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在封堵前后即刻、随访期间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 650例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VSD患者,经导管测定术前及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并于介入术前当日,术后3d、1月、3月、6月分别运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力并进行对比。结果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肺动脉平均压(PAMP)超声和心导管测值呈显著正相关。1正常肺动脉压力组:PASP和PAMP在封堵即刻后及随访期间均无统计学意义。2轻度肺高压组:PASP在封堵即刻后无明显变化,6月时与封堵前后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PAMP在封堵即刻后升高,术后1月及6月与封堵后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3中度肺高压组:PASP及PAMP在封堵即刻后均显著降低(P0.05),两者在术后3d及随访中与封堵前比较进行性降低(P0.05);PASP在术后1月、3月、6月较封堵后降低(P0.05)。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能明显降低VSD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成人室间隔缺损(VSD)伴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经导管封堵治疗后肺动脉平均压(mPAP)及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变化以及西地那非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20008年1月~2012年8月在我科住院并行介入封堵治疗的VSD伴中、重度PAH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西地那非组、贝那普利组及无药物干预组各20例,术后在常规强心、利尿、抗凝治疗基础上,分别予以西地那非、贝那普利或无其他药物口服.分析介入封堵术后24 h及3个月时血浆BNP浓度及mPAP的变化.结果 三组术后24 h mPAP均较术前降低,BNP较术前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无药物干预组相比,术后3个月西地那非组及贝那普利组mPAP及BNP均降低,且西地那非组疗效优于贝那普利组(P均<0.05).结论 经导管封堵治疗成人VSD合并中、重度PAH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及血浆BNP,西地那非治疗封堵术后PAH疗效优于贝那普利,且短期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139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行瓣膜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病变合并肺动脉高压(肺高压)行瓣膜手术的疗效,探讨提高早期生存率的方法.方法:入选1390例行瓣膜置换手术或瓣膜成形术的瓣膜病合并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35 mmHg,1mmHg=0.133 kPa)患者,男性617例( 44.4 %),女性773例( 55.6%).按照肺高压诊断标准将患者肺动脉收缩压(PASP)35~50 mmHg分为轻度肺动脉高压组(轻度组,n= 331),PASP 51~70 mmHg者为中度肺动脉高压组(中度组,n=816),PASP >70 mmHg者为重度肺动脉高压组(重度组,n= 243).回顾性分析13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术中、术后处理方法.结果:.三组术后5~10d肺动脉收缩压比术前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比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1个月内),中度组比轻度组、重度组比轻度组的术后低心排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及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肺动脉收缩压较术前及术后5~10 d均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及术后5~10d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69例(98.5%)治愈出院,死亡21例(1.5%),其中轻度组死亡4例(1.2%),中度组死亡12例(1.5%),重度组死亡5例(1.5%).平均随访时间16.5±5.7个月,随访率88.3%(1209例).结论:肺高压是心脏瓣膜手术的危险因素,但只要综合评价病情、注意围手术期心肺保护和积极控制肺高压,手术疗效确切,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4.
姬宇宙  徐敬 《山东医药》2013,53(17):34-35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CHD)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围术期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变化,探讨肺动脉压力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左向右分流型CHD患儿,根据其静息状态下的肺动脉平均压(PAMP)分为4组,无肺动脉高压组、轻度肺动脉高压组、中度肺动脉高压组、重度肺动脉高压组各10例。术前、术后24 h、康复出院时检测各组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估测PAMP;对肺动脉压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相关性行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康复出院时各组PAMP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比较P均>0.05;轻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前、康复出院时PAMP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比较P均<0.05,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前、术后24 h、康复出院时比较P均<0.05。CHD患儿的PAMP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呈正相关(r=0.768,P<0.05)。结论CHD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PAMP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经导管封堵术后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变化及其与术后PAH的关系。方法:对111例肺动脉平均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 PAP)55 mm Hg,肺/体循环血量比值(Qp/Qs)1.5的PDA患者实施封堵术,术中实时监测封堵术前后PAP变化,术后定期随访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封堵术,术后即刻PAP显著降低(P0.05),但m PAP恢复正常仅37例(33.3%),另有轻度、中度和重度PAH患者51(49.5%),14(12.6%)和9例(8.1%)。随访1~8(中位数4)年。术后3个月共24例(21.6%)患者存在PAH,其中9例术后6个月PAP恢复正常,另外15例(13.5%)PAH持续存在。术后PAP最终恢复正常的患者封堵术后即刻m PAP降低(59±10)%,术后存在持续性PAH者仅降低(24±14)%。术后即刻PAP正常和轻度PAH者术后PAP最终均恢复正常,而术后即刻存在重度PAH者随访期间PAH持续存在。结论:在并发重度PAH的PDA患者中,即使Qp/Qs1.5,仍有13.5%的患者存在术后持续性PAH;关闭PDA后导管测量PAP为重度PAH者,术后PAH不可避免;如果术后6个月PAP仍然高于正常,PAH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藏族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变化,并与汉族患者进行比较。方法:106例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ASD-PAH患者(年龄≥18岁)根据民族分为藏族组(41例)和汉族组(6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比较两组PASP及心脏结构的改变。结果:术前藏族患者主肺动脉内径(MPAD)大于汉族患者(P0.05),PASP低于汉族患者(P0.05)。术后3d两组患者MPAD均较术前缩小,PASP降低(P0.05),且藏族PASP的下降程度优于汉族(P0.05),这种优势持续到术后3个月。