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利用3.0 T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左心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DC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DCM 患者及30例健康者对照进行 MRI检查,测得左心房及左心室的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内径及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球形指数。结果:DCM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健康对照,其余所有左心结构指标及功能参数都大于健康对照(P<0.05);左心结构与功能参数相关性好,且所有参数诊断DCM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在0.850-1.000之间,当射血分数阈值取33.1%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达100%。结论:MRI可评价DCM患者左心结构及功能改变,对DCM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验证应变技术对肥胖小鼠左心室收缩功能监测的有效性,通过与病理结合进一步说明肥胖所致心肌损伤改变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选取C57BL/6J雄性小鼠,经12周SPF级饲养建立肥胖动物模型,纳入肥胖组小鼠24只、对照组小鼠20只,采用Visualsonics Vevo 2100 Imaging System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常规指标[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左心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LVPW-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以及应用应变技术定量获取左心室心肌应变参数(纵向、径向和圆周应变参数)评价两组小鼠左心室收缩功能;通过病理大体形态、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小麦胚芽凝集素+异硫氰酸荧光素染色评价两组小鼠心肌组织改变。结果 超声生物显微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肥胖组小鼠LVEF[(75.04±2.81)%比(63.63±2.03)%]及LVFS[(43.17±2.63)%比(33.71±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压力-应变环评价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左心室心肌做功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31例心衰患者,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于左心室心尖四腔切面、两腔切面、三腔切面采集动态图像,输入血压,导入Echo PAC工作站获取左心室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离散度(PSD)、左心室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心肌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用功(GCW)、整体无用功(GWW)、整体做功效率(GWE)等参数,比较两组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PSD、心肌做功参数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PSD、GLS、GWW对左心室做功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均较大,LVEF较低(t=7.63、12.52、11.37、14.71、-18.23,P均<0.05);GLS、GWI、GCW、GWE较低,PSD、GWW较高(t=37.30、-13.97、-14.14、-8.98、8.96、6.35,P...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CMR-TT)定量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方法 对HCM射血分数(EF)正常28例患者(病例组)及1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心脏磁共振电影检查,应用CMR-TT技术定量分析左心室心肌各向应变值、收缩期应变率及峰值位移,就两组左心室整体心肌的各向应变值、收缩期应变率、峰值位移及病例组肥厚节段、非肥厚节段应变参数做统计学分析,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左心室整体心肌各向应变在鉴别对照组与病例组诊断效能。结果 HCM组左心室整体心肌径向应变、周向应变、纵向应变值及其相应的应变率分别为(23.39±10.11)%和(1.32±0.48)s-1、(-17.59±5.04)%和(-1.14±0.38)s-1、(-8.70±2.84)%和(-0.59±0.20)s-1,均低于对照组。HCM组整体心肌径向、周向及纵向峰值位移分别为(4.32±0.97)mm、(2.63±1.74)deg、(4.43±1.81)mm也较对照组不同程度缩小。病例组肥厚节段径向应变、周向应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狭窄所致左心室肥厚患者MRI增强扫描时心肌延迟强化的发生率及特点及其对评价左心室功能的意义。方法:40例经临床确诊为主动脉瓣狭窄且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行心脏MRI检查,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76.6±22.5)岁。采用1.5TMRI机,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测量主动脉瓣区面积并评价左心室容积和重量。在注射Gd-DTPA(剂量0.2mmol/kg)10~15min后采用反转恢复预毁损梯度回波序列行延迟期增强扫描,采用标准长轴和短轴位观察心肌延迟强化(LE)。结果:本组中32.5%(13/40)的患者显示有心肌延迟强化,主要位于室间隔基底部和左室下壁,强化方式不同于心肌缺血,表现为心内膜下强化相对较弱。