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认为播散性皮层抑制与一些临床疾病如偏头痛、脑外伤及中风等有关.介绍播散性皮层抑制与临床疾病的联系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寻找适于研究播散性皮层抑制的猫脑表面脑回及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平面.材料与方法 成年雌性家猫6只,行垂直相交的高分辨力横断面、矢状面、水平面T1WI及T2WI,研究各方位图像显示脑回的解剖特点.灌注固定后取猫脑标本进行大体表面解剖观察,分析各脑回的位置及形态特点.结果 猫脑具有多脑回结构.边缘回内侧紧邻上矢状窦;上侧裂回位置相对表浅,与相邻脑回以脑沟相隔,周围无大血管相邻;外侧裂回位置偏外,长度短,形态复杂.在MRI上每个横断面仅能显示嘴尾侧走行脑回的一个断面,矢状面不能显示相邻脑回间的关系,包括双侧上侧裂回和边缘回的水平面图像既能显示脑回的长轴,又能显示相邻脑回的关系且能提供对侧大脑半球作为对照.结论 上侧裂回是研究播散性皮层抑制最合适的皮层结构;包括双侧上侧裂回和边缘回的水平面是fMRI研究播散性皮层抑制的理想成像层面.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颅脑损伤时皮层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的时相特征及机制,以小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为对象,采用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对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皮层神经元中c-fos基因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颅脑损伤后皮层神经元中c-fos基因表达的第一高峰在伤后1h,伤后24h出现另一个表达高峰,c-fos阳性表达神经元主要位于致伤侧大脑皮层Ⅱ~Ⅳ层.提示颅脑损伤诱发的大脑皮层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具有双峰的时相特征,其表达可能是由Leao播散性抑制引起,并与细胞内外信号转导与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冯华  唐卫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12):1259-1262
颅内动脉瘤本身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其伴发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却严重制约了临床疗效.前期的研究显示脑内大动脉痉挛是导致临床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但近来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实验结果却显示脑内大血管痉挛可能并非关键因素.aSAH的研究重点也因此转向了以微循环障碍、皮质播散性抑制、早期脑损害、血-脑脊液屏障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区梗死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改变.结果 皮层前型11例,占34.4%,病灶在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交界区,呈楔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智能障碍、皮层型运动性失语.皮层后型13例,占40.6%,病灶在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的交界区,呈楔型,临床主要表现有偏盲、偏瘫、不全感觉性失语、皮层性感觉障碍及情感淡漠.皮层下型8例,占25.0%,病灶在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和深穿支供血的交界区,多位于侧脑室额角后外方和基底节,呈三角形或长条状,临床主要表现为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构音障碍.结论 脑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比较复杂,CT与MRI检查能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脑炎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MRI鉴别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脑部MRI表现及鉴别两种疾病的可能性。 资料与方法 分析47例病毒性脑炎及43例ADEM病例的脑部MRI表现,按疾病分组,分析病灶的分布区域、大小、数目、强化的范围及形态的差别。 结果 病毒性脑炎脑内有多发或单发的对称或不对称大片状病灶,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及基底节 丘脑区,MRI呈长T1 长T2 信号,增强扫描22例,显示病灶强化者11例,其中呈大片状或脑回状强化者7例。ADEM中脑内有多发对称或不对称斑片状病灶,主要位于双侧脑室周围及额颞顶枕叶白质区,MRI呈长T1 长T2 信号,增强扫描18例,显示病灶强化,呈环形或斑点状强化者13例。两种疾病在病灶的分布区域、大小、强化的范围及形态存在差异(P<0.05);病灶的数目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综合分析病毒性脑炎及ADEM病例的脑部MRI表现,MRI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的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治疗监测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经期性肺科急症,是指包括月经性咯血、气胸、血胸及哮喘等有肺病表现特点的几种疾病。目前对其发病机理尚不明了,但多认为是由子宫内膜移位(经淋巴或血行播散),上行累及支气管、肺及胸膜、膈肌所致,或者是因月经期间前列腺素2α(PGF2α)合成增加有关。经期性"肺病"虽临床较少见到,但作为肺科急症的特殊病因,也当引起必要的重视。据临床观察,与月经密切相关的肺科疾病主要有如下几种:月经性气胸该病症状一般在经期开始的24~48小时内出现,多发生于肺部右侧。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月经性胸痛和呼吸困难,或上腹及肩部疼痛,有的反复几十次。多数人气胸量少且可自愈,一旦妊娠或服抑制卵巢功能的药物,即可控制复发。