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多椎间孔间隙单侧钩突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例成人新鲜颈椎标本,选择C4~7为实验节段。按正常组,手术组,在2N·m纯力偶作用下分别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侧旋运动,通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来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在6个运动方向上,手术组术后ROM较术前无明显增加(P>0.05,t前屈=-1.932,t后伸=-1.447,t左弯=-1.772,t右弯=-2.768,t左旋=-1.743,t右旋=-1.753),差异无显著性。②运动范围的总和,手术组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F=17.448)。结论:前路多椎间孔间隙显微减压术对颈椎静态稳定性的影响较小,主要表现在颈椎运动范围总和的增加,对某一方向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颈前路显微椎间孔减压术对颈椎静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例成人新鲜颈椎标本,选择C4~7为实验节段。将标本分为5种状态,A:单节段完整状态,B:多节段完整状态,C:单间隙钩突切除,D:三间隙钩突切除,E:单间隙钩突切除联合椎体部分切除。应用脊柱三维运动分析仪测试在上述5种状态下标本在6个方向上三维运动范围(ROM)的改变,将5种状态分为单节段和多节段两组,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单节段组两种手术状态在前屈轴向与完整状态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O.01),在后伸轴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在侧屈和轴向旋转方向无差异,两种手术状态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多节段组任一运动方向上手术状态与完整状态ROM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在运动范围总和上,两种状态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颈前路椎间孔显微减压术将导致颈椎静态稳定性的轻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颈椎间盘假体稳定性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借鉴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成熟的经验。评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对失稳颈段脊柱稳定性的重建作用。方法 在6具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上切除C5-6椎间盘,将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该间隙内。对该颈椎节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稳定性评价。经颈椎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出该节段的运动范围(ROM)。随后施加2Nm,0.6Hz的疲劳载荷共2500次,评定其稳定性,并与标准的C5-6椎间盘破坏后稳定性值相比较。结果 正常C5-6前屈、后仲运动范围平均值为17.03&;#176;;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7.80&;#176;,疲劳载荷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9.98&;#176;;椎间盘破坏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25.53&;#176;,人工椎间盘植入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正常左右侧弯运动范围平均值为10.75&;#176;;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和疲劳载荷后左右侧弯运动范围分别为8.43&;#176;和9.43&;#176;,椎间盘破坏后左、右侧弯运动范围20.70&;#176;。正常左、右旋运动范围平均值为14.82&;#176;;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和疲劳载荷后左、右旋运动范围分别为13.38&;#176;和13.83&;#176;,椎间盘破坏后左右旋运动范围25.88&;#176;。结论 颈椎间盘破坏后椎节稳定性显著性破坏。人工椎间盘植入后脊柱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方向上稳定性显著性改善,左右旋转接近正常值,并可提供59%正常屈伸活动,88%正常左右侧弯活动,93%正常左右旋转活动。  相似文献   

4.
颈椎间盘假体稳定性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借鉴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成熟的经验,评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对失稳颈段脊柱稳定性的重建作用。方法在6具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上切除C5~6椎间盘,将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该间隙内。对该颈椎节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稳定性评价,经颈椎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出该节段的运动范围(ROM)。随后施加2Nm,0.6Hz的疲劳载荷共2500次,评定其稳定性,并与标准的C5~6椎间盘破坏后稳定性值相比较。结果正常C5~6前屈、后伸运动范围平均值为17.03°;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7.80°,疲劳载荷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9.98°;椎间盘破坏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25.53°,人工椎间盘植入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正常左右侧弯运动范围平均值为10.75°;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和疲劳载荷后左右侧弯运动范围分别为8.43°和9.43°,椎间盘破坏后左、右侧弯运动范围20.70°。正常左、右旋运动范围平均值为14.82°;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和疲劳载荷后左、右旋运动范围分别为13.38°和13.83°,椎间盘破坏后左右旋运动范围25.88°。结论颈椎间盘破坏后椎节稳定性显著性破坏。人工椎间盘植入后脊柱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方向上稳定性显著性改善,左右旋转接近正常值,并可提供59%正常屈伸活动,88%正常左右侧弯活动,93%正常左右旋  相似文献   

5.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以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进一步比较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块的三维运动稳定性,以评价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于2003—08/11在南方医科大学全军及广东省重点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是利用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而成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提供(专利号为:(03236843.7)。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C1~T1节段,均分为3组:正常组、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方法:在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的C5与C6椎间盘处,行颈前路环锯减压后,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分别置入自体髂骨和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正常组为完整结构标本,不予进行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利用测量系统测量3组颈椎节段间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等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在椎间盘切除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后,在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椎间置入髂骨组减少,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后伸状态下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置入物与正常组比较运动范围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颈椎稳定性良好,置入椎间后较椎间置入髂骨稳定。  相似文献   

6.
