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正常早孕和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血清、绒毛和蜕膜中的表达水平及在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UERS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计划生育科因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就诊的患者30例(UERSA组)以及同孕龄正常早孕妇女30例(正常早孕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外周血清中MIF的浓度,并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两组绒毛、蜕膜组织中MIF-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UERSA组血清MIF水平(10.98±3.02ng/ml)低于正常早孕组(17.53±5.34ng/ml),绒毛、蜕膜组织中MIF-mRNA的2-△△CT值(0.022±0.001;0.97±0.58)均较正常早孕组(1.290±1.110;1.20±0.85)显著降低。经过相关分析,血清MIF水平与绒毛、蜕膜组织中MIF-mRNA的水平呈正相关(r=0.69,0.71)。结论:妊娠期母胎界面MIF表达降低,可能在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血清、蜕膜和绒毛组织中IL-2、IL-10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探讨其免疫学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IL-2、IL-10含量,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IL-2、IL-10在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局部表达。结果: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组血清中IL-2的浓度为(12.31±2.64)pg/ml明显高于正常早孕组的(5.74±1.2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10的浓度为(7.97±3.02)pg/ml与正常早孕组的(17.6±5.12)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10/IL-2比值为(0.71±0.39)与正常早孕组的比值(3.37±1.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两种细胞因子浓度与复发性流产组中不同流产次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在复发性流产组蜕膜细胞胞浆和绒毛滋养叶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早孕组(P<0.05),IL-10在复发性流产组蜕膜细胞胞浆和绒毛滋养叶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正常早孕组(P<0.05)。结论:IL-10有利于妊娠的顺利进行,而IL-2增多可能对妊娠有害。Th1/Th2细胞平衡向IL-2偏移时可能导致流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输卵管妊娠破裂的发生机制。方法:对30例子宫肌瘤合并正常早孕切除子宫病例和40例输卵管妊娠破裂的病例的胚胎植入部位绒毛与蜕膜组织进行研究。用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bax基因蛋白表达率比值。结果:在正常早孕绒毛组织的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中均可检出细胞凋亡,AI分别为(10.27±1.35)%、(11.28±2.43)%;而蜕膜组织的细胞凋亡较绒毛少见,AI为(9.75±1.25)%,但3者间细胞凋亡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输卵管组绒毛与蜕膜细胞凋亡均比早孕组少见,尤以合体滋养细胞中的凋亡为主,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的AI分别为(7.29±1.24)%(P<0.05)、(8.13±1.39)%(P<0.05);而蜕膜组织的凋亡较早孕组明显增多,AI高达(38.23±2.65)%(P<0.01)。早孕组绒毛蜕膜间细胞凋亡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组蜕膜细胞凋亡水平明显高于绒毛,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卵管绒毛组比早孕组绒毛凋亡较低,而输卵管蜕膜组较早孕组蜕膜凋亡增高,但2种组织细胞凋亡无直线相关关系。正常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的bcl-2/bax比值分别为0.90±0.34、1.02±0.21,2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组绒毛和蜕膜组织的bcl-2/bax比值分别为1.05±0.19、0.43±0.22,2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早孕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Bc1-2和Bax蛋白在人早孕过程中及异位妊娠中参与了绒毛滋养层及蜕膜细胞的凋亡机制,在绒毛的发生、发育、胎盘形成和组织结构改建及功能完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异位妊娠破裂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从分子水平为输卵管妊娠破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杜丽荣  徐素欣  邵兰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9):2706-2709
目的:通过对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血清、绒毛、蜕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测定及绒毛超微结构的观察,并与相应正常妇女进行对照,探讨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患者的病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例RSA患者(实验组)及20例正常女性(对照组)的绒毛和蜕膜组织中VEGF含量,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绒毛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血清VEGF分别为(106.32±17.26)pg/ml、(88.26±10.15)pg/ml,RSA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RSA组绒毛中VEGF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u=3.243,P<0.01);RSA组与对照组蜕膜中VEGF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u=0.5766,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与绒毛VEGF的表达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1=0.8477,P1<0.05;r2=0.7463,P2<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与蜕膜VEGF的表达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1=0.2820,P1>0.05;r2=0.2879,P2>0.05)。结论:①绒毛组织中VEGF含量RSA组高于对照组;②蜕膜组织中VEGF含量RS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③扫描电镜观察发现RSA组较对照组绒毛稀疏杂乱,呈颗粒状,微绒毛数量减少,分布欠均匀,密度明显降低,微绒毛增粗、变短、末端圆钝,局部密度增高,反光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sF lt-1)在复发性流产(RSA)患者外周血及绒毛中表达水平,探讨sF lt-1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30例复发性流产胚胎停育患者和30例正常早孕孕妇血清VEGF及sF lt-1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各组孕妇绒毛组织VEGF mRNA及sF lt-1 mRNA表达水平。结果:复发性流产胚胎停育组与正常早孕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2637.50±2145.09)ng/L和(982.67±675.47)ng/L,血清sF lt-1水平分别为(13 796.67±11 917.08)ng/L和(3 540.67±2 989.80)n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绒毛组织VEGF mRNA及sF lt-1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EGF及sF lt-1表达异常与复发性流产具有相关性,其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RSA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汪春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149-2150
