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原失血性休克的救治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一般是指发生明显生物学效应的海拔 3 0 0 0m以上地区 ,我国高原地区较多 ,海拔3 0 0 0m以上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 6。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 ,有其特有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 ,其中影响人体最主要的因素是氧分压低。在高原 ,发生失血性休克时 ,缺氧和失血的复合作用使休克程度明显加重 ,病程进展快 ,极易造成低氧血症 ,而低氧血症又降低了机体的应激能力和耐受力 ,加之伤病员对液体的承受能力大大降低 ,即使输入远较平原地区正常用量少的液体也易诱发肺水肿和脑水肿 ,甚至并发右心衰竭 ,使得对高原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极为困难 ,导致存活时…  相似文献   

2.
高原肺水肿是发生在海拔3000m以上高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其发病率也在增加,发病率0.5%~9.9oA。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在发病过程中,肺动脉压增高是发生肺水肿的原因而非结果。本文探讨高原肺水肿发生及发展过程与肺动脉平均压(MPAP)的关系。作者选取了在海拔(4800-5000)m高原发生高原肺水肿的患者38例,这些患者均是从内地来高原的工作者或内地旅游者,  相似文献   

3.
高原肺水肿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本文使用电镜对高原肺水肿患者及同海拔健康者各4名肺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进行观察。结果揭示肺水肿患者呼吸系统广泛水肿,肺泡上皮细胞明显肿胀、水肿,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害较重,肺毛细血管细胞连接间隙增宽,气血屏障内外侧结构局部缺损,这些形态学改变是高原肺水肿作为一种高蛋白、高渗出性肺水肿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急进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急性低氧环境影响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机体在短时间内出现系列缺氧症状,称之为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已有研究表明,随着海拔从3000m升高至5000m,AMS的发生率也从30%升高至100%,部分AMS尚可发展为高原肺水肿、脑水肿,对人体危害很大。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ner vous system,ANS)功能不仅对于心血管稳态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晓文  王旭萍 《高原医学杂志》2005,15(4):F0004-F0004
人或动物从低海拔急进高原(2500m以上)暴露于低压低氧寒冷环境可能发生系列病理反应,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失眠、疲乏、头昏眼花、共济失调等,称其为高山反应或急性高原病(acutemountainsick ness,AMS)。AMS重者发生高原肺水肿(highaltitudepulmonaryedema,HAPE)或高原脑水肿(highaltitudecerebraledema,HACE),威胁生命。本文通过模拟高原5000m大鼠动物模型,观察4h至4周,在AMS和HACE情况下脑的病理变化、胶质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6.
高原急性肺水肿是发生于海拔3000m以上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它的发病机理复杂,但在发病的过程中有一共同的特征就是肺动脉高压。作者在海拔4600m~4800m高原,应用彩色多普勒测定了22例发生急性肺水肿患者的肺动脉平均压,分别在治疗前后对肺动脉压进行比较,同时与未发生肺水肿组人群进行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t检验,以了解高原急性肺水肿发生时及治疗好转后肺动脉平均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移居高原烧伤休克期血流动力学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移居高原烧伤休克期血流动力学特点,以40%体表总面积三度烫伤犬为模型,采用Parkland公式补液复苏,观察模拟海拔400m条件下心肺血流动力学、脏器含水量、肺血管通透性、血清PLA2和CK-MB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高原烧伤治疗组伤前存在低氧血症、酸中毒和心肌缺氧性损害,伤后24h出现肺动脉高压和肺水肿征象,伤后48h心、脑、肺组织含水量较平原对照组显著增加,尿量明显减少,血清PLA2和CK-MB活性大幅度升高。表明高原地区烧伤休克按平原地区常规方法复苏易引起组织水肿,影响氧的正常代谢,应注意纠正缺氧状况,适当增加胶体容量和脱水利尿剂的使用,高渗钠溶液有助于纠正休克。  相似文献   

8.
高原失血性休克犬再灌流致肺水肿及右心衰机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海拔3000m以上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伤员再灌流过程中常出现肺水肿和右心功能衰竭,死亡率高,救治很困难。本实验在海拔3658m,大气压为65.17kPa,氧分压为13.58kPa。犬失血性休克后,静脉补入3倍失血量的平衡液,造成肺水肿模型。测定放血前...  相似文献   

9.
高原肺水肿54例血流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人民军医》1998,41(2):95-96
高原肺水肿是最严重的急性高原病之一。有关其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报道不多。我们在喀喇昆仑山海拔3700m处对收治的高原肺水肿54例进行了血流动力学检测,并与相同海拔高度的健康人作对照,旨在探讨高原肺水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该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根据临床体征及X线诊断的高原肺水肿54例,来自海拔4000~5400m边防哨卡的官兵和新藏公路沿线施工的民工。均为汉族男性,年龄18~51岁,平均26.4岁。均为从平原进入高原或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3~8d内发病,其中5例合并脑水肿。发病后下送至海拔3700m医疗站救治,住院…  相似文献   

10.
高原战创伤休克的特点及液体复苏新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平时休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发生战创伤休克与平原地区有很大差别,高原病理生理的改变与战创伤相互影响,一方面战创伤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低氧血症,而另一方面低氧血症又降低了机体的应激能力和对战创伤的耐受性,使高原战创伤休克有许多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特点[1、2]。随着休克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休克的救治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在高原战创伤休克的液体复苏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新概念。1 高原战创伤休克的特点1.1 移居高原汉族人的战创伤休克发展快、程度重[1、2…  相似文献   

