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实例探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之临床医治方法。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10年2月期间4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处于40~60岁,一般都有出血症状或血栓的形成,骨髓中巨核细胞过度增殖,α干扰素合并羟基脲进行治疗,有效率达到100%,对患者随访6个月,无1例患者转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结论对于原发性血小板的临床症状在诊治时一定要予以重视,以此避免误诊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郭志雄 《哈尔滨医药》2012,32(2):111-1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诊治的1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94.4%,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6例,无效1例.结论 羟基脲联合干扰素-α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MPN)的一种,以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增多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脾脏常肿大,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治疗中容易只重视治疗脑梗死,而忽视治疗引起脑梗死的真正病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现将我院两年来收住的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单纯西医组与中西医结合组各45例,单纯西医组应用西药抗血小板聚集药,钙离子拮抗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15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差异,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但中西医结合组改善明显(P<0.05),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91.11%(41/45)也高于单纯西医组的77.78%(35/45)(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可以中西互补、相得益彰,提高了临床疗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功能损害,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异常增生伴血小板持续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若血小板计数大于400×109L-1称为血小板增多。本院于2012年8月12日收治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伴血小板增多症老年患者并行血液透析,现具体  相似文献   

6.
简福梅  黄庆水 《海峡药学》2014,(12):226-228
目的权衡消化道出血伴血小板增多症患儿止血与抗凝的治疗。方法临床药师全程参与1例消化道出血伴血小板增多症患儿止血与抗凝的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并为患儿提供药学监护。结果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制定、评估、调整,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患几个体化治疗方案取得明显效果,病情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利用自身药学专业知识,参与临床实践,保证患儿用药安全、有效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张艳萍  周哲 《安徽医药》2014,18(3):521-523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癌患者合并血小板增多症与病情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42例卵巢上皮癌患者及4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血小板增多症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与良性卵巢肿瘤相比,血小板增多症更多见于卵巢上皮癌患者,且在合并血小板增多的卵巢上皮癌患者中晚期肿瘤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无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相比,卵巢上皮癌伴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疾病无进展时间(13个月/27个月,P<0.01)和总生存时间均明显缩短(28个月/39个月,P<0.01).结论 卵巢上皮癌患者中常合并有血小板增多症,可做为卵巢上皮癌病情程度的评估及预后不良的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羟基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加用膈下逐瘀汤加减,两组疗程均为5个月,分别观察临床疗效,检测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脾脏大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缓解、起效时间、增大脾脏回缩、缓解持续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对比中,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起效时间快,缓解持续时间长,回缩增大脾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分型及临床实施针对性治疗的效果。方法随即选取我院临床收治的50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临床根据急性卒中合作组的CT分型标准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型的结果采用血小板药物实施针对性治疗,并观察治疗结果。结果通过对本组患者临床分析可以得知,HI-1型患者有23例,,HI-2型患者13例,PH-1型有8例,PH-2型6例,HI-1型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和HI-2型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出现恶化,分别为右侧中枢性面舌瘫与右侧肢体偏瘫伴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其余分型患者治疗均为好转或无变化。结论 HT患者的临床治疗要根据患者分型进行针对性治疗,才能有效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纯以血小板增多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及生物学特点。方法:分析临床诊断以血小板显著增多为主要特征的CML患者2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以血小板显著增多为主要特征的CML临床发病率低,易误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结论:对血小板增多的患者除了检测JAK2-V617F等外,还应常规进行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尽早鉴别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CML,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小板去除术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59例,行血小板去除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记录其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结果经血小板去除术治疗后,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和血小板取出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去除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明显,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能进一步巩固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小板去除术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59例,行血小板去除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记录其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结果 经血小板去除术治疗后,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和血小板取出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小板去除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明显,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能进一步巩固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而导致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活性及高醛固酮水平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1]。由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类型不同,治疗方法及预后不尽相同,所以其筛查、定性、定位诊断尤其重要,现将我科1985~2005年6月间收治的134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各种试验性诊断方法的护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1995年6月~2005年6月间收治的134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39.2±10.8)岁,平均病程(50±68.4)个月。134例患者均有高血压,平均血压为(184.31±21.3…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男,72岁。因间断发热伴头痛、乏力、纳差10个月余,加重1个月,于2011年8月入我院。患者曾于2010年12月因乏力、纳差,在某医院行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疑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经干扰素治疗,临床症状好转,血小板波动在580×109/L左右,后因出现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不良反  相似文献   

15.
<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一种,进展缓慢,临床特征之一为反复血栓形成,可致腹痛,四肢、肺、脑、肾也可发生栓塞,有的可无明显症状,其治疗的关键是降低血小板,控制和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本研究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6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住院的1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对照组6例。其入选标准按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羟基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参研对象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医院诊治的8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遵从随机的分组标准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后者行羟基脲进行治疗,前者行补阳还五汤联合羟基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巨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能够通过补阳还五汤联合羟基脲治疗明显改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治疗多以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为基础,再辅以其他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近年来认为较为理想的方法[1]。我们对70例PNS患者采用了雷公藤多甙和灯盏花素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法,经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0例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无肝功能异常。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35·8±10·6)岁,病程(9·8±6·6)月。对照组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36·1±11·1)岁,病程(10·5±8·9)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经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按常规采集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0×100倍观察血小板的形态。结果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观察到8种异常血小板形态,结合相应疾病进行应用。结论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是一种造血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增多,ET患者血栓形成、进展为骨髓纤维化和转变为急性白血病的危险性增加。目前国内外有关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报道较少,本文将我院收治的1例病例报道如下,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要点并总结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59例的临床治疗资料,并对其在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总结。结果经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除11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外,48例均顺利恢复,未见后遗症,无院内感染发生。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存在季节、年龄差异,在治疗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