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巍山县属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西南亚区范围 [1 ] ,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区域。疫区分布于该县盆地 ,面积为 148km2 ,海拔 172 0 m2 ,年均气温 15 .6℃ ,自然景观同属居民农田区。为了搞清这类区域宿主黄胸鼠 (占 88.5 5 %~99.37% )与其主要体蚤印鼠客蚤 ,缓慢细蚤 (二者合计约占 99.2 6 %~ 10 0 % )间依存规律 ,我们以监测巍山疫区室内黄胸密度为本底对其染蚤指数作回归相关分析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鼠密度监测 据国家《鼠疫监没方案》、《鼠疫防治手册》和《云南省鼠疫监测实施细则》在疫区范围分为 3个片段 ,每月在各片段选择抽查鼠类最…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鼠疫历史疫区宜良县开展鼠疫监测,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等方案,采用笼夹法监测宜良县小型啮齿类动物、并梳检鼠体表面寄生蚤。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1 552只,分属2目2科3属,褐家鼠为优势种占68.88%,黄胸鼠次之占25.39%。鼠体检蚤,鼠体染蚤率为36.40%,印鼠客蚤为鼠体优势蚤种占61.68%。6年室内平均鼠密度为2.04%,黄胸鼠鼠密度0.57%,室外平均鼠密度为2.42%,黄胸鼠鼠密度0.55%。平均黄胸鼠鼠体印鼠客蚤指数为0.85,黄胸鼠鼠体印鼠客蚤指数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峰值为8月份。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均为阴性。结论 6年监测显示,主要宿主、主要媒介依然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以后虽未再发现动物间鼠疫线索,但在大的自然环境、鼠种、蚤种的组成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鼠疫始终存在"复燃"的可能,我们要不断提高监测发现疫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滇闽广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疫情发生和流行与鼠体染蚤有密切关系,而印鼠客蚤、缓慢细蚤是主要传播媒介。为了解蒙自市辖区内家鼠体表印鼠客蚤、缓慢细蚤在鼠疫流行季节消长情况。笔者对2004~2013年在鼠疫监测工作中捕获活鼠体表印鼠客蚤、缓慢细蚤染蚤情况进行调查。1资料来源在2004~2013年中(2006年资料缺失),按照《云南省鼠疫防治监测方案》,根据蒙自市实际情况设置  相似文献   

4.
普洱县于1995年4月,以县城为中心的2个乡(镇),5个疫点鼠疫流行,共检出鼠疫菌14株、其中从黄胸鼠检出9株,印鼠客蚤检出3株,缓慢细蚤检出1株,人的淋巴穿刺液检出1株。RIHA阳性6份,人血清学检验阳性2份(其中1例淋巴穿刺液检出鼠疫菌株)。犬血清阳性4份,本次鼠疫流行在鼠、蚤、犬、人体内都证明被鼠疫菌感染,经疫区处理基本控制疫情。调查与控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三峡水库万州段鼠疫潜在危险因素,为全区鼠疫防治及预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1-2009年,在三峡水库万州段的9个镇(乡),采用夹夜法和笼夜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法检测鼠、猫、犬血清鼠疫F1抗体,开展人间及鼠间鼠疫疫情监测.结果捕获鼠形动物隶属1纲2目2科9种.室内环境平均鼠密度为1.16%(961/82 558),野外农区环境平均鼠密度为1.12%(1345/119 671),以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占50.37%.2004、2008、2009年室内环境黄胸鼠在鼠形动物种群的构成比分别为3.80%、4.50%、10.12%,呈逐年增多趋势.调查发现有3种鼠染蚤,分别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猫栉首蚤,鼠平均染蚤率为1.18%(82/6959),总蚤指数平均为0.036.检测6959份鼠血清标本和160份猫、犬血清,鼠疫F1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三峡水库万州段暂未发生鼠疫,但该地广泛存在家鼠鼠疫菌重要储存宿主黄胸鼠及鼠疫传播媒介印鼠客蚤、缓慢细蚤,黄胸鼠种群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三峡水库万州段存在发生鼠疫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三峡水库万州段鼠疫潜在危险因素,为全区鼠疫防治及预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1-2009年,在三峡水库万州段的9个镇(乡),采用夹夜法和笼夜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法检测鼠、猫、犬血清鼠疫F1抗体,开展人间及鼠间鼠疫疫情监测.结果捕获鼠形动物隶属1纲2目2科9种.室内环境平均鼠密度为1.16%(961/82 558),野外农区环境平均鼠密度为1.12%(1345/119 671),以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占50.37%.2004、2008、2009年室内环境黄胸鼠在鼠形动物种群的构成比分别为3.80%、4.50%、10.12%,呈逐年增多趋势.调查发现有3种鼠染蚤,分别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猫栉首蚤,鼠平均染蚤率为1.18%(82/6959),总蚤指数平均为0.036.检测6959份鼠血清标本和160份猫、犬血清,鼠疫F1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三峡水库万州段暂未发生鼠疫,但该地广泛存在家鼠鼠疫菌重要储存宿主黄胸鼠及鼠疫传播媒介印鼠客蚤、缓慢细蚤,黄胸鼠种群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三峡水库万州段存在发生鼠疫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与分析云南省梁河县鼠疫疫源地室内鼠密度和蚤指数,评估鼠疫发生的潜在危险.方法 根据历史鼠疫监测资料,2007年8-9月在云南省梁河县选择30个鼠疫疫源村,对每个村的全部住户进行编号后,随机抽取20户,放置鼠笼和粘蚤纸用于捕获鼠和蚤,计算鼠密度、染蚤率、蚤指数、中位数.结果 黄胸鼠和臭鼷鼱分别捕获133和33只,平均每村捕鼠5只,平均鼠密度为2.8%(166/6000).染蚤鼠101只,染蚤率为60.8%(101/166).收集鼠体蚤344匹,其中印鼠客蚤296匹.缓慢细蚤48匹.鼠体蚤指数为2.1(344/166).捕获地面游离蚤315匹,地面游离蚤指数为0.026(315/11 888).平均每村5.5匹.其中,猫栉首蚤指明亚种和印鼠客蚤占了地面游离蚤总数的97.8%(308/315).地面游离蚤和鼠体蚤的蚤种构成不一致(精确概率法,P<0.01),鼠体蚤和鼠密度呈现正相关(r=0.68,P<0.01),地面游离蚤与鼠密度和鼠体蚤间均无相关关系(r=-0.17、0.32,P均>0.05).使用诱饵油炸猪皮3600个笼·夜,共捕获105只鼠,使用诱饵油条2400个笼·夜,捕获46只鼠,油炸猪皮的捕鼠效果明显优于油条(χ2=5.59,P<0.05).结论 梁河县鼠疫疫源村室内鼠以黄胸鼠为主,印鼠客蚤和猫栉首蚤指明亚种分别是鼠体蚤和地面游离蚤的优势种.勐宋、邦读村和汤加屯仍有发生鼠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T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I抗体.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1 709只,分属2目2科4属7种.其中啮齿日动物1 615只,食虫目动物94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0.39%,鼠密度(捕获率)为9.83%:在194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40只,检获蚤84只,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猫栉首蚤;鼠染蚤率为20.62%,总蚤指数为0.43;黄胸鼠蚤指数为0.56;未查出鼠疫FI抗体.结论 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相似文献   

