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指海平面高度下,人在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MPAP)≥25 mmHg(1mmHg=O.133 kPa)或运动时MPAP>30 mmHg的一种病理状态[1].它是以肺小动脉的血管痉挛、内膜增生和重构为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的一种疾病[2].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检测成人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研究NT-proBNP与肺动脉高压(PAH)关系,为临床评价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PAH的程度提供参考.方法 2010年6月-2010年10月成功封堵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3例为病例组,选20名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依据肺动脉平均压(mPAP) 将病例组分为4组:正常PAH组(36例)、轻度PAH组(14例)、中度PAH组(12例)、重度PAH组(2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右房、右室压力、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全肺阻力(PVR).测定患者术前血浆NT-proBNP浓度,分析与肺动脉压力相关性.结果 各PAH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重度PAH组>中度PAH组>轻度PAH组>无PAH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水平与mPAP(r=0.893,P=0.000)、SPAP(r=0.921,P=0.000)、PVR(r=0.844,P=0.000)呈正相关.血浆NT-proBNP浓度67.5 pg/mL诊断轻度PAH灵敏度92.9%,特异度94.4%,曲线下面积92.9%;147.0 pg/mL诊断中度PAH灵敏度91.7%,特异度75.8%,曲线下面积79.5%;236.5 pg/mL诊断重度PAH灵敏度95.2%,特异度73.0%,曲线下面积97.8%.结论 成人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随肺动脉压力升高而逐渐增加,可作为评价肺动脉高压的程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4.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TCO)后发生传导阻滞的特点及转归。方法选择在我院施行VSD者TCO患者45例,术中2例、术后11例出现传导阻滞,动态观察患者术前心电图及术后出现传导阻滞的时间、类型及转归,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传导阻滞手术前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的发生率与术前无差异(P〉0.05)。其中2例术中反复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被迫中止手术;术后11例发生传导阻滞,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3例、CRBBB并左前分支阻滞(CLAFB)2例、不完全性RBBB及LAFB各1例。除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及1例CRBBB未恢复外,其余均在14d内恢复,结论传导阻滞是VSD者TCO常见并发症,多数可恢复正常。故VSD者TC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ACEI在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肺动脉高压 (PH)以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所致的 PH最为多见 ,它可发生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演变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也常常是不少先心病手术时间和方式选择以及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受到血管扩张剂治疗顽固性左心衰竭的启发 ,从1 951年起 [1] ,许多学者开始使用扩血管药物治疗PH,希望能通过扩张肺小动脉 ,达到降低肺动脉压力、肺血管阻力及右室后负荷的目的 ,从而改善临床症状。近年来 ,虽然许多学者在用扩血管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 ,仍有一些重要问题有待解决 ,如哪些肺动脉高压病人用扩血管药物治疗最可能有效 ?哪…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并对近期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观察.方法 126例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室间隔缺损,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 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VSD介入封堵成功率为98.3%,不成功原因为缺损直径过大以及缺损位置特殊,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VSD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一种可靠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指征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85年3月至1990年8月,手术治疗单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6例。所有病例的肺动脉收缩压≥12kPa(90mmHg),主肺动脉与体动脉收缩压比值(P_p/P_(?))≥1.00。手术死亡率6.25%。本文就术前状况和手术危险性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估法。认力右下肺动脉直径同胸廓横径比率(RIPA/T)、肺、体循环阻力比(R_p/R_s)、肺、体循环血量比(Q_p/Q_s)、肺动脉平均压(mPAP)和血氧饱合度(SaO_2)是估计手术危险性的主要参数。同时简单介绍了一种新的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6岁,因“发现心脏杂音3年”于2004年10月11日入院。平时无不适症状,发育正常。入院时体检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伴震颤,余均为阴性。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不齐;X线胸片提示双肺纹理增多,心外形大致正常;超声心动图示:先心病室间隔膨出瘤并室间隔缺损(VSD),嵴下型,缺损有多个出口,左隔面宽12mm,右隔面宽7mm,距主动脉右冠瓣2.0~2.5mm。于2004年10月15日在全麻下行VSD封堵术。麻醉科予以患儿全麻过程中出现呛咳、口唇发绀,SaO2为85%~95%,经麻醉科调整稳定后开始手术。左室造影示VSD呈瘤型,出口有3股分流,测得左隔… 相似文献
9.
目的结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PPVS)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图形与左室造影,指导封堵器的选择。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5月,43例PPVS患者行介入封堵,分别用TTE及左室造影,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封堵后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超声图形与左室造影相关性良好,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结论 PPVS封堵较复杂,对拟行介入封堵的PPVS患者的TTE前期进行分析,可以帮助预计介入封堵方案。介入封堵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10.
