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者对印度孟买1509例完成了少菌型方案治疗病人的复发情况做了研究。分类按印度麻风专家协会标准。MDT以WHO的方案为基础修改:(1)MDT一直持续到临床阴转。完成6个月治疗后仍无法确定阴转者,继续用氨苯砜(DDS)治疗至少6个月或至临床阴转。如治疗12个月或18个月后病人仍活动则加用氯苯吩嗪,按WHO的多菌型方案治疗,持续至临床阴转。(2)有5块以上皮损的病人开始就加用氯苯吩嗪。随访期为6个月到5年,随访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 WHO 推荐的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方案(PBR)治疗了323例少菌型麻风病人并且随访了7.5年。PBR 的疗期为6个月,如果在6个月后红斑和浸润持续存在,临床疗效不明显,则治疗延长6个月。结果:完成6个月治疗的214例病人中,有131(61.2%)例在治疗6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71例(33.2%)皮损部分消退,9例(4.2%)未见皮损变化.3例(1.4%)麻风菌素试验阴性的病人经  相似文献   

3.
RT-PCR检测16S rRNA基因片段对麻风菌活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风病患者皮损组织中麻风菌16S rRNA基因片段判断麻风菌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BI值和联合化疗(MDT)的疗期对27例麻风患者分组,以RT-PCR法检测皮损组织中麻风菌16S rRNA的特异性片段。结果:(1)无论BI高低,未经治疗的患者16S rRNA均为阳性。(2)MDT治疗、BI≥3~6者的11例患者中:有9例16SrRNA为阳性,MDT疗期小于和大于6个月的两组中均各有1例患者16S rRNA阴性。(3)MDT治疗、BI≤2的6例患者:有1例MDT小于6个月病人其16S rRNA阳性,其余5例患者16SrRNA均为阴性。结论:随MDT治疗的进行,麻风菌16S rRNA阳性患者比例减少;诊断时BI值越低的患者中,经治疗后皮损中麻风菌16S rRNA阴转的比例增大,提示麻风菌16S rRNA与患者皮损中麻风菌活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文献报道麻风皮损少见于生殖器。作者检查450例男性麻风病人,发现13例(2.9%)生殖器有皮损,其年龄在18~50岁,最多见于30~39岁;BB占8例(61.5%),BL2例(15.4%),LL3例(23.1%),未见BT或TT病人有生殖器皮损;LL者平均病期超过7年,界线类则少于2年;LL的皮损为结节,10例BL和BB中的8例为浸润斑块,余下2例为色素减退斑;阴囊皮损见于所有病人,3侧的阴茎有损害,1例包皮和  相似文献   

5.
未定类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WHO推荐给予短程联合化疗。一些人观察到对少菌型麻风6个月的联合化疗是不够的,但对未定类麻风的资料不多。作者用12个月的联合化疗治疗未定类麻风42例,均为未治的新病人,男38例,女4例,年龄15-45岁。主要症状为斑疹、浅色斑、红斑及感觉障碍,皮肤涂片查菌均阴性;病理切片见毛细血管及皮肤附件周围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构成的炎性浸润,70%可见表皮萎缩,所有病人的神经内及神经束膜均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10%可见抗酸菌;Dharmendra抗原试验早期反应14例为弱或中度阳性,晚期反应2例为中度阳性。按WHO少菌型方案治疗6个月后,皮肤损害仍活动的9例(21.4%),明显进步15例(35.7%),不活动18例(42.8%)。单一皮损比多发皮损的疗效好,不活动的18例均为单一皮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患癣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从家中室尘分离的皮肤丝状菌菌落数目变化情况.7个家庭共有13例病人患癣:4例患足癣[其中3例皮损中培养出石膏样毛癣菌(石毛),1例培养阴性],9例患体癣[其中2例皮损中培养出石毛,1例为石膏样小孢子菌,6例为羊毛状小孢子菌(羊小)],3家养有爱畜(1家养金花鼠,其病人皮损培养为石毛,2家养猫,病人皮损培养为羊小).  相似文献   

7.
自从1979年以来,Dhoolpet麻风研究中心登记了大约1000例新发现的少菌型麻风(TT或BT)几乎全都接受每日氨苯砜50~100mg单疗,大多有改善,但少数病人临床无效,怀疑是感染了耐氨苯砜菌株。门诊监督随访了6例临床无效或病情恶化的BT型病人,其中5例皮损细菌涂片阴性(1例未查菌),规则治疗率90~100%。有2例在治疗  相似文献   

