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明确的循证学依据,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CASS)及中国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相关指南均加以推荐使用.rt-PA静脉溶栓后部分类型颅内出血,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增加患者的死亡及伤残率,是阻碍静脉溶栓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rt-PA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分类、rt-PA药理作用、不同类型出血转化发病机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急性血栓性脑梗塞血浆βTG、PF_4、tPA—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_4)是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的特异球蛋白,目前被认为是血小板体内激活和释放的特异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元激活物(tPA)是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VEC)和组织的丝氨酸蛋白酶,能选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激活纤溶酶元转变为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使血栓溶解。本文对急性血栓性脑梗塞(ATCI)患者血浆BTG、PF_4和tPA的变化作一测定,并以正常同年龄组为对照比较,从而对ATCI的发病机理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3.
6-氨基已酸(EACA)是一个单氨基羧基酸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Plasminogen)变成纤维蛋白溶酶(Plasmin),从而阻止纤维蛋白溶解。已报告用于颅  相似文献   

4.
<正>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是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溶栓治疗是指应用纤溶酶原激活剂一类的溶栓药物,直接或间接的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从而使被阻塞的血管再通。临床上静脉溶栓剂主要有尿激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等,尿激酶虽然溶栓活性高,但在脑卒中的治疗方面,  相似文献   

5.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我们对52例病人的血肿液和静脉血进行了渗透压和纤溶功能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血肿液中的渗透压(252.14±29.41 mosm/L)低于血中渗透压(275.23±43.26 mosm/L)。血肿液中PLG低于血中1.6倍,血肿液中t-PA高于血中5倍,血肿液中PAI低于血中3.6倍,血肿液中DD高于血中15倍。结果不支持发病的高渗学说,局部纤溶功能亢进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首次证实纤溶功能亢进的始动环节是增生的毛细血管释放大量t-PA所致。  相似文献   

6.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其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是纤溶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tPA可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PAI-1能够调节tPA的活性,两者共同作用调节纤溶过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其能够溶解血栓、明确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已得到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液及脑脊液纤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及脑脊液(CSF)中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正常CSF中的纤溶状态。方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tPA:A)及纤溶酶原抑制物的活性 (PAI:A)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及D-二聚体(D-D)定量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血及CSF标本在SAH后0-3 d(急性期),4-9 d(再出血高峰期),及 14-21 d(吸收期)留取三次;正常对照组留取一次。结果 SAH患者血液中,急性期tPA:A显著低于对照组,并随病程延长显著升高,至14-21 d达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急性期PAI:A 及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并随病程延长而显著降低,至14-21 d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各期PAI-1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对照绀CSF中,测不到tPA:A及PAI:A及 PAI-1,D-D测得值很小,为(0.28±0.36)mg/L。 SAH患者CSF中,各期测不到tPA:A及PAI:A,但 PAI-1含量急性期显著升高并随病程延长而显著降低,D-D急性期显著升高并随病程延长而显著降低,至14-21 d 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SAH后血中不存在纤深活性亢进。对照组CSF中不含有纤溶酶系。SAH患者CSF中纤溶活性急性期升高而后降低,于14-21 d恢复到正常水平。再出血高峰期血及CSF中反映纤溶活性的指标变化均显著低于急性期,提示再出血与血及CSF中纤溶活性无关。故SAH后不宜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纤溶药物来预防再出血。  相似文献   

8.
纤维蛋白是凝血-纤溶系统的主要成分,正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e system,CNS)中检测不到纤维蛋白,而在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中,随着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破坏,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入脑实质并转变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沉积是脱髓鞘疾病的突出表现。本文综述了纤维蛋白的神经病理学功能,从一个凝血蛋白扩展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参与调节炎性反应及神经再生。一、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一个可溶性的340kDa的二聚体糖蛋白,在肝脏中合成。每个亚单位包含有Aα、Bβ和γ三个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纤维蛋白是凝血级联瀑布的终产物,在凝血系统中起关键作用,同时,纤维蛋白也是一个经典的急性期反应物,各种炎性刺激均可导致其在肝脏内表达增加,例如肺缺血、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受损组织及炎症病灶中纤维蛋白沉积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过程受2个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 activator,PA)的调节:组织型PA(tissue ty...  相似文献   

