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调治作用的分析,探讨三阴交穴的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及经穴与脏腑的联系。梳理与三阴交穴直接相连的肝、脾、肾三条经脉的循行路线,分析三阴交穴与心、胞宫间接相连的途径,归纳心、肝、脾、肾、胞宫的生理功能,结合具体病症,探讨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的调治作用。认为刺灸三阴交穴可以调治心、肝、脾、肾、女子胞的功能,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三阴交穴可对与其直接或间接相连的脏腑功能产生治疗作用,是其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体现,说明三阴交穴与上述脏腑之间的确存在某种联系,且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作为媒介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4.
长期以来 ,针灸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疗效明确 ,操作简便 ,节省资源 ,易被患者接受。经穴作为针灸治疗的施术部位 ,有其相对特异性 ,对相关脏腑功能活动有特殊影响。近年来 ,广大医疗和科学工作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取得许多进展 ,现概括如下。1 经穴的生物物理学相对特异性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 ,特别是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使更多精密仪器得以开发和应用 ,广大科技工作者利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对经穴生物物理学特性有了更多的认识。1.1 经穴的电学特性 杨国平等 [1]将矩形脉冲通过两点电极加到人体皮肤表面 ,测试少冲、神… 相似文献
5.
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经穴在功能方面与非经穴人体组织有着明显的区别,穴位具有反映病证的功能及感受刺激的功能。穴位反映病证具有与脏腑密切相关的特异性,反映病证的穴位大多在与其相关脏腑所属的经络上,穴位反映病证与脏腑疾病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等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6.
7.
8.
经穴特异性与针刺效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穴特异性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针刺效应作用是反映经穴特异性存在的重要内容,也是针灸有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影响针刺效应的体内外因素来阐明针刺效应作用与经穴特异性理论密切关系及针灸治病的部分作用机制,以丰富经穴特异性理论,从而有利于将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中医针灸闻名世界,但针灸的经穴效应是否存在特异性?这些特异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有什么具体规律?对于这些疑问,日前刚刚通过专家验收的一项针灸领域的973项目、由梁繁荣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的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10.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针灸传统经典理论,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也是指导临床合理用穴以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经穴是经脉上特定的点,是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经穴与非经穴效应不同,本经穴与他经穴疗效迥异,同一经脉中的特定穴与非特定穴效应有别,加强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对促进针灸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中医体质辨别调理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穴位贴敷,观察组给予穴位贴敷联合中医体质辨别调理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阳虚体质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疼痛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阳虚体质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粘度、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最大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低于对照组,RBC最大变形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中医体质辨别调理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痛经症状,降低疼痛程度,改善患者体质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子宫微循环。 相似文献
12.
13.
《针刺研究》2016,(3)
经穴的氧特异性研究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研究结果显示经穴组织在氧及相关化合物的含量上与非经穴组织具有差异性。虽然各个学者的研究的方法不尽相同,研究的结果也不太一致,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但我们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后认为,经穴局部组织在针刺前处于低代谢状态,经穴局部氧含量高于非经穴,二氧化碳(CO_2)含量低于非经穴组织;针刺后经穴处于高代谢状态,经穴局部氧含量经过消耗低于针刺前,的释放增加高于针刺前。在针刺前,经穴组织的一氧化氮(NO)含量高于非经穴组织,针刺后,经穴组织的NO含量相比未针刺的经穴含量更高。但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尚存在一些争议,今后,关于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应多考虑设计方法的严谨性、实验条件的可重复性、受试者的同质性,并注重切合临床,采用临床病例观察得气效应、临床疗效等,以使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家兔不同生命活动状态下红外温度的变化过程中观察穴位的特异性。方法采用ThermaCAMTMP30红外热像仪,检测15只家兔活体时、死亡即刻、死亡30 min和死亡60 min时内关穴及非穴对照点的红外温度。结果家兔死亡即刻、死亡30 min和死亡60 min时内关穴的红外温度均显著低于活体时(P〈0.005,P〈0.001),死亡30 min和死亡60 min时内关穴的红外温度也显著低于死亡即刻(均P〈0.001)。家兔死亡即刻、死亡30 min和死亡60 min时非穴对照点的红外温度均明显低于活体时(均P〈0.001),死亡30 min和死亡60 min时非穴对照点的红外温度也显著低于死亡即刻(均P〈0.001)。家兔死亡即刻内关穴红外温度显著高于非穴对照点(P〈0.001),而家兔活体时、死亡30 min和死亡60 min时内关穴与非穴对照点红外温度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家兔内关穴及非穴对照点的红外温度均随死亡过程而逐步降低,但家兔内关穴在其死亡即刻这一特殊时刻红外温度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非穴对照点,穴位与非穴对照点的差异在死亡即刻这一特殊的病理状态下而得以显现。穴位的这种特异性在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并不明显,在生命活动终止后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5.
