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腓肠神经及其血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50例成人下肢的腓肠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腓神经交通支及其血管作了观察。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来自腓动脉的肌皮支。腓肠内侧皮神经中间部及远侧部的动脉来自邻近细小肌皮血管。腓神经交通支中间部及远侧部亦由邻近的肌皮血管供给。腓肠神经的部分静脉直接注入小隐静脉。  相似文献   

2.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 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 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相似文献   

3.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59  
目的 :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外径 ,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察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 :腓肠神经由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神经交通支汇合而成 ,其汇合点在外踝上 12 .7± 3 .7cm ,腓肠神经沿窝中点至外踝与跟腱中点连线下行 ,外踝上 12 .6± 3 .4cm处穿出深筋膜。其营养血管主要来源于窝中间皮动脉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 ,上段起始部外径 0 .6± 0 .1mm ,下段距外踝上 6.7± 1.6cm处与腓动脉穿支恒定吻合 ,吻合支外径 0 .6± 0 .1mm ,沿途发出众多筋膜皮支营养小腿后部皮肤。结论 :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切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4.
在神经移植中,小腿的皮神经是较理想的供体,为了积累资料和给临床提供参考数据,我们对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交通支和腓肠神经进行了较仔细地观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在神经移植中,小腿的皮神经是较理想的供体,为了积累资料和给临床提供参考数据,我们对成年男性下肢标本40例(左22,右18)。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交通支和腓肠神经进行了较仔细地观测,用游标卡尺(0.02mm)测量,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电脑图像分析技术 ,解剖观察了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于腓骨头上方 ( 7.1± 1.3 )cm ,中线外侧 ( 1.8± 0 .6)cm起自腓总神经 ,分支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 2 /3部 ,末端与腓肠内侧皮神经相吻合。其营养动脉主要为窝外侧皮动脉 ,于腓骨头水平面上方 ( 4 .6± 2 .3 )cm处发自动脉 ,并于腓骨头上 ( 4 .6± 1.2 )cm ,中线外侧 ( 2 .1± 0 .5 )cm处开始伴行腓肠外侧皮神经下降 ,下端主要与腓动脉穿支吻合 ,形成一营养血管链。结论 :以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链为蒂可以设计近端或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  相似文献   

7.
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特点,为临床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人体标本全身动脉灌注填充剂和局部解剖血管铸型方法,观察测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来源、吻合情况及相关数据。结果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来源于腓肠内、外侧皮神经的营养动脉、胭窝内、外侧皮动脉及胭窝中间皮动脉。此动脉在小腿下1/3段与腓动脉肌间穿支吻合成血管网。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有多源性、吻合丰富的特点,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设计逆行皮瓣,血供较好,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能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跟外侧神经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外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显露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会合部位至各支跟外侧神经的终末支;观察各支跟外侧神经的来源、发出部位、形态、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测量各支跟外侧神经自腓肠神经主干发出平面至外踝尖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及其起始部的外径.结果:大部分腓肠内、外侧皮神经于外踝尖平面上8.9 cm会合成腓肠神经主干,于其后外侧部发出跟外侧神经1~3支;其中跟外侧神经第1支分别于外踝尖平面至其卜方7.2 cm发出,跟外侧神经发出后均垂直于足底平面向下走行,终支分布于足跟负重区外侧部皮肤;跟外侧神经及其分支多为类似圆柱形态;跟外侧神经有1~3支、直径分别为(1.62±0.45)mm、(1.11±0.37)mm和(0.85±0.39)mm.结论:跟外侧神经第1支解剖恒定,较为粗大,起始部离足跟外侧缘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跟外侧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 自体神经游离移植,在临床上已逐渐推广应用,主要神经损伤后缺损超过2厘米,需取分枝少的皮神经作为移植神经,如腓肠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浅支等,植入受损神经两断端之间,使其再接,以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有关腓肠神经的形成以及腓肠交通神经的起始已有不少报导,但对腓肠神经的长度、宽度,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交通神经的宽度研究很少。所以本文对这些皮神经作了必要的测量,为临床进行神经移植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正> 为小腿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在8侧新鲜成人下肢,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解剖观测隐神经、腓浅神经及腓肠神经血供及其筋膜皮支的分布范围;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经墨汁灌注、皮肤脱水透明后观测各皮神经的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显示:①隐神经有1~3支营养动脉,以隐动脉最恒定,其外径为(1.03±0.36)mm,沿途发出5~11个皮支达小腿内侧面的下部;②腓浅神经由腓浅动脉伴行,动脉外径为(1.0±0.04)mm,在小腿外侧的下1/3段发出筋膜皮支4~7支,最远可达神经前方5.8cm;③腓肠神经有营养动脉2~4支,动脉外径为(0.8±0.3)mm,筋膜皮支分布达小腿后面下部.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容易,血供可靠,顺行转位可修复膝  相似文献   