9.
采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探讨了巍山县室内黄胸鼠与其体外寄生蚤的依存关系。结果表明,黄胸鼠染带寄生蚤总蚤指数、印鼠客蚤指数和缓解细蚤指数均与黄胸鼠密度呈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正>蒙自市属于滇闽广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其主要宿主为黄胸鼠,印鼠客蚤为主要传播效能媒介蚤。1998~2005年间,辖区内相继发生鼠间鼠疫流行并波及人间的鼠疫疫情,鼠疫疫情的发生和流行与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染蚤有密切关系。为了解蒙自市辖区内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在鼠疫流行季节消长情况,对9年间在鼠疫监测工作中捕获的黄胸鼠活鼠体表印鼠客蚤染蚤情况进行调查。1材料来源2004~2013年间(2006年资料缺失),按照《云南  相似文献   

11.
印鼠客蚤缓慢细蚤的生物学特性及鼠疫媒介效能梁云,何晋侯,张洪英,赵文红,吴明寿,胡晓玲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是我省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优势种群,为究明它们在鼠疫流行中的传播地位,我们对上述两种蚤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鼠疫媒介效能的实验研究。生物学特性一、两种蚤...  相似文献   

12.
龙陵县是云南省鼠疫近史疫区之一。腊勐一带的董别、养庆、沙子坡、帮别等地在1896年曾发生过鼠疫流行。1948年鼠疫最后一次在县城马路边流行后,已静息40余年,近年来随着全省鼠疫的活跃,1993年8月15日首次在腊勐董别老寨子1只活黄胸鼠血清中检出鼠疫F1抗体。经云南省鼠疫防治中心最终复判认定滴度为1:60(++)。经流行病学追溯从1993年7月份以来、证实腊勐发生鼠间鼠疫流行,并波及人间,共检出阳性鼠血清4份,确诊鼠疫病人7例。疫情具有流行强度大,危害严重,难于处理等特点,黄胸鼠及印鼠客蚤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和分析云南省2018年鼠疫疫情现况,为鼠疫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对云南省104个县(市)开展鼠疫宿主、媒介、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并对监测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 黄胸鼠疫源地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齐氏姬鼠-大绒鼠疫源地以齐氏姬鼠、大绒鼠为优势种,黄胸鼠疫源地黄胸鼠鼠体蚤以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为主;褐家鼠以缓慢细蚤、人蚤和印鼠客蚤为主。齐氏姬鼠-大绒鼠疫源地齐氏姬鼠鼠体蚤以棕形额蚤、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主;大绒鼠鼠体蚤以方叶栉眼蚤为主,特新蚤指名亚种为次要寄生染蚤种。对47 618只动物进行细菌学检验,检出鼠疫菌4株;对20 710组媒介进行细菌学检验,结果均为阴性。应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检验动物血清20 105份,阳性4份,应用鼠疫反相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检验动物脏器23份,阳性5份。结论 云南省野鼠疫源地玉龙县和古城区发生动物鼠疫流行,流行强度猛烈,家鼠疫源地未发生鼠疫疫情,但是形势不容乐观,应加强对全省鼠疫的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兽及其体表寄生蚤类的性比。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调查点,捕获小兽动物并收集体表寄生蚤,进行常规分类鉴定分析小兽及蚤类性别比例。结果共捕获10856只小兽,隶属于10科27属47种。从小兽体表采获蚤类9532只,隶属于5科、22属、39种。黄胸鼠、大绒鼠、齐氏姬鼠和褐家鼠是小兽主要优势种群。方叶栉眼蚤、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为蚤类主要优势种。小兽雌雄比例为1∶0.99,蚤类的雌雄比例为1∶0.81。结论云南地区小型兽类的性别比接近1,蚤类雌性所占比例略高于雄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隆林县蚤类的种群分布特征,为制定鼠疫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捕法捕获鼠,采集鼠体蚤,计算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粘蚤纸法捕获室内游离蚤,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结果共捕获蚤5 783只,隶属3科6属6种,印鼠客蚤占种群的79.25%,为优势蚤种。