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携带I类整合子的鲍曼不动杆茵在生物被膜状态和普通液相培养状态下I类整合酶基因(Class 1 integrase gene,intl 1)mRNA的表达,并分析I类整合子阳性茵耐药情况.方法:收集鲍曼不动杆茵临床株,并经过基因扩增筛选出携带I类整合子的阳性茵株.提取携带I类整合子的鲍曼不动杆菌在生物被膜和液相培养2种生长状态下的总RNA,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2种生长状态下细茵的I类整合酶表达情况.并用纸片扩散法对携带I类整合子的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携带I类整合子的鲍曼不动杆菌在生物被膜状态和液相培养状态下均有intl 1基因mRNA表达.但生物被膜生长状态下的intl 1mRNA表达量高于液相培养状态下表达量约4倍.在收集的64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有46株携带intl 1基因,而且I类整合子基因盒阳性菌株的部分耐药率高于整合子基因阴性的菌株.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在生物被膜状态intl 1 mRNA的表达上调,I类整合子在细菌耐药中发挥作用.提示整合子在生物被膜状态下可进行更活跃的基因捕获.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1-sul1)存在情况。方法自临床分离27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qacE△1-sul1基因和Ⅰ类整合酶基因(intⅠ1)。结果27株AB菌检测qacE△1-su1Ⅰ基因阳性22株(81-4%),intⅠ1基因阳性23株(85.2%)。qacE△l-su1Ⅰ基因和intⅠ1基因具有相关性。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qacE△1-sul1基因携带率较高。这和qacE△1-sul1基因与Ⅰ类整合酶基因整合在一起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平板法对42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半定量检测,并以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为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consensus PCR,ERIC-PCR)技术对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42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中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及部分多重耐药株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6月我院院内分离的150株鲍曼不动杆菌,MIC法测定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将对三类以上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定义为多重耐药菌,运用PCR法检测qacEΔ1-sul1和intI 1基因在所分离菌株中的分布,并用PFGE法对其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鲍曼不动杆菌敏感率排行前三的药物为妥布霉素(50.0%)、庆大霉素(44.2%)和亚胺培南(42.4%);84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排行前三的药物为美罗培南(33.3%)、头孢哌酮(33.3%)和左氧氟沙星(13.1%);qacEΔ1-sul1和intI 1在鲍曼不动杆菌中的携带率为46.2%(85/150)和58.0%(88/150);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携带率为59.5%(49/84)和83.4%(70/8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经PFGE分型可分为14个克隆,其中A克隆最多见,在ICU、呼吸科和急诊病房均存在集中流行,神经内科和老年科以C克隆多见,其余均为散在流行。结论 qacEΔ1-sul1和intI 1在鲍曼不动杆菌中的携带率很高,在多重耐药株中更高,说明I类整合子是鲍曼不动杆菌产生耐药的原因之一,研发新的消毒剂以消除鲍曼不动杆菌在院内的流行迫在眉睫,此外同一克隆株在同一病区的集中流行和在病区间的交叉流行提示应采取进一步的感染控制和隔离措施。  相似文献   

6.
【立论依据】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是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菌种之一,多重耐药和泛耐药AB菌株感染更是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AB耐药以及致病性密切相关。寻找AB生物被膜形成的关键基因对于AB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转座子是一段特殊的DNA片段,在转座酶的作用下,可随机插入细菌基因组,使插入基因失活,改变相关表型。应用转座子随机突变策略可以找出特定表型对应的基因,但是以传统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报告基因显然不能满足对多重耐药菌株的研究。 【设计思路】 绿色荧光蛋白(GFP)因为不需要单独加入底物并且易于观察而被广泛用来标记生物分子或细胞。已有研究表明,GFP基因插入细菌的染色体上后,可以有效地对细菌进行标记。基于转座质粒以及GFP的特点,本研究拟构建具有Tn5转座子和GFP基因的pTn5GFP转座质粒,利用GFP作为报告基因,构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AB突变文库,进而筛选出AB生物被膜形成的关键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 【实验内容】 以pGFPmut3.1质粒为模板,扩增GFP基因,将其连接入含有Tn5转座子的pRL27质粒,构建pTn5GFP转座质粒。利用该质粒对多重耐药AB菌株进行转座子突变,构造突变文库。对突变株的生物被膜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转座子插入位点,找出生物被膜形成的关键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 【材料】 临床多重耐药AB两株,R005和R036,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获得。常用工具菌E.coli CC118λπ和E.coli DH5α。pRL27和pGFPmut3.1质粒由原实验室毕业研究生提供。 【可行性】 已成功构建了pTn5GFP转座质粒,该质粒在容纳菌株E.coli CC118λπ具有绿色荧光表型,并已通过预实验初步确定了两株多重耐药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最适实验条件。 【创新性】 本研究将GFP报告基因的便捷性以及转座质粒的转座性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因耐药性而无法对泛耐药菌株构建突变文库的问题,结果直观,易于筛选,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进行研究,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K-B琼脂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法检测8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70株ABA对13种药物的耐药率均在65%以上,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敏感率较高。