目的:探讨血液、尿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变化与蛋白尿的关系及其在儿童IgA肾病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4 h尿蛋白定量将2008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3例IgA肾病儿童分为大量蛋白尿组(>1.5 g)22例和小量蛋白尿组(≤1.5 g)11例,另外选取同期健康儿童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所有儿童血液和尿液MCP-1,对MCP-1与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尿β2微球蛋白以及肾脏病理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大量蛋白尿组、小量蛋白尿组和正常对照组尿液MCP-1含量分别为(138.8±58.5)pg/ml、(76.4±36.2)pg/ml、(22.6±12.1)pg/ml,血液MCP-1含量分别为(23.9±5.1)pg/ml、(19.6±4.2)pg/ml、(17.6±2.5)pg/ml,尿液MCP-1含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MCP-1含量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P-1可能在儿童IgA肾病的病理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尿液MCP-1可作为评价IgA肾病肾功能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血清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LIFR、IL-1α、TNF-α水平,评估其对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异位妊娠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正常宫内妊娠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血清LTF、LIFR、IL-1α、TNF-α水平。结果:①血清LIF水平在异位妊娠组及正常早孕组分别为(5·26±0·51)pg/ml及(5·88±0·26)pg/ml;血清LIFR水平在异位妊娠组及正常早孕组分别为(3·82±1·6)pg/ml及(2·95±1·70)pg/ml。异位妊娠组与正常早孕组血清LIF及LIFR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位妊娠组血LIF较正常早孕组低,而LIFR则较正常早孕高。②血清TNF-α水平在异位妊娠组及正常早孕组分别为(66·71±9·31)pg/ml及(54·4±8·36)pg/ml;血清IL-1α水平在异位妊娠组及正常早孕组分别为(0·29±0·20)pg/ml及(0·28±0·13)pg/ml。异位妊娠组与正常早孕组血清TNF-α及IL-1α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位妊娠组血TNF-α、IL-1α较正常早孕组高。结论:检测血清LIF水平有助于鉴别异常宫内妊娠与异位妊娠;联合检测LIF、LIFR、TNF-α、IL-1α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异位妊娠高效、有力、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酮对自然流产小鼠母胎界面白介素(IL)-8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经典的自然流产小鼠模型(CBA/J×DBA/2交配组合),分为两组,孕酮组注射黄体酮,模型组同步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另设正常妊娠组小鼠(正常组)对照,每组10只小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蜕膜及绒毛组织中IL-8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孕酮组血清孕酮(84.91±10.05ng/ml)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41.83±9.77ng/ml),而IL-8(615.23±213.62pg/ml)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1653.14±321.2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酮组血清孕酮、IL-8水平分别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在绒毛组织中,孕酮组IL-8蛋白和mRNA(0.067±0.028,61.28±4.13)相对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0.135±0.012,85.72±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0.059±0.021,58.33±2.87)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蜕膜组织中,孕酮组IL-8蛋白和mRNA的相对含量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酮可下调自然流产小鼠母胎界面IL-8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稽留流产患者血清、绒毛与蜕膜组织中神经导向因子2(SLIT2)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196例稽留流产患者临床资料为稽留流产组,正常早孕终止妊娠者120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LIT2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绒毛组织、蜕膜组织中SLIT2 mRNA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稽留流产不同标本中SLIT2表达与血清hCG、VEGF、IL-6水平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不同标本中SLIT2对稽留流产的诊断价值。结果:稽留流产组血清SLIT2水平(6.04±1.12ng/ml)、绒毛(0.62±0.16)及蜕膜组织(0.45±0.14)SLIT2 mRNA表达均低于对照组(9.15±1.86ng/ml、1.86±0.33、1.54±0.27),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41.16±5.23MIU/m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91.05±9.26pg/ml)水平低于对照组(86.54±8.39MIU/mD、124.26±12.73pg/ml),白细胞介素-6(IL-...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与正常妇女血清及腹腔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异同,探讨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2名作为研究组,正常妇女4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技术(Sandw ichELISA)检测两组妇女血清及腹腔液中MCP-1水平。结果:血清MCP-1水平两组分别为:EM组(207±76)pg/m l,正常妇女组(148±56)pg/m l,两组间比较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0.01)。