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吸入(i NO)联合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PPHN患儿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间段治疗措施不同分为HFOV组、常频机械通气(CMV)+i NO组、HFOV+i NO组。记录并比较各组患儿治疗前、治疗2、12、24 h的吸入氧浓度(Fi O2)、氧合指数(OI)、肺动脉压力,以及呼吸机使用情况、住院时间、症状变化及转归。结果治疗2、12、24 h,HFOV+i NO组Fi O2、OI、肺动脉压力均低于CMV+i NO组和HFOV组,CMV+i NO组低于HFOV组[2 h Fi O2:(0.43±0.15)比(0.58±0.11)、(0.71±0.13),OI:(17.1±5.6)mm Hg比(20.3±6.2)mm Hg、(22.6±6.4)mm Hg,肺动脉压力:(46.2±4.6)mm Hg比(51.3±4.4)mm Hg、(58.3±3.7)mm Hg;24h Fi O2:(0.26±0.14)比(0.32±0.16)、(0.42±0.13),OI:(8.4±4.2)mm Hg比(11.6±4.6)mm Hg、(13.8±3.8)mm Hg,肺动脉压力:(15.3±4.4)mm Hg比(24.5±4.5)mm Hg、(35.6±3.6)mm Hg,P<0.05]。HFOV+i NO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CMV+i NO组和HFOV组,CMV+i NO组短于HFO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儿病死率及Ⅲ度以上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i NO联合HFOV治疗PPHN疗效显著,能迅速改善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氧合情况,显著缩短患儿的上机时间、氧暴露时间及住院时间,但对患儿病死率及Ⅲ度以上颅内出血发生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常频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PHN患儿22例分为2组,其中应用前列地尔联合常频通气治疗的10例为治疗组,常规机械通气的1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气、肺动脉收缩压(PASP)、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治疗有效率等。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pH、PaO2、PaCO2、SaO2、PASP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H、PaO2、PaCO2、SaO2、PASP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为(85.5±3.8)h,显著短于对照组(149.3±5.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常频通气治疗PPHN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离后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随机对照方法,将胎龄<35周、需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RDS早产儿,在符合拔管指征时,随机分为Bi PAP组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变化、拔管失败率、呼吸机累计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i PAP组33例,CPAP组32例,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和RDS分级、拔管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通气3 h和12 h Bi PAP组P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均高于CPAP组[3 h PO2:(63.5±3.7)mm Hg比(54.8±7.6)mm Hg,3 h Sa O2:(92.6±2.1)%比(88.4±2.2)%],PCO2低于CPAP组[3 h:(45.5±3.9)mm Hg比(55.0±3.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Bi PAP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发生率及拔管失败率均低于CPAP组(9.0%比31.2%,12.1%比34.4%,9.0%比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 PAP组呼吸机累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CPAP组[(96.7±19.4)h比(118.5±30.1)h,(35.4±5.7)天比(42.7±6.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 PAP模式作为拔管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RDS比CPAP模式更有优势,可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除后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4.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2例PPHN患儿在机械通气下,将NO气源加入呼吸机环路中,NO浓度从(15~20)×10-6开始,每4小时下降5×10-6,治疗前后动态观测患儿心率、血压、动脉血气、氧合指数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22例PPHN患儿吸入NO治疗48 h后肺部氧合得到改善.氧合指数由25.79±16.94降至4.97±3.74(P<0.05);平均气道压由(13.43±1.51)cm H2O降至(9.71±1.25)cm H2O(P<0.05);血气分析中氧分压由(50.86±21.06)mmHg上升至(128.29±41.9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儿显效,2例患儿死亡.治疗过程中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 吸入一氧化氮对治疗由肺血管痉挛导致的PPHN是有效的,能改善氧合,对心血管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心房利钠肽(ANP)、内皮素-1(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PPHN组患儿66例(轻度26例,中度21例,重度19例),对照组为非PPHN同期住院新生儿40例。