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3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该瘤的X线平片表现有9种,但其基本X线表现是骨破坏,骨皮质或骨性包壳膨胀,本文根据骨性间隔的多少,将此瘤分为溶骨型、多房型及混合型。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15岁。主诉右肩疼痛伴活动受限1年。开始感右肩部隐痛,间歇性发作,无发热、盗汗,以右肱骨头骨肿瘤性质待查入院。X线表现:右肱骨头及骨干近端广泛破坏呈多囊状,轻度膨胀,其内有不规则分隔,肱骨头上部关节破坏,大结节骨皮质变薄,关节间隔模糊,肱骨头内破坏与正常骨分界比较清楚,有硬化环。X线诊断:右肱骨头囊状破坏性改变,不能排除骨肿瘤。手术及病理:术中见肱骨近端约8cm成空壳状,内充满干酪样物和坏死肉芽组织,并见二处已穿破骨皮质,行病灶清除植骨。病理:右肱骨头结核伴干酪样坏死。讨论:近年来,结核病又有抬头、增多。表现为不…  相似文献   

3.
骨肉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肉瘤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的异同 ,着重探讨CT对骨肉瘤的诊断价值 ,并结合文献复习MRI征象的病理意义。方法 :对照分析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肉瘤的X线与CT影像学特征。结果 :8例中混合型骨肉瘤 5例 ,溶骨型 2例 ,成骨型 1例。X线观察骨肉瘤的大体表现优于CT ,对观察骨肉瘤所形成的软组织改变、显示肿瘤骨及病变的细微结构 ,CT优于X线。结论 :X线仍作为骨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CT对于观察骨肉瘤病灶的细微改变有重要价值 ,MRI对骨肉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核素骨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千 《河北医学》2007,13(1):35-37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骨髓穿刺证实的MM患者的骨显像表现,并与近期X线检查结果比较.结果:①25例患者中,骨显像异常17例,阳性率68.0%,肋骨、脊柱最常受累,162处病灶表现为异常放射性聚集,其中,肋骨病灶呈串珠样,胸骨及椎体病变呈扁平状或线状,4处表现为异常放射性减低;②X线片阳性率68.0%(17/25例),与骨显像相同,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骨破坏或呈混合性改变,共同检测的部位中,X线片检出的病灶总数较骨显像多(162和144),但骨显像检出肋骨和胸骨病灶较X线片多.结论:核素骨显像对MM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肋骨及胸骨病灶,其检出率优于X线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我院自2012—2015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及临床追踪确诊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病例21例,本组21例均行X线检查,同时有19例行CT检查,18例MRI检查;通过回顾性分析该病影像学征象,总结并探讨该病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21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23个病灶均位于长管状骨,其中股骨15例(16个病灶);胫骨6例(7个病灶);病灶位于病骨侧后缘18例,位于后缘3例。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病灶X线正测位片呈椭圆形或圆形低密度透亮区,边缘多清晰、锐利,有硬化边。CT可见局部骨皮质凹陷缺损、病灶表浅、未深入髓腔、病灶周围没有硬化壳。MRI图像病灶不同的组织成分表现为不同的MRI信号,可与其它疾病进行鉴别。讨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通过X线片、CT、MRI检查能够明确诊断并与其它疾病鉴别,也是随访观察、判断愈后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方华盛 《广西医学》2001,23(6):1364-1365
目的 :加深对骨嗜酸性肉芽肿X线表现的认识 ,提高对该病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总结 17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病例 ,分析其X线表现。结果 :发生在颅骨、骨盆和长骨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透光区 ,单发或多发 ,边缘有或无硬化 ,无骨膜反应等典型X线征象以及本组病例发生在脊柱、肋骨、腓骨各 1例不典型X线表现。结论 :X线平片检查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并强调必须与临床、病理结合才能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郭瑛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6):209-210
目的:对骨巨细胞瘤的X线诊断及病理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8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对其X线征象进行分析.结果:28例骨巨细胞瘤中,25例位于长管状骨,2例发生在髂骨,1例发生在骶骨;均为单发.19例为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缺损,可见数量不等的骨性分隔或皂泡样改变,6例可见钙化,5例表现为溶骨性破坏,4例骨质破坏区见软组织肿块.病理分级:28例中,Ⅰ级16例,Ⅰ~Ⅱ级8例,Ⅲ级4例.结论: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诊断必须结合临床、X线、CT、MRI和病理.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X线及CT检查对下肢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骨巨细胞瘤的X线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25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10例行CT扫描. 结果 股骨下端9例,胫骨下端7例,跟骨、腓骨上端各3例,胫骨上端2例,距骨1例.主要X线表现为偏心性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CT片显示病灶内多存在分隔状骨嵴,病灶内无钙化灶,外无硬化缘,肿块与周围软组织分界较清.结论 X线平片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诊断正确率较高,CT可提供病灶内更多信息,对提高本病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比较骨巨细胞瘤在X线片及CT的表现特征。方法对6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X线及CT表现进行了分析。60例均行X线平片和CT检查,将X线表现与CT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骨巨细胞瘤的基本X线表现为长管状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壳多薄而完整,其间可见骨间隔,典型者构成皂泡样改变。CT扫描显示大多数骨壳并不完整,肿瘤内看不到真正的骨间隔。溶骨性巨细胞瘤呈溶骨性改变,多无完整的骨壳和骨间隔,肿瘤的边缘残留的骨壳仍保留膨胀的特征,并可看到和骨壳缺损区相一致的软组织肿块。恶性骨巨细胞瘤为溶骨性的破坏区,于骨干侧出现虫蚀状或筛孔样骨质破坏,并可见骨膜反应和骨膜三角,软组织肿块范围超越破坏区。