与无LE的患者比较,LE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下降[(55.5±13.8)%和(69.1±10.7)%,P=0.0014)],收缩末期容积[(59.8±33.3)ml和(36.6±16.0)ml,P=0.00483和左心室重量[(211.0±13.8)g和(157.9±37.5)g,P=0.0002)]升高。结论:在主动脉瓣狭窄所致左心室高压患者中心肌延迟强化较常见,且其与心肌功能受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采用磁共振心肌特征追踪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力的变化规律。方法:连续性搜集本院近两年确诊为DCM的6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同时选择健康成年对照组76例,获得左心室全局径向峰值应变(GPRS)、全局纵向峰值应变(GPLS)、全局周向峰值应变(GPCS)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患者与对照组间左心室应变力之间的差异以及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应变力参数之间的联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患者的GPRS、GPCS、GPLS远低于对照组[(7.22±3.03)%、(-5.51±2.33)%、(-3.71±2.11)% vs. (52.75±28.52)%、(-20.89±4.05)%、(-14.52±2.75)%,P<0.01]。GPCS与GPRS呈高度负相关(R=-0.867,P<0.01),EF与GPRS、GPCS分别呈中度相关(R=0.689,P<0.01;R=-0.619,P<0.01)、与GPLS呈轻度都负相关(R=-0.327,P<0.05);GPLS与GPRS、GPCS、EF分别呈轻度负相关(R=-0.472,P<0.01;R=0.471,P<0.01)。结论:磁共振心肌特征追踪成像不仅可以定量测量DCM患者心肌应变力,还可显示出心肌疾病的严重程度,在识别左室心肌功能障碍及评估疾病进展阶段方面有重大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应变力与心肌纤维走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组织追踪技术定量评估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和健康者双心室心功能及心肌应变参数,并分析临床实验室指标与DCM患者应变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3例DCM患者及32例健康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应力分析后处理软件,半自动计算双心室心功能参数、心肌整体纵向、周向、径向应力及各个方向心肌应力率。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实验室指标与应变率的相关性。结果 DCM组的双心室舒张末期、收缩末期容积高于对照组,射血分数及应变力值低于对照组(P <0.05)。DCM组的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值与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力值、乳酸脱氢酶值与左心室收缩期峰值周向应力率、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力、肌酸激酶值与右心室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力率有相关性(P <0.05)。结论 DCM患者双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及收缩应力值均受损,部分心肌酶谱指标与双心室心肌应力参数具有相关性,CMR可显示DCM心肌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组织同步成像(TSI)对糖尿病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糖尿病心肌病患者30例和正常对照者30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使用GEVivid7在TSI模式下测量12个心肌节段收缩期达峰值速度时间(time to peak systolic velocity,Ts)、计算12个心肌节段Ts的标准差(Ts—SD),仪器自动计算TSI指数,并以彩色牛眼图显示出来。结果DCM组除中间段(Masept)外,其他11个节段心肌Ts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和P≤0.001);DCM组Ts—SD较正常对照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SI指数除septpost-delay外,其余指标DCM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肌收缩延迟程度与年龄及左房大小均呈正相关(P≤0.001),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DCM患者早期即出现心肌收缩不同步,以轻度延迟为主,晚期患者的中重度延迟较早期患者增多,TSI技术可对其进行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9.
应变率成像评价单纯性肥胖儿童左室局部心肌的收缩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变及应变率成像在评价单纯性肥胖儿童心肌收缩功能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肥胖组儿童30人,年龄10±4岁,按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30人为对照组,分别进行二维及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应变率技术对局部心肌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肥胖儿童左房内径增大(P<0.05),左室下壁、侧壁及室间隔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应变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P<0.05).