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CT血管成像的基本方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脑CTA是一种新的非创伤性的血管成像技术,随着扫描方式、重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及脑肿瘤的筛选与诊断。本文阐述了脑CT血管成像的基本方法,原理,临床应用,优点,局限性及发展前景,并与传统血管造影和MRA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导管室758例行全脑DS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全脑DSA的阳性率、脑血管病变分布特征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758例患者中阳性发现率高达85.2%,其中以缺血相关性脑血管病阳性率最高为87.1%,共检出病变血管1 050支。出血相关性脑血管病阳性率为83.7%,以动脉瘤检出率最高,共检出动脉瘤232个。有31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1%,其中全身并发症9例(5例迷走神经反射,4例碘对比剂过敏),局部并发症22例(穿刺点皮下血肿9例,穿刺口渗血5例,穿刺处动静脉瘘3例,穿刺处假性动脉瘤3例,脑血管痉挛2例),治疗过程中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血管相关性感染暴发、死亡情况发生。结论 全脑DSA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充分的术前准备,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规范化手术操作有助于预防和降低手术并发症,从而提高检查的效果,使全脑DSA的临床应用优越性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3.
血管造影隐匿性脑血压管畸形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价值及分析近远期预后价值.方法 共选择9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资料,均于本院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依据诊断方法分组各46例,对照组为常规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观察组为颅脑MRA成像诊断,评价2组诊断结果及评估近远期预后价值.结果 观察组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5.
脑动脉瘤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脑血管造影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评价脑动脉瘤的价值与限度。材料与方法:29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常规MRI和3DTOFMRA检查,应用1.0T超导MR系统,扫层远端预置饱和带3DFISP序列和最大强度投影(MIP)图像后处理技术。13例同时行脑血管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快速摄片(3~4帧/秒);结果:MRA对脑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和83.3%,结合MRI,其特异性提高到100%。较准确地显示了直径3~15mm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3mm以下或15mm以上动脉瘤显示欠佳,主要由于其分辨率较低或瘤内血栓或涡流形成等所致;结论:3DTOFMRA对脑动脉瘤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Willis环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血管造影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对比分析Willis动脉环的MRA和CA表现,探讨TOF法MRA评价Willis环解剖与功能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43例颅脑血管和肿瘤疾病的TOF法MRA和CA资料。MRA应用1.0T超导MR系统的3D或2DFISP序列扫描,原始血管图像用MIP重建。CA西门子1250mADSA系统和岛津1000mA造影造系统,采用Seldinger技术导管法股脑血管造(至秒摄取双侧颈动脉和一侧椎动脉造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MS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经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的病例,使用减影方法进行后处理,得到VR、MIP图像,原始图像重建得到MPR、CPR图像,综合四种图像诊断脑血管病变,并与DSA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5例脑血管病变中,动脉瘤62例(53.91%)、动静脉畸形(AVM)6例(5.21%)、脑静脉畸形(CVM)3例(2.61%),脑动脉狭窄或闭塞38例(33.04%)、烟雾病3例(2.61%)、海绵窦动静脉瘘2例(1.74%)、海绵状血管瘤1例(0.87%)。其中46例DSA检查结果均与MSCTA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作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3mm)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利用平板DSA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再行3DRA检查,并利用其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分析其二维(2D)与3DRA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差异,并分析3DRA对微小动脉瘤的最佳显示角度,制订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结果平板DSA常规全脑血管造影检出颅内动脉瘤69例,微小动脉瘤1例;利用其3DRA检出动脉瘤82例,微小动脉瘤14例。13例3DRA显示而2D未显示的颅内动脉瘤均为微小动脉瘤,两者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93.18%对7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0,P<0.05)。14例微小动脉瘤中,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3DRA显著提高了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是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和栓塞治疗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颈部血管超声及脑血管造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颈部及颅内段血管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78例脑血管病的颈部血管超声及全脑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病变阳性率70.0%;DSA证实的颅外段血管异常与超声相比有较高的吻合率(75.0%~92.3%),发现颅内分支血管病变占36.7%。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复发性脑血管病病人诊断有较高准确性;而由于中青年病人往往颅内、外段血管病变程度不一致,DSA在中青年病人病因明确及干预措施的选择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大血管病变术后复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大血管病变腔内隔绝术或血管搭桥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34例大血管病变腔内隔绝术或血管搭桥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距为6,重建方法为容积漫游技术(VR)、SSD及MIP,并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行腔内隔绝术后23例,血管搭桥术后7例,同时行腔内隔绝术及血管搭桥术后4例;2例出现渗漏,VR均能显示,SSD、MIP显示1例。VR图像能清晰显示内支架的位置及形态,对搭桥血管的位置、形态、吻合口及远侧段血管情况显示良好,明显优于SSD及MIP。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扫描,有利于大血管病变的检查;VR图像优于SSD及MIP,能为术后情况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CTA联合评价颈内动脉狭窄与脑梗塞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性发作后6 h内行CT灌注成像和CTA检查.通过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通过灌注图像评估脑梗塞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 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梗死侧(P=0.001),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之间明显相关(P<0.05).结论 联合CT灌注与CTA能评价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梗死和心肌梗死并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80例心、脑梗死并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有某些共同的危险因素。统计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时间间隔 ,在 2月以内的比例均较高 ,心、脑梗死组为 83 3% ,脑、心梗死组为 5 5 3% ,尤其以 2周之内突出 ,心、脑梗死组为 4 5 2 % ,脑、心梗死组为 34 2 %。心、脑梗死组右室心肌梗死伴发率及左室肥大、室壁瘤的比例均高于脑、心梗死组 ,而左室射血分数、入院时的舒张压均明显低于脑、心梗死组。两组年龄≥ 6 5岁患者住院病死率均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老年 (≥ 6 5岁 )可能是心、脑梗死和脑、心梗死预后危险因素 ,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时应积极防治并发症 ,争取获得最好的转归  相似文献   

13.