鼠体平均染蚤率为27.99%,平均蚤指数为0.980,印鼠客蚤指数为0.780,地面游离蚤指数为0.045。月均染蚤率与印鼠客蚤指数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呈单峰型,而蚤指数的季节消长呈2个峰期,分别是3月和7月。结论根据隆林县鼠疫寄生蚤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印鼠客蚤是该县鼠疫控制中的主要防治对象,2~10月是鼠疫监测的重点期。  相似文献   

16.
缓慢细蚤传播鼠疫媒介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度21±1℃和相对湿度75±5%条件下,对缓慢细蚤进行了菌栓形成观察及叮咬传播鼠疫的试验,结果认为缓慢细蚤不是黄胸鼠鼠疫的主要媒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2001-2010年广西隆林县鼠疫疫区综合处理措施效果.方法 对原疫点进行灭鼠、指示动物调查和疫情线索搜查,采用笼捕法捕获鼠并采集鼠体蚤,计算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应用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鼠体等动物的鼠疫感染状况.结果 共捕鼠1008只,其中黄胸鼠占81.65%(823/1008);获鼠体蚤571匹,印鼠客蚤占64.10%(366/571),年平均染蚤率为23.02%(177/769)、蚤指数为0.74;鼠密度由3.99%(859/21 508,灭鼠前)下降到0.96%(149/15 600,灭鼠后),灭鼠率为75.94%.结论 持续采取综合的鼠疫疫区处理措施,可有效降低隆林县鼠疫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1993~2002年广西合浦县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并掌握鼠疫发生的潜在危险.方法对广西合浦县1993~2002年的鼠疫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室内优势鼠种是臭鼠句鼠青(43.19%),其次是黄胸鼠(14.07%);室外优势鼠种为板齿鼠(21.85%),其次为黄毛鼠(6.97%);平均鼠密度为10.66%,黄胸鼠密度为5.01%,黄毛鼠密度为5.72%;总蚤指数为0.67,印鼠客蚤指数为0.52,室内黄胸鼠体的总蚤指数为1.10,印鼠客蚤指数为0.95;地面平均游离蚤指数为0.007 8.结论室外黄毛鼠体的印鼠客蚤指数有明显上升趋势;地面游离蚤指数波动较大,近年来有明显回升,以人蚤和猫栉首蚤居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掌握阿拉山口口岸城区鼠、蚤密度、种群构成、季节消长规律等,为鼠疫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4月~2007年3月采用夹夜法对口岸鼠情进行监测,并利用微量血凝法检测F1抗体及抗原.结果 通过1年的调查,在城区布放有效板夹6 845个,捕获鼠形动物290只,鼠密度为4.2%,居民生活区高于作业区(P<0.01),经过鉴定隶属2目4科6属6种,优势种为褐家鼠和小家属,分别占41.3%和34.3%;从口岸城区捕获鼠体表采集蚤288只,隶属3科5属6种;捕获鼠平均染蚤率为13.5%,总蚤指数为1.0,其中褐家鼠的染蚤率和印鼠客蚤指数分别为22.5%和2.4;共检测鼠血清52份,鼠脏器材料86份,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新疆阿拉山口口岸灭鼠灭蚤工作应把重点放在居民区,同时兼顾作业区;加强对城区褐家鼠和印鼠客蚤的监测和控制;密切关注口岸郊区的鼠、蚤情况,这对疫情的早发现、早控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制定鼠疫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夜笼法。在广州市12区、县级市设置监测点,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计算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10年间共捕获鼠形动物8 891只,分属2目2科4属9种。其中啮齿目动物8 285只,食虫目动物606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1.25%;在1 185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243只,捡获蚤811只。发现蚤类4种,主要蚤种为印鼠客蚤;平均鼠染蚤率为20.51%,总蚤指数为0.68;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