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对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心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加强对该病及其治疗方法的认识,进而促进外科手术的不断发展。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14年4月收治的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51例,对患者实施外科手术,并观察其疗效。结果在手术围术期,有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5.7%。在治疗的43例患者中,38例患者存活,术后半年后CTA检查手术切口愈合良好,人工血管血流正常。结论通过外科手术治疗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的医院感染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医院2009年2月-2010年10月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患者的医院感染资料。结果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252例,年龄(47.31±10.63)岁,男193例,女59例;医院感染32例,感染率12.7%;分离病原菌76株,革兰阴性菌49株,占64.5%,革兰阳性菌18株,占23.7%,真菌9株,占11.8%;感染组患者院内死亡9例,死亡率28.1%,非感染组院内死亡7例,死亡率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气管切开、急性肾衰竭床旁血滤和术后脑卒中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医院感染是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术后气管切开,急性肾衰竭床旁血滤和术后脑卒中是增加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围术期处理。方法对2002年4月~2005年3月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的8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围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1例,年龄31-5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h。在ICU内完善术前准备,术后重视心、肺、肾功能保护,防治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发生。结果手术死亡1例。术后并发症:心跳骤停2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例,肺部感染2例,多脏器功能不全3例。治愈7例,住院时间21~57d。7例均获随访,时间2-52个月。1例因霉菌性败血症造成冠状动脉吻合口破裂,术后57d死亡。其余6例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Ⅰ、Ⅱ各3例。结论积极妥善的围术期处理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围术期处理。方法对2002年4月~2005年3月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的8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围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1例,年龄31 ̄5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 ̄5 h。在ICU内完善术前准备,术后重视心、肺、肾功能保护,防治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发生。结果手术死亡1例。术后并发症:心跳骤停2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例,肺部感染2例,多脏器功能不全3例。治愈7例,住院时间21 ̄57d。7例均获随访,时间2 ̄52个月。1例因霉菌性败血症造成冠状动脉吻合口破裂,术后57d死亡。其余6例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Ⅰ、Ⅱ各3例。结论积极妥善的围术期处理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A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后远端夹层形成的原因及再治疗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9月本科收治的3例A型夹层行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后患者,术后常规复查发现支架远端出现新发破口,均再次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结果:随访至2013年9月,3例患者未再出现新发破口,真腔均完全打开,假腔未见显影。结论: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作为一种新兴术式较传统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术相比能明显简化手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但随着手术例数逐渐增多,其远端夹层形成作为严重并发症不容忽视,提示该术式尚需进一步完善及更多临床验证,而腔内治疗仍可作为再次修复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探讨急、慢性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58例急、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TEVAR,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0%(58/58),4例直接封堵、20例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使用烟囱支架2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5.2%,3/58),术后出现Ⅰ型内漏11例(19.0%,11/58).出院55例患者中假腔内血栓形成48例,2例内漏消失,7例夹层仍可见部分血流.随访48例(87.3%,48/55)患者,随访时间3~ 68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7例原内漏患者复查螺旋CT血管造影示2例内漏消失,假腔内完全血栓化,其余5例内漏情况减轻,假腔内部分血栓形成;1例在术后2年支架远端出现新发内膜破口,再次放置覆膜支架后消失.结论 TEVAR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首选方法,手术成功率高,选择合适患者后应尽早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总结30例主动脉Stanford A型夹层患者孙氏手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Stanford A型AD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术后密切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体温、尿量、呼吸等.护理重点是加强对患者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的监测、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用于胸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方法:择取我院在2013.06-2014.06期间接收诊治的16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通过CT增强扫描检查确诊。均采用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加以治疗。结果:全部患者支架置入术成功,手术后即刻造影,14例患者未发现内漏,2例患者出现少量的内漏。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真腔显著性扩大,远端分支、降主动脉供血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随访发现,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真腔均有所扩大,2例造影有少量内漏者,没有加重;14例患者近端夹层动脉已经消失,在假腔中出现血栓。结论: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用于胸主动脉夹层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分析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用于胸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方法:择取我院在2013.06-2014.06期间接收诊治的16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通过CT增强扫描检查确诊。均采用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加以治疗。结果:全部患者支架置入术成功,手术后即刻造影,14例患者未发现内漏,2例患者出现少量的内漏。