旋转DSA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旋转DSA三维成像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显示效果。资料与方法:对49例常规位置和患侧旋转造影后处理系统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三维成像在显示病变大小,范围,血液动力学以及总体空间表达的效果,结果:49例中20例显示血管性病变,其中1例正侧位血管边缘显示不规则,通过旋转采集明确为梭形瘤,29例阴性,结论:旋转DSA可立体,直观,完整地显示脑血管的病理解剖关系,对指导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的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畸形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脑血管造影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了TOF法MRA评价脑血管畸形的价值及限度,材料与方法:29例经MRI(n=29),脑血管造影(n=15)和/或手术病理(n=10)证实的脑血管畸形(AVM24例,AVF2例,隐匿性AVM3例)患者进行TOF法MRA检查,应用1.0T超导MR系统的二维或三维FISP序列(预置0~3条预饱和带)和MIP图像后处理技术,15例同时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采用Kappa统计量对两种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5.
CT血管成像诊断脑动脉瘤的漏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漏诊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头部CTA的检查和诊断能力.方法:搜集同时行CTA和DSA检查的脑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36例,DSA用Philips-HM3000数字减影机,CT用GELight-speed及Philips Brilliance 16层CT机进行扫描,层厚0.625~1.250 mm.在工作站上进行脑血管后处理重组,诊断结果与DSA相对比.结果:经DSA证实的36例脑动脉瘤,初次CTA诊断明确32例,漏诊4例.对照DSA回顾性分析,再次行VR重组,CTA又找到动脉瘤2例,而4例瘤体直径均小于3 mm.结论:头部CTA诊断脑动脉瘤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合理的扫描方法和细致的观察有助于减少漏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CT和MR血管造影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评价CT、MR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静脉畸形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和方法:5例经DSA证实的颅内静脉畸形病例,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37岁(10-66岁),幕上1例,幕下4例。分别在动脉期(CTA)和静脉期(CTV)扫描采样,运用SSD和MIP进行重建,全部病例行MRA、MRV检查,4例做了增强前后MRV检查。结果:CTA显示所有病灶,但没有显示颅内静脉畸形的“海蛇头“,即引流静脉影像特征,而CTV不仅显示病灶,而且还显示了引流静脉“海蛇头“影像特征;MRV显示5例病灶和其特征性的“海蛇头“影像特征,MRA没有一例显示病灶的“海蛇头“表现,4例增强前后MRV没有明显差异。结论:MRV和静脉期的CT血管造影(CTV)是诊断和随访颅内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优于动脉期的CT血管造影(CTA),MRA可作筛选之用,排除其他血管性病变。  相似文献   

17.
CT血管造影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静脉畸形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与方法 5例经DSA证实的颅内静脉畸形病例,幕上1例,幕下4例。分别在动脉期(CTA)和静脉期(CTV)扫描采样,运用SSD和MIP进行重建。结果 CTA显示所有病灶,但没有显示颅内静脉畸形的“海蛇头”即引流静脉影像特征,而CTV不仅显示病灶,而且还显示了引流静脉“海蛇头”影像特征。结论 静脉期的CT血管造影(CTV)是诊断和随访颅内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优于动脉期的CT血管造影(CT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2年8月行脑血管造影术患者8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脑血管造影术适应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术。对照组给予脑血管造影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紧张情绪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如穿刺部位出血、皮下血肿、脑血管痉挛等。结果观察组紧张情绪分级中0级和1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性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手术进行和减少并发症,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脑梗塞(附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儿童6例,成人6例,均有外伤史,都作头颅CT平扫。结果:12例头颅CT平扫先后都示低密度梗塞灶;其中5例在复查时发现。结论:①CT是外伤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手段。②首次检查未见脑梗塞,应作CT复查。③当发现有其它颅内损伤时,还应注意有无外伤性脑梗塞。④外伤性脑梗塞好发于儿童,而儿童又好发于基底节区。⑤CT追踪观察对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