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从我院临床科室上报的41例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全部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的44.6%,反应多以变态反应为主。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较普遍,临床表现多样在使用中应引起重视,加强其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84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2006-2009年临床报告的356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选择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按药物、严重程度、类型、主要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84例,占全部报告的23.60%,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排在首位,循环系统损害次之;涉及的药物19个,以清开灵注射剂为首,痰热清注射剂次之。报告中严重的不良反应8例,新的不良反应27例。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信息,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本院2010~2012年收集的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在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药品19个品种,产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71%),儿科患者次之(27.1%)。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主要为七叶皂甙钠针,有180例,占86.1%,其次为抗病毒药物,如双黄连粉针、喜炎平针等,有24例,占11.6%。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寒颤居多,占(61.1%),其次为皮肤症状及附件损害。其中新的、一般的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18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及时对症处理,对原患疾病影响小。结论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重视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加强监测,充分发挥中药注射剂的疗效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与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4.
6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视.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4-2007年本院各科上报的139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ADR(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及其特点.结果:中药注射剂是诱发ADR主要原因.本组不良反应报告中,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64例,占46.04%.ADR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老人19例,占29.69%.ADR发生率较高的前5位药品依次为喜炎平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注射用双黄连、血塞通注射液和葛根素注射液.结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测,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19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通过对2005年1月-2008年9月上报的19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为临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9月年马鞍山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19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儿童和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结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
31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林焕泽  吴秀荣 《今日药学》2009,19(10):46-47,58
目的通过对2007—2008年茂名地区各医疗单位呈报的31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s)报告进行分析,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7—2008年茂名地区呈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品种为心脑血管疾病药品,中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不良反应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7.
15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华 《中国药物警戒》2006,3(4):236-238
目的 通过对2005年1月~12月上报的15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为临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呈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在15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儿童和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合并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占43.14%。结论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8.
72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临床报告的163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引发药物、严重程度、损伤类型、主要表现、发生时间进行分析.结果:163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72例,占全部报告的44.17%,严重程度4例,涉及5个器官/系统、12个品种药物.结论:对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临床表现及成因,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结果:经过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可知,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人群是中老年人;不良反应以皮肤表皮出血点及全身性损害为主;引起不良反应的品种主要有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结论:中药注射剂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赵晓莹 《安徽医药》2011,15(9):1171-1173
目的 了解该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该院2006~2009年上报合格的24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61岁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共37个品种,其不良反应累及8个系统.结论 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11.
24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宁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收到的247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共73例,占29.55%。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全身性损害。结论临床应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报告率比例法(PRR)研究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以期为发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警戒信号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的3375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作信号检测分析,信号产生的最低阈值:PRR值≥2、卡方值≥4,且至少有3例以上的相关报告。结果33750例报告中,药品一不良反应(Drug-ADR)组合共有21对,涉及16种中药注射剂。结论报告率比例法可以作为有效的工具,为发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警戒信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78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目的 通过对我院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归纳整理,了解我院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分布状况及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实行监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上报的178例中药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178例中药ADR报告中,女性居多(66.29%),涉及药品105种。178例中,141例(79.21%)发生在开始用药1小时以后;12例(6.74%)发生在开始用药后10分钟内。100例(56.18%)首次用药出现过敏。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以发生频率排序,前3位均为中药注射剂;中成药的新的ADR共99例(55.62%)。 结论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控力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收集的26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3例ADR中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06%);抗感染药引发ADR居首位(75例,占28.52%),其次是中药制剂(56例,占21.2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03例,占39.16%)。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使用注射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情况及其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集到的80例使用中成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0例注射用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女性比例(58.75%)略高于男性(41.25%),涉及药品16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55.00%)。结论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注射用中成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及加强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18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18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报道。了解其基本情况和文献研究趋势,为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安全警戒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国内文献检索到的18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报道进行分类调查。结果:18种中药注射剂涉及不良反应病例5816例。其中,刺五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最多,均超过900例(共占74.95%);双黄连、刺五加、鱼腥草和茵栀黄4种中药注射剂部分生产企业叫停,其ADR/ADE文献发表量与监管作用相辅相成。ADR/ADE多发生于>40岁年龄组,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的30分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74.15%),死亡率0.17%(10例)。结论:临床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加强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和合理用药应是当前中药注射剂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回顾性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2007年1月到2012年5月CNKI数据库中有关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导致儿童不良反应(ADR)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导致儿童ADR的发生率较高,其中以清开灵和双黄连注射液表现尤为突出。儿童ADR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全身反应,再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导致儿童ADR的相关因素有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制备工艺以及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合理应用。从药品生产、国家监测和临床用药过程等方面提出减少儿童ADR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院154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冠桦  袁穗榕  王邵晟 《中国药房》2010,(27):2576-2578
目的:探讨我院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2008年2月~2009年6月154例中药ADR报告,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剂型以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最多。结论:应重视中药制剂,加强对中药ADR的监测工作,以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我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的发生。方法回顾性汇总分析我院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上报的ADR报告。结果全年上报共266例,女性占55.6%,60岁以上患者占48.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95.1%,ADR以抗肿瘤药物最多,其次是抗微生物类药,临床表现皮肤变态反应多见,无新的ADR报告。结论继续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该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65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给药途径、引起ADR的抗肿瘤药物种类、代表药物及不良反应累计的器官或系统情况。结果 65例ADR中,男24例(36.92%),女41例(63.08%);年龄23~89岁,其中以50~59岁年龄段和60~89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静脉注射给药62例(95.38%)是最易引起ADR的途径。最易引起ADR的抗肿瘤药物为辅助治疗类7种,22例(32.85%);植物来源类1种,11例(16.92%);中成药4种,16类(24.62%)。ADR最易累及的器官系统前3位为神经系统损害31例(47.69%),消化系统27例(41.54%),皮肤及附件损害28例(43.08%)。结论临床药师应重点关注肿瘤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通过加强临床药师对抗肿瘤药用药过程的观察和监护,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其减轻造成的损害,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