11.
在16具(32侧)成人尸体观测了腓肠神经及其营养动脉。吻合型腓肠神经占71.9%,非吻合型占28.1%。神经长度均值为16.6cm。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来源于腓动脉占84.9%,源于胫后动脉占15.1%。营养动脉起始外径平均为0.79mm。还分别观测了营养动脉起始点和穿筋膜处至外踝最突点和至腓肠神经的距离。作建议腓肠神经移植时,可选择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为蒂,行血管吻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吻合血管神经第1跖趾关节移植重建肘关节提供解剖学基础。法:2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第1跖趾关节的血管神经分布及关节的构造,24只足部动脉铸型标本对关节支作对照观察。结果:第1跖趾关节的血供有背胫侧、背腓侧,跖胫侧、踊腓侧和关节后5部分关节支,腓侧关节支多和粗于胫侧,关节支外径0.3~0.5mm。关节支发自第1跖背动脉、腓侧趾背动脉、第1跖底动脉、趾底动脉和横动脉近侧支。关节的神经支与动脉相似,主要发自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内侧支、第1趾足底总神经和趾底固有神经。结论:吻合血管神经的第1跖趾关节移植适用于修复重建单纯性肘关节缺损或强直,供区移植骨融合对足的外形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腓肠神经的观察测量与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50具尸体对100例腓肠神经进行了观察测量,对10具尸体20例腓肠神经作了显微解剖研究。一、腓肠神经吻合型有91例占91.0±2.9%;非吻合型仅有9例,占9.0±2.9%;腓肠神经组成的部位以小腿下1/3为多数,有75例,占81.3±4.10%。二、腓肠神经的长度均值为12.2±0.3厘米;横径,在组成处、中间部和外踝上方均值分别为3.3±0.1毫米、2.8±0.1毫米和2.6±0.1毫米。三、腓肠神经干内可有2—5个束,与混合神经不同点是束的排列变化小。干的上、中、下三段始终没有变化的占16/20。四、腓肠神经干内恒定地出现有一个大束,位置56.7±6.4%在外侧,此位置在单独切取大束时可作定位参考。大束的横径均值为1.26±0.04毫米,此大束可提供给小神经损伤后作移植体用。五、腓神经交通支的起点投影在股骨内、外侧髁连线上方占多数,距离均值为3.55±0.33厘米。腓神经交通支的横径均值为2.4±0.08毫米。在作神经移植体手术时,若发现腓肠神经过短或过细,可改切用腓神经交通支。  相似文献   

14.
吻合腓血管腓肠神经移植的解剖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51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腓动脉分支供养腓肠神经的血供情况,腓动脉平均发2.7支营养动脉至腓肠神经,以腓动静脉为蒂,可设计成有血供的腓肠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5.
<正> 本文采用40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常规福尔马林液固定浸泡标本22例、新鲜标本10例,均用红色乳胶动脉灌注;墨计灌注的新鲜标本2侧,铸型标本6侧),解剖、观察和测量腓动脉及其分支的行程分布、长度和外径;同时还观察了肿肠外侧皮神经的走行规律.测量腓动脉起自部位的外径为(3.1±0.7)mm;腓动脉的分支有3~7支,较粗的分支有3支,分别位于腓骨头下方9~20cm之间,间矩约为5.0cm.腓动脉及其分支有伴行静脉2支,无伴行神经;在皮动脉穿筋膜处的2.0cm之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穿行至该处的皮肤,测量其宽为(1.1±0.2)mm.在墨汁灌注新鲜尸体标本观察,单一分支染色范围达30cm×10cm.在铸型尸体标本观察,  相似文献   

