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加强脉诊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调整现在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对脉象要素为核心的脉象辨识系统理论"为基础,克服传统脉诊教学的不足,制定一套科学的、遵循认知心理学规律的脉诊学习模式,提高中医脉诊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医学生的中医临床操作技能水平与辨证思维,以提高学生脉诊实践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脉诊实验三步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加强脉诊教学,创建了脉诊实验三步教学法。其第一步是传授方法,辨识平脉;第二步是利用模型,辨识病脉;第三步是测定脉象,反复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脉诊实验三步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中医脉诊"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师承教学转变为有据可依的形象直观的规模教学,使学生能尽快全面、正确掌握诊脉方法、诊脉技巧和常见脉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在脉诊教学中,除了要为学生详细讲授脉诊理论内容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至关重要。文章对我校脉诊实验教学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对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分析,以便进一步提高脉诊的实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脉诊研究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脉诊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的巨系统,笔者在复杂性科学理论指导下,引进“复杂一简单一复杂”的理念,对中医脉诊信息数字化后按“位、数、形、势”4种特征属性进行多维的提取、降阶分析与升维升阶整合。按此机理进行新型脉诊仪的研制,实现脉诊数字化、可视化。  相似文献   

5.
脉诊作为“望闻问切”四诊中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诊法,是留学生中医教学的重点,然而因其深奥、抽象的描述方法以及脉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也成为留学生学习中医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趣味教学,注重脉诊中的中医文化传授;形象教学,以脉象图、意象图、脉象动画等形式辅助记忆;实训教学,强化脉诊实践,实现脉诊理论向临床应用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脉象模拟仪研制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园  陆小左 《天津中医药》2006,23(2):138-139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中医教学中脉诊教学难度大,学习者仅凭教师讲授,个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实践中摸索,缺乏对脉诊指感的直观、感性的认识。因此研制中医脉象模拟仪有其必要性。现就脉象模拟仪研制的必要性与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对中医脉诊的发展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7.
脉诊是中医诊法的特色和精华,同时也是中医诊法教学的主要难点内容之一。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好脉诊技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本文就脉诊教学方法,提出激发脉诊学习兴趣、规范脉诊操作步骤、强化脉诊指法练习、锻炼全面采集脉诊信息能力、培养凭脉辨证和首辨虚实的脉诊临床思维能力等带教思路。  相似文献   

8.
脉诊的源流、临床意义、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内涵,在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脉诊在中医临床中渐渐被忽略,中医脉诊基本功在渐渐减退。为此提出要加强中医脉诊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从"三部九候"遍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标志着中医脉诊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是古代医家千百年临床脉诊实践的科学总结。溯源独取寸口的形成、发展以及完善,为现代中医诊断学研究脉诊的内在客观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脉诊理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已经不利于中医诊断学本身的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炼中医的科学性,并使用现代技术指导的基于中医原理的脉诊仪,以科研反哺教学,让学生进行基于真实脉象的指感训练,可以提升学生学习中医脉诊兴趣,提高诊脉准确率和医学生脉诊实际操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诊断学教学实效,培养更多中医现代化人才。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4.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20.
变应性鼻炎研究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流行情况、实验及试验研究、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治疗前景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从辨证指标入手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