CT还能清楚地显示肿瘤内有无出血、破坏、钙化等内部结构。结论X线平片应作为诊断骨巨细胞瘤首选,CT能显示软组织肿块的大小及肿瘤的内部结构,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14例骨母细胞瘤(男9,女5),年龄4~41岁,20岁以下占9例,除作常规X线照片外,2例作CT扫描检查。根据本组病例分析,可分为良性(12例),恶性(2例)两种X线表现。分别对其X线及病理表现及生物学行为作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在2~5cm以内,边缘清楚的囊性膨胀性病灶,病灶内出现大小比较一致的钙化及骨化征为本病特征性X线征象。对各部位的X线特征提出可行的诊断要点,并阐述了与骨样骨瘤,骨肉瘤的X线和病理改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将53例骨转移瘤分为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和囊状扩张型。通过6例囊状扩张型的X线征分析以及与病理对照观察,认为出血和(或)坏死是囊状扩张的病理基础,而瘤内残留骨和瘤周的骨嵴是骨性间隔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115例滑膜肉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重点对其X线分型、表现和诊断进行了讨论.根据本组资料分为:①骨内型;②骨旁型;③关节内型;④关节旁型.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线诊断上消化道同时性多原发癌的表现。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5例上消化道同时性多原发癌进行X线图像及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15例中,共发现病灶31个,其中食管-食管型6例,病灶13个;食管-胃型5例,病灶10个;胃-胃型4例,病灶8个。X线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龛影,黏膜中断、破坏、钡剂通过受阻。结论 X线气钡双重造影对诊断上消化道同时性多原发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0岁。颈外伤后疼痛2d。查体:颈椎2、3棘突有压痛,表皮温度正常,活动受限。X线检查:颈2椎体上方见一类圆形泡沫状透亮区,大小约2·5cm×2cm,边缘较规整,呈高密度环。CT提示:2、3椎体及右侧椎弓呈膨胀形破坏,皮质变薄,病灶呈分隔状,内密度为44~52HU,颈2左前缘部分皮质不连续。病理活检诊断为颈2、3骨巨细胞瘤,Ⅱ级,生长活跃。讨论骨巨细胞瘤起源于非成骨结构组织,是一种局岁,长管状骨的骨端为其好发部位,但不论任何由软骨化骨形式的骨骼均有发生巨细胞瘤的可能。病理组织学常将其分为3级:Ⅰ级良性,Ⅱ级生长活跃,Ⅲ完全恶性。X线上…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8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结合文献讨论了该病的发生、发展、分期、X线表现及其诊断。早期最有诊断价值的部位是囊肿的骨内边缘,至膨胀期,蛋壳样外缘则更具特征性。尽管囊肿常向骨外高度扩张,但骨壳外无明显软组织肿块。愈合期骨壳增厚,骨间隔变粗,以纵行间隔最明显。此外,本病与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X线、临床表现和诊断性放疗。  相似文献   

16.
骨母细胞瘤的X线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母细胞瘤的X线表现及恶变征象。方法:8例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2例做CT扫描,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母细胞瘤,1例局部恶变为侵袭性骨母细胞瘤,1例为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结果:骨母细胞瘤以脊柱,四肢长骨好发,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有轻度硬化,内见小点片状,斑点状钙化,骨化影,部分有软组织肿块,一般无骨反应。结论:X线平片对骨母细胞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CT扫描更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当破坏边缘模糊,病灶内钙化,骨化影模糊或减少,软组织肿块有钙化及术后复发,多提示有恶变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Campanacci分期J、affe病理分级以及手术类型与术后复发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骨科1997年1月~2006年3月治疗的骨巨细胞瘤40例,总结其X线分期、病理分级及外科治疗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共有15次手术后复发,术后复发为27.3%(15/55)。术后2年内复发11例,占复发总数73.3%。X线Campanacci分期Ⅰ期、Ⅱ期、Ⅲ期术后复发率依次递增,分别为12.5%、18.8%、32.0%;Ⅲ期与Ⅰ期、Ⅱ期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36)。Jaffe病理分级各级之间无明显差异。病灶内刮出术总复发率为34.5%,高于瘤段切除术的13.3%,行截肢术者无复发,边缘切除术者复发率则高达60.0%,不同手术方法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依据X线Campanacci分期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能最大限度保全肢体关节的功能,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0例骨旁骨肉瘤进行了临床、X线及病理分析,建议根据其基质的分化特点分为纤维母细胞型、骨母细胞型及软骨母细胞型三种类型,并根据其细胞分化程度分为Ⅰ、Ⅱ和Ⅲ级。结果纤维母细胞型多为Ⅰ、Ⅱ级病变,预后较好;骨母细胞型基本为Ⅲ级病变,预后差,和髓腔型骨肉瘤的预后相似;软骨母细胞型多为Ⅱ、Ⅲ级病变,预后介于前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9.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绘萍  赵国库 《吉林医学》2005,26(4):388-390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总结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特点,提高对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病例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影像表现为:膨胀性改变,溶骨性破坏及软组织肿块,Jaffe病理分级:骨巨细胞瘤I级2例,I~II级2例,II级1例,II~III级2例。结论:合理应用X线、CT、MRI检查,可提高骨巨细胞瘤诊断准确性,并为临床手术提供重要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X线检查对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认识。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均行常规X线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结果枕骨斜坡1例,下颌骨3例,跟骨2例,耻骨2例,肋骨4例,脊柱8例。X线主要表现为多房型溶骨性膨胀性破坏13例,单房型溶骨性膨胀性破坏5例,病灶内可见皂泡样改变,无钙化,病灶边缘无硬化,病灶周围骨质可见钻孔样改变6例。结论平片仍是本病诊断的首先方法,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需行CT和MRI检查,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