结论:应变率成像技术可敏感的检测出单纯性肥胖儿童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及特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联合三维斑点追踪(3D-STI)技术对年龄>60岁心房颤动患者心室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146例我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就诊的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73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采用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均于术前、术后3 d、14 d、30 d行RT-3DE、3D-STI检查,比较对照组及研究组术前及术后3 d、14 d、30 d RT-3DE检查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3D-STI检查应变参数[左心室整体环向应变(GCS)、左心室整体面积应变(GAS)、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GLS)、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GRS)],并分析术前RT-3DE检查参数与3D-STI检查应变参数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前LVEDD、LVESD、LVEDV、LVESV水平较高,LVEF水平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前GCS、GRS较小,GLS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elocity vector imaging,ⅤⅥ)评估单心室腔肺分流术后心肌收缩活动同步性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应用Simense Sequoia C512超声仪,通过ⅤⅥ技术对47例单心室术后及年龄匹配的47名正常儿童进行研究.结果 单心室腔肺分流术后任意两心肌节段间速度达峰时间最大差值明显高于正常儿童[(169.87±85.10)ms vs (88.30±29.88)ms,P<0.01],术后组任意两心肌节段间应变达峰时间最大差值明显高于正常儿童[(211.70±106.06)msvs (82.23±63.44)ms,P<0.01],术后组收缩期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高于正常儿童[(71.47±35.07) vs (39.72±14.96),P<0.01],术后组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高于正常儿童[(87.16±44.48)vs (32.47±23.66),P <0.01].结论 单心室腔肺分流术后患者仍然存在心室收缩活动不同步,ⅤⅥ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心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探讨右室压力负荷对左室短轴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6只开胸实验猪,采用肺动脉环缩术成功制备肺动脉狭窄模型。分别于基础状态,术后1个月后,采集胸骨旁左心室短轴乳头肌水平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二维灰阶图像,应用VVI技术分别测量胸骨旁短轴观收缩期径向速度达峰时间(Tvr)、环向应变达峰时间(Tsc)、计算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vr-SD,Tsc-SD)及任意两节段间最大达峰时间差值(Tvr-diff,Tsc-diff)。同时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进行各参数间比较。结果与基础状态比较,左室心肌收缩不同步指标Tvr-SD,Tsc-SD及Tvr-diff,Tsc-diff均显著增加(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基础状态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右室压力过负荷时左室心肌在径向与环向上均存在显著的收缩不同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左室型单心室径向运动情况,评价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估测左室型单心室患儿心室径向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左室型单心室患儿21例(单心室组)及正常儿童21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VVI技术对主心腔短轴乳头肌水平室壁径向应变及应变率进行分析.结果:单心室组各节段的径向应变及应变率较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减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乳头肌水平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室型单心室患儿存在径向收缩功能不全,VVI技术能定量评价左室型单心室节段室壁的径向收缩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时的心肌MMP-1的表达变化及别嘌呤醇对其影响。方法:应用中国大白兔建立MI/R模型。设立:MI/R组、别嘌呤醇组、假手术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中MMP-1的表达。用Maclab生理记录仪记录心功能变化。TBA法检测血液及心肌中MDA水平变化。结果:Sham组心肌MMP-1的表达极少。在缺血再灌注心肌中有MMP-1的表达,别嘌呤醇组较MI/R组明显减弱。心功能结果示再灌注4 h后MI/R组及别嘌呤醇组LVDP及±LVdp/dtmax均较SHAM组明显降低。但别嘌呤醇组LVDP及±dp/dtmax水平较I/R组高(P〈0.05)。MI/R组血液及心肌MDA水平高于别嘌呤醇组(P〈0.05)。结论:I/R后心肌中MMP-1的表达可能参与了再灌注损伤的过程。别嘌呤醇能抑制I/R时心肌MMP-1的表达并对心肌I/R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MRCT)测量并评估左室功能的各项参数,并与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62位冠心病或可疑患有冠心病的患者(男性40人、女性22人,平均年龄64.2±11.1岁)在24h内接受回顾性心电门控16通道MRCT心脏增强扫描及心脏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在GEAW4.1CT工作站上测量出每位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并根据公式(LVEDV-LVESV)/LVEDV×100%计算出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用简单直线回归分别分析MRCT测量所得参数与M型超声心动图测得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6层CT测得的LVEDV为125.4±62.1ml、LVESV为52.8±59.3ml、LVEF为62.9±13.4%,与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Teichholz校正公式法)有很好的相关性〔LVEDV为112.8±49.7ml(r=0.826,P〈0.001)、LVESV为45.9±47.0ml(r=0.960,P〈0.001)、LVEF为64.8±13.9%(r=0.916,P〈O.001)]。