筛查的重要指标,MspI位点多态性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及酶化学研究表明,与激素、药物和外源性致癌物在人体代谢相关的酶及其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通过研究这些酶基因的多态性,阐明激素依赖性肿瘤发生的分子遗传学基础,逐渐成为肿瘤病因学研究的新方向。硫酸基转移酶(Sulfotransferases,SULTs)是调节雌激素合成与代谢的重要的酶之一,国内外目前研究表明,SULTIA1基因Arg213 His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乳腺癌、食管癌、结肠癌、膀胱癌、肺癌等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脂联素(ADIPOQ)基因的多态性是否与中国河南地区汉族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82例EMs患者和271例无内异症妇女的外周血,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法对脂联素基因rs822395、rs17366568、rs2241766和rs1501299四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经年龄和BMI校正后,rs2241766位点携带GG基因型致EMs效应是TT基因型的0.71倍(P=0.040,95%CI=0.51~0.98),加性模型和显性模型下rs2241766位点的携带G等位基因均与EMs发生风险降低有关(OR分别为0.71、0.68,均P<0.05);rs1501299等位基因T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性模型P=0.050,OR=0.75,95%CI=0.57~1.00)。rs2241766位点的GT+GG基因型与EMs患者临床分期、CA125水平、有无痛经相关(OR分别为0.026、0.40、0.55,P<0.05)。rs1501299基因上携带T等位基因可使EMs患者高CA125水平、不孕发生的风险降低(OR分别为0.49、0.60,P<0.05)。结论:脂联素基因rs2241766和rs1501299多态性与河南地区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人类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妇女的血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从而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基础和影响因素,做到更好的针对病因的预防、诊断、治疗,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0例,平均年龄37,5岁,最终诊断均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病理证实。选取非妇科疾病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39.5岁。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内切酶PvuⅡ、Xba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观察ER基因多态性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RFLP用Pp(PvuⅡ)和Xx(XbaⅠ)来表示。同时以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对雌激素受体基因上游高变区二核苷酸(TA)重复序列进行纯化和序列分析,探讨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vuⅡ、Xba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型均呈多态性分布,两组没有差异。而雌激素受体基因上游的TA重复序列实验组以15次重复明显高于对照组,表现为明显差异。结论特定的雌激素受体基因上游的TA重复序列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明确,涉及到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原癌基因,抑癌基因,DNA错配修复基因,雌激素代谢酶相关基因及雌、孕激素受体基因的突变和基因多态性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现就这些子宫内膜癌易感基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雌激素受体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提示 ,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1,2 ] 。雌激素与内异症发病、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选择雌激素受体 (ER)基因为候选基因 ,探讨ER基因PvuⅡ、XbaⅠ的多态性与内异症的关系。一、材料和方法1 研究对象 :观察组为 2 0 0 0年 2月~ 2 0 0 1年 8月 ,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治疗 ,经腹腔镜活组织检查 ,并经病理学证实为内异症的患者 ,共 63例 ,年龄为 2 1~ 5 0岁 ,平均为 (3 5± 9)岁。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患者 ,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证实无内异症 ,且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的患者 ,共41…  相似文献   

19.
早产与分娩发动的免疫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时子宫内发生的免疫是内源性炎症性免疫反应,调节胎儿同种异体移植、防止免疫排斥。分娩过程由一些促炎症细胞因子介导,提示胎儿胎盘单位在妊娠过程中的免疫原性在分娩时被唤醒。在细菌或其他因素影响下母胎界面细胞因子间的平衡受到破坏,促炎症细胞因子生成增多并启动早产分娩机制。有研究证实,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感染的逆向中介,并以此推论TLRs介导的早产生化级链模式、引起自发性早产.以及预防和治疗早产新方法的设想。对孕激素和白细胞介素10的临床随机研究和动物研究都为预防和治疗早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研究发现辅助性T细胞1型(Th1)/Th2的平衡调控与妇产科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有密切的关系。Th1细胞调节细胞免疫,主要促进炎症反应和细胞毒性活动;Th2细胞调节体液免疫,主要刺激细胞的分化与增殖。Th1细胞通过合成γ干扰素(IFN-γ)抑制Th2细胞功能,Th2细胞通过合成白细胞介素4(IL-4)抑制Th1细胞的功能,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调节。正常妊娠情况下Th1/Th2细胞应答存在生理性失衡,母体Th2型细胞因子抑制Th1型细胞因子的产生,这种生理性失衡被破坏可导致复发性流产、早产、子痫前期及不孕症等妊娠相关疾病。而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与Th1/Th2平衡调控有关,但其确切免疫学机制尚不明确,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为多种妇产科疾病的免疫学治疗开辟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