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30%~70%存在脊柱转移瘤,其中转移至胸椎者70%,腰椎20%,颈椎10%;伴有脊髓压迫的患者占10%~20%[1,2].以往对脊柱转移瘤倾向于保守治疗,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延长,其中少数患者甚至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对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完善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就伴脊髓压迫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术前评估与手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脊柱转移瘤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脊柱不稳、椎体病理性骨折、脊髓和神经受压,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或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加速死亡进程。随着癌症发病率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脊柱转移瘤发生率越来越高,近70%的晚期癌症患者会发生脊柱转移。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率在过去十年中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有术后并发症的脊柱转移瘤患者数量也在增加,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来提高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一个合适、权威和完善的预后评分系统对治疗方式的选择、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都有重要的价值。笔者就目前国内外常见脊柱转移瘤预后评分系统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估优缺点及准确性,为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椎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脊柱转移瘤是最常见的骨转移瘤,高达40%的癌症患者发生脊柱转移[1].脊柱转移瘤常常引起椎体骨折、脊柱不稳、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等及其他合并症.手术治疗的目的在恢复脊柱稳定性的同时解除神经压迫的因素.[方法]从2003年1月~2009年7月,21例胸椎转移瘤患者(女12例,男9例;平均年龄58.3岁)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percutaneous vertebmplasty)治疗,并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6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调查,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量表进行评价.[结果]21例手术均成功,椎体成形术中平均每个椎体骨水泥(PMMA)注射量约(2.9±0.3)ml(I.7-4.1 m1).大部分患者94%(19/21)、88.2%(15/17)、100%(14/14)术后短期及长期均有良好的治疗止痛效果,术前VAS平均8.38±0.653降至术后1年随访内平均2.69±1.75.根据ADL评分,大部分患者无伴疼痛或伴轻微疼痛,其总体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是缓解胸椎转移瘤引起顽固性疼痛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治疗手段.其通过增加椎体强度、提高脊椎的稳定性防止病椎塌陷引起的脊髓受压产生的神经功能障碍,同时降低了椎管内肿瘤的浸润.PVP可能成为缓解椎体转移瘤导致疼痛的一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脊柱转移瘤病椎切除及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切除、融合及稳定性重建在治疗转移性脊柱肿瘤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2007年8月对1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行前路病椎切除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或联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及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 术后颈肩腰背痛及放射痛基本缓解,早期开始肢体功能锻炼,术后3~5周佩戴支具离床活动.随访5个月~2年,患者神经压迫症状明显改善.内固定物无松动、断钉现象,椎体尤塌陷结论前路手术切除病变椎体并自体髂骨植骨前路钛板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或联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脊柱转移瘤是可行性的,可提高患者生存期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脊柱转移瘤的发生率和检出率明显增高,约27%的肿瘤患者会出现脊柱转移瘤~([1])。死于癌症的患者中,尸检发现有脊柱转移瘤者超过2/3~([2])。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作为一种微创外科手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PVP可迅速缓解脊柱转移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恢复椎体的部分高度,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PVP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及身体一般状况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身体一般状况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其身体一般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背景]脊柱转移瘤是最常见的骨转移瘤,高达40%的癌症患者发生脊柱转移[1]。脊柱转移瘤常常引起椎体骨折、脊柱不稳、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等及其他合并症。手术治疗的目的在恢复脊柱稳定性的同时解除神经压迫的因素。[方法]从2003年1月~2009年7月,21例胸椎转移瘤患者(女12例,男9例;平均年龄58.3岁)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治疗,并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6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调查,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量表进行评价。[结果]21例手术均成功,椎体成形术中平均每个椎体骨水泥(PMMA)注射量约(2.9±0.3)ml(1.7~4.1 ml)。大部分患者94%(19/21)、88.2%(15/17)、100%(14/14)术后短期及长期均有良好的治疗止痛效果,术前VAS平均8.38±0.653降至术后1年随访内平均2.69±1.75。根据ADL评分,大部分患者无伴疼痛或伴轻微疼痛,其总体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是缓解胸椎转移瘤引起顽固性疼痛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治疗手段。其通过增加椎体...  相似文献   

8.