11.
特高海拔14例急性高原肺水肿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在特高高原组织救治急性肺水肿的经验教训.方法 对2009年7月在海拔5400 m高原所发生的14例急性高原肺水肿(4例合并急性高原脑水肿)救治经过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1例急性肺水肿患者在由基层部队组织后送途中死亡,其余13例由驻军医院组织低转至医疗站(海拔3700 m)均治愈.结论 在特高海拔地区,早期诊断、就地治疗、前接后送、阶梯治疗是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高海拔地区健康移居者血液流变学的“浓”、“粘”、“聚”、“凝”之特点尤为突出.为探讨高原昏迷和肺水肿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作者在喀喇昆仑山对30例高原昏迷和肺水肿患者进行了全血比粘度(ηb)、血浆比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实地检测,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均为进入海拔5000m以上地区3~7天发生的高原昏迷和高原肺水肿患者,下送至某医院(海拔3800m)住院的病人作为检测对象.随机抽查36例健康移居者(3800m)和海拔1410m的健康人30例进行检测,作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方颖  刘玉江 《西南军医》2006,8(6):126-127
急性高原病是指初入高原时机体对急性缺氧不适应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和症候群,以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昏迷多见。小儿因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各个器官组织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机体代偿能力弱,发病率高,而高原作为特殊环境,由于环境寒冷、干燥和缺氧,小儿机体内各个器官及系统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了解高原环境和急性高原病的特点对急性高原病患儿开展针对性预见性护理十分必要。我院驻地海拔3700米,2002年-2005年收治小儿急性高原病128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拉萨地区(海拔3658m)10名高原健康人及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患者各8名,以及2例高原昏迷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血糖含量的变化。发现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患者血糖较正常人高,2例高原昏迷患者血糖偏低。高原反应患者血浆胰岛素未有改变,而高原肺水肿、高原昏迷患者血浆胰岛素明显高于高原健康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原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猝死者的临床病理改变。方法:对误诊病例进行尸检,对全身系统脏器做病理组织观察。结果:死者表现全身多脏器损害,胰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出血及坏死,胰腺外脏器表现为淤血、水肿,其中以肺水肿最为明显。结论:低容量休克、急性肺水肿、脑水肿、急性心力衰竭是猝死的重要原因。高原缺氧对促进胰腺组织坏死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高海拔地区,高原肺水肿(HAPE)与高原脑水肿(HACE)是高原环境中对人体威胁最大的两个危重症,也是导致死亡或诱发高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H—MODS)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调查分析重型急性高原病[AMS,包括高原脑水肿(HACE)与高原肺水肿(HAPE)3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概率,探讨AMS并发MODS的主要原因以及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高原肺水肿是一种急性高原病。其发病迅速,病情危重,变化快。由于高原地区(通常海拔在3000 m或以上)气压低,氧分压也相应降低,易导致人体缺氧,短时间内进入高原或久居高原者在平原居住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时,均可发生高原肺水肿。其发病率约为3%。我所在1995年-2002年共收治了40例高原肺水肿病人。其中2例死亡,其余均治愈出院。现将该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高原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猝死的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原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所致胰源性猝死者的临床病理性改变。方法:7例猝死者行尸检,对全身系统脏器作病理组织观察。结果:无痛、昏迷、休克为主要表现,多器官损害为其特征,以肺水肿最突出100%,心脏受累和脑水肿分别占85.7%。脂餐、饮酒、胆石不是主要因素,药物及多种应激因素应予重视。结论:低容量休克、急性肺水肿、脑水肿、急性心表彰蚀猝死的重要原因。高原缺氧对促进胰组织博学死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西洲 《人民军医》2008,51(12):772-773
重症高原病治疗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确定是就地治疗,还是迅速后送至低海拔地区,对此,国内外学者的意见有所不同。现将高原病就地治疗与后送问题分析如下。1国外对高原病后送的评价对于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的救治,国外一些学者根据某些高原肺水肿患者在高原低氧环境中治疗效果不佳,而转送至低海拔地区后病情迅速缓解的经验,往往将迅速后送低海拔地区作为治疗重症高原病的首要原则。Houston认为,后送低海拔地区远较给氧重要,延迟后送则病情恢复缓慢,死亡危险性增大。然而,非常严重的高原肺水肿本身即可造成迅速死亡,如果合并广泛的肺栓塞或肺梗死、并发严重的脑水肿或脑出血、甚至脑疝等,更会增加病死率。个别严重病例虽经各种有力抢救,甚至及时转往低海拔地区也难以挽救生命。例如,Dickinson等报道,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死亡7例中,除1例外,均送往海拔1 370 m地区治疗1~4天后死亡。2我国高原的特殊性后送适合于交通便利的高山地区,如安第斯山距离海滨很近,且有高级公路相通,汽车仅需2~3 h即可到达。我国的高原有一定特殊性。例如,青藏高原数百公里范围内均为高海拔地区,从发病地点至低海拔地区有高山阻隔,因此,过分强调后送,患者往往因颠簸和供...  相似文献   

20.
文莉 《西南军医》2008,10(6):169-169
高原脑水肿是急性高原病中的危重型,是人自平原地区进人高原或自高原地区急进至更高海拔地区后,由于高原缺氧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多发生在海拔3000m以上地区,如不及时积极有效救治,死亡率极高。我院驻地海拔约3900m,高原脑水肿是我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护理难度大,笔者对近10年来我科救治的124例高原脑水肿患者的护理进行了系统回顾,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