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总检出率为64.29%(45/70),其中aac(6’)-Ⅰ检出率最高为41.40%,其次为基因aae(3)-Ⅱ,aac(3)-Ⅰ和ant(3’)-Ⅰ,检出率分别为34.29%,31.435%和25.71%;未检出aac(6’)-Ⅱ,ant(2’)-Ⅰ,aph(3’)-Ⅰ及aph(3’)-Ⅱ基因。结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Ⅰ、aac(3)-Ⅱ、aac(3)-Ⅰ及ant(3’)-Ⅰ为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我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了解整合子类型以及整合子携带耐药基因盒特征。方法:收集我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细菌鉴定及药敏由MicroScan Walk Away 40仪器完成,整合子分类检测及开放阅读框扩增由PCR法完成。开放阅读框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纯化后进行DNA测序分析,测序结果在Genebank上作比对。结果:62株鲍曼不动杆菌有11株呈多重耐药,阳性率17.7%,11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均耐药,其余菌株较敏感。11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均检出整合子;进一步分类鉴定显示均为Ⅰ类整合子,未检出Ⅱ类和Ⅲ类整合子。开放阅读框可变区扩增产物为(0.3~2.5)KB不等条带,测序结果证实11株Ⅰ类整合子含有6个不同耐药基因盒:blam-1,orfX,aacA4,catB3,dfrA1,aadA1。其中7株均出现catB3,aacA4和dfrA1组合。结论:与其他报道相比较,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率相对较低,但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携带整合子率较高,且均为Ⅰ类整合子;其整合子基因盒含有多种耐药基因编码,其中aacA4,catB3和dfrA1耐药基因组合在本地区占优势。  相似文献   

9.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与Ⅰ类整合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本院鲍曼不动杆菌中I类整合子的分布与基因盒结构,并探讨整合子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关系?方法:收集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7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 1)并扩增其可变区,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并测序分析整合子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结果: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象十分严重?77株菌株中有49株含Ⅰ类整合子,阳性率63.64%,其中有45株(91.84%)整合酶阳性株扩增出可变区,共检测出4种耐药基因盒组合形式:aacA4(0.8 kb)?dfrXII-orfF-aadA2(1.8 kb)? aacA4-catB8-aadA1(2.3 kb)?aacC1-orfX-orfX-orfX’-aadA1a(3.0 kb)?整合子阳性菌株与整合子阴性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性存在差异?结论:Ⅰ类整合子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密切相关,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Ab)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Ab菌分布于医护人员的手、手机、毛巾、工作服,病房墙壁,麻醉和呼吸器械等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Ab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率不断升高。我国也有类似报道。本文就Ab菌的产酶耐药基因检测和染色体编码基因突变而导致的耐药检测作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 AB)生物被膜形成与外排泵基因表达的关系,比较4种外排泵抑制剂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 1)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4种外排泵抑制剂(EPIs)PAβN、奥美拉唑、维拉帕米、CCCP对9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分别测定9株XDR AB生物被膜形成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其产碳青霉烯酶的类型.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中介或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22株及敏感菌3株,用琼脂纸片扩散法(KB法)及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分析其耐药基因.结果:22株细菌均为多重耐药株,PCR检出22株耐药菌株中18株携带OXA-23基因,未能检出OXA-24摹因.3株敏感株均未检出OXA-23及OXA-24基因,PCR产物纯化后测序表明与鲍曼不动杆菌(AY795964.1)blaOXA-23基因序列100%同源.结论:携带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高,其编码基因为blaOXA-2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浙江湖州解放军第98医院临床分离的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中Ⅰ类整合酶基因(int Ⅰ 1)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modifying enzymes,AMEs)基因分布状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 int Ⅰ 1及6种 AMEs 基因 aac(3)-Ⅰ、aac(3)-Ⅲ、aac(6′)-Ⅰ、ant(3″)-Ⅰ、ant(2″)-Ⅰ和 aph(3′)-Ⅵ。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噻吩完全耐药,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及氨基糖苷类耐药率分别为1.7%、1.7%和86.7%。60株菌中,int Ⅰ 1、aac(3)-Ⅰ、aac(6′)-Ⅰ、ant(3″)-Ⅰ、ant(2″)-Ⅰ和 aph(3′)-Ⅵ基因 PCR 扩增阳性株数(%)分别为35(58.3%)、31(51.7%)、33(55.0%)、36(60.0%)、12(20.0%)和2(3.3%),aac(3)-Ⅲ均阴性。