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脑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MR I表现特点及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鉴别的可能性。方法分析56例病毒性脑炎及50例ADEM的脑部MR I表现,重点分析病毒性脑炎的脑部MR I表现。结果病毒性脑炎脑内有多发或单发的对称或不对称大片状病灶,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及基底节-丘脑区,MR I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27例,显示病灶强化者17例,其中呈大片状或脑回状强化者10例。ADEM则脑内有多发不对称斑点、斑片状病灶,主要位于双侧脑室周围及额颞顶枕叶脑白质区,MR I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20例,显示病灶强化者15例,均为环形或斑点状强化。结论MR I是诊断病毒性脑炎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MRI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64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白质病的MRI表现,并与34例CT结果比较。结果:该病的MRI表现为侧脑室前后角及体部周围对称性月晕状长T1长T2信号,临床分析高血压占67%,痴呆占43%,多发性脑梗塞占84%。结论:MRI为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在临床较为常见,X线平片诊断中经常与肺部一些弥散性病变相混淆。本文报告28例,讨论了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主要表现,以及与矽肺、栗粒型肺血行性转移癌、肺泡微石症、栗粒性肺炎等肺部弥漫病变X线平片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与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整理120例经CT扫描并临床证实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20例经CT扫描均可见两侧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对称分布程度不同的低密度灶,并有脑萎缩改变。合并脑梗塞89例,合并脑出血11例,增强扫描5例显示病灶无强化。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的常见脑血管病,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伴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扩散加权成像(DWI)分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86例伴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早期DWI特征与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关系.结果 所有伴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患者DWI均表现为高信号;其中前循环以单发皮层及皮层下梗死多见(94例,50.5%),后循环以多发梗死多见(18例,13.0%);左侧前循环皮层及皮层下梗死NIHSS评分(16.75±7.10)与右侧前循环皮层及皮层下梗死(13.50±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多发梗死NIHSS评分(16.77±8.90)与较后循环皮层-皮层下梗死(6.38±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DWI分型有助于脑梗死的病因诊断,结合NIHSS评分可以更好地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为早期临床个体化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BOLD-MfRI研究正常人及脑肿瘤患者听觉性中英文语言皮层定位并探讨其对脑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arconiEclipse1.5T超导型磁共振机,30例受试者,行听觉性中、英文语言刺激的BOLD-MfRI,以定位正常人和脑肿瘤患者的语言皮层。结果正常人听觉性中英文语言任务激活区域均以左侧大脑半球为主,主要有双侧颞横回、Wernicke区、Broca区和SMA区。中文语言任务刺激时脑区激活面积和程度比英文语言任务大,但英文语言任务时可见更明显的Broca区和角回激活。累及功能皮层的脑肿瘤患者患侧半球可见残留部分功能激活区,但激活区移位,分布弥散,激活程度及范围较正常人略增高。未累及功能皮层者功能区定位与正常人大致相同。结论BOLD-MfRI是一种有效而无创的功能皮层定位方法,有利于脑肿瘤的精确定位诊断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测量皮层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体积变化,及其对于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搜集40例首次单发皮层下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19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1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症状出现后7天、15天、1月、3月、6月进行五次MRI检查。患者每次MRI检查前或检查后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师,应用NIHSS量表对患者进行临床评分。比较腔隙性脑梗死组及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组内不同时间点脑梗死灶体积、NIH-SS评分的差异;对腔隙性脑梗死组及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组病灶体积与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体积,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不同时间点的体积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的NIHSS评分,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体积,虽然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但不同时间点的体积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的NIHSS评分,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第1次检查的病灶体积,与随访的NIHSS评分均无明显相关(P0.05)。