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研究组采用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髋关节脱位和Harris评分。结果术后1、6个月研究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高于术后1个月,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近期疗效显著优于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2.
高文  王磊  邓雄 《山东医药》2013,(39):72-73
目的 观察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7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假体置换治疗.结果 手术时间为52 ~ 88min,术中出血120~650 mL.随访期间2例死于内科疾病.至末次随访时无1例出现脱位、假体松动现象.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7.6分,优良率为80.00%.结论 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远端稳定的生物型股骨柄髋关节假体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52例,平均年龄78.2岁,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随机分为两组,28例采用远端稳定的生物型股骨柄假体,24例采用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生物型假体组较骨水泥型假体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P0.05),两组术中血压波动范围生物型假体组明显小于骨水泥型假体组(P0.01),两组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内均未发现假体移位和松动,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远端稳定的生物型假体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避免了发生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风险,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并且为可能的翻修手术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直接前方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需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行直接前方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实行标准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置换过程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假体位置、术后疼痛评分、术前术后血清肌酸激酶、置换后Harris评分、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数字评价分值、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及股骨假体前倾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置换后3、6、12个月Harris平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创伤比较小,且患者术后假体位置良好,髋关节功能恢复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骨水泥型与生物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9例患者,根据假体类型分两组,观察组:生物型假体,对照组:骨水泥型假体,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假体稳定性、异位骨化程度、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术后两组疼痛、功能、畸形、活动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X线检查,观察组假体稳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异位骨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型假体比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假体稳定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髋型骨水泥占位器治疗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因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半髋型组和全髋型组各12例。半髋型组采用半髋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治疗,半髋型组采用全髋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治疗。比较两组旷置术前、旷置术后1、2 w、1、2、3个月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继发疼痛、髋臼骨缺损、脱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各时间点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髋型组术后2 w、1、2、3个月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半髋型组。全髋型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半髋型组。全髋型继发疼痛、髋臼骨缺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半髋型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感染、脱位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髋型骨水泥占位器治疗能够明显缩短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期患者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促进关节功能康复,减少继发性疼痛、髋臼骨缺损等并发症的发生和二期翻修手术的难度,明显提高患者过渡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该院诊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20例,将其分为两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疼痛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更好,并且患者的疼痛度较低、术后并发症少,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计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术式对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需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实行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术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切口长度、引流量、假体位置、髋臼假体前倾角大小及置换后Harri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出血量、置换1 d平均引流量及手术中切口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置换后3、6、12个月Harris平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杯外展角、股骨-假体3点固定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创伤较小,且患者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无明显改变,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9.
黄磊  彭昊  方洪松  李彬彬  丁帅 《山东医药》2010,50(42):81-8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39例(45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手术取出假体进行观察,重新置入髋臼及股骨头假体。结果本组假体松动发生在人工髋关节置入术后2 a 6个月~19 a 7个月,45髋中骨水泥型28髋、非骨水泥型17髋。手术取出的假体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区域抛光现象和界膜形成,其中9例假体表层钴铬小珠脱落,重新置入髋臼及股骨头假体后疗效满意。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原因主要是假体表面出现抛光现象和界膜形成。采用个体化非骨水泥型假体、小锉刀操作、建立良好的骨床将有效避免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出现假体松动后应将其取出并重新置入髋臼及股骨头假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THA治疗57例股骨颈骨折病人(观察组)的临床资料,与既往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A)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卧床时间等,同时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THA髋关节功能的临床特点.结果 观察组预后优良率71.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并发症如假体松动、假体中心性脱位、异位骨化、髋臼塌陷及假体端骨折的总发生率为10.5% (6/57),显著低于FHA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大,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假体类型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疗效的影响。方法 10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ANFH患者,根据术中应用假体类型分为A组(应用骨水泥型假体,52例)和B组(应用生物型假体,48例)。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6、12个月的Harris评分及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后各时点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0.776,P0.05),而组内有统计学差异(F=27.369,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A组(t=6.497,P0.05),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和肺栓塞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χ2=13.675、5.364,P0.05)。结论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ANFH的过程中,应用骨水泥型假体和生物型假体的疗效基本相当,但生物型假体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关节置换方式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中期疗效及预后生存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69例患者基本情况及随访结果,按照置换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组(观察组,28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组(对照组,4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假体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3年以及5年时的简明健康调查(SF-36)量表评分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观察组(P<0. 05),下床行走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P<0. 05)。