颈椎间盘切吸术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颈椎间盘切吸术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万能试验机加载、百分表接触测量法。将6具新鲜尸体颈椎随机分两组:前路组和后路组各3具。模拟临床手术分别对切吸间盘、髓核除术后颈椎运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范围进行测试,同时与完整颈椎间的运动测量结果进行对照。前路组切吸间盘后,手术及相邻节段屈、伸运动范围均不同程度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髓核全部除后相邻节段屈、伸运动范围分别增加17.8%和27.6%(P<0.05)。后路组:半椎板切除和间盘切吸术后相邻节段运动范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髓核全部除后屈、伸运动范围分别增加15%和25%,统计学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侧弯运动范围夫显意义变化。颈间盘切吸术后对颈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探讨颈椎间盘切吸术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万能试验机加载、百分表接触测量法。将6具新鲜尸体颈椎随机分两组:前路组和后路组各3具。模拟临床手术分别对切吸间盘、髓核摘除术后颈椎运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范围进行测试,同时与完整颈椎时的运动测量结果进行对照。前路组切吸间盘后,手术及相邻节段屈、伸运动范围均不同程度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髓核全部摘除后相邻节段屈、伸运动范围分别增加17.8%和27.6%(P<0.05)。后路组:半椎板切除和间盘切吸术后相邻节段运动范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髓核全部摘除后屈、伸运动范围分别增加15%和25%,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侧弯运动范围无显著意义变化。颈间盘切吸术后对颈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颈前路显微椎间孔减压术对颈椎静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例成人新鲜颈椎标本,选择C4~7为实验节段。将标本分为5种状态,A:单节段完整状态,B:多节段完整状态,C:单间隙钩突切除,D:三间隙钩突切除,E:单间隙钩突切除联合椎体部分切除。应用脊柱三维运动分析仪测试在上述5种状态下标本在6个方向上三维运动范围(ROM)的改变,将5种状态分为单节段和多节段两组,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单节段组两种手术状态在前屈轴向与完整状态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后伸轴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侧屈和轴向旋转方向无差异,两种手术状态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多节段组任一运动方向上手术状态与完整状态ROM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运动范围总和上,两种状态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前路椎间孔显微减压术将导致颈椎静态稳定性的轻度下降。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的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寰根椎不稳风险甚大,可引起钉道误置,脊髓损伤,以及椎动脉副损伤等并发症.本科充分利用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和力学特性,通过对囤人寰楸椎数据测定,自行设计了一种符合寰枢椎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征的弹性颈椎夹钩.目的:测试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牛物力学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实验,于2008-03/04在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和医用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C0~C4标本均取自8具意外死亡的成年男性新鲜尸体,由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教研室提供.寰枢椎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镍含量为50.8%~51.8%,余为钛,委托上海昕昌记忆合金有限公司加工制作而成.方法:上颈椎新鲜尸体标本8具依次参加4组试验,正常状态组、寰枢椎不稳组、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固定组、德国蛇牌SSE挂钩固定组.将标本崮定于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施加2.0N·m的纯力偶矩.测量标本的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以及左、右旋转等6个运动方向的运动幅度.由激光三维扫描仪扫描上颈椎在零载荷至最大载荷状态下的位置情况,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分别测出不同状态下的二维运动范围.主要观察指标:各组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脊柱运动范围.结果: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固定组与德国蛇牌SSE挂钩固定组屈伸稳定性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5);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组侧弯状态下的运动范围高于德国蛇牌SSE挂钩组(P<0.05),旋转状态下的运动范围低于德国蛇牌SSE挂钩组(P<0.05).结论:新犁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组具有与德国蛇牌SSE挂钩相当的术后即时稳定性.侧弯稳定性稍不及德国蛇牌SSE挂钩,旋转稳定性略优于德国蛇牌SSE挂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3种不同类型的后路腰椎椎闻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8具人尸体新鲜腰椎3,4节段标本,模拟后路双侧植入3种椎间融合器。实验分4组7个状态:①对照组(完整标本,Intact)。②螺纹状融合器组(Interfix)。③空心箱形融合器组(SynCage)。④实心箱形融合器组(Prospace)。后3组再分别固定椎弓螺钉钢板。随机安排每个标本的融合器植入顺序。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试不同状态的三维六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结果:3种不同融合器的前屈运动范围分别为完整状态的77%,66%和67%(按Interfix,Prospace,SynCage的顺序,下同);与完整状态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lt;0.01);不同种融合器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lt;0.17)。