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第1次检查的病灶体积,与随访第4次和第5次的NIHSS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磁共振成像对监测皮层下脑梗死灶体积演变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性利用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估14例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脑部灰白质结构改变,分析疾病表征及脑内异常的相关性。方法14例临床诊断考虑为MND患者作为实验组,认知功能评分正常,14例年龄、性别和左右利手匹配的无神经系统疾病的志愿者为对照组,行常规磁共振扫描以及T13D和DTI扫描。应用Freesurfer软件对T13D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全脑皮层厚度差异。应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和基于白质模板分割法分析DTI数据,比较全脑白质结构差异。显著差异白质结构特征值与临床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Freesurfer结果显示MND患者右侧颞上回和左侧额中回下部局部局限性皮层厚度减低(P<0.05,非FDR校正)。TBSS结果表明胼胝体至运动皮层区域皮质脊髓束FA值和F1值呈显著性降低(P<0.05,FEW校正),而相应区域F2、L1、MD等值未见明显差异,特别是左侧上放射冠白质纤维,其FA值显著性降低(P=0.007),并与ALSFRs评分正相关(r^2=0.723,P=0.004)。结论无明显认知障碍MND患者主要表现为轻微灰质结构改变,白质结构特别是胼胝体至运动皮层的皮质脊髓束纤维结构完整性损伤,运动功能皮层信息上下传导受阻。上放射冠FA值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未来可用于监测疾病严重程度和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f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大脑视觉皮层功能受到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以1.5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8例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枕叶视皮层兴趣区BOLD-fMRI数据,比较其弱视眼与健眼,及弱视眼屈光矫正前后皮层激活强度及范围的不同,分析其改变特点及机制。结果弱视眼皮层神经元的反应水平及激活范围在Brodmann 17、18、19区均明显小于对侧眼,并且这种差别在Brodmann 18、19区更加明显。弱视眼矫正屈光不正后皮层活动水平明显增高,激活范围明显增大。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各级视觉皮层均发生了明显的功能损害,高级别纹外皮层可能比低级别纹状皮层损害更加明显;弱视眼矫正屈光不正可部分提高皮层活动能力及活动范围,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应尽早手术或配镜矫正。  相似文献   

17.
脑内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昂  张雪林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12):1192-1194
目的 探讨脑内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着重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 10例患者中9例病灶均靠硬脑膜面,位于皮层或皮层下,10例病灶均见有明显强化,8例呈实性伴或不伴环形强化,7例可见局部脑膜强化.结论 脑内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病灶多位于皮层或皮层下,增强后呈不规则实性伴或不伴环形强化,可见相邻脑膜局限性强化,这些影像特征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兰永胜 《西南军医》2005,7(6):37-38
目的研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Ⅰ型92例,双侧对称性室旁低密度改变;Ⅱ型136例,侧脑室体部旁半卵圆中心白质对称性、弥漫性低密度灶;Ⅲ型,低密度病变范围扩大,脑室扩大,脑沟,裂增宽,伴发脑梗塞及脑出血。结论随着社会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另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临床证实的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患者的胸部、腹部及头颅CT表现。结果:胸部CT表现为双肺野网状阴影及弥漫性粟粒状微结节影;腹部CT表现为肝脾肿大、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腹膜后肿块;头颅CT表现为片状低密度灶(隐球菌性脑炎),结节灶(隐球菌性肉芽肿)及脑膜增厚、弥漫性脑膜增强及进行性脑积水(隐球菌性脑膜炎)。结论:隐球菌病CT表现复杂,形式多样,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20.
应用上海种小鼠行不同剂量的钴~(60)全身辐射后,腹腔或皮下注射微小根毛霉孢囊孢子,研究其发病机理、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该霉菌在机体内的播散途径。研究结果证明,微小根毛霉是一种条件致病霉菌,只有在机体抵抗力相当低的情况下方可引起发病。引起的局部病变是炎症和组织变性、坏死。其播散途径为直接蔓延和血行播散;因本实验为腹腔注射或腹部皮下注射,故主要播散到肝、脾和肾脏。机体免疫反应强者,该霉菌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受到抑制。此研究结果对微小根毛霉菌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