两组住院时间、髋臼外展角和髋臼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术后3年及术后5年,观察组Har-ris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随访期间出现2例股骨假体下沉,1例髋臼磨损,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出现2例假体后脱位,于麻醉下复位皮牵引固定2 w后,未再脱位。结论两种手术各存在明显优缺点,其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中期疗效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混合髋在老年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体会和治疗结果。方法自2002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64例老年患者(年龄7181岁),随访平均36个月。男35例,女29例,行骨水泥髋关节置换20例,非骨水泥髋关节置换22例,混合髋关节置换22例。对手术并发症如脱位、假体松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术后疗效采用Harris的评分标准评价体系,X线参照Amstutz的分区方法对假体稳定性比较。结果全部随访患者中,有1例出现脱位,12例出现假体松动,2例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骨水泥组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55.1±1.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2.8±3.1)分,优良率90%;非骨水泥组从术前平均(53.21±2.3)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1.3±2.8)分,优良率90.9%;混合髋组从术前平均(54.42±2.1)提高到术后平均(93.6±3.3)分,优良率100%,混合髋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0.05),混合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Amstutz的分区方法发现髋臼侧3区有5例松动、2区有1例,股骨侧1区有2例、6区有1例、7区有7例,混合髋组假体稳定性最好。结论人工混合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术和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行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23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20例,随访3~5年.对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失血、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率、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等作比较,评价2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 半髋关节置换术组与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相比较,在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上未见明显差异;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失血方面均少于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在术后疼痛率、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组.结论 半髋关节置换术和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方面各有优势.对于那些较年轻或者对术后髋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分析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选择48例需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各24例,微创组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髋置换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微创组在术中术后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进行人工全髋置换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合并髋关节病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期内应用唑来膦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因髋部骨折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住院接受全髋关节(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术的老年女性患者,根据骨密度(BMD)检测结果选取骨质疏松症患者1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手术后均接受钙剂和骨化三醇治疗,治疗组于术后1~2周给予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以后每年给药1次,连续3年,对照组在治疗组用药同期给予相同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每年复查并记录腰椎及健侧髋部骨密度变化,观察术后3年内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连续治疗3年后骨密度较用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用药前后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内治疗组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例数均低于对照组。2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期内使用唑来膦酸安全有效,可提高骨密度,且可能减少假体周围骨折和假体松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何澄  郭慧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292-2293
目的观察不同直径股骨头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对比。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收入的62例行金属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使用的金属头直径不同分为大头金属-金属髋关节组(观察组)及普通假体组(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长程随访,随访时间为2年。对比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术前、术后Harris评分,术前、术后髋关节活动度对比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对比中,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及2年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而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及2年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髋关节活动度对比中,术后1个月、术后2年的屈曲、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程度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内收、外旋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年观察组屈曲、内收、外旋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中,观察组术后大腿疼痛3例,深静脉血栓3例;对照组术后大腿疼痛2例,脱位2例,假体松动2例,深静脉血栓4例;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20%,对照组为31.25%,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金属大头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提高患者术后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并且具有脱位、假体松动发生率低等优点,适合于年龄较轻及对关节活动度要求较高的中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双极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193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8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95例采用双极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随访期间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及生活质量EURo-QoL(EQ-5D)评分及变化趋势。结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均P<0. 01),但两组术后血液需求量及血栓、房颤、感染、疼痛等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两组未见显著差异(P>0. 05)。两组随访期间Harris评分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 01)。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EQ-5D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术后12、24、48个月比较有显著差异(P<0. 01)。结论对于预期寿命短、活动量少的老年患者使用双极半髋关节置换术效果明显,对于预期寿命长、活动量大的老年患者使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双动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航天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双动全髋关节置换组19例(观察组)和半髋关节置换组28例(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及住院周期,从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并发症及术后1年内死亡率等方面进行评估。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40个月(平均23个月)。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方面优于观察组(P0.05),2组患者住院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HHS均较术前提高,且观察组在术后各随访节点HHS均优于对照组(P0.05),至末次随访时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占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5.3%(1/19),对照组17.9%(5/28);术后1年内死亡率观察组5.3%(1/19),对照组7.1%(2/2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在术后髋部疼痛、脱位及再手术率方面较高于双动全髋关节置换,后者还可提供更好的关节功能和假体稳定性,推荐成为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改良小切口髋关节前外侧入路与常规后外侧入路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6例,其中38例采用改良小切口髋关节前外侧入路(观察组),38例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对照组),记录并比较治疗一般资料.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1,3,6,12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手术一般资料方面,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资料方面,观察组术后引流量、下地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VAS评分和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后外侧入路相比,改良小切口髋关节前外侧入路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符合现代外科微创理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