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静脉途径是介入神经放射血管内治疗的两种入路之一。近年来,经皮经静脉途径和手术暴露后经静脉途径到达颅脑静脉血管的数量增多,使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大脑大脉动脉瘤样畸形,脑动静脉畸形,脑静脉窦血栓和脑缺血等疾病得到治疗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带膜支架已成为治疗外周血管病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其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介绍了血管内带膜支架的种类和制作方法,并从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2个方面介绍了带膜支架的应用现状。虽然应用带膜支架治疗巨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疾病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材料的不断改进、疾病机制的进一步阐明以及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血管内带膜支架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85例,均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根据入路途径分为两组,42例患者实施经股动脉途径治疗为对照组,43例患者实施经桡动脉途径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情况、治疗情况、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情况、并发症情况、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狭窄处峰值流速、狭窄处阻力指数、患侧寰椎段阻力指数均明显降低,两组患者患侧寰椎段峰值流速、患侧寰椎段血流量均明显增加,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狭窄处峰值流速、狭窄处阻力指数、患侧寰椎段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患侧寰椎段峰值流速、患侧寰椎段血流量、穿刺成功率、支架植入成功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和颅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ro-Glide血管闭合装置在再次经股动脉途径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患者中的临床使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入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的53例经股动脉入路血管内修复术患者,设为实验组。根据是否有经股动脉介入手术史,将患者分为既往无经股动脉入路手术史患者(A组,n=31)和既往有经股动脉入路手术史的患者组(B组,n=22)。同时以201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采用腹股沟切口经股动脉入路手术患者为对照组(C组,n=33)。结果 两个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年龄、性别构成等临床特征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A组和B组各有1例术中转为切开缝合血管穿刺点。三组间术后穿刺处股动脉直径(mm)、术中使用穿刺鞘直径(F)、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的数据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需再次进行股动脉入路的患者来说,Pro-Glide装置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血管闭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下肢静脉性溃疡是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溃疡的治疗因病因不同而各异,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断至关重要。目前,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未完全阐明。针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腔内治疗(包括腔内激光闭合治疗、腔内射频消融、腔内硬化剂注射、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等)已日趋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经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在老年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均为我院 1995年 5月至 2 0 0 0年 9月内科等科室的住院患者 ,分老年组与非老年组。老年组 2 5 2例 ,年龄6 0~ 91岁 ,平均 6 9 4岁 ,共行经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 2 89例次 ,男 2 0 8例次 ,女 81例次。非老年组 10 2例 ,年龄 15~ 5 9岁 ,平均 5 8 2岁 ,共穿刺 117例次 ,男 85例次 ,女 32例次。   2 .穿刺适应证 :所有患者均因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急性中毒、心功能不全等各种急危重症 ,需建立静脉通路 ,测量中心静脉压 (CVP)等而行穿刺。其中老年组 198例次因急需鉴别心功能不全与血容量不足而行…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带膜支架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带膜支架已成为治疗外周血管病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其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介绍了血管内带膜支架的种类和制作方法,并从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2个方面介绍了带膜支架的应用现状.虽然应用带膜支架治疗巨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疾病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材料的不断改进、疾病机制的进一步阐明以及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血管内带膜支架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是利用安装在心导管尖端的微型超声探头从管腔内观察血管形态的一门新技术。IVUS的显像内容:(1)显示管腔形态;IVUS可观察血管横切面上管腔的形态;(2)显示管壁结构;(3)显示斑...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血管狭窄部位恢复正常血管直径和形态,残余狭窄率10%。2例患者颈动脉支架于球囊扩张后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7例患者使用保护伞收集到多枚淡黄色粥样硬化斑块,1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于手术中使用球扩支架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患者术后NIHSS评分低于术前(P0.05)。结论充分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准备工作,合理利用血管内支架介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体感诱发电位动态监测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监测22例脑血管病患者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体感诱发电位N20波形的变化,观察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术中、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结果 在脑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4例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出现改变,并有相应神经功能障碍,18例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无明显改变,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一侧肌力减退。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与术中、术后脑缺血有相关性(P<0.01)。结论在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对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现在统称为血管内治疗,除传统的内、外科治疗外,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又一种新的重要治疗方法.适于行血管内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有: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含巨大动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椎动静脉瘘,Galen静脉瘤,颈、椎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狭窄、脑血栓形成等.现就目前国内外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内治疗发展概况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介入神经放射学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介入神经放射学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近年来发展迅速,使某些传统手术难以夹闭的动脉瘤获得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文章就颅内动脉瘤入神经放射治疗方法、适应证、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nvoy DA远端通路导管在颅内血管内治疗通路建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连续使用Envoy DA导管,行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及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通路建立患者42例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一般临床...  相似文献   