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脊柱转移瘤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从解剖部位来看,硬膜外转移瘤发病率远远大于硬膜内转移瘤,前者常常导致脊柱机械稳定性的破坏,大大增加了病理性骨折的风险。此外脊柱转移瘤外科手术不断开展,在肿瘤切除、椎管减压的同时也带来了术后椎体不稳等问题。脊柱的不稳意味着在正常载荷下易出现异常活动和位移。脊柱不稳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作者认为这一概念应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生物力学方面:创伤、感染、肿瘤、退行性变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脊柱运动节段的刚度下降、活动度增加,相同负荷下较正常椎体发生更大的位移;临床表现上,不稳脊柱在正常和(或)过度活动时出现疼痛,存在病理性骨折的风险,可能导致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损伤。如果可以早期识别脊柱不稳,预测病理性骨折风险,即时采取固定术,会大大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因此,医生需要对脊柱不稳和将要发生的病理性骨折有着很好的预见性。本文主要对脊柱转移瘤椎体不稳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对脊柱转移瘤的深入研究,目前已有多种治疗方式应用于临床,患者预后因此得到明显改善,使脊柱转移瘤的治疗目标从短期缓解症状,转变为提高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手术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手段,然而目前针对脊柱转移瘤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旨在对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治疗做一综述。1 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疼痛是脊柱转移瘤最早、最常见的症状,卧位疼痛和夜间痛是其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癌症病人生存期的延长,肿瘤的脊柱转移日益严重。若不治疗可引起疼痛、脊柱不稳、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脊柱转移瘤确诊后,可通过分级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的生存期,以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案。脊柱转移瘤传统的治疗方式多为姑息性治疗。外科技术的突飞猛进提供了神经减压和节段固定等有价值的治疗。近年来,各种微创技术的发展明显地降低了脊柱转移瘤手术的并发症。立体定向放疗的同步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1.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胸腰椎椎体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多发性胸腰椎椎体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多发性胸腰椎椎体转移瘤患者的78个椎体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椎体穿刺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成形,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分级,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量表对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观察术后病椎椎体形态学变化和椎管内肿瘤的浸润程度,分别在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评价。结果 78节椎体全部穿刺成功,1例1节椎体有造影剂进入相邻椎间隙,1例1节有椎体前方的渗漏,无椎管内渗漏和肺栓塞等并发症;PVP后各期疼痛缓解率分别为78.1%、84.4%、81.3%、75.0%;根据ADL评分,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4.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84.3分(P〈0.01);PVP后随访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以及椎管内肿瘤浸润与PVP前无差异(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胸腰椎椎体转移瘤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显著预防椎体进一步塌陷和椎管内浸润,防止脊髓受压产生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颈、腰椎减压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5例颈腰综合征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45~83岁,平均67.3岁。行一期颈、腰椎减压手术并进行随访,从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围手术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来探讨该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56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628 mL。术后1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6~27个月),JOA(颈椎疾病)、JOA(腰痛)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5.10%、36.84%;ODI从术前57.6到术后28.3;患者总体满意度为12/15(80%)。结论对颈腰综合征患者行一期颈、腰椎减压手术,临床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能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3.
