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18):1077-1083
背景 介入栓塞术式是当前治疗本病重要手段,可有效止血,提高救治成功率,目前,介入栓塞术治疗抗血小板药物致老年消化道溃疡大出血效果已得到诸多研究者肯定,但术后再出血发生率较高,加以再出血影响因素众多,仍有10%-30%患者会发生再出血,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且各研究报道结果不一,故尝试通过单、多因素方式分析本地区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再出血影响因素,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术在抗血小板药物致老年消化道溃疡大出血中应用效果,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05/020-05我院255例抗血小板药物致老年消化道溃疡大出血患者,均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统计止血效果、并发症及预后, 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255例抗血小板药物致老年消化道溃疡大出血患者止血有效率为94.90%,并发症发生率为2.75%(7/255);术后随访30 d发现,抗血小板药物致老年消化道溃疡大出血患者再出血率为12.81%,根据30 d预后情况分为再出血组(n=31)和未再出血组(n=211);两组年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时间、溃疡史、消化道恶性肿瘤史、Hp阳性、呕血、休克、输血量、血红蛋白(haemoglobin, Hb)、白蛋白(albumin, ALB)、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血小板计数(PLT)、溃疡位置、溃疡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发现年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时间、溃疡史、Hp阳性、休克、输血量、ANC、BUN、Forrest分级Ⅰa是抗血小板药物致老年消化道溃疡大出血预后危险因素, Hb、ALB、PLT是预后保护因素(P0.05).结论 介入栓塞术可提高抗血小板药物致老年消化道溃疡大出血患者止血效果,但再出血发生情况不容乐观,与输血量、BUN、Hb等因素密切相关,建议临床做好上述指标监测及干预,以降低再出血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赖雅敏  朱峰  钱家鸣 《胃肠病学》2010,15(5):305-308
近年来,小剂量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但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如消化道出血等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小剂量阿司匹林导致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年龄、合用抗凝药等,因此临床应用中权衡利弊、评估风险并制定应对策略非常重要。本文对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文献报道作一综述,以期能提高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药源性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发病机制可分为中毒性机制及过敏机制两类。前者与长期或过量用药有关,后者与用药剂量无关。药源性不良反应可累及消化系统各部分,导致消化管运动、腺体分泌等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治疗非消化道疾病及消化道本身疾病的药物,尤其对消化道有刺激或毒性作用的口服药物,直接引起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抗血小板药物在血管栓塞性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广泛,可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双联抗 血小板药物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也会影响消化道黏膜的修复与愈合,导致溃疡形成和出血,严重时可致患者 死亡。联合用药时消化道大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对于双抗药物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应首选内镜下止血治疗, 平衡获益和风险。为预防双抗药物导致的消化道黏膜损伤,应采用标准化流程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筛选,规范抗 血小板治疗的适应证;同时早期识别消化道损伤高危人群,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尽可能减少消化道损伤和出血的 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前,免疫抑制剂广泛用于临床。常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嘌呤类似物、嘧啶类似物、叶酸对抗剂、抗生素、左旋天冬酰胺酶、生物碱、羟基脲类等。应用这些药物可并发消化道炎症、糜烂或溃疡,以致引起消化道出血。6—巯基嘌呤(6MP)可引起血小板减少而导致消化道出血;烷化剂苯乙酸氮芥也可引起血小板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但是它的安全性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不良反应以消化道损伤为主,最常见的是一般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溃疡、出血,甚至死亡.正确认识和处理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防患于未然,有助于更多患者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诱发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80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经内镜检查或X线钡餐透视检查结果阳性和粪潜血阳性确诊(不包括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胃食管肿瘤者).基本为酸相关疾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食管炎),且都有不同慢性全身性疾病.对随机抽取的16例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服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危险性较大;其次是钙拮抗剂,感染次于上述药物.前二者的F值分别为7.512和5.339(P<0.05).结论阿斯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药、钙通道阻滞剂、感染是引起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使用NsAIDS的患者比不用NsAIDS的患者出血危险性增加,使用钙拮抗剂的患者比不使用的危险性要大.因此建议老年人应慎用阿司匹林,在用上述药物时,应使用强力抑酸剂或粘膜保护剂,防止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门脉高压胃肠粘膜病变与出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近年来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胃粘膜病变已引起国内外重视,然而肠道粘膜病变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中的地位尚未被重视且较少报导。本文对我院肝硬化门脉高压尸解病例的病理资料结合临床重点研究其胃肠道病变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为合理选用药物提供治疗依据。资料分析我院近30年间尸解证实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44例。一、尸解胃肠病理所见44例中食管静脉曲张25例(56.8%),胃底静脉曲张5例(11.4%),粘膜溃疡7例(15.9%),包括食管溃疡1例,胃溃疡5例(穿孔1例),直肠溃疡1例;消化道粘膜糜烂病变共22例(50.0%),  相似文献   