结论:回顾性心电门控MRCT心脏增强扫描可以应用于临床心功能的评估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I)和组织多普勒技术(TDI)定量评价葱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效果。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空白模型组10只、葱白提取物组10只、硝酸甘油组10只。解剖M型超声测量其左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内径,计算左室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并获取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图像,测定径向应变(RS)及环向应变(CS)。用TDI在四腔心二尖瓣前后叶瓣环处测量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并计算Ea/Aa。结果:与空白模型组相比,葱白提取物组左室RS和CS均有提高(P<0.05);与硝酸甘油组相比,葱白提取物组二尖瓣环TDI参数Ea、Aa明显提高(P<0.05)。结论:STI和TDI技术可以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抗缺氧复方I号(简称复方I号)和抗缺氧复方Ⅱ号(简称复方Ⅱ号)药物对缺氧复合NaCN中毒犬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率的影响。方法健康四川杂种犬12只,随机均分为平原组、高原组、复方I号组和复方Ⅱ号组,复方I号组和复方Ⅱ号组在术前分别喂服复方I号和复方Ⅱ号药物,1次/d,连续10d。各组犬只麻醉后施行气管和左侧颈总动脉插管术,术后静待30min。平原组在常规实验室内进行实验;高原组、复方I号组和复方Ⅱ号组分别通气吸入N2·O2,混合气体(模拟海拔4000m)。各组背部皮下注射NaCN(3.0mg/kg),记录中毒前60min(-60)、中毒前0min(0)、中毒后10、30、50、80、120min各时点左心室收缩压峰值(m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和心率(HR)。结果与高原组比较,复方I号组、复方Ⅱ号组犬NaCN中毒后,心脏各项指标变化明显。结论抗缺氧复方I号和抗缺氧复方Ⅱ号药物能够有效减小高原急性缺氧犬NaCN中毒后的心脏功能损害;两药的作用特点虽有所不同,但未发现两药在抗缺氧效果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射心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射心通组和培哚普利组,各29例,除常规西医治疗外,射心通组以射心通胶囊治疗3月,培哚普利组以培哚普利治疗3月。治疗前后均运用彩色多普勒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左室射血分数(EF)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LVIDd、LVIDs、EDV、ESV和EF用药前后均有明显改变(P<0.05),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对射心通胶囊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有较好的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速度向量成像(VVI)与组织多普勒(TDI)两种技术在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中的诊断一致性,进而探讨VVI技术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1例,分别用速度向量成像和组织多普勒两种技术测量二尖瓣环前壁、下壁、侧壁、间隔4个位点的舒张期运动参数作为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并将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VVI速度指标与TDI速度指标的一致性较好(大部分位点Kappa值〉0.75),VVI应变率指标与TDI速度指标的一致性一般(0.50〈Kappa值〈0.70)。结论:VVI技术在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中与TD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作为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位移成像在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肌运动时效性中的价值。方法应用GE Vivid E9超声诊断仪及Echopac高级心血管分析工作站对45例正常人及3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心肌17节段长轴位移及位移达峰时间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正常组左心室长轴基底段位移最大,心尖段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长轴各节段位移达峰时间均位于AVC(主动脉瓣膜关闭)之前。扩心病组左心室长轴各节段位移均减低,心尖段位移小于基底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长轴大部分节段位移达峰时间均位于AVC之后。正常组左心室长轴位移均大于扩心病组并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长轴节段位移达峰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维斑点追踪位移成像能为临床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心肌运动时效性提供新的指标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