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变及恢复情况。方法 收集 39例 (39只眼 )手术复位成功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于术前及术后 1周、1、3、6月分别进行检影验光 ,A超测量眼轴长度 ,角膜曲率计检查 ,观察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本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 ,近视眼占 82 .0 5 %。 >4 .0 D者占 6 9.2 3% ,眼轴长度>2 6 mm者占 6 9.2 3%。 3例环扎术后 ,全部眼轴加长 ,近视度加深。术后 1周及 1月时 ,散光值 >2 .0者为 12 .82 % ,术后 3个月逐渐减少。放射状加压术后散光值更大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 6个月内能恢复原状。结论 术前眼轴越长 ,近视度越高 ,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机会越多。环扎术后 ,眼轴变长 ,近视度加深 ,且半年内无明显改善。环形加压术或放射状加压术后早期 ,近视度数降低 ,向远视方向改变 ,从 +0 .5 D~ +5 .0 D不等 ,1月时最为明显。放射状加压术更易引起角膜曲率改变 ,散光值更大。但这种屈光改变是暂时性的 ,术后 6个月逐渐恢复原状 ,并趋于稳定。临床上适宜于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 6个月重新验光配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3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23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全氟丙烷(C3F8)或硅油填充,下方视网膜裂孔者联合巩膜外加压,合并白内障者同时对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术。随访3~10个月,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视力等情况。结果23眼手术顺利完成。术后3个月时视网膜复位21眼(91.30%),2眼(8.70%)视网膜脱离复发,再次玻璃体手术填充硅油视网膜复位。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术后3个月时视力:(1)黄斑区未脱离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1~0.5,LogMAR视力:1.0~0.3,平均0.42±0.29。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0.5,LogMAR视力:0.7~0.3,平均0.38±0.19,t=1.83,P〉0.05,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黄斑区脱离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8~0.2,LogMAR视力:1.1~0.7,平均0.81±0.13。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5—0.5,LogMAR视力:0.8~0.3,平均0.47-e0.26,t=5.78,P〈0.0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3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秀芬  徐军  樊文英  侯志嘉  马凯  刘宁朴 《眼科》2007,16(4):256-259
目的探讨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设计回顾性、非对照病例研究。研究对象99例12岁以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年6月至2006年3月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12岁以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99例119眼,记录患者就诊原因、裂孔形状和视网膜脱离特点,对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指标病史、患眼屈光度、视网膜脱离的形态和特点。结果27例27眼有眼部钝挫伤史。26例37眼屈光度数>-4.0D,13例14眼有既往白内障手术史,5例7眼伴先天性脉络膜缺损,还有29例34眼原因不明。患者就诊时60眼(50.4%)视网膜全脱离,66眼(55.5%)发生C级以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结论近视和眼部顿挫伤是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患儿就诊时视网膜脱离范围常较大、且多伴有较严重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故应加强对具有危险因素患儿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氟化碳液体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 2 0 0 0年 6月~ 2 0 0 3年6月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并在手术中使用全氟化碳液体的 94例 95眼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术后视网膜复位 85眼 ( 89 4% )。术后视力提高 76眼 ( 80 % ) ,视力无改变 12眼 ( 12 6% ) ,视力下降 7眼 ( 7 4% )。术后前房全氟化碳液体残留 3眼 ,玻璃体腔内全氟化碳液体残留 2眼 ,患者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对角膜、视网膜及眼压产生影响。结论 全氟化碳液体作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暂时性眼内填充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患者视网膜切开术后视网膜解剖和功能结果与预计影响冈素之间的关系.设计同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99例(102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行视网膜切开术者.方法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术前视力、术前手术次数、视网膜脱离范围、PVR病变程度、硅油填充时间、视网膜切丌范围、硅油取出与否与术后视力、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及低眼压的相关性.主要指标多种因素的OR值.结果 术前视力、术前手术次数、硅油填充时间、硅油取出与否、视网膜切开范围对术后视力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OR:1.13-5.33,P均<0.05);术前手术次数、硅油取出与否对术后视网膜复位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OR:2.55~3.79,P均<0.05);硅油取出与否对术后低眼压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OR:0.26,P=0.001).