9.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UGB)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主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门脉高压症、胆道出血、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UGB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可有多种因素引起出血,如不能明确诊断,及时作出有效处理,其病死率可达10%以上[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UGB的原因及药物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0.
正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病因复杂,临床上治疗消化道出血主要有药物保守治疗、内镜下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等多种方法。垂体后叶素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及中下消化道出血的常用药物,其常见不良反应有腹痛、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绞痛,同时也可导致低钠血症甚至引发意识障碍,但后者易被忽视。现报道2例垂体后叶素至严重低钠血症案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1病例介绍例1,女,40岁,因便血3h入院,既往1周前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述第三代头孢菌素引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对国内近30 a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回顾性分析.结果:第三代头孢菌素可导致多器官黏膜上皮的严重损害,表现为消化道黏膜损害并出血、呼吸道黏膜损害并出血,或尿道黏膜损害并出血;其他器官损害有心、肺、神经等.73例不良反应患者,消化道黏膜损害并出血6例,尿道黏膜损害并出血2例,呼吸道黏膜损害并出血1例.本组病例出血死亡率50%.结论:第三代头孢菌素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其中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发生率较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死亡率较高,后果严重.  相似文献   

12.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进行心脑血管疾患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长期使用可造成胃肠道损害,导致消化道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如何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进行消化系不良反应的防治,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常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导致胃肠道损害的作用机制、特点、防治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并对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和专家共识介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溶阿司匹林导致冠心病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具体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的6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肠溶阿司匹林导致冠心病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具体原因。 结果68例冠心病患者中38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现发生率为55.88%。出血患者用药剂量为300 mg/d、用药时间>3个月、存在消化道病史、未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比例高于未出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肠溶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较多,包括用药剂量大,用药时间长,存在消化道病史,未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等。  相似文献   

14.
����������Ѫ��ҩ������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及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病引起的出血.主要见于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原因.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病死率高,故对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必须立即给予静脉输液、输血并创造条件急诊内镜检查及治疗,同时联合内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是临床治疗酸相关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卓-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以及与其他药物联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重要的常用药物.这类药物短期使用可引起过敏反应、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可引发一系列新的安全性问题,如增加感染风险,使营养成分缺乏而引起维生素B12缺乏、骨折、低镁血症,促进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或发展,引起间质性肾炎,致显微镜结肠炎,增加严重的皮肤过敏反应的风险等.然而,世界范围内PPI的超适应证用药或滥用情况非常普遍.因此,国家有关管理部门、临床医生、药师都应关注PPI的临床合理用药问题.  相似文献   

16.
135例良性食管溃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8年 1月~ 2 0 0 0年 1月 ,我院共检出良性食管溃疡135例 ,检出率为 0 .2 9% ,均经病理证实。现就其原因及表现分析并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89例 ,女 46例 ,年龄 2 1~ 75岁。原因 :因反流性食管炎引起食管溃疡者共 88例 ,(其中 31例伴滑动性食管裂孔疝 ,15例为胃或食管手术后 ,合并消化性溃疡者10例 ,合并幽门梗阻者 7例 ,Barrett食管 3例 ) ;原因不明者14例 ;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致食管溃疡者 10例 ;化疗术后合并霉菌性食管溃疡者 8例 ;白塞病引起者 5例 ;流行性出血热致食管溃疡者 5例 ;克隆氏病 2例 ;口服阿司匹林所致者 2例 …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术后可引起消化道损伤,多数损伤可在10 d内自愈,但部分较深损伤难以愈合,严重者可形成心房食管瘘,威胁生命,而食管溃疡被认为可能是导致心房食管瘘的最初损伤,但由于其发生率较低,治疗经验少。本文报道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食管溃疡并穿孔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最终痊愈,为临床此类患者的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1.诱发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凡能损伤或刺激消化道粘膜的药物,均有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文献报道诱发消化道出血最多的药物是乙酰水杨酸(ASA),本药用量大(全世界每年消耗量约4万吨),因此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机会相对地也多。其次是非甾抗炎药(NSAIDs),其导致消化道损伤的危害及副作用比ASA为小。糖皮质激素也可导致胃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与中青年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并存症、出血及病死原因等情况的差异。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收治同症的中青年患者82例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并存症、出血及病死原因等存在的差异。结果老年患者出血病因多为消化道溃疡,其次为胃癌与急性胃黏膜病变;中青年组出血病因多见于消化道溃疡,其次为消化道溃疡与食管静脉曲张:老年组并存病率为37.5%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12.20%,且肺部感染为老年患者主要的并发症状。老年组出现暗红色血便、呕血、仅排黑便、低血压及休克的例数明显高于中青年组,且老年组死亡例数也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明显差异,在进行老年消化道出血治疗时应加强注意。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引起并发症或明显的损害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临床表现可分为消化道症状及食管外症状。消化道症状主要为烧灼感、反酸或食物反流 ,也可出现上腹胀、嗳气、上腹隐痛等不典型症状 ,可导致食管糜烂、溃疡、出血、狭窄等 ;食管外症状主要包括咽炎、咳嗽、哮喘、气管炎等。GERD非常常见 ,西方国家约 10 %以上的人患有此病 ,老年人约 1/4患有GERD。我国该病的发生率具体不详 ,京沪两地调查约 6 %的人患有GERD。GER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或食管运动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