腹腔液MCP-1水平两组分别为:EM组(292土98)pg/m l,正常妇女组(164±65)pg/m l,两组间比较差别亦有极显著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EM组血清与腹腔液MCP-1呈正相关(r=0.471,P=0.002),正常妇女组血清与腹腔液MCP-1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M患者血清与腹腔液MCP-1水平均显著升高,MCP-1是EM发生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正常妊娠与自然流产小鼠模型蜕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特征的差异,探讨TNF-α和MCP-1与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建立正常妊娠小鼠模型和自然流产小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两组模型孕13天蜕膜组织TNF-α和MCP-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妊娠模型相比,自然流产模型蜕膜组织中TNF-α、MCP-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蜕膜组织中TNF-α、MCP-1的表达与自然流产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后蜕膜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PA、PAI)变化,探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机理。方法:45例早孕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正常蜕膜组、米非司酮组和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观察3组蜕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米非司酮米索组和米非司酮组tPA活性分别为46.91±20.74 IU/mg protein和64.25±35.81 IU/mg protein,低于正常蜕膜组(P<0.05);tPAmRNA水平以米非司酮米索组最高(1.43 0.39,P<0.05),而另两组间无差异(P>0.05);PAI-lmRNA和蛋白水平3组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经转录后途径降低人早孕子宫蜕膜tPA活性,可能影响蜕膜剥落、血管再生、内膜复修而致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过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C/EBP-β在人正常子宫内膜及早孕蜕膜中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进行组织学定位,采用免疫印迹进行蛋白质定量,采用RT-PCR进行mRNA检测,在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人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及早孕蜕膜中转录因子C/EBP-β的表达变化。结果:C/EBP-β蛋白主要在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核中表达,C/EBP-β蛋白及mRNA在增生期C/EBP-β仅有弱表达,分泌期显著增加(P<0.05),以分泌晚期表达最强,在早孕蜕膜组织中也有较强的表达(P<0.05)。结论:C/EBP-β在人正常子宫内膜分泌晚期及早孕蜕膜组织中呈现较强的表达,可能在胚胎着床及妊娠的维持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MMP-9和TIMP-3在早孕、先兆流产和药物流产绒毛及蜕膜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水平,探讨其水平及平衡在维持正常妊娠中的作用。方法:选取90例早孕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负压吸宫术者30例为对照组,行药物流产术者30例为药物流产组;自愿行吸宫术的先兆流产妇女30例为先兆流产组,均留取绒毛和蜕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MMP-9和TIMP-3在不同早孕流产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MP-9和TIMP-3在3组绒毛的合体滋养细胞、细胞滋养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蜕膜的蜕膜细胞、腺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呈不同程度的阳性染色。通过定量分析,药物流产组绒毛和蜕膜MMP-9的表达高于先兆流产组,先兆流产组高于对照组(P<0.05);3组绒毛和蜕膜TIMP-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和蜕膜中MMP-9/TIMP-3药物流产组高于先兆流产组,先兆流产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MP-9表达水平的升高在流产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MMP-9和TIMP-3的平衡对维持正常妊娠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早、晚期正常妊娠及子痫前期母胎界面的微血管密度,同时测定相应患者体内VEGF浓度。从而探讨血管新生在妊娠发生及子痫前期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6例正常早期妊娠绒毛及蜕膜,27例足月妊娠和45例子痫前期(其中轻度子痫前期21例,重度子痫前期24例)胎盘及蜕膜中微血管表达情况。同时利用ELISA方法检测相应患者体内VEGF浓度。结果:在每高倍镜视野下正常早孕绒毛、正常足月妊娠、轻度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胎盘中,微血管密度依次为(9.55±5.61)、(98.07±8.18)、(91.36±3.34)、(68.14±7.62);在相应蜕膜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依次为(8.38±3.40)、(98.67±7.41)、(88.96±8.79)、(66.05±10.17)。在上述各组对应病例中VEGF浓度依次为(90.62±15.68)、(118.94±20.06)、(107.38±17.84)、(42.73±8.50)pg/ml。早孕期母胎界面微血管密度较低;与正常足月妊娠相比,轻度子痫前期母胎界面血管密度无明显变化,而重度子痫前期胎盘及蜕膜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P<0.05)。早孕期患者体内VEGF浓度略低,正常足月妊娠VEGF浓度加大,轻度子痫前期较足月妊娠无明显变化,但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VEGF浓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母胎界面血管新生在重度子痫前期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且这一过程受到生长因子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肥胖基因在自然流产患者胎盘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0例原因不明自然流产患者(实验组)及30例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胎盘绒毛组织中obmRNA的表达。结果:自然流产患者及正常妊娠胎盘绒毛组织中obmRNA的相对表达分别为73.4±17.5%、93.2±24.1%,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胎盘绒毛组织中obmRNA的表达减弱可能与原因不明自然流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和孕激素诱导的封闭因子(PIBF)在妊娠早期自然流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妊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25例做病例组,同期妊娠早期正常妊娠要求行人工流产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组蜕膜组织中PR和PIBF的表达水平。结果:2组蜕膜组织中均可检测到PR和PIBF的表达。病例组和对照组蜕膜组织中PR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0%(20/25)和85%(17/20),PIBF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6%(19/25)和75%(15/20),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75;χ2=0.006,P=0.950),但对照组PR和PIBF的表达强度均高于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c=2.261,P=0.020;Zc=2.463,P=0.010)。病例组和对照组蜕膜组织中PR与PIBF表达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759和0.706,均P=0.000)。结论:子宫蜕膜组织中PR和PIBF表达的降低与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是母体复杂网络中的一个微小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