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合理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 1989年 5月 -2 0 0 0年 6月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腹膜后间质瘤 2 3例 ,就其诊断方法、检查手段、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 2 3例患者中 ,发生于胃肠道 16例 (6 9 5 % ) ,腹膜后 7例 (30 5 % ) ;良性间质瘤 9例(39 2 % ) ,恶性间质瘤 14例 (6 0 8% )。 2 3例均行手术切除 ,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隐痛为主。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 ,明确诊断需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合理诊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89年5月—2000年6月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腹膜后间质瘤23例,就其诊断方法、检查手段、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中,发生于胃肠道16例(69.5%),腹膜后7例(30.5%);良性间质瘤9例(39.2%),恶性间质瘤14例(60.8%)。23例均行手术切除,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隐痛为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明确诊断需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 方法 对 3 9例GIST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肿瘤具有梭形和 (或 )上皮样细胞成份 ,间质可有团丝样纤维(SP) ,CD 117表达者 3 5例 (89.7% ) ,CD3 4表达者 2 8例 (71.8% )。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卡哈尔细胞或向卡哈尔细胞分化 ,组织学上类似于平滑肌肿瘤或神经鞘瘤 ,CD117、CD3 4是较为特异且敏感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6例恶性GIST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并比较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CD34,S-100,desmin和SMA的表达情况。结果:原发肿瘤部位主要为胃(贲门),小肠和大肠;主要症状和体征有腹痛,腹部肿块,贫血和黑便;比较恶性GIST组与良性GIST组患者的原发肿瘤部位,临床表现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别,与良性GIST相比,恶性GIST组患者肿瘤增长迅速(中位直径10cm),易转移。结论:恶性GIST的预后差,对于复发或转移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寻找新的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法来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既不同于典型平滑肌瘤,亦不同于神经鞘瘤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细胞形态呈不成熟的梭形和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呈束状或弥漫性排列为特征.免疫组化CD117和CE134阳性是确诊最可靠和最有价值的依据,GIST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KIT基因突变和KIT蛋白产物(CD117)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51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及抗体CD117、CD34、Vimentin、S-100、Syn、NSE、SMA、ACT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并对其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1例GIST中,梭形细胞型27例,上皮样细胞型9例,混合型15例.良性14例,交界性10例,恶性27例.瘤细胞CD117、CD34和Vimentin多为弥漫性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0%、72.5%和100.0%;部分病例SMA、ACT、S-100、SY-N、NSE呈局灶性阳性.结论本组病例组织形态变化多样,有些特征容易误诊为其他肿瘤.免疫组化CD117(c-kit蛋白)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诊断时主要是同消化道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依据肿瘤生长的大小、细胞核异形性及核分裂相活性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恶性度高的肿瘤往往伴有明显的出血及坏死.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78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78例GIST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CD117、CD34、SMA、Desmin、S-100共5种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分析。结果本组肿瘤发生部位为胃27例(34.6%),小肠26例(33.3%),其它部位25例(32.1%)。镜下梭形细胞为主型73例(93.6%),上皮样细胞为主型1例(1.3%),混合细胞型4例(5.1%)。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结果:78例GIST中CD117、CD34、SMA、Desmin及S-10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77例(98.7%)、58例(74.4%)、27例(34.6%)、1例(1.3%)及7例(9.0%)。结论 GIST是消化道较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等联合检测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析肠道来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71例肠源性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部分随访资料,对其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71例GIST患者中,病灶原发部位小肠51例,结直肠15例,肠系膜5例.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为主(45.1%,32例),其次为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22.5%,16例;16.9%,12例),复发风险极低危l例,低危16例,高危5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核分裂相和复发危险度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均P<0.05).复发风险高危组中,术后服用靶向药物患者的预后好于未服用药物的患者(P<0.05).结论 肿瘤完整切除联合靶向治疗是肠源性GIST的最佳治疗模式,肿瘤最大直径、核分裂相及复发危险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43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的组织学起源、病理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43例经手术治疗的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HHF35和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为95·3%(41/43),CD34为74·4%(32/43)。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组之间在肿瘤直径大小(P=0·000)、核分裂相数(P=0·000)、复发/转移率(P=0·016)及CD117阳性率(P=0·021)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117及CD34对GISTs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支持将肿瘤直径大小、核分裂相数、复发/转移率及CD117阳性率作为间质瘤恶性潜能的参考指标。核分裂相数多及CD117阳性提示恶性度较高。大多数胃肠道外间质瘤为高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92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 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16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标本,通过常规HE制片,单抗CD117等免疫组化标记确诊GIST 92例,分析和观察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GIST高峰年龄55~75岁,占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79.31%,约15.22%伴发消化道癌.好发部位是胃(54.35%)和小肠(18.48%),其次是肠系膜、结直肠及食管.瘤体大小为0.2~22 cm,单发或多发性结节(9.78%).显微镜下,瘤细胞梭形和上皮样呈束状交叉或弥漫性排列为主,细胞异形性在同一瘤体内的不同区域可存在明显差异,可伴有骨软骨化生(4.35%).