祁磊  李牧  侯勇  聂林 《脊柱外科杂志》2011,9(5):298-301
目的观察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6月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35例患者,共进行了45个间隙的人工椎间盘置换。通过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术前和术后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颈椎整体曲度。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术后颈脊髓功能以及颈部和上肢疼痛症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本组病例置换节段术前ROM为8.6°±2.4°,末次随访时ROM为9.1°±2.1°,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曲度术前为11.7°±9.6°,末次随访时为14.5°±7.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患者术前有颈脊髓受压的表现J,OA评分为9.4±1.4分,末次随访时为15.0±1.1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颈肩痛和上肢痛,VAS评分为6.7±1.2分,术后为1.3±0.8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近期可以保持置换节段的运动,改善颈椎曲度,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背景:痛风性关节炎最常累及第1跖趾关节关节,伴有肿痛、畸形及关节僵硬,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探讨采用En-block切除术结合结构性植骨关节融合治疗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共收治8例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25~68岁,平均47.6岁。所有患者均采用En-block病灶切除结合结构性植骨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术后定期复查,摄片明确愈合情况,并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前足评分及疼痛直观模拟量表(VAS)评价治疗效果,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术后7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影像学检查明确术后平均10周融合端骨性愈合。AOFAS评分从术前平均(44.4±10.5)分提高至术后(80.0±10.8)分,而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0±2.0)分降至术后(1.1±0.9)分,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随访期间未见骨不连、畸形愈合及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En-block切除结合结构性植骨融合治疗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具有症状缓解明显、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2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胸椎后凸、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拍摄大体像测定颌眉角,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者ODI评分,评价畸形矫形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9~36个月。截骨处均达骨性融合。患者均能平视、直立行走及平卧。腰椎前凸、胸椎后凸、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颌眉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ODI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结合PVP术治疗胸腰椎骨转移癌的效果。方法对19例出现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胸腰椎骨转移癌,采用单纯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结合骨水泥充填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 19例均获得脊椎稳定,术后患者的疼痛、食欲、睡眠获得显著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下降,术后2周、1月、3月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月分别有63.2%和78.9%的患者神经功能至少获得Frankel一级以上恢复。结论椎体成形术结合经后路椎弓钉棒系统固定术式相对简单、安全并可有效改善脊柱转移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89)Sr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评价89Sr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认前列腺癌骨转移伴骨痛的116例患者,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内分泌药物+89Sr治疗。89Sr治疗静脉给药,剂量1.48~2.22MBq(40~60μCi)/kg。随访分析临床疗效。结果:①33.6%的患者食欲明显改善,56.0%的患者睡眠明显改善,61.2%的患者止痛药用量显著减少;②骨转移性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3.6%,24.1%的患者完全缓解;③骨痛缓解开始出现时间3~21d,平均10.2d;④骨痛缓解维持时间3~12个月,平均5.3个月;⑤31.9%的患者出现"闪烁"痛;⑥生活质量(KPS评分)平均升高20.0%;⑦治疗后18.1%的患者血液白细胞由正常水平下降至3.0~3.9×106/L(Ⅰ度血液毒性反应);⑧随访53例骨显像,治疗后73.6%(39例)骨转移灶数目较治疗前明显减少,18.9%(10例)稳定,7.5%(4例)恶化。结论:89Sr治疗能有效抑制骨转移,缓解骨痛,改善生存质量,不良反应轻,是前列腺癌骨转移性疼痛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于已经出现脊髓压迫的胸腰椎转移癌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006—2009年本院收治19例脊柱骨转移癌并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手术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固定结合骨水泥充填椎体强化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包括疼痛、睡眠、食欲)改善程度和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全组19例患者中全部脊椎得到稳定,术后患者的疼痛、食欲、睡眠获得显著改善(与术前比较P〈O.01),术后三月约78.9%的患者神经功能获得至少Frankel 1级以上恢复。结论椎体成形术结合经后路椎弓钉棒系统固定术式相对简单、安全并可有效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股薄肌转移修补治疗复杂直肠阴道(尿道)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11月间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股薄肌转移修补治疗的19例复杂直肠阴道(尿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修补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并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SF-36生活质量评分、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及女性性功能评分。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8例(直肠尿道瘘),女性11例(直肠阴道瘘)。术前修补0-3(平均1.0)次,瘘口直径0.5~2.5(平均1.6)cm,均位于肛门括约肌上方。手术时间145。400(中位240)min,术后住院时间10。39(中位21)d。术后近期出现大腿麻木疼痛2例,小腿麻木2例;无远期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6-35(中位18)个月,修补成功率94.7%(18/19)。术后6个月时。19例患者的Wexner评分由术前10.0±8.8降为2.9±5.8,控粪功能显著改善(P=0.002);11例女性患者的性功能评分由术前的1.0±1.8升高至4.0±4.0。性功能显著改善(P=0.022);SF-36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P〈0.001)。结论股薄肌转移修补治疗复杂直肠阴道(尿道)瘘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轻微,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Arch钛板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初次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并于本院再手术行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共10例,比较再次术前及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Cobb角和颈椎活动度的变化,同时比较再次手术前后椎管面积的变化。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1。9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6分增加至11.3分(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1.83%;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面积由术前171.32mm2增大至227.46mm2(P〈0.05)。术后2例患者出现轴性痛,1例出现脑脊液漏;随访期间完全恢复。结论对于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应用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再次手术方式在短期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