16.
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为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修复小腿下端皮肤及跟腱缺损和术前判断肌皮瓣能修复的范围提供解剖学理论依据。方法:30侧下肢标本,模拟腓肠肌皮瓣的切取,观察双蒂腓肠肌皮瓣中腓肠肌及其神经、血管的形态和毗邻关系,观测肌皮瓣能向下滑动的距离。结果:腓肠肌的动脉有4种类型:Ⅰ.腓肠内、外侧动脉单独发支,占56.7%;Ⅱ.腓肠内、外侧动脉单独发支,而一侧有来源于对侧动脉的分支直接人肌,占23.3%;Ⅲ.腓肠内、外侧动脉共干占10%;Ⅳ.腓肠内、外侧动脉单独发支,但有一侧为两支,占10%。神经分支形式有6种类型:Ⅰ.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比目鱼肌支单独发支,占36.7%;Ⅱ.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共干,占20%;Ⅲ.腓肠肌外侧头肌支与比目鱼肌支共干,占20%;Ⅳ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共干,腓肠肌外侧头肌支与比目鱼肌支共干,占13.3%;Ⅴ.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比目鱼肌支共干,占6.7%;Ⅵ.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共干,占33%。皮瓣向下滑动的平均最大距离为(9.2±0.9)cm。结论:双蒂腓肠肌皮瓣适合于修复跟腱及皮肤同时缺损,切取时需要注意神经、血管有不同的类型并做相应的处理,肌皮瓣能修复的平均最大长度为(9.2±0.9)cm。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解剖1具中老年女尸时,发现左侧腓神经交通支在起始近端发出1分支,与腓神经交通支伴行,分布于小腿后面远侧1/3的皮肤,此种变异较为少见,为积累国人周围神经体质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 女尸,70岁左右,身高155 cm,腘窝中部腓肠外侧皮神经与腓神经交通支共同起于腓总神经,腓神经交通支向下走行3.2cm处发出—直径0.7mm的分支,在腓神经交通支的内侧下行,至小腿后部中下1/3交界处,该分支分出3、4支细小分支,分布于小腿后面远侧1/3的皮肤.腓神经交通支由此处向下走行1.8cm后,与腓肠内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后者在小隐静脉深面行向外踝与跟腱之间.  相似文献   

18.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为临床应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红色明胶液经股动脉灌注的尸体下肢40侧,对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营养动脉进行解剖观测。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设计皮瓣治疗16例下肢远端皮肤缺损的病例,其中9例将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结果:腓肠神经营养动脉有2~6支,有三支发出较为恒定,第一支由腘窝中间皮动脉降支发出,外径0.52±0.12mm,距外踝12.30±3.40cm;第二支由腓动脉肌间隔支形成,外径0.62±0.17mm,距外踝6.3±1.6cm;第三支为腓动脉终支,外径0.56±0.13mm,距外踝1.40±0.80cm。吻合静脉组皮瓣均成活,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不吻合静脉组。结论: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分支与皮下血管网相吻合,供应相应区域的皮瓣。吻合浅静脉可明显改善该皮瓣的静脉回流,有利于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19.
小隐静脉在小腿后部皮瓣显微外科应用中是首选的皮瓣静脉,在普通外科中也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对小隐静脉的报道较少。为此,我们对小隐静脉的行程、汇入部位,外径、交通支、静脉瓣及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的关系等进行了仔细解剖观察,提出了解剖学数据,并结合临床加以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正> 小隐静脉在小腿后部皮瓣显微外科应用中是首选皮瓣静脉,在普通外科中也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人小隐静脉的专题报道甚少。为此,我们对小隐静脉的行程、汇入部位、外径、交通支、静脉瓣及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的关系等进行了仔细解剖观察,提出了解剖学数据,并结合临床加以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