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结合外科托法治疗痤疮的体会。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配伍外科托法,可用于治疗以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为主之痤疮。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2.
柴胡桂枝干姜汤及其合方治疗肠激惹综合征心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及其合方治疗肠激惹综合征 ,得意于笔者导师刘渡舟教授的启示 ,先师以神来之笔论证了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审证关键在于“下利”。近 1 0年来笔者致力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肠激惹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或单以本方取效 ,或以本方与它方相合而收功者难以百计 ,故撰此文 ,以期光大本方。1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利”探幽柴胡桂枝干姜汤于仲景著作中凡二见 :其一 ,见于宋本《伤寒论》第 1 47条 ,文曰“伤寒五六日 ,已发汗而复下之 ,胸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 ,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 ,心烦者 ,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其二…  相似文献   

3.
23例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中医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患者的治疗效果,探索中药防治甲减新思路。方法:观察甲减患者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甲状腺功能改变并评估疗效。结果:患者在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甲状腺功能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对甲减治疗有效,说明部分甲减患者病机属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所主病机,丰富了中医对甲减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最早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7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全方由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牡蛎、天花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高热之验案,分析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特点,思考原方的拓展应用。  相似文献   

6.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附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另外,胡希恕认为第148条中的阳微,指津液微少,由于津液内竭而致大便硬结,与第147条一样,都是由于津液伤甚而呈现半表半里阴证,故治疗皆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相似文献   

7.
廖蔚茜 《河北中医》2012,34(9):1346-1347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147条,该条指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由柴胡、桂枝、干姜、瓜蒌、黄芩、牡蛎、炙甘草7味药组成,专为治疗少阳病兼痰结而设。方中柴  相似文献   

8.
柴胡桂枝干姜汤专治少阳枢机不利兼有水饮内结,但其方证并不统一。笔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理论研究及治疗经验,以方测证,提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应用"胆热脾寒"理论解释,总结出胸胁不适、口苦、便溏三个临床主证。  相似文献   

9.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于《伤寒论》152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  相似文献   

10.
以方测证法剖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伤寒论》中以柴胡命名的方剂共有6首,其中以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争议最多。有从少阳兼水饮内停之说者,如唐容川、沈明宗、舒诏等,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亦持此观点;有持少阳兼津液内伤之论者,如成无己、汪琥、吴谦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皮肤病的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总结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理论研究,结合临床辨证,观察符合胆热脾寒证型皮肤病患者运用该方治疗的疗效,并对本方的临床辨证要点和加减化裁变化进行总结。结果:皮肤病患者辨证属太阴虚寒又有上热证,症见口干、口苦、便溏等症状时,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内科疾病,还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皮肤病,如银屑病、皮炎、湿疹、荨麻疹、黄褐斑等,只要辨证准确,随证加减治之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柴胡桂枝干姜汤新用辛文华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桂枝、黄芩、花粉、牡蛎、干姜、炙甘草组成,用治伤寒下后,邪陷少阳,阳气郁遏、水饮微结所致的“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诸症。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寒热错杂之顽症,...  相似文献   

13.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解读,历代医者百家争鸣,对于其条文的辨识主要存在(1)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2)少阳郁结偏甚兼有津伤;(3)少阳与太阴合病,兼有太阴之虚这三种观点,学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一文从解析仲景原文,思辨后,以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的分析更为贴切仲景之意。又分析其方药,把握方剂,用药之要点,同时详细解读牡蛎药性功效,指出其软坚散结,泄水渗湿之功,并附一临床验案选读,从而较为全面学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一经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患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五苓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3个疗程(30天)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显效6例,有效24例,无效1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达93.8%。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五苓散可有效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  相似文献   

15.
张田仓 《光明中医》2015,30(2):298-299
目的观察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失眠症疗效。方法将82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口服地西泮。治疗组42例,口服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分别治疗两周后比较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6.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药物组成: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甘草(炙,二两)。  相似文献   

17.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首见于仲景《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药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此方乃小柴  相似文献   

18.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经典名方,古今医家对其邪在少阳、枢机不利病机的观点一致,但病机是存在津液损伤还是水饮内停,意见并不统一。丁象宸教授从医50余年,学验俱丰,精研仲景之学,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无水饮内停之机,而存津液损伤之情。从条文叙述、柴胡桂枝干姜汤药物组成及用量、小柴胡汤加减法、《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仲景用药规律加以分析,并以假设法阐释。  相似文献   

19.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愈失音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桂枝、干姜、花粉,牡蛎、甘草组成,适用于外邪来解、水饮内停之证。  相似文献   

20.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疗效确切,自汉代至今广为流传记载,是一首被历代医家推崇的柴胡类方,已被收录于2023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并纳入明确记载方名及药物组成的柴胡桂枝干姜汤相关古籍文献数据共有37处,涉及中医古籍34部。该文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源方名、组成、药物基原、剂量、制法用法、古今主治功效及临床应用分析等方面进行梳理考证。考证结果显示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药物基原古今基本一致,古籍中药物剂量大多数与《伤寒论》所载用量一致,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为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主治病证范围广泛,但总以太阳少阳枢机不利为主。该方现代应用范围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科、神经系统等,对于疑难杂症亦有良效。通过对柴胡桂枝干姜汤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