结论 适时地硅油取出、小范围的视网膜切开、较少的术前操作和较好的术前视力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患者视网膜切开术后获得较好视网膜解剖和功能结果的影响因素,建议应在PVR进展早期行视网膜切开手术.(眼科,2008,17:262-264)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0例 (2 0眼 )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标准三通道式玻璃体切除联合剥膜、全氟化碳 (C3 F8)充填及眼内光凝 (或巩膜外冷凝 )术。结果 术后随访 3~ 2 0月 (平均 10 6月 ) ,2 0例 (2 0眼 )视网膜完全复位 ,术后矫正视力均优于术前 ,6例术后并发晶状体浑浊 ,半月后自行变为透明。结论 对于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放宽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城乡特定区域人群眼压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群中眼压的分布特征以及眼压与年龄、近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核性白内障、青光眼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 40岁以上居民 44 5 1例 ,进行视力、屈光、倍频视野、裂隙灯眼前节数码照相、散瞳眼底照相等检查。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每例受试者随机选一眼用于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 双眼眼压资料完整者 44 2 9例。 70岁以上组的平均眼压显著低于 70岁以下各组 (P <0 0 5 )。正常人眼压呈轻微偏向右侧的近似正态性分布 (偏度系数0 2 71) ,平均眼压 ( 15 90± 2 82 )mmHg ,95 %可信限区间 (CI) 10 3 7~ 2 1 43mmHg。近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者的眼压均高于无上述疾患者 (P <0 0 5 )。白内障手术后与无白内障手术史者眼压无统计学差异。年龄、核性白内障与眼压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而近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与眼压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在人群中非接触眼压计测得的眼压正常值范围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正常值 10~ 2 1mmHg非常近似。 70岁后眼压有下降的趋势。白内障手术后眼压并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内灌注下Ⅱ期人工晶体缝襻固定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严重眼外伤术后视力的恢复。方法 :选择 2 0例 (2 0眼 )严重眼外伤 (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眼内异物、外伤白内障等 )的病例 ,在玻璃体切除晶状体咬切术后 ,眼压正常、无视网膜脱离、矫正视力满意者 ,在眼内灌注下行Ⅱ期人工晶体缝襻固定术。随诊 2~ 18月。结果 :裸眼视力 >0 5以上者 6例 ,0 3~ 0 5者 10例 ,0 1~ 0 3例者 3例 ,<0 1者 1例 ,术后视力与Ⅱ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中、术后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眼压正常。结论 :在合并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眼内异物、外伤白内障等严重眼外伤病例 ,行玻璃体切除晶状体咬切术 ,术后待眼部情况稳定后 ,在眼内灌注下行Ⅱ期人工晶体植入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但仍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局部巩膜外加压手术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 ,我们采用角膜地形图仪对 34例施行了局部巩膜外加压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了术前、术后角膜屈光状态测量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本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34例 34只眼 ,男性 2 2例 ,女性 12例 ,右眼 14例 ,左眼 2 0例。年龄 13~ 71岁 ,平均年龄(4 2 .4± 3.3)岁。其中低度近视 6例 ,中度近视 17例 ,高度近视9例 ,无近视但有眼部钝挫伤史者 2例。所有患者既往未接受过眼部手术 ,眼部检查除视网膜脱离及相关眼部变化外 ,无其他眼部疾患。全部患者均行局部巩膜外加压加冷…  相似文献   

10.
王亮  伍芸  吴棕伯  刘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8):1453-1456
目的:分析血清和视网膜下液中氨基酸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水平与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程度关系。方法:选取本院诊断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8例52眼,根据视网膜脱落范围分<1/2象限组,1/2~3/4象限组和>3/4象限组,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55例55眼作为对照组,比较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与对照组的血清中氨基酸和VEGF水平的差异。比较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不同脱离程度视网膜下液中氨基酸以及VEGF水平的差异。视网膜下液中 VEGF 水平与氨基酸的相关分析。结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血清中色氨酸28.59±4.46 mg/L、苯丙氨酸8.95±2.55 mg/L、蛋氨酸8.15±2.17 mg/L、缬氨酸28.62±5.29 mg/L、组氨酸18.96±1.85 mg/L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589.92±185.34μg/L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脱离程度>3/4象限者视网膜下液的苯丙氨酸9.85±1.21 mg/L、组氨酸20.63±2.0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718.69±283.34μg/L高于<1/2象限者和1/2~3/4象限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液 VEGF 与苯丙氨酸呈正相关( r=0.542,P<0.001),与组氨酸呈正相关( r=0.782, P<0.001)。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下液中氨基酸和VEGF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脱离程度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