对照组患儿入院时即行心脏超声检查,PPHN组患儿均于临床出现不易纠正的低氧血症(治疗前)及治疗后7 d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肺动脉平均压(PASP),ELISA方法测定血浆ANP、ET-1、vWF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PPHN组患儿血浆ANP、ET-1、vW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并随PASP增加而递增。治疗7 d后轻度及中度PPHN组患儿肺动脉压力恢复正常,血浆ANP、ET-1、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组各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三指标水平均与PASP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ANP、ET-1、vWF在PPHN治疗前后呈动态变化,且可反映肺动脉压力程度,动态监测有助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氨茶碱对早产儿临床预后及脑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日龄<14天、因呼吸暂停或便于撤离机械通气用氨茶碱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对于机械通气者与未机械通气治疗者进行分层分析.将机械通气患儿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观察1组于撤机前应用氨茶碱,持续至无呼吸暂停后5天;观察2组于机械通气第1天开始应用氨茶碱,持续至校正胎龄32周;对照组不用氨茶碱.有呼吸暂停而不需机械通气者为无机械通气组,应用氨茶碱的患儿为观察组,未用氨茶碱的患儿为对照组.氨茶碱首剂4 mg/kg,维持量2 mg/kg,每12 h一次.观察并记录住院时间、上呼吸机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脑白质软化(PVL)、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率及预后,所有生存早产儿出院后进行听力、视力、体格智力发育随访.结果 353例研究对象入选,其中6例在治疗中放弃,7例死亡(4例住院期间,3例出院后婴幼儿期死亡).住院治疗期间,无机械通气患儿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39.4±15.7)天比(45.2±12.1)天,P<0.05],BPD、PVL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3%比9.0%,1.3%比10.3%,P<0.05];机械通气组中,观察2组与观察1组住院时间、上呼吸机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0.3±13.5)、(47.4±14.7)天比(52.3±17.6)天,(3.9±3.2)、(5.1±3.9)天比(5.9±4.3)天,P<0.05],BPD、PVL、NEC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1%、9.1%比10.0%,3.1%、4.5%比10.0%,3.1%、4.5%比13.8%,P<0.05],尤其以观察2组明显.随访过程中,各组均有患儿失访,无机械通气患儿失访60例,机械通气患儿失访54例,完成随访者进行比较,无机械通气患儿脑瘫、耳聋、失明的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需要早期干预的患儿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组患儿脑瘫、耳聋、失明的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I<70、需要早期干预或进行语言训练的患儿明显减少(P<0.05).结论 应用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或便于撤离呼吸机,对患儿临床预后及脑神经发育有一定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高频振荡通气联用一氧化氮吸入在新生儿气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用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新生儿气胸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7月-2008年10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7例气胸新生儿,均行床边X线胸片,提示肺组织压缩均超过60%,在出现气胸后均接受胸腔闭式引流及机械通气.37例气胸新生儿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HFOV组和HFOV+NO组.HFOV组17例,在出现气胸后机械通气模式选择HFOV治疗;HFOV+NO组20例,在给予HFOV治疗的同时吸入NO,吸入NO水平为(5~15)×10-6.2组在治疗2 h、12 h、24 h 及以后每24 h行血气分析,并详细记录呼吸机参数,计算氧合指数(OI),持续监测NO/NO2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2 h氧合情况持续改善,OI值、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呼吸道压均逐渐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均升高,但HFOV+NO组较HFOV组改善更显著(Pa<0.05).HFOV+NO组上机时间(88.2±19.8) h,使用FiO2≥0.8时间(5.4±3.5) h;HFOV组上机时间(105.8±22.5) h,使用FiO2≥0.8时间(15.7±8.2) h.2组在上机时间、使用高浓度氧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HFOV 联用NO吸入治疗新生儿气胸可迅速改善氧合,纠正低氧血症,缩短高浓度氧及呼吸机使用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8年2月至2010年8月收住的RDS患儿,2009年5月之前的患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予以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之后的患儿应用PS后予以NIPPV,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血气变化、氧疗时间、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和RD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IPPV组47例,治疗RDS成功率91.5%,明显高于NCPAP组的成功率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治疗后1 h的PaCO2比NCPAP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治疗后12 h的pH、PaCO2、PaO2优于NCPAP组[pH:(7.38±0.10)比(7.33±0.08),PaCO2:(32.5±8.9)mm Hg比(38.3±9.4)mm Hg,PaO2:(78.5±15.2)mm Hg比(70.4±13.2)mm Hg,P均<0.01]。