各融合器组的后伸运动的ROM分别为完整状态的99%,79%和90%;完整状态组和各融合器组以及各融合器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25)。侧屈方向,各组融合器的植入均明显降低提高了稳定性(P&;lt;0.01),ROM值为相应完整状态的83%r,78%,70%;各组融合器之间未表现有明显差异(P=0.15)。不同融合器组的旋转运动的。ROM均明显增加(P&;lt;0.01),分别较完整状态上升了30%,45%,40%;同时Interfix组与其他2组融合器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别(P&;lt;0.01),Prospace和SynCage之间则无明显区别(P=0.58)。后路固定椎弓螺钉钢板后,腰椎各向ROM值均较单纯的融合器固定组显著降低(P&;lt;0.01)。结论:3种融合器之间在除外旋转运动的所有方向的稳定性无统计学差异。单独运用3种椎间融合器均无法在所有方向上达到与完整节段一致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合使用后路椎弓螺钉钢板后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卢弘栩  袁文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047-2049
目的 通过对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使用或不使用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随访,分析不同术式对颈椎曲度和高度的影响。方法 对45例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12-38个月,平均20个月,其中A组行颈前路减压单纯植骨融合20例,B组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2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内、术后2-4个月、术后5-7个月、术后1年以上拍摄颈椎标准侧位片,测量融合节段颈椎前高、后高、颈椎总曲度、融合节段曲度,分析这些参数在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 X线片测量显示,融合节段颈椎前高、后高及节段曲度在术后1周内A、B组在均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分别增加(4.1&;#177;1.6)mm,(2.2&;#177;0.8)mm,(7.1&;#177;5.3)&;#176;,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gt;0.05,t=1.932,1.484,0.420),在术后2-4个月、术后5-7个月及术后1年以上的随访中,A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以术后2-4个月尤著,而B组在术后长期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均能较好维持,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lt;0.05,t值为2.435-4.701。颈椎总曲度在术后1周内亦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增加(10.4&;#177;7.7)&;#176;、B组增加(8.1&;#177;3.4)&;#176;,两组间统计差异无显著性(P&;gt;0.05,t=1.364);在术后2-4个月、术后5-7个月的随访中,A组有逐渐丢失趋势,而B组能较好维持,但两组间统计差异无显著性(P&;gt;0.05,t=0.400,1.330),在术后1年以上随访中,A组回到近于术前水平,而B组仍能较好维持,两组间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lt;0.05,t=2.814)。结论 对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辅以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不仅有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率及椎间高度,并有助于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改良颈椎双开门椎管再造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探讨该术式对手术节段颈椎的稳定性影响。方法:1987-1992年期间采用改良颈椎双开门椎管再造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33例。术后随访5-11年。用6具新鲜颈段脊柱标本,定量地分析了正常颈椎和术后颈椎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运动。用立体摄像和计算机图像数字化系统计算得到运动范围和中性区。结果:手术优良率为92.0%,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81.3%,椎管有效容积扩大率为50.5%。术后病人无颈椎不稳和严重并发症。手术节段颈椎的运动范围无显著差异。结论:该术式手术节段的颈椎管扩大充分,脊髓减压效果好。手术对颈椎稳定性无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非对称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发现固定效果与双侧椎弓根螺钉接近,可满足临床应用所需生物力学要求。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参与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非对称固定的螺钉力学安全性又会怎样呢?目的:建立L4+s功能节段左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后,分别予以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相同的载荷,分析不同运动状态下螺钉应力分布特点,比较3种螺钉应力状况。方法:对一成人正常L4—5椎节段标本、椎间融合器、椎弓根螺钉和皮质骨螺钉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通过Mimicsll.1建立左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后3种内固定组合(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几何模型,利用Simpleware3.1软件分别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500N惦Nm载荷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等6种运动状态,用Abaqus6.8软件进行螺钉应力变化和分布特点分析。结果与结论:由于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入路切除了左侧关节突,造成内植物应力分布不对称,对弹性模量大的内固定器械一椎弓根螺钉应力影响最大,尤其是在左旋运动时。在不对称组合内固定中,由于关节突关节螺钉的使用,使对侧椎弓根螺钉应力相应增加,以左旋运动时尤为明显,但关节突关节螺钉断裂的危险性增高不明显。提示为降低螺钉断裂的风险,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后路3种组合内固定均应严格限制旋转运动,尤其是关节突切除侧的旋转运动。  相似文献   

14.
