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1979年~2001年241例抗真菌药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抗真菌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 ,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1979年~2001年国内文献报道的241例抗真菌药的ADRs进行分析。结果 :241例ADRs中 ,皮肤科外用制剂所致ADRs为39例 ,口服及注射制剂所致ADRs202例 ;涉及11种抗真菌药ADRs的临床类型主要有肝损害69例 ,过敏反应48例 ,血液系统反应26例 ,内分泌紊乱16例 ,神经系统反应15例 ,消化系统反应9例 ,心血管系统反应7例 ,泌尿系统反应4例 ,呼吸系统反应1例 ,其他反应7例。结论 :应加强抗真菌药的监测 ,以减少严重AD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抗真菌药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临床上许多疾病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大大增加,使抗真菌药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大多数抗真菌药的特异性不强,作用于真菌的同时也易对宿主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不良反应成为限制抗真菌药在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现概括介绍目前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7-2012年抗真菌药物ADR报告59例,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药品种类、给药方式、ADR损害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9例报告中,男33例,女26例。59岁以上发生率最高(23例,占38.98%)。涉及4类抗真菌药,以吡咯类为主(45例,占76.27%)。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43例,占72.29%)。ADR主要损害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3.53%)和肝损害(23.53%)。结论合理应用抗真菌药,使用中应密切监测,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棘白菌素抗真菌药致药品不良反应类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2000年—2022年6月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致不良反应相关文献,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归类整理与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114篇,报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共2 870例。其中,报道卡泊芬净所致药物不良反应1 407例;米卡芬净所致药物不良反应734例;阿尼芬净所致药物不良反应729例。以引起消化系统、全身性反应、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多见。结论 临床注意合理选用棘白菌素抗真菌药,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抗真菌药研究进展与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器官移植术后、肿瘤化疗,特别是艾滋病的广泛传播,机体免疫力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大大提高,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最常见的原因。由于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也愈来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3年~2005年唑类抗真菌药的市场情况,以期对其研发生产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2003年~2005年唑类抗真菌药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及结论:唑类抗真菌药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真菌药之一,其占抗真菌药的市场份额达到87.99%,我国唑类抗真菌药的使用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我国自己的生产厂家,相对薄弱,发展空间已被新药和进口企业挤得很小。国产药厂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加强研制新药环节。  相似文献   

7.
刘晔  张守林 《中国药房》2007,18(8):570-573
目的:评价我院抗真菌药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方法:对我院2003~2005年抗真菌药销售金额、用药频度,以及2005年真菌药敏感性试验报告予以统计、分析。结果:3年中抗真菌药应用品种、销售金额均呈上升趋势,真菌耐药率达32.24%,以白色念珠菌感染和耐药例数居多。结论:为延缓真菌耐药,促进抗真菌药合理应用,需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2006~2008年我院抗真菌药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我院2006~2008年抗真菌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院HIS系统软件,统计我院2006~2008年抗真菌药的消耗金额和数量,并计算DDDs和DDC。结果:2006~2008年我院抗真菌药使用品种数量及消耗金额同时增长;氟康唑的应用品种和数量最多,3年来的销售金额及各年度DDDs排序中均占首位;伏立康唑的使用上升较快。结论:我院抗真菌药使用基本合理,较多地使用了有效、经济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抗真菌药肝毒性的研究情况及其临床特征,为安全使用抗真菌药提供参考。方法以“antifungal drugs”和“hepatotoxicity”“、抗真菌药”和“肝毒性”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抗真菌药肝毒性文献,用Excel表对最终纳入的文献建立评价数据库,录入文献的发表年代、发文量排序前5位的国家及研究机构、文献类型、载文量前5位的期刊、被引频次前10位的文献等。分析有关文献的研究内容和热点,总结抗真菌药肝毒性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结果共纳入文献221篇,其中英文文献193篇,中文文献28篇;论著116篇,综述49篇,病例报告56篇。首次发表抗真菌药肝毒性文献的时间是1976年,载文量最高的期刊是Mycoses,单篇文章的最高被引频次为531次。抗真菌药致肝损伤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右上腹疼痛、腹泻、黄疸、胆汁淤积和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肝衰竭。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升高。唑类抗真菌药致肝损伤发生率较高,两性霉素B致肝损伤发生率较低。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抗真菌药。长期应用抗真菌药者应注意定期监测肝功能,出现肝损伤后立即停药并采取对症与保肝治疗,部分患者的肝功能可恢复至用药前水平。抗真菌药肝毒性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细胞质膜结构完整性受损或抑制细胞色素P4502D6酶代谢有关。结论国内对抗真菌药肝毒性的研究逊于国外;部分抗真菌药所致肝毒性呈可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林可霉素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995 ~ 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有关林可霉素致不良反应241例个案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 林可霉素致不良反应与剂量过大、滴速和给药途径等有关,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初期,临床应加强应用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2001~2003年我院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曾莹  韩召敏  张江兰 《中国药师》2004,7(11):888-889
目的: 对抗感染药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进行统计分析.方法: 对2001~2003年我院发生的由抗感染药引起的ADRs 511例进行分析.结果: 抗感染药引起的ADRs涉及范围较广品种多,其中以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引起的ADRs最多(249例),ADRs以变态反应最常见(340例),静脉用药最多(491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结论: 抗感染药较高的ADRs发生率与抗感染药的滥用密切相关,应引起对抗感染药滥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于小兵  贺悦  沈云章 《海峡药学》2010,22(2):152-154
采用金额排序和应用频度分析法,对我所2004年~2008年口服抗真菌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口服抗真菌药各年总的年用药金额和DDDs值略有波动,近4年国产伊曲康唑年用药金额和DDDs值排序均第一,近3年进口特比萘芬DDDs值有所下降,每年氟康唑总DDDs值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外用抗真菌药物在武汉地区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为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部门提供参考。方法:对武汉地区32家医院2009~2011年外用抗真菌药的使用数量、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1年,外用抗真菌药总体销售金额和药品种数逐年上升。3年来唑类抗真菌药销售金额均列第1位;软膏剂的使用金额均列第1位;曲安奈德益康唑销售金额均列第1位。结论:武汉地区医院抗真菌药使用量及销售金额在逐年上升,品种、剂型也不断增加,应提倡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了解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取2008年1月~2021年6月我中心ADR数据库中涉及三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氟胞嘧啶、特比萘芬等抗真菌药物的所有ADR自发报告,对患者一般情况、怀疑药品、累及系统/器官、ADR临床表现、ADR诱导时间、关联性评价及转归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 736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75∶1,老年患者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其中严重ADR报告340例;出现ADR频次最多的为三唑类抗真菌药,以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为主;ADR诱导时间多在用药后1周内,涉及到18个系统/器官,其中以肝胆系统损害、皮肤及皮肤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多见。1 736例报告中,严重ADR报告涉及414例次临床表现、91个ADR名称,以肝功能异常、低血钾、肾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过敏性休克较为多见。其中,三唑类抗真菌药相关的229例严重ADR报告涉及的277例次ADR临床表现中,以肝肾损伤多见。结论:应重视抗真菌药物临床使用中的风险并对其重点品种及相关ADR开展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15.
409例主要抗结核药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琦  孙莹  段亚倩 《中国药房》2008,19(8):620-621
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7年1月~2006年12月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的5种主要抗结核药所致不良反应案例409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涉及皮肤及其附件以及泌尿、神经、血液等多个系统,主要与过敏反应和药物自身的毒性有关,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疹、发热、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较高。结论:临床应重视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进行规范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陈耀宙  于阗 《海峡药学》2009,21(2):129-130
收集我院2004年至2008年7月上报的241份静脉滴注抗感染药引发的不良反应报告。并作统计分析;发现241例ADR报告中。患者为学龄前儿童的有64例(占未成年人发生ADR例数的82.05%);静脉滴注抗感染药引发ADR例数最多的为喹诺酮类药物注射剂,构成比为28.15%;抗感染中药注射剂构成比为14.08%。排名靠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构成比为53.26%。  相似文献   