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D117(96.74%)或CD34(89.23%),灶性表达DES、SMA、S-100及NSE.结论:GIST是具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上高度异质性、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蛋白(CD117)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掌握其临床病理特点有助于治疗方案的拟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并评价预后。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3月5年期间收治的47例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完成随访。结果47例病人中CD117阳性40例(85.1%),CD34阳性39例(83.0%),S-100阳性10例(21.3%),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3例(6.4%),结蛋白desmin全部阴性。结论CT结合内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效果满意.恶性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切除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PT)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对36例SPT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36例SPT患者临床以腹痛为主要症状。肿块位于胰头15例(41.7%),胰体5例(13.9%),胰体尾9例(25.0%),胰尾7例(19.4%)。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实性区和假乳头状区混合构成,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生长。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B.catenin的表达率为94.4%,CD10的表达率为80.6%,CD56和Vim的表达率分别为83.3%和91.7%。32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3—96月不等,30例无瘤生存。1例术后复发,1例肝脏转移,均予手术切除,目前无死亡。结论SPT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可能来源于胰腺多潜能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后预后好。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SP法对20例ESS和10例子宫高度富于细胞平滑肌瘤(highly cellularleiomyoma,HCL)进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对比分析。结果:ESS瘤细胞与增殖期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相似;HCL瘤细胞呈圆形、梭形,可见大的厚壁血管。免疫组化染色,ESS瘤细胞CD10、SMA、MSA及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100%、30%、20%及25%,而HCL相应的阳性率则为20%、100%、100%及100%。这些抗体在两组肿瘤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ESS具有特殊形态特点,有向平滑肌分化的能力。CD10、SMA、MSA及Desmin的联合应用是鉴别ESS与HCL有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CD10蛋白是一种相对特异的子宫内膜间质标记物,在子宫肿瘤中可以区别ESS和HC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对22例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17,CD34等抗体的表达。结果本组GIST均为成年人(年龄34~76a)。发生于胃12例,小肠7例,直肠1例,腹膜后2例。常见症状为腹部肿块和腹胀不适,2例胃GIST术后1a有肝转移。镜下观察,基本类型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CD117、CD34及Vimentin多为弥漫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5.5%、72.7%和68.2%。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及S-100阳性率分别为27.2%和36.4%。结蛋白及NSE均阴性。恶性组中瘤体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直径〉5cm,核分裂像〉10/50HPF,肿瘤性坏死及细胞密集与交界性良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细胞形态结构多样,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CD34和CD117阳性。瘤体直径,核分裂像,肿瘤性坏死及细胞密集程度可作为判断良恶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4例胃肠间质瘤中病变发生在食管1例,胃5例,小肠7例,直肠1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恶性9例,良性2例,交界性3例。9例随访1~99个月,随访期死亡4例。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恶性病变术后需做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10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进行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0例均表达细胞角蛋白(CK)和波形蛋白(Vim)阳性,上皮膜抗原(EMA)9例阳性,6例CD34阳性,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各在1例肿瘤中见局灶阳性,不表达结蛋白(Des)、肌红蛋白(MG)、FRAg、CD31、HMB45。结论上皮样肉瘤是一种分化未定免疫表型复杂的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好发于肢体远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GIST25例临床资料。结果恶性GIST23例(92.0%),交界性恶性GIST2例(8.0%)。临床常见的症状为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肿瘤完全切除23例(92.0%),姑息性切除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94.4%(17/18)和50.0%(10/20)。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平均随访时间8年,复发和转移18例。全部病例术后口服伊玛替尼(格列卫),中位无瘤生存期短期服药组(15±3)月,长期服药组(52±3)月。全组无瘤生存期(35±13)月,转移、复发后中位生存期未治疗组(6±0.3)月,单纯服药组(23±10)月;服药加手术组(51±11)月,平均生存期(12±13)月。短期服药组与长期服药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7.0%、21.0%、21.0%和100.0%、82.0%、36.0%。肿瘤转移、复发后未治疗组,单纯服药组与服药手术组0.5、1、3、5年肿瘤复发后生存率分别为14.0%、0.0%、0.0%、0.0%,64.0%、51.0%、0.0%、0.0%和88.0%、83.0%、76.0%、21.0%。结论小肠GIS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靠临床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阳性的联合诊断。肿瘤的完整切除和分子靶向综合治疗是小肠GIST的主要手段。肿瘤复发转移后的积极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383例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3年~2001年全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外科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病历的383例大肠癌患者(其中312例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的临床资料及病理学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1)383例大肠癌中包括结肠癌298例,直肠癌85例.这些大肠癌患者平均年龄为47.0岁,男女比例为1.41∶1(224/159).其中,结肠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1.1岁,男女比例为1.59∶1(183/115).有250例获得随访,其1年生存率为84.0%,5年生存率为58.4%.直肠癌患者平均年龄32.9岁,男女比例为0.93∶1(41/44).62例获得随访,其1年生存率为72.6%,5年生存率为64.5%.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发病年龄、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腹腔及远处转移情况、肿瘤的病理分期及对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均为影响预后的因素.3)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腹腔及远处转移情况、肿瘤的病理分期以及对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仅为腹腔及远处转移情况、肿瘤的病理分期以及对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