16.
原发性痛经现代针灸腧穴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考察近10余年来期刊文献,探讨现代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的腧穴谱。方法:在中国知识网医药卫生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分3次检索记录原发性痛经文献量、针灸疗法应用的文章数目及所有361经穴和40经外奇穴的使用频次,并用手检方法查找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文献,对比分析得出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的常用腧穴、少用腧穴和未采用穴。结果:近15年来,有122篇有关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的针灸临床医学期刊文献,涉及到的穴位共有72个,文献使用频次在5%以上的常用腧穴,有三阴交、关元、足三里、气海、中极、地机、太冲、次髎、肾俞、血海、水道、肝俞、合谷、脾俞、命门、归来、阴陵泉、太溪、照海、内关、十七椎、子宫、阳陵泉、中脘,共计24穴。文献使用频次在≤5%~>1%的少用腧穴,有天枢、膈俞、至阴等26个腧穴。结论:推荐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的常用腧穴有关元、次髎、十七椎下、地机、三阴交、太冲等6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联合ICU常规营养支持治疗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达标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试验设计,所有纳入研究的30例危重患者均在重症监护病房常规治疗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基础上进行TEAS干预(以下称TEAS联合疗法),观察肠内营养达标率及胃肠电图的变化。结果 经TEAS联合疗法,危重患者肠内营养达标率第7天高于第1天及第3天(P < 0.01);胃肠电图1导联(胃体)胃动过缓发生率第3天和第7天较第1天降低(P < 0.05);正常胃电频率第3天和第7天较第1天增多(P < 0.05);5导联(升结肠)经TEAS治疗后第7天胃肠电紊乱比例降低(P < 0.05)。结论 TEAS联合疗法能提高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达标率,实现肠内营养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309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症状、舌象、脉象,运用聚类分析法对130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分为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阳上亢、湿邪中阻、肝气郁滞、肝气乘脾、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脾胃气滞等9个证型。结论:IBS病位在大肠但证型分布紧紧围绕肝和脾胃,并与湿邪密切相关,主要证素有肝实、脾虚、湿热、寒湿等,病性多虚实错杂;所得证型与中医理论和临床契合,可为临床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热敷对寒湿型腰痛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寒湿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00mg,2次/d,结合腰围保护)的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治疗1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普通热敷,2次/d,30min/次;治疗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纱布袋热敷患处,2次/d,30min/次:3组均以15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治疗1组总有效率86.67%,治疗2组总有效率93.33%,治疗1组治疗2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组疗效明显高于治疗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热敷可提高寒湿型腰痛患者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总结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并进行理论探讨,为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整理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穴位敏化现象,探索穴位敏化规律,并对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进行相关理论探讨。结果:共纳入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55篇。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有热敏、痛敏、电敏、形敏、化学敏5种,热敏出现频次最高;共涉及敏化穴位22个,总频次为161次,常见敏化穴位有三阴交(39次)、关元(33次)、次髎(15次)、中极(14次)、子宫(13次);其中关元和三阴交敏化相关性支持度(64%)最高,置信度(81.25%);共涉及9种特定穴,其中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86次);敏化穴位归属经络以足太阴脾经(57次)和任脉(52次)为主。结论: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以热敏为主;敏化穴位以三阴交穴和关元穴较为多见。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皆证明三阴交穴、关元穴及足太阴脾经、任脉对原发性痛经诊疗的高效性及特殊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