9.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与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issueplas minogenactivator ,t -PA)及其抑制物(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 -1,PAI - 1)是纤溶系统的二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二者的结构、特性以及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二者的活性、抗原含量测定甚至出现了矛盾的结果。1 t -PA、PAI- 1在纤溶系统中的作用  纤溶酶原激活物 (PA)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以及它们的抑制物在纤维蛋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含量,了解脑梗死急性期纤溶系统平衡失调的规律;并探讨疏血通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  相似文献   

11.
溶栓治疗脑梗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溶栓治疗机制正常人血液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与抗溶解系统处理动态平衡,以维护正常的血液循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主要包括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而纤溶酶原激活物又有血液原性和组织型。抗纤溶系统包括激活抑制物和酶抑制物。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一般无游离的纤溶酶存在,  相似文献   

12.
1溶栓治疗机制正常人血液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与抗溶解系统处理动态平衡,以维护正常的血液循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主要包括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而纤溶酶原激活物又有血液原性和组织型。抗纤溶系统包括激活抑制物和酶抑制物。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一般无游离的纤溶酶存在,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病人纤溶活性降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及其抑制物 (PAI - 1)在纤溶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tPA/PAI- 1受PAI- 1基因调控 ,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及脑脊液(CSF)中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SAH患者发病后0~3天(急性期)、4~9天(再出血高峰期)及14~21天(吸收期)血及CSF中D-二聚体(D-D)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SAH后血及CSF中D-D水平显著增高,但随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0~3天及4~9天显著高于对照组,14~21天与对照组无差异性;0~3天CSF中D-D水平显著高于血液中D-D水平.结论 SAH后血及CSF中纤溶活性急性期显著升高,随病程延长而迅速降低;急性期CSF 中纤溶活性升高比血液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动态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RHRSP)血液中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活性改变。方法 双肾双夹法制作RHRSP模型 ,分别于术后 2、4、6、8、1 0、1 2、1 4周取血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和D 二聚体 (D dimer)含量。结果  8周始RHRSP血浆中F1 2和D dimer含量逐渐增高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F1 2与D dimer呈正相关 ,F1 2和D dimer均与大鼠收缩压密切相关。结论 血液中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增高可能是RHRSP出现脑梗死或脑出血 ,甚至是混合性中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纤溶方法治疗脑室系统出血的疗效。方法 76例脑室系统出血患者中,40例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脑室内纤溶治疗(A组),36例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终池持续引流+脑室内及鞘内纤溶治疗(B组)。结果 A组脑室出血清除时间为(9.3±3.8)d,B组为(7.6±2.7)d,两者相较相差显著(P0.05)。A组的有效率为57.5%(23/40),B组为80.6%29/36),两者相较相差显著(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脑室系统出血患者同时给予脑室内与鞘内纤溶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是多因素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其病理生理过程是凝血纤溶功能障碍,血栓形成.脂蛋白(a)是一种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与冠心病和脑梗死均有密切关系.由于脂蛋白(a)与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下简称纤溶酶原)结构极为相似,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干扰纤溶的作用,因而,本文测定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脂蛋白(a)与凝血纤溶功能并研究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rokinase-plasminogen activator,uPA)是一种多效细胞因子,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uPA系统可通过调节纤溶酶的活性降解p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 protein,Aβ)及降低其神经毒性。目前研究认为Aβ神经毒作用是多种因素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共同通路。该文就uPA及其特异受体(urokinase-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的结构、功能、基因多态性以及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存在2%~5%动脉血栓形成。Trousseau综合征包括恶性肿瘤患者因凝血和纤溶机制异常而在其发病过程中出现的所有临床表现。目前认为Trousseau综合征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恶性肿瘤存在使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之间失衡所致的高凝状态。其主要临床特点包括D-二聚体、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以及累及多血管分布区的MR多发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表现。主要治疗手段是抗肿瘤治疗及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一定争议。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多因素作用的疾病,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无一致看法,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已被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内纤维蛋白的清除主要靠纤溶酶来调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通过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来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保持血管通畅和正常血流,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作为抑制剂,能迅速与之作用使之失去活性,对t-PA的活性起调节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PA,PAI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