8.
100例新病人,其中I18,TT35,BT47,86%的病期不超过一年,年龄在16~50岁间;55例只有单块损害,另45例皮损少于5块;40例没有神经粗大;半年后观察,临床上分不活动、明显好转、活动三级;病理上分完全消退、部分消退、活动性增加三级。结果治疗半年时35%的病例仍有活动性症状,39%明显好转,26%不活动。不活动者中大都是I(14/26),活动者中大都是BT型(27/35)。病理方面浸润完全消退者4例,全部是I,部分消退者86例,浸润活动性增加者10例,其中TT3/35,BT7/  相似文献   

9.
检查甘孜州地区1256例病人(占应检人数的 95.66%),其中男817例,女439例;多菌型691例,少菌型565例;年龄8~87岁;病期0.2~28年;有畸残、784例(62.42%)。病期<5年的254中有残疾81例(34.25%)病期5~10年的298人中有135例(45.3%),>lO年的704人中有562例(79.83%)。病期5~lO年者有I级畸残21例,(7.05%),Ⅱ级68例(22.82%),Ⅲ级46例(15.44%);>10年者有I级畸残28例(3.98%),Ⅱ级165例(23.44%),Ⅲ级369例(52.42%)。治愈者中的畸残率为65%(704/1083),现症病人的为46.2%(80/173)。农牧民病人中的残疾率为62.74%,其他职业者中只有37.5%。  相似文献   

10.
21例中,男13例,女8例;5~60岁,平均38岁;病期1年以下17例(80.95%),1~2年的4例(19.05%);1986年后用MDT疗程6个月。治疗前查菌均为阴性;病理组织检验均为活动期;有活动性皮损的14例(66.67%),非活动性的7例(33.33%);Ⅱ级畸残4例,  相似文献   

11.
对94例单用DDS的BT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根据皮损数目、面积和神经受累的数目进行分级。皮损少于3块,面积小于25%为一级;少于6块,面积小于50%为二级;少于9块,面积小于75%为三级;超过10块,面积大于75%为四级。作者发现二级以上,在7个部位中有3个皮损、面积大于50%者易复发。在54个月的随访中一级的21例中无复发,二级复发1例(1/24),三级复发6例(6/30),四级复发5例(5/19)。皮损及神经受损的数目越多,畸型  相似文献   