NIPPV组氧疗时间短于NCPAP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12.8%)低于NCPAP组(33.3%),住院费用少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治疗RDS疗效优于NCPAP。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控呼吸囊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 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时,出现肺动脉高压,通过调节呼吸机参数及药物治疗后,血氧饱和度仍低于85%的患儿,通过多普勒超声确诊为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20例,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继续呼吸机治疗.调整呼吸机参数,观察组则用新生儿呼吸囊(带压力表)接气管导管正压通气,吸入氧浓度1.0,呼吸频率60~80次/min,吸气峰压30~35 cm H2O(1 cm H2O=0.098 kPa),治疗期间监测肺动脉压力,当肺动脉收缩压≤75%体循环收缩压时,PaO2维持在8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血氧饱和度大于95%持续2 h,重上呼吸机治疗.对照组及观察组药物治疗相同.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手控呼吸囊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有一定疗效,方法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氧交换指标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03年1月-2006年12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应用呼吸机治疗的30例NRDS患儿(NRDS组),以及同期住院治疗的23例新生儿肺炎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新生儿(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监测二组患儿在机械通气早期(上机2 h内)、中期(上机48~72 h)及撤机前(撤机前0.5~2.0 h)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Pa(O2)]、PA(O2)/pA(O2)的变化.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二组患儿在机械通气的早期RI、OI、A-aD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01),P.(O2)/pA(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儿在机械通气的中期RI、A-aD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01),OI,pa(O2)/pA(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撤离呼吸机前二组患儿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DO2、RI、Ol,p.(O2)/pA(O2)可作为NRDS早期诊断、观察及指导撤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组合婴儿复苏器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危重新生儿在转运中用面罩给氧(对照组)与T组合婴儿复苏器给氧(治疗组)条件下的血气分析及呼吸机使用率、心肌酶谱结果及治愈率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结果中,T组合复苏器治疗组pH、PaO2、PaCO2明显好于对照组[7.41±0.06 vs7.31 ±0.05,(72.3±18.1)mm Hg vs(85.5±23.5) mm Hg,(45.4±11.3) mm Hg vs (32.3±13.2) mm Hg(1mmHg=0.133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呼吸机使用率明显降低(29% vs58%),救治成功率明显升高(95% vs 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危重新生儿转运过程中,T组合婴儿复苏器可成为临床中有力的转运设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HFOV结合肺复张策略,实现经皮氧饱和度≥0.9。结果 20例患儿在施行HFOV治疗48h后,吸入氧体积分数由(0.72±0.17)降至(0.3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7.820,P<0.05);氧合指数(OI)由(11.94±4.50)降至(2.73±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62,P<0.05);振荡压力幅度由(31.67±5.92)cmH2O逐渐降至(22.00±5.66)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54,P<0.05);平均气道压由(10.44±1.88)cmH2O降至(8.75±1.39)cmH2O,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30,P>0.05)。治疗过程中,患儿的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 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1-9月收治的RDS早产儿70例.