氨力农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给予氨力农5~10μg/(kg·min)微泵静脉持续滴注,观察其临床疗效。用药前后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肺动脉压力正常组PVRI下降了29%(P<0.05);肺动脉高压组mPAP、PVRI、Rp/Rs分别下降了17%、21%、15%(P<0.05)。两组患儿的CI、SI均显著增加。同时,患儿四肢末梢转暖,尿量增加,肝脏缩小。本实验结果表明,氨力农具有正性肌力、外周血管扩张以及改善心室舒张功能的作用。氨力农的选择性扩张肺血管作用取决于患儿的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不需体外循环、术后不留疤痕、疗效可靠等优点,目前已逐渐为患者所接受。但是,介入封堵术的并发症不容忽视。现将其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 ,5岁 ,4年前因听诊发现心脏杂音而在当地医院行心脏超声检查示房间隔缺损 (ASD)和室间隔缺损 (VSD) ,因要求行介入治疗入院。既往健康。查体 :Bp90 /6 5mmHg,心率88次 /min ,胸骨左缘第 3、4肋间闻及 4 /6级、响亮、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均正常。ECG正常 ,心脏超声 :左房 (LA)略扩大、右房 (RA)、右室 (RV)均明显扩大 ,左室 (LV)略变小 ,房间隔连续中断 ,断端回声增强 ,回声失落处大小约 12 0~ 15 0mm(上下径 ) ,室间隔膜部连续中断 ,回声失落处大小约 4 7~ 5 5mm ,轻度三尖瓣、肺…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合并先天性肺动脉发育不良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8岁,因心慌,气短39年,喘憋3天.急诊收住院.查体:血压140/80mmHg,口唇紫绀不明显,双颈静脉怒张,HR60次/分.律齐,P2>A2,胸骨左3~4肋间Ⅲ/6收缩期杂音,胸骨右Ⅰ肋间Ⅱ~Ⅲ/6喷射样血管杂音,向后背放射.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7.367,PO_282.6mmHg,PCO_2 39.5mmHg,SaO_2 97.5%.HCO_3—25.7mmol/L,BE 1.7mmol/L.血生化检查:血钾、钠、氯及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窦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Ⅰ导联R/S>1.X线胸片:肺动脉段饱满,左室偏大.超声心动图:左右心室内径增大,室间隔膜部回声中断6mm,室水平友向右分流.超高速CT:室间隔膜部1.0cm,缺损左心室增大,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发育良好,左上下肺动脉及其分支纤细,肺动脉各级分支均未见充盈缺损和不规则狭窄.右心导管及肺动脉造影:室间隔膜部见左向右分流征象,主肺及右肺动脉扩张,左肺动脉内径偏细,左肺叶、段及以下肺动脉分支明显变细,管壁不规则,伴节段性瘤样扩张改变.右下肺动脉中段亦见局限性狭窄,远端呈狭窄后扩张.测肺动脉压力(PAP)吸氧前150/20mmHg,吸氧后145/20mmHg. 相似文献
14.
吴霞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1):152-15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封堵,手术成功率100%。结论加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是介入治疗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外科修补术与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先天性VSD患者16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外科修补术,观察组患者采用介入封堵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前和术后3个月心功能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输血量为(461.5±59.8)ml,机械通气时间为(22.1±5.9)min,体外循环者所占比例为100%(81/81);观察组患者术中无需输血及行机械通气、体外循环。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科修补术和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VSD的成功率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效果相似,但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患者术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安全性较高,缺损直径为3~15 mm的先天性VSD患者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6.
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伞片封堵膜部及肌部VSD技术已证明安全有效[1],但对干下型VSD是否可行经导管伞片封堵术,目前存在一定争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1E)罕见,现报道介入治疗术后迟发性IE一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诊断性治疗及远期随访结果,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诊断性治疗体会。方法: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65例,分别给与选择性扩张肺动脉药物治疗,以不吸氧状态下末梢氧饱和度稳定在95%以上为主要标准,判断手术指征。结果:手术54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围手术期死亡1例,无远期死亡,11例不具备手术条件,继续药物治疗。随访12~36个月,平均肺动脉压力低于40 mmHg(1 mmHg=0.133 kPa)。未手术患者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通过药物对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诊断性治疗,可以对肺动脉高压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可行性。方法于2014-2至2014-10在我院检查并治疗的单纯VSD患者28例,平均年龄(9.5±3.1)岁,VSD大小(4.6+0.9)mm,单纯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超声实时监测封堵全过程,评估封堵效果。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一年超声随访,观察患者封堵效果。结果 21例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成功完成经皮VSD封堵术,5例经食管超声引导下成功完成经皮VSD封堵术,1例患者因导管未能沿导丝通过VSD,改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成功,1例患者因封堵后残余分流大于2衄,改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3.3±11.7)min;术后1个月及3个月随访,未发现瓣膜损伤、心包积液、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及外周血管损伤等介入并发症。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独立安全引导经皮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无需使用大型造影设备,减少了病人及医护人员射线损伤及手术成本。 相似文献
20.
室间隔缺损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中肌部室间隔缺损(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mVSD)是室间隔缺损中较为少见的一种类型,约占5%~20%,其特点是缺损边缘完全为室间隔肌肉,缺损位置多变,可发生于心尖部、流入道、流出道和小梁间隔,其中以心尖部最常见。目前,经导管介入封堵mVSD已成为可替代外科开胸的治疗方法,但经导管介入治疗难度较大,特别是心尖部mVSD,操作复杂,对术者技术要求高。柳州市妇幼保健院近期应用国产mVSD封堵器成功治疗2例小儿心尖部mVSD,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