背景:胸腰椎爆裂骨折Dennis分型B型伤椎下位椎间盘尤明显M1jJWOW合节段,(伤椎与上位椎体)手术方式已有人提出,但由于伤椎本身的损伤,切除部分椎体后置入固定螺钉容易松动,甚至无法固定.而将固定螺钉置入伤椎下位椎体通过单节段融合双节段固定来稳定脊柱是否完全可行尚无定论.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观察单节段融合双节段置入物固定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体外对比观察,于2007-06/2008-06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取7-9月龄新鲜冰冻家猪胸腰椎标本20具,其中10具为完整标本,10具为通过预损伤逐级撞击法制备的L1爆裂性骨折日型标本.方法:收集新鲜猪下,3-L3节段胸腰椎标本,建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B型模型.实验分为4组,完整标本组(n=10):新鲜猪T13-L3节段标本;失稳组(n=10):采用预损伤逐级撞击法制备的L,爆裂性骨折B型标本;切除椎间盘内固定组(n=10)稳组经生物力学检测后,切除伤椎上位椎间盘连同椎体上1/2,取骼骨植骨,使用山东威高骨科材料有限公司U-FRONT胸腰椎前路双棒系统侧前方固定T14-L2 椎体.切除两椎间盘内固定组(n=10):将切除一椎间盘内固定组检测后切除伤椎及下位椎间盘,骼骨植骨,用威高U-FRONT系统前侧方固定T14-L2椎体.植骨块长度比植骨区长1 mm.主要观察指标:在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检测并记录加载力矩为10 N·m时各组T14-L2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轴向旋转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失稳组在伸屈、左右侧弯、轴向旋转方面表现出明显不稳,运动范围与完整标本组相比均明显增大(P<0.01).切除一椎间盘内固定组及切除两椎间盘内固定组初始稳定性则有明显提高,伸屈、左右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与抶稳组相比亦明显减小(P<0.05);两组标本伸屈、左右侧弯的运动范围与完整标本相比均明显减小,而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明显增加(P>0.05).切除一椎间盘内固定组轴向旋转小于节除两椎间盘内固定组(P<0.05).结论:单节段融合双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B型,在前屈、左右侧弯方向均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左右旋转初始稳定性较的切除两椎间盘伤椎次全切植骨内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背景:椎间盘髓核向侧后方脱出以及神经根管内的软组织炎性肿胀可直接或间接压迫神经根,但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的嵌压因素与严重性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嵌压的出现率与颈椎病严重程度关系。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教务处。对象:实验选用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的经甲醛固定成尸60具,男28,女32;共120侧。方法:取60具成尸,测量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外径以及对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颈神经前支横径/脊神经沟宽度和颈神经根外径/椎间孔大小的均值,比值≥1的出现率。结果:颈神经根与椎间孔之比值明显大于脊神经与脊神经沟之比值(t=2.66,P&;lt;0.01);颈神经在椎间孔处受压的出现率(24.6%)明显高于脊神经沟处(6.3%),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6.95。P&;lt;0.01)。结论:颈神经在颈椎间孔和脊神经沟处均可受累,颈神经在椎间孔处受累的严重性明显大于在脊神经沟处。临床诊治颈椎病在充分考虑椎间孔处神经受累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颈椎脊神经沟处神经受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氮化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溪原  马洪顺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11-213,T002
目的:根据国人颈椎特点设计研制了一种经氮化处理的纯钛植骨融合器,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取12具新鲜成年男性颈椎标本,分别处理成包含单、双运动功能单位的试位,模拟前路植骨及植入融合器,进行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四个方面的测试,比较本融合器植入后与完整颈椎及单纯椎间植骨的稳定性,经统计学分析后自编程序拟合出载荷--位移曲线和扭矩--扭转角曲线。同时进行疲劳强度和强度破坏试验。结果:融合器植入后颈椎在各方向运动中的稳定性均明显强于单纯椎间植骨,也较完整颈椎运动功能单位稳定。