14.
刘伶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11):1138-1140
冠脉造影是诊断及治疗冠心病最有价值的方法。由于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及冠脉病变的多样性,冠脉造影检查对于冠脉病变的评估已不足以满足临床需要,随着冠脉支架植入技术的发展及成熟,随之出现支架贴壁不良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使患者再次面临急性心血管事件风险概率增加。因此,在冠脉造影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查已成为冠脉介入手术的热点,其能充分评估冠脉管壁、管腔及病变性质,有利于病情的充分评估及支架选择、支架释放的应用。该文就血管内超声在冠脉介入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腔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IVUS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指导下腔内技术治疗的24例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术前、术中情况和术后随访数据,比较IVUS和DSA对血管准备后残余狭窄和夹层程...  相似文献   

16.
基因治疗为许多无法用小分子药物治疗或小分子药物长期疗效不佳的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希望。但血脑屏障的存在却使外源性基因难以进入脑内,是中枢神经系统转基因治疗的主要障碍。从最初人为地开放血脑屏障,到现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发出高效的新型非病毒载体,探索经血管途径转基因治疗和增强目的基因的靶向性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转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冠心病(CHD)目前仍然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早期药物治疗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降低的比率也仅仅是30%-40%。冠状动脉造影(CAG)一直被认为是诊断CHD的“金标准”,但由于其不能完全反映血管壁的信息,无法确定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组成和分布。血管内超声(WUS)能检测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经桡动脉途径行CAG的患者230例,应用血管彩色多普勒技术在术前及术后1~3个月测量桡动脉舒张期内径,并结合血流频谱评价桡动脉有无发生狭窄.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动脉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手部缺血等并发症.其中21例患者出现桡动脉狭窄,占9%,其余病例CAG前后桡动脉内径未发生显著性的变化[术前(2.37±O.64)mm,术后(2.32±0.61)mm,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桡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桡动脉多次穿刺和糖尿病.结论:经桡动脉CAG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王志刚  李国新 《山东医药》2001,41(24):61-62
脑动静脉畸形 (AVM)是因胚胎早期脑血管原始胚芽发育分化异常所致的先天性脑血管疾病 ,多见于 2 0~ 30岁年轻人 ,占颅内动静脉畸形的 70 %以上。(6 1% )的患者会发生颅内出血 ,近一半的病人出现头痛 (4 6 % )或神经功能障碍 (4 5 % ) ,约 1/ 3患者发生癫痫 ,出血的患者病死率高达30 %。近年来随着 CT、MRI和 DSA的推广应用 ,AVM的诊断已不困难。但因 AVM的大小、位置、血液动力学及构筑学特征的不同其治疗方案也各有不同 ,治疗效果也有很大差异。1 脑 AVM的临床表现1.1 脑 AVM出血的危险因素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AVM出血多在引…  相似文献   

20.
对于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大脑后循环血管重建较前循环要困难得多。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置入术的血管内治疗可增加后循环血流量、降低急性闭塞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临床治疗方法。文章详细介绍了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发展现状、适应证、方法、并发症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