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宏 《中国实用医药》2012,7(8):258-259
磺脲类(SU)药物是应用于临床最早和品种较多的一大类药物。虽然各种SU类药物的降糖强度有所不同,但剂量经调整后,每种药的降糖效果基本相当,因此,SU类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有着重要地位,其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使血糖降低。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第二代SU类药物,合理应用二代SU类药物,关注该类药物的安全性,可减少或避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陈敏  窦京涛 《药品评价》2011,8(23):25-30,39
糖尿病已日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011年9月14日国际糖尿病联盟(1DF)发布的新的糖尿病分布图显示,糖尿病流行情况仍在持续恶化,2011年全世界糖尿病患病人数达到了惊人的3.66亿,每年有460万人死于糖尿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那格列奈、罗格列酮联合用药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SFS)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PG)控制和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择38例用磺脲(SU)类药物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改用甘精胰岛素、那格列奈、罗格列酮联合治疗3个月,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餐后最高血糖(PPG),24小时血糖达标时间段,空腹基础C肽值(F-CP)和餐后C肽值(P-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结果:血糖控制理想,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那格列奈和罗格列酮联合治疗能有效控制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并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4.
磺脲类药物(SUs)是发现最早和使用最广泛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1942年,Marcek Janbon在研究磺胺类药物对伤寒杆菌抑制作用时,发现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不明原因死亡,分析死亡原因发现,这些患者均死于低血糖发作。此后,Loubatiere等对磺胺类药物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存在明确的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华 《中国医药》2007,2(4):193-194
目的观察卡司平与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卡司平联合磺脲类治疗,另30例单用磺脲类治疗作对照,共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血脂、血压的变化。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明显下降(P均〈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指数)下降(P〈0.01)。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P〈0.01),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卡司平与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明显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且无肝肾副作用,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汪天明  陈光亮 《中国药房》2013,(18):1707-1710
目的:了解磺脲类(SUs)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长期应用的安全性概况。方法:根据文献,综述该类药物长期应用安全性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结论:SUs降糖药通过与胰岛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分泌来降低血糖,有不少研究结果提示,与二甲双胍相比,长期应用SUs可能增加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可能与抑制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也有临床研究结果表明SUs长期应用不增加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此外,SUs长期应用还可能会导致低血糖、体质量增加、肾损伤、肿瘤发生风险增加、诱导胰岛B细胞凋亡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使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法比较磺脲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疗效,通过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eamoglobinA1c,HbA1c)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的变化评估磺脲类药物的有效性,通过低血糖事件和总体不良事件评估其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50项RCT,共包括201 339例研究对象。网状meta分析显示,根据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SUCRA)排序结果,与其他治疗组相比,二甲双胍、格列吡嗪和格列本脲降低HbA1c的效果更好,其SUCRA分别为94.3%,83.9%和49.6%;格列吡嗪、格列齐特和格列本脲降低FBG的效果更好,其SUCRA分别为70.7%,59.6%和59.2%。与未治疗组相比,格列本脲和格列齐特不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其OR(95%CI)分别为1.51(0.89~2.16,P>0.05)和1.36(0.68~2.05,P>0.05)。结论 格列吡嗪和格列本脲治疗T2DM更有效,但格列吡嗪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其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杨立勇 《药品评价》2015,(3):8-10,29
老年糖尿病包括原有的糖尿病患者进入老年期,以及老年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在调节糖代谢异常方面,应用的主要是口服降糖药。磺脲类药物作为最早问世的口服降糖药,是否适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仍存在争议。本文在相关研究和循证证据的基础上,就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应使用磺脲类降糖药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9.
张洁  张晓飞  周慧敏  董闪闪  郭玉卿  康岩 《河北医药》2013,35(15):2277-2279
目的对空腹血糖(FPG)>10.0 mmol/L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2周口服磺脲类药物强化治疗,观察疗效。方法对FPG>10.0 mmol/L的新诊断的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格列美脲或格列齐特缓释片联合二甲双胍12周的强化治疗,观察治疗后血糖、胰岛功能、血脂的变化,评价磺脲类药物强化降糖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下降(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下降、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升高(P<0.01);2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格列美脲或格列齐特缓释片联合二甲双胍强化治疗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诺和灵治疗磺脲类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辉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24):59-59,61
目的探讨用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治疗磺脲类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49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为口服磺脲类继发性失效,随机分为三组:诺和灵30R强化治疗组(A组)、诺和灵R强化治疗组(B组)、足量磺脲药治疗组(C组)。结果A组降糖效果优于B组,而C组无明显效果.结论磺脲类继发性失效患者应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而使用长短效结合的胰岛素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胰岛β细胞膜表面的磺酰脲药物受体(SUR1)为ATP结合盒超蛋白家族成员,与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Kir6.2共同组成胰岛β细胞ATP敏感的钾通道,在磺酰脲药物和葡萄糖触发的胰岛素分泌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SUR1的结构特点、基因组成和生理特点,并综述了SUR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2型糖尿病和磺酰脲药物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与磺脲类药物受体1(SUR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正常人136例(正常组)及2型DM患者173例(T2DM组)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PCR扩增SUR1基因31号外显子多态性位点的区域.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其基因型,并用测序证实不同酶切图形基因型的准确性。结果:T2DM组和正常组SUR1基因31号外显子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1基因可能是中国天津地区2型糖尿病发生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3.
