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雌马酚产出相关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异黄酮的苷元主要为染料木素和大豆素,可预防和改善多种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的生物作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雌马酚.大豆素在肠道内由特定菌群转化为雌马酚,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产生雌马酚.本文综述了人体和动物肠道中与雌马酚产出有关的细菌,重点介绍了目前分离得到的能够直接将大豆素转化为雌马酚的菌株.可产雌马酚的相关细菌经体外厌氧培养能产生雌马酚.  相似文献   

2.
染料木黄酮是存在于大豆及其制品中的一类多酚类化合物,其化学名为4,5,7-三羟基异黄酮,20世纪50年代,被证实具有雌激素样活性[1],而其受到医学界的普遍关注是在发现其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后.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2],大豆作为人体染料木黄酮摄入的主要食物来源,可能与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比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人口相对患前列腺癌低等有关.近年研究发现染料木黄酮对其他性激素相关疾病也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大豆异黄酮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将60只大鼠按总胆固醇含量随机分为6组,分别喂饲基础饲料、高脂饲料、高脂饲料加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和高脂饲料加设雌激素。20周后处死动脉,光学显微镜检测HE染色的主动脉壁横切面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法检测血管壁内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蛋白,并运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大鼠主动脉粥样斑块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表达明显增加,大豆异黄酮可以减轻高脂饲料诱导的主动脉病理变化,减弱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在主动脉内的表达。此结果提示,大豆异黄酮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此作者可能是通过减弱粘附分子在主动脉壁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肝脏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的表达以及主动脉核因子κB、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豆异黄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对照组,10只)和高脂高盐高糖饲料组(50只),20周后成功复制代谢综合征模型大鼠37只,将37只代谢综合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9只)和高、低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各10只)以及非诺贝特组(8只),灌药4周后,生物化学法测血脂,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大鼠肝脏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大鼠主动脉核因子κB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并且肝脏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大鼠主动脉核因子κB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均显著增加(P<0.01),高剂量大豆异黄酮可降低大鼠主动脉核因子κB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P<0.01)。结论大豆异黄酮可以调节代谢综合征模型大鼠的血脂,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因子核因子κB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水平,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华高血压杂志编辑部:你刊在2006年第10期刊出临床研究快讯3篇报道,认为大豆对心血管危险因子(高血压、高血脂)没有什么正面作用,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个人见解?××市市立第三医院郭可祥医师郭可祥医师:我国人民长期以来有食用大豆及其制品的习惯,特别是近年来认为“红肉”(猪、牛、羊)内含饱和脂肪酸较多,含铁量较多,这两者都被认为是心血管危险因子,因此不少人改用素食,我国不少地区佛教徒较多,佛教徒吃素食,素食中蛋白摄取也主要从大豆来。最近研究证明,大豆蛋白及大豆中含的异黄酮不能减轻心血管病危险因子,不能减少心血管病,这一报道…  相似文献   

6.
营养是发展和维持心脏健康的基础,心肌细胞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供应。目前,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豆类作为我国居民日常饮食的标准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营养来源,除了几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和植物蛋白外,它还富含膳食纤维、大豆异黄酮、皂苷、植物甾醇等非营养物质,可影响心脏的生理代谢过程,促进心血管健康。综述豆科植物的非营养成分及其在体外和人体研究中对心脏健康的影响,探讨了豆类非营养素的强大健康潜力,为其在家庭护士食疗护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豆异黄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IF)因其与雌激素受体(ER)有较高的亲和力,又称作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是大豆中的一类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由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EN)、大豆苷元(daidzein,DAI)等多种苷类成分组成[1],约占全大豆0.2%~0.4%.过去,在大豆制品加工过程中,常将SIF作为抗营养因子除去,其特殊生理功能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普遍以大豆及豆制品为食品的日本人冠心病发病率要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并证明了SIF对心血管系统有显著保护作用,从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就SIF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体内、外研究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近期结果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大豆异黄酮是黄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中形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由于是从植物中提取,与雌激素有相似结构,因此大豆异黄酮又称植物雌激素,能够弥补30岁以后女性雌性激素分泌不足的缺陷,改善皮肤水  相似文献   

9.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来源于肠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重要功能性蛋白,在肠神经系统中发挥营养神经元、促进突触重塑、抗炎等重要作用。目前GDNF在胃肠道疾病进展中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本文就GDNF及其配体、相关信号通路、与肠道内稳态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本期刊出3篇有关大豆能否降低心血管危险因子的作用的报道,其中有流行病调查、动物试验研究以及美国心脏病学会营养委员会专家意见。长期以来,大量报道认为大豆对心血管危险因子(高血压、高血脂)都有良性作用,还认为大豆中异黄酮类似雌激素,对绝经期妇女防癌防骨质疏松特别有好处。这3篇报道否定了这些见解,特别是美国心脏病学会的声明,是在循证医学资料的基础上,专家讨论总结而成的意见,值得我们参考。我国人民有长期大量食用大豆及豆制品的习惯,科普文章也辗转引用这些大豆有益的见解。应该说这些见解大都属“经验之谈”,没有坚实的临床循证医学依据。我们希望我国科学工作者也能对大豆的利弊做一些踏踏实实的科学工作,对大豆利弊做一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