根据胎龄、体质量、年龄、病情等随机分为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组(CMV组,n=37)和HFOV组(n=33),分别给予CMV和HFOV治疗,比较CMV组和HFOV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 HFOV组早产儿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Pa(CO2)在HFOV治疗6 h后,与开始治疗时比较均显著下降(Pa<0.01),CMV治疗组早产儿FiO2、Pa(CO2)则在开始机械辅助通气12 h后,与开始治疗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a<0.01),但下降幅度明显低于HFOV治疗组(Pa<0.01).氧合指数(OI)在HFOV治疗12 h后,与开始治疗时比较显著下降(P<0.01),明显低于CMV治疗组(P<0.01).HFOV治疗组Pa(O2)在HFOV治疗12 h较开始治疗时明显升高(P<0.01),并显著高于CMV治疗组(P<0.01).CMV治疗组发生气漏并发症高于HFOV治疗组(P<0.05).结论 HFOV与CMV比较,前者能更好地改善早产儿RDS的肺氧合功能,减少气漏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常频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iNO)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方法 对22例确诊为PPHN且入院时采取常频通气疗效不满意的患儿给予iNO.NO初始吸入浓度上,20例为(10~20)×10-6,2例为(20~40)×10-6.当SpO2≥93%并已经稳定20min以上,开始下调呼吸机参数,并逐渐下调NO吸入浓度.当NO吸入浓度降至(5~10)×10-6时,再持续2~3h后,若PaO2>55mm Hg(1 mm Hg=0.133 kPa)、SpO2>93%时停止吸入.在NO吸入前和吸入后1~6 h分别进行血气分析,连续记录生命体征、SpO2和监测NO2值等.结果 20例在吸人NO后5~20 min左右SpO2逐渐升高,临床缺氧状态逐步改善.有效率达91%.吸入NO 1~6 h,SpO2、PaO2分别由吸入前的(76.3±13.3)%、(46.4±10.1)mm Hg升到(94.4±2.9)%和(92.8±24.7)mm Hg,FiO2由(0.9±0.1)降至(0.6±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未发现急性合并症.全组治愈18例,治愈率达82%,自动放弃4例.结论 iNO能有效地缓解PPHN患儿的乏氧状态.提高氧分压和治愈率.NO吸入不良反应小、易操作.iNO初始吸人浓度以(10~20)×10-6开始为宜,极个别病例可以(20~40)×10-6开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吸入伊洛前列素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小儿心脏中心PICU收治的体外循环下双心室矫治手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1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在术后48 h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效剂量伊洛前列素25 ng/(kg·min),每次吸入10 min,每4小时1次.观察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cAMP和cGMP浓度.结果 13例患儿平均年龄(17.88±12.56)个月,平均体质量(9.29±3.59)kg.治疗前右房压、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收缩压/主动脉收缩压比值分别是(11.5±1.41)mm Hg(1 mm Hg=0.133 kPa)、(61.64±13.6)mm Hg和0.66±0.16;治疗后20 min分别降至(9.88±1.88)mmHg、(47.67±12.18)mm Hg和0.52±0.15;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120 min伊洛前列素疗效仍然存在.治疗前患儿血浆cAMP浓度为(335.75±127.31)μg/L,治疗后20 min升至(519.68±148.54)μg/L,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后血压、呼吸机条件和血浆cGMP浓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吸入伊洛前列素可以显著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可能与增高血浆cAMP浓度有关系.吸入伊洛前列素对体循环和呼吸功能影响小,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Wang Y  Lu ZJ  Lu GP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7):514-519
目的 观察采用肺复张策略(RM)联合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儿童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有效性及可耐受性,探索在ALI患儿中建立合理的机械通气模式.方法 前瞻性观察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15例ALI患儿,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所制定,给予小潮气量联合RM的通气方式.实施RM时采用持续肺膨胀(SI)法,每8小时进行1次,共5 d.于入组的第1天,第3天,第5天记录当天第1次RM后的血气指标、呼吸机参数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入组1周内复查胸片,随访患儿的上机时间及预后..结果 第1、3、5天复张前的PaO2/FiO2(P/F)比值分别为243.8 mm Hg(1 mm Hg=0.133 kPa)、281.8 mm Hg及309.9 mm Hg,复张后1 h的P/F比值相应为300.5 mm Hg、333.4 mm Hg及363.7 mm Hg,较复张前有显著上升(P<0.01);入组第1、3、5天复张前的呼吸动态顺应性(Cdyn)分别为0.762 ml/(cm H2O·kg)(1 cm H2O=0.098 kPa)、0.835ml/(cm H2O·kg)及0.928 ml/(cm H2O·kg),整体也呈逐渐递增表现(P<0.05);复张后患儿的心率及血压有轻度波动,但均能于复张后15 min恢复至复张前水平,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RM后患儿胸片表现的好转率为93.3%,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10.15±4.3)d,死亡率为13.3%.