12.
50例患局部皮肤利什曼病的患者以氨苯砜治疗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2mg,顿服,连服2天。结果:40例 (80%) 痊愈,(与患病的时问或皮损的部位似乎无关)。3例未来复诊 (6%)。7例 (14%) 无效。(其中5例为多个皮损)。仅少数人有恶心反应。随访6个月,治疗的病人均无复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408例皮肤查菌阴性的少菌型麻风在完成6个月联合化疗(MDT)并监测了3年的临床结果进行了评价。其3年未的临床情况分为①不活动,②明显进步,③活动但在消退,④静止,⑤活动,⑥复发。结果:61例(95%)患者在整个随访期都处于不活动状态。344例患者(199例明显进步,145例活动但在消退)中,276例(80%)在监测期达到不活动,3年监测期总的不活动率为82%。2例不活动的病例发生了新皮损,1例为单个损害的结核样型麻风,另1例患者出现界限清楚而高起的小的卫星状损害,经6个月冲击剂量利福平治疗后完全痊愈。1例在2年的临床不活动后,于胸部和左前臂后侧发生了两块小的界限清楚的结核样损害。另1例在2.5年的临床不活动后,于右腿部出现了小块的扁平损害。这两种情况均未给予治疗而发生消退。上述两例患者于临床不活动2年后出现新的结核样损害,尽管可看作为复发病例,但不能排除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上海市 195 6~ 1998年间 1199例少菌型 (PB)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 方法与材料我们复查了全部上海市麻风患者病历 ,必要时随访病人或邀同道回忆。凡在确诊时查菌阴性者均为本研究对象。2 结果本组病例共 1199例 ,占本市麻风总数 2 2 .0 9% (1998年全市累计发现病人5 432例 ) ,按马德里分型 ,结核样型麻风1178例 (98.2 5 % ) ,未定类 2 1例 (1.75 % )。男 85 9例 ,女 340例 ,男 :女为 2 .5 1:1。发病年龄 5~ 77岁 ,平均 31.13± 14.35岁 ,<14岁 136例 (11.34% ) ;10~ 34岁 739例(6 1.6 3% )。病期 5天~ 6 6年 ,平均 3.13±4.17…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少菌型麻风是否有菌血症和麻风菌抗原血症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54例未治少 菌型麻风(BT50,TT4),年龄12~65岁,病期6个月至5年,所有病人3处皮肤(右耳垂和两处皮损)查菌均为阴性,疗前和MDT6个月时分别取血标本,10例年龄和性别相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用改良的溶血法作菌血症检查,每一病人取5ml肝素抗凝静脉血,分批将红细胞和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手术扩大切除联合小剂量干扰素(IFN)α2b治疗皮肤恶性黑素瘤的疗效.方法 32例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经术前检查分期后(Ⅱ期21例、Ⅲ期11例)接受了手术扩大切除,手术范围距离皮损或组织病理取材后瘢痕边界1~2cm.手术方法包括:直接切除缝合4例、截指(趾)6例、皮肤游离移植15例、任意皮瓣转移3例和轴型皮瓣转移4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行选择性淋巴结摘除者9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者2例.术后1周,给予IFN-α2b 300万IU皮下注射每周3次,连续1~3年.结果 所有患者的切口均甲级愈合.截止到2011年6月,2例患者失访,其余30例患者中,6例随访5年,生存4例,死亡2例(均为ⅢC期);7例随访3~5年,生存5例,死亡2例(均为ⅢC期);13例随访1~3年,生存12例,死亡1例(为ⅢB期);4例随访1年内的无1例死亡.现存的25例患者中,8例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其中2例为手术后2年内新出现的区域淋巴结转移;8例完成了IFN-α2b治疗3年的疗程,11例已接受了1年以上的治疗,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手术扩大切除联合小剂量干扰素α2b治疗Ⅱ期和Ⅲ期皮肤恶性黑素瘤,能降低局部复发,患者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17.
到1988年古巴的卡玛圭市共发生麻风366例,作者于1983年2~3月对其中328例采血,用PGL-1做抗原,以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体。这些病人在1971年前单用DDS自服,1972~1987年4月同样单用DDS,但有定期检查;1977年5月~1989年3月改为利福平每月600mg,少菌型和多菌型分别用3和6个月,然后每日注射长效DDS225mg。结果258例(78.7%)为阴性,只有70例(21.3%)阳性,其中268例多菌型(81.7%)有207例(77.2%)为阴性。在这些受测试的病人中46.3%均治疗过10年以上。少菌型病人血清阳性者(15%)基本上其治疗均不超过5年。瘤型病人治疗10年以上的,其血清阴性者占54.8%,而结核样型、界线类和未定类患  相似文献   

18.
据报MB病人用DDS单疗后复发率为1.04~2.5%/人年。鉴于RMP有可能杀死涂片阴转的MB病人体内的持久菌,减少用DDS后的复发率,在1982~85年对136例用DDS单疗已无活动症状、涂片阴转的MB,在停用DDS前,给予单剂1500mg RMP。随访至1992年,观察复发。具备下列三条中的两条定为复发:1.任一处皮肤涂片BI≥2+,不论有无活动皮损;2.病理呈活动  相似文献   

19.
百色地区有436例病人接受WHO的MDT,MB至少2年.PB6个月至1年,全部由县专业人员监服。223例MB治疗2年后,76.8%皮肤查菌阴转,达到停药标准的占89.2%。PB77例,治疗6个月皮损消退,未出现新皮损;136例治疗一年皮损消退,无新的神经受累;治疗一年后达到停药标准的有203例。未见复发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深在性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 profundus,LE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加深对LE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2000-2011年间诊治的21例LE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特点和治疗反应.结果:21例患者中男5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1∶3.2.平均发病年龄为34.33岁(7~77岁),平均病程1.4年(2个月~5年).21例LEP患者共有皮损位点39处,其中26处位于头面部(66.67%),6处位于上肢(15.38%),4处位于躯干(10.26%),3处位于下肢(7.69%).21例LEP中,独立存在的14例(66.67%),并发有盘状红斑狼疮(DLE)皮损的5例(23.81%),并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例(9.52%).组织病理检查:21例LEP共同特点是皮下脂肪小叶有明显炎症累及,主要为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其中4例(19.05%)伴有脂肪小叶透明变性坏死.21例LEP中15例(71.43%)组织病理同时有DLE的基本改变,还有3例(14.29%)伴有真皮浅层苔藓样淋巴细胞浸润,另有3例(14.29%)真皮血管壁及其周围呈纤维蛋白样变性.11例患者予羟氯喹联合泼尼松治疗皮损消退(2例复发),3例单独予羟氯喹治疗2例效果不佳,1例皮损消退.结论:LEP女性多发,皮损主要累及头面部及上肢,少数并发SLE.羟氯喹联合泼尼松对早期皮损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