17.
112例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杜春双 《中国药房》2009,(8):617-618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与规律。方法:对2003~2007年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收录的抗肿瘤药致ADR病例报告112例,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例ADR报告中,51~60a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1.3%),以铂类抗肿瘤药发生率最高(占36.6%),ADR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占41.1%),其次为呼吸系统(占32.1%)以及皮肤及其附件(占28.6%)损害。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对抗肿瘤药致ADR的上报意识,分析ADR的发生特点,确保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肿瘤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我院深部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与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有效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使用限定日剂量(DDD)作为分析单位,计算累积DDDs,并以此为基础对2010~2012年我院(二级甲等)住院患者的深部抗真菌药物用药数量与金额、日均费用(DDC)、药物利用指数(DUI)、药物使用强度(AUD)进行统计计算。结果我院深部抗真菌药品种、使用数量和销售金额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氟康唑是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药品。深部抗真菌药的用药强度逐年增长趋势明显。结论为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需进一步分析原因,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19.
我国1990年~1999年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53,自引:4,他引:49  
王倩  张艳丛  解丽君 《中国药房》2000,11(5):226-228
目的 :对我国10年来 (1990年~1999年 )85种医药刊物中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道进行统计分析。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对1176例 (1291例次 )中药诱发ADRs报道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 ,分析讨论诱发药物、症状表现、严重程度以及造成中药ADRs的原因。结果 :男女病例数为1∶1 15 ;诱发ADRs的药物涉及138个品种 ,其中以雷公藤片、双黄连注射液 (粉针 )和茵栀黄注射液为最 ,占27 96 % ;A类反应375例次 ,其中心血管系统损害比例最大 (19 73 % ) ;B类反应916例次 ,其中皮肤粘膜损害比例最大 (41 16 % ) ;造成重度损害者373例次 (28 89 % )。结论 :应加强有关中药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 ,规范临床合理应用中药及其制剂 ,实施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控制、监测  相似文献   

20.
抗真菌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有豫 《首都医药》2004,11(13):34-35
穴上接第12期雪制霉菌素(Nystatin)本品是由链霉菌Strepto鄄mycesnoursei所产生的四烯大环内酯。结构上与两性霉素B类似,因而其作用和作用机制也相同。【抗菌谱】体外试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及皮肤癣菌等对它均敏感;非白色念珠菌对它易产生耐药性;故临床上多用于念珠菌病。【药动学】口服后不易从胃肠道吸收,外用时也不被皮肤或阴道吸收。故只适用于治疗胃肠的和局部的真菌感染。【适应症】主要用于念珠菌的口腔黏膜、胃肠和阴道感染。【用法】口腔念珠菌病:用混悬液(10万单位/ml)涂于口腔或口含片剂(50万单位/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