结论解放军第98医院临床分离的耐β内酰胺类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严重,int Ⅰ 1及 AMEs 基因携带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携带Ⅰ类整合子的铜绿假单胞菌在浮游状态和生物被膜状态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生物被膜中整合子相关的基因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竞争RT-PCR方法定量检测intI1在两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10和PA39)生物被膜菌和浮游菌中mRNA的表达水平.首先用PCR方法从Ⅰ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全基因组DNA中扩增竞争体DNA (cDNA),再以cDNA为模板体外转录合成竞争体RNA (cRNA);再将不同稀释度的cRNA分别与铜绿假单胞菌的浮游菌和生物被膜菌的总RNA提取物进行竞争RT-PCR,产物经电泳分析,以已知cRNA的量确定待测样本中intI1 mRNA的表达量.结果 两株铜绿假单胞菌在其浮游状态和生物被膜状态都有intI1 mRNA表达;两菌的浮游菌和生物被膜菌intI1 mRNA表达量分别近似相等;但两菌生物被膜菌intI1 mRNA的表达量都较其浮游菌高(约15倍).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在生物被膜状态下Ⅰ类整合子intI1 mRNA的表达上调是耐药性广泛传递和多重耐药性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的表达状况. 方法用K-B琼脂扩散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以ESBLs确证实验和三维试验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产酶情况与变化. 结果临床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ESBLs与AmpC酶检出率分别为1.4%、71.0%,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从23.3%~59.1%,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为12.8%. 结论临床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流行株主要是产AmpC酶株,且呈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6.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特点及分析碳青霉烯酶、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型。方法: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7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性;PCR检测碳青霉烯酶(OXA)、金属β-内酰胺酶(IMP和VIM)耐药基因,并对OXA基因进行测序。结果:7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均为10.9%;8株耐药菌中3株是IMP型,2株是VIM型,4株是OXA型,其中有1株菌含有OXA及IMP两种基因型。4例OXA型标本经测序,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均为OXA-23亚型。结论:目前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与其携带OXA-23、IMP和VIM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整合子的携带情况。方法:收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54株,用K-B法进行耐药性表型检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核酸克隆测序等方法分析I类整合子的携带率及其基因盒类型。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我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单酰胺类和三、四代头孢菌素表现为高度耐药(〉90%),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次之(〉85%),硝基呋喃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最低(约为55%);有40株鲍曼不动杆菌用PCR方法扩增出I类整合子基因,扩增阳性率为74.1%,产物长度多为2 200 bp;测序结果表明在I类整合子中多携带有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或氨基糖苷腺苷转移酶基因,部分菌株检测出插入序列及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流行株多携带有I类整合子,耐药机制已出现新的进化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本院近3年临床分离的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状、同源性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9年7月临床分离存活的、非重复的亚胺培南耐药及敏感对照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扩增性r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ARDRA)分子鉴定菌种,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的MIC;采用基因间重复序列引物PCR(REP-PCR)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同源性;用多重PCR、测序等方法分析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包括TEM-1型酶、SHV-型酶、GES-型、VEB-型、PER-型及IMP-、VIM-型碳青霉烯酶和OXA型碳青霉烯酶分布特点.结果 274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对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喹喏酮类抗生素敏感率<10%,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41.2%;对多黏菌素B 100%敏感.2006年1月-2009年7月期间共检出5个克隆,主要为A1耐药克隆株于不同病房的暴发流行.β-内酰胺酶检测出OXA-23、-66、-69、-72、-58型碳青霉烯酶及PER-1型酶.blaOXA-23-like与blaOXA-51-like基因同时存在的CRAB株为53.6%(147/274).未检出IMP-、VIM-型碳青霉烯酶及TEM-1型酶、SHV-型酶、GES-型、VEB-型β-内酰胺酶.结论 CRAB克隆株的传播是造成我院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增加的重要原因.OXA-51-like、OXA-23型酶为对CRAB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碳青霉烯酶.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