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致病菌,与消化道溃疡,尤其十二指肠溃疡有密切关系,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发生于儿童期,该菌感染的短期治疗效果虽然好但是容易复发,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诊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对防治上消化道疾病有比较重要的意义。笔者以病理组织切片和胃体组织做尿素酶测定相结合为标准对酶免疫法、血清法和单纯取胃体组织做快速尿素酶测定(RuT)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彭罕鸣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B11):287-289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胃镜表现和临床意义:方法:过敏性紫癜患儿共50例,均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并用内窥镜图像处理系统采集图像,病变部位取活组织检查。结果:过敏性紫癜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表现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及溃疡,典型表现为斑片状略高出黏膜表面的出血斑点,组织学改变为无菌性血管炎,胃镜改变以十二指肠降部改变最为显著,在临床各型紫癜病例均有发生,以腹型发生率最高;过敏性紫癜内镜改变可早于皮肤紫癜。结论:过敏性紫癜胃镜改变以十二指肠降部为主,尤以腹型改变显著;胃镜检查结合病检有利于过敏性紫癜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男,58岁.因上腹部疼痛、食欲缺乏入院就诊.查体: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正常,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正常.胃镜检查示:胃窦部见一巨大溃疡型肿物,周围黏膜不规则呈环堤样隆起,质脆.胃镜诊断:胃窦癌.HP(+).活检标本,病理检查:只见大片坏死组织,未见明显恶性上皮性肿瘤细胞. 后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检查:巨检:胃大部及大网膜标本:大弯线16cm,小弯线12cm,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男,61岁。0.5a前自觉胃痛,不思饮食,诊断为胃炎,经对症治疗后有所好转。2个月后突然腹痛加重伴恶心、呕吐,B超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经治疗不见效。急来我院就诊,查上消化道造影,发现胃体大弯侧有半椭圆形充盈缺损区,大小约10cm×6cm,边缘光滑,壁完整,不僵硬,胃体黏膜较平坦,小弯侧黏膜聚拢、规则,十二指肠空肠未见改变。X线诊断为胃体平滑肌瘤,住院手术切除。术中胃底幽门未发现肿块,胃黏膜呈粉红色,而胰体部有质硬边缘不规则呈紫红色约10cm×15cm大小的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分离,行肿块及周围组织切除术,后经病理诊断为…  相似文献   

5.
吴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9):1829-1829
1病例报告 男,33岁。吞咽困难渐进性加重1个月余,现只能进半流质饮食,伴左下腹部不适。于2005—11—14入院,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示食管腹段近贲门处可见偏心性局限性狭窄,黏膜中断,管壁略僵硬,可见钡剂返流。X线诊断:食管腹段癌;返流性食管炎,良性狭窄待排。胃镜检查示:食管腹段黏膜粗糙,呈颗粒状。诊断为返流性食管炎,表浅性胃炎。手术所见:食管膈肌裂孔处松弛,可容2指,见贲门及胃组织进入胸腔,术中探查食管腹段及贲门未见明显肿瘤性改变,并取活检;诊断为滑动性食管裂孔疝。病理报告为鳞状上皮局限性增生,间质皿管扩张充血,诊断为返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6.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内镜和病理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内镜和病理特征,以减少误诊、漏诊,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对1986~2003年该院经病理证实的32例胃MALtT淋巴瘤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平均57.1岁,男女比例1:3,临床症状无特殊性。肿瘤多位于胃体下部和/或胃窦部.占90.6%;侵犯全层者,占44.0%;区域淋巴结转移,占32.0%。病理形态学改变肿瘤组织由中心细胞样细胞组成、淋巴上皮病变及反应性淋巴滤泡。该组病例内镜活检确诊率达15.6%,内镜病理诊断正确率达40.6%,术后病理确诊率达100%。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B细胞淋巴瘤。结论 内镜下多块取检、深取检,结合以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胃MALT淋巴瘤。  相似文献   