结论: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适用于前路间盘摘除减压手术的椎间固定融合,尤其是多节段病变的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压敏片技术,测量颈椎后路钢板固定术后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探讨颈椎后路手术后远期并发症的生物力学发病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7/12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10具颈椎标本取自非颈椎外伤意外死亡的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截取C1~T1节段,行后路C4全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将压敏片置于关节突关节内,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C4,5量零载荷和2N·m载荷下,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过程中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结果:颈椎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值为中间大于两边,C3,,C5,大于C2,和C6,。在中立位时对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变化不大;4637左/右侧弯时的压力将会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左/右旋转和后伸运动时,各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后伸位增加最为明显,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后伸位时关节突关节承受较大的负荷,脊柱内固定术后,压力值的大小依次为C3,>C5,>C2,>C6,,反映出后路手术后固定节段上位的压力变化大于下4637位节段。结论:颈椎后路钢板固定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明显增加,可诱发邻近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从而引起相应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徐爱花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1366-1366
患者女,19岁,因发现腰部左侧偏斜,双侧臀部不等大3年,以“特发性脊柱侧弯”收入院。查体示:脊柱外观呈左侧偏斜,背部平坦,右侧腰际部皮纹皱褶较多,臀部较左侧大且位置偏高,臀沟偏向右侧,棘突无压痛。腰部活动范围轻度受限,前屈90&;#176;,背伸5&;#176;,左侧弯10&;#176;,右侧弯15&;#176;,压迫椎旁肌及双下肢放射痛。X线示:脊柱腰段向左侧凸,以L2为顶椎,约60&;#176;。经充分术前准备,于2005年2月28日在全麻下行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加腰椎植骨融合术,手术顺利,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术后一剧X线示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9.
运动疗法提高血液透析充分性的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血液透析(HD)充分性的影响。方法:病情稳定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20例,被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在HD期间做蹬脚踏器的运动,对照组不运动。观察透析前、后及透析后1小时的尿素氮(BUN)、肌酐(Ser)、尿酸(UA)的下降率及反弹率,并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尿素清除指数(Kt/V)、溶质清除指数(SRI)、尿素氮清除量(AUR)、标准化蛋白分解率(nPCR)。结果:在透析时间及费用不增加的情况下,运动组患者BUN,Ser的下降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lt;O.05,t=2.129—2.676),BUN,Ser,UA的反弹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lt;O.05-O.01,t=2.329-4.154),Kt/V,SRI,AUR明显高于对照组(P&;lt;O.05-O.01,t=2.253-3.997),两组nPCR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D期间的运动可提高HD效果,经济简单,实用可行。  相似文献   

20.
肘关节等速运动过程中表面肌电图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测定技术,进一步揭示等速运动状态下肌疲劳发生时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的变化特征。方法:本研究以12名健康男子为对象,采用:30%和50%随意性最大肌肉收缩力量(maximal voluntary eorltraction,MVC)的肘关节等速运动形式,对运动过程中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疲劳前后sEMG积分值和平均频率值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肘关节屈伸运动时,离心性运动的力矩峰值下降幅度大于向心性运动,与运动前(百分之百)比较,30%MVC组运动结束时屈曲和伸展运动力矩峰值分别降至为(72.58&;#177;7.61)%和(66.66&;#177;7.33)%,50%MVC分别为(43.16&;#177;8.05)%和(33.55&;#177;8.58)%;在运动过程中的眩二头肌和肱三头肌sEMG的中位频率呈明显下降(30%MVC:t=2.504,P&;lt;0.05和t=3.637,P&;lt;0.01;50%MVC:t=4.164.P&;lt;0.01和t=6.039,P&;lt;0.01),sEMG的sEMG积分值(intergrated EMG,IEMG)呈明显升高(30%MVC:t=2.780,P&;lt;0.05和t=3.042.P&;lt;0.05;50%MVC:t=2957,P&;lt;0.05和t=3.07,P&;lt;0.05),但运动期间IEMG变化时间明显滞后于中位频率的变化。结论:关节屈伸运动时力矩峰值变化与sEMG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