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陶志敏  沈慧丽 《中国康复》2002,17(4):232-233
脑梗死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和体征 ,影响患者的康复。我们自 1997年 7月至 2 0 0 0年 8月应用脑神经生长素 (简称脑生素 )治疗急性脑梗死 86例 ,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 149例 ,均经颅脑CT或MRI证实 ,分为 2组。①脑生素组 86例 ,男 4 6例 ,女 4 0例 ;年龄 4 1~ 82岁 ,平均 5 8.9岁 ;单灶梗死 37例 ,多发性梗死 2 8例 ,腔隙性梗死 2 1例 ,其中伴有糖尿病 2 8例。②对照组 6 3例 ,男 33例 ,女 30例 ;年龄 4 0~ 79岁 ,平均 5 7.7岁 ;单灶梗死 2 8例 ,多发性梗死 2 5例 ,腔隙性梗…  相似文献   

2.
易化技术配合脑神经生长素治疗脑卒中偏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易化技术及脑神经生长素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方法 :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康复组4 8例和常规组 4 0例 ,均按常规治疗 ,康复组同时接受易化技术及脑生素治疗。结果 :2组治疗 4周后Brunnstrom分级及Barthel指数评定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易化技术配合脑生素治疗脑卒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脑神经生长素治疗脑梗塞患者生存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脑神经生长素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梗塞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予脑神经生长素治疗,对照组30例予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前后第14天进行评分,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P<0.01),Barthel指数升高(P<0.01);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神经生长素治疗脑梗塞,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张瑛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2):5101-5102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疗后MMSE、ADL和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6.
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病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脑梗死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的发生频率以及病灶部位、体积大小、数目多少和伴有脑萎缩等均有密切关系;对防止危险因素及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尤其是脑卒中的复发是防止痴呆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灶部位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为血管性痴呆的早期预防、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71例经CT或MR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经国际通用的智能状态检查表评估,分为血管性痴呆组和无血管性痴呆组,比较两组资料,探讨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灶部位的关系。结果额叶、颞叶、基底节部位的脑梗死与血管性痴呆有相关性。结论统计研究表明脑梗死灶部位是发生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基础性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6个月后运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积分法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MMSE积分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提高(均P<0.01).但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4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风梅  孙国强 《临床荟萃》2003,18(23):1352-1353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Dementia ,VD)是痴呆中最常见病因之一 ,约占老年痴呆的 70 %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存质量 ,目前尚未发现治疗或控制本病进展的有效方法和药物。笔者自 1990~ 1999年以来采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治疗血管性痴呆 ,尤其在急性期 ,疗效较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90例患者全部为门诊病例 ,均参考美国精神病学会 (APA)修订的《精神病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 4版的痴呆诊断标准与日本长谷川简易痴呆调查表的诊断标准[1] ,经长谷川痴呆量表 (HDS) [2 ] 评分 ,确诊为VD(评分低于 30分 …  相似文献   

10.
11.
无症状性脑梗死与血管性痴呆影像学及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ACI)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对1995~2004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或有眩晕、头痛而无明确卒中病史的3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做了CT或MRI检查,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临床痴呆评定(CDR)对68例影像学检查有ACI者做了老年认知功能测验。【结果】做CT检查的200例老年人显示有ACI者33例(占16.5%),做MRI检查的100例显示有ACI者35例(占35%),68例有ACI者中有63例的心理学测验,得分均低于非ACI者。【结论】ACI并非无临床症状,只是症状轻微、短暂,ACI患者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最终将演变成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注射用甲氯芬酯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的疗效。方法:用随机双盲方法将符合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注射用甲氯芬酯治疗,对照组30例予VitB6治疗,疗程14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认知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定以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认知评分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和70%(P<0.05),神经功能缺损总有效率分别为80%和60%(P<0.01)。结论:甲氯芬酯静脉用药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和认知功能的提高疗效显著,且疗程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行为干预治疗的价值。方法将6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进行行为干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16周后分别进行MMSE量表评定。结果经过16周行为干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行为干预治疗确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预后有效,对于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记忆力、认知力等有一定作用,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进一步恶化起到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混合痴采(MD)和血管性痴呆(VD)二者的鉴别能力。【方法】MD患者与VD患者各6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分析比较其神经心理及影像学的不同表现及特点。【结果】轻度痴呆患者长谷川氏痴呆评定量表检查中,远记忆、近记忆计算力、识记评分中,MI)组显著低于VD组(P〈O.01);轻度痴呆患者BEHAVE—AD评定量表痴呆的心理和行为症状严重程度比较中,MD组行为紊乱及情感障碍明显较VD组严重(P〈0.01);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对比,MD组的外侧裂、脑沟较VD组明显增宽,脑叶的局灶性病灶出现率显著高于VD组,3、4级脑白质疏松出现率显著低于VD组。【结论]MD及VD病人的神经心理及影像学改变各有其特点,据此有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小脑顶核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FNS)结合康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血管性痴呆患者63例,随机分为FNS组40例和对照组23例。FNS组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康复治疗。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结果FNS组MMSE、BI评分提高(P<0.05),临床有效率95%。治疗前后脑血流明显改善(P<0.01)。结论FNS可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可能与脑血流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影响脑梗死患者从认知障碍转化为痴呆的血管性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8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6~24月的随访调查,根据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VD组(42例)和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VCIND)组(144例)。运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VCIND发展为VD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脑白质稀疏和丘脑、额区、基底核区的梗死灶数量均是促使VCIND患者发展为VD患者的危险因素(P=0.027,P0.001,P=0.046,P0.001,P=0.011)。脑白质稀疏评分和丘脑、额区、基底核区梗死灶的数量是相互独立的影响因素(P0.001,P=0.032,P=0.001,P=0.016)。结论:丘脑、额区、基底核区梗死灶数量及其部位分布特点对预测VCIND患者发展为VD患者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在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内科治疗的48例VaD患者分成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 25).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两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与脑白质疏松症(LA)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108例LA患者(LA组)与108例无LA的患者(对照组)之间发生VD的差异。结果:LA组和对照组的VD发生率分别为41.7%和5.4%,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LA分级1~4级的患者中,VD发生率分别为4.8%、27.8%、41.9%和88.2%(P〈0.01)结论:VD与LA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V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1例和联合组42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组同时口服尼莫地平及银杏叶片。应用修订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价疗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平均脑血流量(mCBF)。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无差异;联合组治疗后可显著提高MMSE和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BF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尼荧地平联合银杏叶片治疗VD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VD患者的脑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