结论 RM联合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可以改善ALI患儿的氧合功能并提高其肺顺应性,患儿的耐受性良好,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肺出血(NP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 年1 月至2014 年6 月确诊为NPH 的122 例患儿,按胎龄分层后,随机分为HFOV+PS 治疗组(简称试验组)和单纯HFOV 治疗组(简称对照组),每组61 例。两组患儿均在发生NPH 后行HFOV,试验组在行HFOV 后2~4 h 给予气管内注入PS,然后继续HFOV。观察两组患儿上机时及上机后6、12、24 h 的血气分析、OI 值、PaO2/FiO2(P/F)值的动态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肺出血时间、上机时间、并发症和治愈率。结果 试验组在上机后6、12、24 h 的PaO2、PaCO2、OI 值、PaO2/FiO2(P/F)值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肺出血停止时间及上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愈率(87%)与对照组(8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 联合PS 治疗NPH 可以改善氧合,缩短NPH 时间及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与单纯HFOV 相比并不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NSURE技术联合T-piece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新生儿病房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住院的RDS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T-piece联合INSURE技术,对照组予以复苏囊联合INSURE技术,比较两组患儿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过程中血氧饱和度(SPO2)最低值、心率(HR)最低值、吸氧浓度(FiO2)平均值、二次加压给氧比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应用时间、用药前及用药1h后血气情况、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入选47例RDS早产儿,观察组SPO2和HR的最低值均高于对照组[SPO2:(90.8±3.6)%比(81.5±2.9)%,HR:(117.5±9.6)次/min比(110.1±9.1)次/min,P<0.05],二次加压给氧比例和FiO2均低于对照组[加压给氧比例:6.4%比19.1%,FiO2:(0.31±0.07)比(0.36±0.08),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Fi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h观察组FiO2小于对照组[(26.2±4.4)比(28.8±5.8),P<0.05]。观察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4%比44.7%,P<0.05),两组气胸、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piece联合INSURE技术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RDS患儿氧合,减少气压伤及高氧损伤的时间,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不增加肺出血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9.
固尔苏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固尔苏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8例胎龄27~32周、体重900~1500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生后2h内气管内滴入固尔苏,对照组不用固尔苏,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比较两组发生NRDS的比例、需要呼吸机治疗的比例、开始上机时间、机械通气的时间及胸片改变的严重程度。结果(1)预防组发生NRDS的比例、需要呼吸机治疗的例数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较对照组少,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发生NRDS的患儿胸片改变预防组比对照组程度轻。结论早产儿生后预防性应用固尔苏可以降低NRDS发生率及减轻发病程度,固尔苏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序贯调节悬浮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速率进行新生儿换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13年9月我科收治的需要进行换血治疗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将所需红细胞与血浆按1∶1等速输注进行换血;观察组换血总量前1/3时,输注血浆速率为红细胞的两倍,中1/3时二者输注速率相等,后1/3时输注红细胞速率为血浆的两倍。换血前、中、后检测血常规、电解质、血糖及血胆红素等指标,并密切观察和记录患儿生命体征及经皮血氧饱和度(Sa O2)。结果对照组纳入40例,观察组纳入42例。两组患儿换血治疗后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降低[对照组:(222.1±30.3)μmol/L比(455.5±52.3)μmol/L,观察组:(207.3±27.8)μmol/L比(451.2±48.6)μmol/L,P<0.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换血后胆红素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换血后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51±22)g/L比(135±26)g/L,P<0.01]。两组患儿换血相关并发症,如高血糖、血小板减少、低钙血症和低钠血症等均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结论采用序贯调节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速率进行换血,在不增加用血量基础上,能明显降低胆红素水平和贫血的发生,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