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真腔显著性扩大,远端分支、降主动脉供血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随访发现,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真腔均有所扩大,2例造影有少量内漏者,没有加重;14例患者近端夹层动脉已经消失,在假腔中出现血栓。结论: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用于胸主动脉夹层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与主动脉近端形态改变的关系。方法应用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技术,分别对36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50例不伴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近端形态改变的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主动脉近端管径于四个水平分别进行测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主动脉近端内径,主动脉窦部>升主动脉近端>窦管结合处>瓣环,经方差分析检验,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主动脉近端形态改变组和主动脉夹层组主动脉窦部、窦管结合处和升主动脉近端的管径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但主动脉夹层组升主动脉近端>窦管结合处>主动脉窦部>瓣环,经方差分析检验,P均<0.05。与主动脉近端形态改变组比较,主动脉夹层组主动脉窦部、窦管结合处和升主动脉近端的管径增大更为明显(P<0.01)。主动脉近端内径增宽患者分析发现,主动脉近端内径越大,发生夹层的几率越高。结论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近端明显扩张,主动脉近端扩张,尤其升主动脉近端、窦管结合处扩张与A型主动脉夹层密切相关,主动脉近端扩张发生夹层的可能性与其扩张程度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AAD)患者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构建AAAD患者术后肺炎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2020年6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进行AAAD紧急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子集回归筛选预测因子,以及约登指数确定连续型资料的截断值,基于二分类logistic回归构建AAAD患者术后肺炎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 共纳入210例AAAD患者,53例(25.24%)发生术后肺炎。采用全子集回归共筛选出6个预测因子并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截断值:男性(OR=2.21,95%CI:0.88~5.54)、慢性肺部疾病(OR=2.53,95%CI:1.12~5.74)、血小板分布宽度17.5%(OR=3.27,95%CI:1.57~6.78)、手术时长9 h(OR=2.76,95%CI:1.25~6.06)、机械通气时长99 h(OR=3.87,95%CI:1.63~9.18)和红细胞输注9单位(OR=1.69,95%CI:0.80~3.60)。构建的AAAD术后肺炎风险预测模型AUC为0.789(95%CI... 相似文献
14.
48岁的王先生,高血压已有20多年,一直在服用降压药,但是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喜欢抽烟,因此血压一直不太稳定。几天前,他突然感到胸背部剧烈疼痛,并一直持续不缓解,同时感觉左腿麻木不能活动。到当地医院去看,医生检查发现他的血压挺高,赶忙给他进行降压治疗,然后转到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AAD)术后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分析感染病原菌分布。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4月-2020年10月行A型夹层标准术且术后使用机械通气的139例患者,根据是否出现VAP分为感染组(n=35)和非感染组(n=104),对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呼吸机支持天数、使用呼吸机次数、是否行急诊手术等多项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病例对照分析,探索危险因素,分析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长时间机械通气、频繁气管插管可能会增加术后VAP感染概率;多因素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延长(OR=1.197,95%CI:1.102~1.299)是A型夹层标准术后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高,尤其是>10 d的患者,VAP发生率>70%。术后发生VAP的病原菌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菌主要为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肺炎克雷伯菌(CR-KP)。结论 临床需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VAP感染风险,防治多药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64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显示腹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腹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双源64螺旋CT血管成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内镜(VE)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横断面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3例腹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双源64螺旋CT血管成像后均能清楚显示腹主动脉狭窄的真腔和扩张假腔的情况。结论:64螺旋CTA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独特的优越性,为诊断和治疗腹主动脉夹层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手术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某胸科医院TAAD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选取手术后MDRO感染患者为病例组,并按照1:3进行病例-对照匹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RO感染的... 相似文献
19.
腔内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男,39岁,工人,因上腹部剧烈疼痛3h人院。查体:血压(165.0—217.5),(105.0~135.0)mmHg(Imm Hg=0.133kPa),腹软,全腹压痛无反跳痛。血化验:白细胞(WBC)升高至17.5×109/L,超敏C-反应蛋白9.18g/L(正常0—3g/L),乳酸脱氢酶(LDH)316.80μg/L(正常60—240嵋/L),血沉98mm/h。尿化验:尿RBc(++),尿蛋白(+++),心电图不正常。腹部CT、彩色超声检查均提示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胸部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示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口在降主动脉起始段的内侧,将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分成真假两腔,腹腔干、肠系膜上、右肾动脉、右髂动脉在真腔内,左肾及肾动脉缺如。给予降血压、止痛等治疗,2周后为该患者实施腔内隔绝术。手术在放射科导管室内并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第6天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对26例行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全组均为Stanford-B型,其中4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裂口,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DSA)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全组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在DSA下行腔内修复术。结果 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成功值入26例(100%)术后随访1-18月,无并发症,无内漏,夹层消失。结论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