7.
1 病例报告男 ,2 7岁。于 2 0 0 4 - 10 - 0 5以腹部不适 6个月到我院就诊。查体 :一般情况可 ,心肺正常 ,左上腹胃部可触及一直径约 3cm的肿块 ,可移动。B超检查 :胃大弯部胃壁见一直径 3cm的肿块 ,类圆形 ,B超诊断 :(胃大弯 )胃壁平滑肌瘤。术前诊断为 :(胃大弯 )胃壁平滑肌瘤。 2 0 0 4 - 10 - 0 9行胃壁肿块及其周围组织切除术。病理检查 ,巨检 :胃壁及其肿块一块 ,约 4 cm× 4 cm× 4cm,胃壁间见类圆形肿块一块 ,直径 3cm,切面实性 ,灰白 ,与周围胃组织无明显分隔。肿块及周围组织切片 HE染色镜检 :胃黏膜层、黏膜下层组织结构正常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析结肠镜诊断成人鞭虫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误诊、漏诊原因。方法收集了500例有下消化道不同症状的成人,均经结肠镜检查,送达回盲部。结果 诊断为鞭虫病23例,镜下发病率为4.6%,均在回盲部发现成虫活动,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消化道症状,部分伴有贫血、阑尾炎。病理诊断均为结肠慢性炎症。23例鞭虫病常规粪检均未查到鞭虫卵。结论 鞭虫病发病率不一,成人发病率低于儿童,结肠镜下可观察到鞭虫的数目、不同形态及吸血情况。鞭虫感染是结肠炎、阑尾炎、贫血的发病原因之一。单纯粪便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低,是成人鞭虫病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结肠镜检查为鞭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手段,结肠镜下直接喷洒驱虫药方法简便、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2003~2004年我院经胃肠镜下氩等离子束(APC)凝固切除胃肠道息肉29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18例.年龄13~81(平均51)岁。其中食道息肉1例,胃息肉2例,十二指肠息肉4例,结肠息肉20例,直肠息肉2例。单发息肉25例,多发息肉4例;属广基或无蒂息肉的19例,长蒂或亚蒂息肉的10例。息肉体部直径0.5~3.5cm,息肉基底直径均〈1.5cm。术前已取活检14例,术后病检11例,病理诊断腺瘤息肉5例,增生性息肉9例,炎性息肉11例,未行病检4例。27例在门诊行胃肠镜检查诊断,2例因下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入院而行肠镜检查诊断。  相似文献   

10.
例1:男,35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2a,伴呕吐、黑便就诊。既往院外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内科保守治疗无好转。平索患有乙肝病史10a余,转氨酶持续高于正常2倍。术前检查:肝功能:AST 78U/L,ALT 98U/L,总胆红索22.5μmol/L,直接胆红索17.5μmol/L;胃镜:胃、十二指肠球后溃疡(A1);钡餐:幽门不全梗阻。2005-01行胃大部切除术、Bancrof眶置术。术后第2天发现上消化道瘘,考虑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穿孔。  相似文献   

11.
1病历摘要 男,55岁。进行性排尿困难1a入院。查体:肛诊:前列腺表面光滑、质中,无压痛,中央沟消失,压迫肠腔。直肠镜:直肠黏膜光滑,直肠前壁隆起,肠腔狭窄。B超:前列腺增大约8cm×7cm×6cm。CT:前列腺增生突向、阻塞肠腔。尿常规正常。诊断:前列腺增生。术中发现:肿瘤位于直肠前壁,并侵犯前列腺。取一块肿瘤组织送快速病理检查,报告为直肠平滑肌肉瘤。行直肠平滑肌肉瘤根治,腹壁人工肛门。  相似文献   

12.
女,68岁。因间断性吞咽困难2年,进行性加重5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不适及梗阻感,5个月前间断出现吞咽困难症状。曾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炎,予雷尼替丁口服,症状未见好转。无恶心、呕吐、呕血及排柏油样便,无发热、呛咳、声嘶及消瘦。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降段环形皱襞黏膜正常,球腔无变形,球部黏膜未见异常;幽门圆形,开放胃角形态正常;胃窦蠕动良好,胃窦黏膜红白相间,红为主,幽门前区见一肿胀黏膜及糜烂,未见溃疡及肿物;胃体黏膜光滑,未见溃疡及肿物;胃底未见静脉曲张及肿物;贲门黏膜光滑,齿状线欠清晰,距门齿30-32cm处食管后壁及右侧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边界欠清,未见静脉曲张及肿物。取食管糜烂区组织做病理检查。内镜诊断:①食管炎;②食管癌待除外?③隆起糜烂性胃炎。病理诊断:(食管下段黏膜)送检少量组织大部分为炎性坏死物,其中夹有一小块鳞状上皮呈中度非典型性增生(可疑癌变)。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70岁。因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后30年,腹部胀痛不适4个月入院。患者于30年前曾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行胃大部切除、胃空肠“毕Ⅱ式”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慢性溃疡伴出血。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食欲佳,未出现并发症。于4个月前又感腹部胀痛不适,食欲差,行胃镜检查示胃小弯溃疡,胃壁僵硬,提示恶性肿瘤。病理检查巨检:活检组织2块,大小0.3cm×0.2cm×0.2cm。镜检:见胃正常黏膜结构破坏,固有腺体之间见弥漫分布异型的淋巴样细胞(图1),细胞体积较大(为小淋巴细胞的2~3倍),呈圆形、椭圆形,核圆形,染色质均质粗颗粒状…  相似文献   