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及二甲双胍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3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卡波糖(50mg,tid),二甲双胍(0.5g,tid)或两药联合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FBS)、餐后血糖(PBS)、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9月~2018年11月于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66例,进行计算机抽样分组。对照组患者31例给予单纯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舒张压和收缩压、治疗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和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治疗疗效上研究组为94.29%(33/35),对照组为77.42%(24/31),组间差异较大(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1例、头晕1例,对照组胃肠道反应1例、头晕1例,恶心1例,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给予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后取得良好成效,可有效提高治疗疗效,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还能改善血糖水平,同时还具有较高安全性,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磺脲类药物格列吡嗪控释片 (瑞易宁 )治疗 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无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 2型糖尿病患者 97例 ,随机分入格列吡嗪控释片组 (观察组 )和格列苯脲组 (对照组 ) ,观察时间为 16wk(剂量调整期 8wk,维持期 8wk)。结果 :观察组降糖的有效率为 89 79% ,对照组为 89 5 8%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X2 =0 0 0 0 2 ,P >0 0 5 )。治疗16wk后空腹血糖 (FBG)、餐后 2h血糖 ( 2hPB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显著降低 (P <0 0 5 )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2hPBG和C肽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FBG及C肽水平两组相似 (P >0 0 5 )。格列吡嗪控释片对肝、肾功能和血压无不良反应。观察组低血糖的发生率 [6 12 % ( 3 4 9) ]与对照组比较 [2 6 % ( 13 5 0 ) ],差异有显著意义 (X2 =7 4 14 ,P <0 0 1)。结论 :格列吡嗪控释片治疗 2型糖尿病疗效可靠、安全、顺应性好  相似文献   

16.
王黎 《世界临床药物》2007,28(11):689-691
目的观察那格列奈和格列苯脲治疗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及胰岛素浓度等指标的变化。方法71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那格列奈组口服那格列奈一日3次,每次120mg,格列苯脲组口服格列苯脲一日3次,每次2.5mg,均治疗4周。治疗后观察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HbA_(1c)、空腹胰岛素浓度(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浓度(2hIns)、血压、甘油三酯(TG)和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结果那格列奈降糖效果与格列苯脲相似,但餐后胰岛素浓度未见升高,前者安全性优于后者。结论那格列奈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余波 《中国药业》2005,14(12):77-78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42例,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物效果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二甲双胍口服治疗.在治疗随访的24周中,监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及血脂,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下降,12周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甘油三酯(TG)显著下降,24周后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但血胰岛素无显著变化;23.8%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后出现恶心、腹泻,但症状轻微且短暂.结论:二甲双胍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SGLT2抑制剂Canagliflozin——Ⅱ型糖尿病治疗的新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钠依赖的葡萄糖转运蛋白2(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 2,SGLT2)是一种低亲和力、高容量的转运体,主要分布在肾脏近曲小管S1部位,负责肾脏中约90%葡萄糖的重吸收。因此,抑制SGLT2,阻止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通过增加尿糖的排出来降低血糖已经成为糖尿病治疗的一种新的策略。文章简述了目前处于临床阶段的SGLT2抑制剂,重点阐述了第1个被FDA批准的SGLT2抑制剂——Canagliflozin,包括它的合成、药动学、药效学、临床研究及不良反应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快速卫生技术评估评价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 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卫生技术评估相关的网站。由2名评价者独立地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质量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13篇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显示,在有效性方面,司美格鲁肽能够显著降低HbA1c、FPG和SBP水平,并减轻体质量;在安全性方面,司美格鲁肽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更高,同时司美格鲁肽并不会增加低血糖和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在经济性方面,司美格鲁肽能够延长患者的质量调整生命年,其增量成本效果比低于所在国家的意愿支付阈值,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结论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