14.
1病历摘要 女,24岁。停经2.5个月后,突发无诱因的阴道出血,出血量较多,阴道排出血液中可见水泡样组织,腹痛并伴有剧烈呕吐现象。B超检查可见明显增大的子宫腔内充满弥漫分布的光点和小囊样无回声区,疑诊为葡萄胎。取尿液送检验科做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验,早早孕诊断试纸检测原尿标本HCG为阴性。将尿液进行倍比稀释,稀释度为1:8时,出现弱阳性结果,稀释度为1:16时,HCG结果呈明显阳性。行清官术后,取清除物送病理检查,确诊为葡萄胎。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病例1,女,71岁,于2007年3月10日就诊。近2月来上腹不适,恶心、呕吐,既往有慢性胃病。胃镜示:胃底可见一直径2.0cm的圆形隆起,表面褐色,质软,活检5块,0.5cm大小。胃体、胃窦黏膜光整。十二指肠未见异常。胃镜诊断:胃底隆起性病变(性质待定)。胃镜下病理:胃窦类癌。  相似文献   

16.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CT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者的CT表现。结果:本组5例中,急、亚急性穿孔4例,慢性穿孔1例。穿孔部位包括:胃窦小弯侧1例,胃体大弯侧1例,十二指肠球部上壁及前壁各1例,十二指肠球后部后壁1例。溃疡穿孔的CT表现;定性征象有腹腔内游离气体;定位片像有局部管壁增厚,不规则,周围脂肪层模糊;同时能全面地显示穿孔后腹腔内的继发改变。本组5例中有3例未能确定穿孔部位。结论:CT对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很有价值,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但对部分急性穿孔的定应诊断、慢性穿孔的定性诊断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46岁,因上腹部胀感来我院要求做肝胆胰脾超声检查,结果上述受检脏器均未见异常回声,嘱患者饮水500ml,行胃超声检查,胃内亦未见异常回声,但在液体充盈的十二指肠球降部可见一大小为2.6cm×1.2cm的梨形团块样实性均质中等回声,边缘较规整,轮廓较清晰,基底部可见一窄蒂与十二指肠后壁相连(图1),当振动探头,该实性回声在十二指肠腔充盈的液体内有轻微摆动现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显示:实性回声内未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十二指肠球降部实性占位(息肉可能性大)。随后施胃镜检查,亦发现上述病变,取活体组织送病理,病理诊断:十二指肠腺瘤性…  相似文献   

18.
胃溃疡常合并有萎缩性胃炎(CAG)已为众所周知,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与CAG并存却还极少引起人们的关注。我院收集1994年元月~1995年7月间经胃镜及病理证实为DU合并CAG59例,介绍于下。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59例均为门诊或住院病人,胃镜检查有DU,并见胃存在粘膜变薄,局限苍白区,小颗粒增生等萎缩性胃炎征象时取活检3~4块送病理检查,CAG诊断根据1982年重庆会议制定标准[1]。取1块行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试验。伴胃溃疡者不计在内。1.2一般资料:本组59例,其中男44例,女15例,年龄25~78岁。患者均有不等度上腹…  相似文献   

19.
儿童急性荨麻疹胃镜下形态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荨麻疹胃镜下形态与病理改变的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以提高对急性荨麻疹的认识。方法对36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儿行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以13C呼气试验和血抗Hp-IgG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36例急性荨麻疹患儿中,33例胃、十二指肠黏膜不同程度受损(占91.7%),其中21例表现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部黏膜斑片状充血、水肿(占63.6%)。病变部位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非特异性炎症表现。病例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16.67%,对照组为14.29%,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急性荨麻疹患儿大部分有胃镜下改变,且以十二指肠球-降交界部黏膜损害最多见。尽管黏膜损害表现多种多样,组织病理均为非特异性炎症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急性荨麻疹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皮革胃误诊一例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病例]女性,55岁。因上腹部胀满、隐痛、暖气、反酸30余年,加重4个月来我院就诊。首次胃镜检查直观诊断:浅表性胃炎,经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故又行第2次胃镜检查。直观可见:胃粘膜苍白、僵硬、粘膜表面可见多个小点状浅表溃疡,胃角处有-1.5cm×1.5cm溃疡,诊断:糜烂性胃炎、胃角溃疡。行消化道钡餐造影示:食管下段及贲门扩张不良,钡剂通过缓慢;胃粘膜象:胃小区、沟不能清晰显示,胃腔显著缩小,胃壁僵硬无蠕动,十二指肠腔扩张明显,其管腔内径大于胃腔内径。X线诊断:弥漫浸润型胃癌一皮革胃。行手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