术后3d两组患者右房、右室内径均较术前缩小,左室舒张末内径增大(P0.05);术后3个月藏族患者右房、右室内径进一步缩小(P0.05),而左室舒张末内径在两组患者中均较术后3d进一步增大(P0.05)。结论:高原地区藏族成人ASD-PAH患者介入封堵治疗纠正缺损畸形可有效缓解PAH,改善心脏结构,其短期疗效优于汉族患者,可能与世居藏族的遗传优势及高原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不同年龄组成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04至2018-12共100例接受PDA介入封堵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40岁或≥40岁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收集临床症状、合并症、血压等。术前行心脏彩超检查,术中、术后经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压力。出院后随访1-3年,记录患者情况及复查心脏彩超。结果 两组患者共100例PDA均封堵成功。中老年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合并症比例大于青年组(P=0.009,P<0.001),外周收缩压高于青年组(P<0.001),术前心脏彩超测量的肺动脉压高于青年组(P=0.008),射血分数低于青年组(P=0.007)。术中两组封堵前右心导管测量的肺动脉收缩压中老年组高于青年组(P=0.01)。两组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封堵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中老年组下降幅度大于青年组(P=0.013)。随访期间,中老年组心脏彩超测量的肺动脉压高于青年组(P=0.018),射血分数低于青年组(P=0.004)。与封堵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肺动脉压力均较前下降(P<0.001),射血分数均较前升高(P=0.003)。结论 青年组PDA患者临床症状及合并症少,封堵术后即刻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通过TTE随访,与中老年组PDA患者比较,介入封堵术后青年组肺动脉压更低,EF更高,故成年后发现PDA应尽早行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藏族与汉族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心脏功能及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变化。方法:将72例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PDA-SPH患者分为藏族组(34例)和汉族组(38例),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测定mPAP、平均主动脉压(MA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容积,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术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封堵术后,两组mPAP、左室容积、LVEF均较术前下降,且藏族组mPAP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两组术后MAP均较术前升高(均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高原地区PDA多合并SPH,积极行封堵治疗纠正畸形可有效缓解PAH,改善心脏功能,藏族即刻疗效优于汉族患者,可能与世居藏族的遗传优势及高原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肺动脉压力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介入治疗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不同肺动脉压力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临床疗效,为选择手术时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47例PD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前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分为低压力组(25例)和高压力组(22例),术前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行主动脉弓造影,出院后随访1个月至7年。结果所有患者PDA封堵均成功。封堵前,低压力组和高压力组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38.72±7.38)mm Hg和(73.68±23.32)mm Hg;封堵后,分别下降至(29.92±5.52)mm Hg和(54.27±17.52)mm Hg,均较封堵前明显下降(均为P<0.05),且高压力组下降更为明显。低压力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高压力组短[(5.2±1.7)d比(8.2±5.2)d,P<0.05;(2.7±1.0)d比(4.2±2.0)d,P<0.01]。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均有一定改善,高压力组患者再入院率较高(18.18%比0,P<0.05)。结论低肺动脉压力患者心功能受损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且再入院率低,故应在发现PDA后及时行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变化规律。方法:42例VSD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水平。其中5例患者由于缺损口<1mm,仅行左心室造影未行封堵治疗,为诊断性导管介入组;另37例患者为VSD封堵组。结果:42例患者术前血清cTnI水平均处于正常值(<0.15 ng/ml)范围内。术后即刻、4h、24h及72h,诊断性导管介入组血清cTnI水平与术前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VSD封堵组术后即刻、4h及24h血清cTnI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均<0.01);两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术后72h较24 hVSD封堵组降低但仍高于术前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nI可以预测心肌微损伤,介入治疗(VSD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行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2000年5月至2010年6月行经导管封堵治疗的(64.5±3.8)岁房间隔缺损患者82例.经导管封堵术中行右心导管检查.术后1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随访.分析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房间隔缺损封堵前后肺动脉压及心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 82例房间隔缺损患者中,合并肺动脉高压37例,发生率为45.1%.封堵前的右心导管检查显示,患者肺动脉收缩压为(44.1±12.4)mm Hg(1 mm Hg=0.133 kPa),肺动脉平均压为(25.2 +6.8)mm Hg.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不适宜经导管封堵治疗,其余81例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无手术相关并发症.36例封堵成功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52.7±10.3)mm Hg下降至术后的(31.8 +6.3)mm Hg(P<0.05),肺动脉平均压由术前的(30.9±4.7) mm Hg下降至术后的(21.8±3.4) mm Hg(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术后新发心房颤动6例.结论 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通常合并肺动脉高压.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规范操作,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在综合评估指导下,高海拔地区患动脉导管未闭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即刻、短期疗效。方法 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应用指脉氧饱和度、心脏听诊、胸片、超声心动图综合评估手段对18例患者进行评估,分别在不同时机进行吸氧试验和封堵试验,封堵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16例封堵有效,释放封堵伞,1例封堵后肺动脉压上升收回封堵伞,1例患者因动脉导管过大不能有效封堵而放弃封堵。经评估后可直接封堵组吸氧前后肺-体循环血流量的比值(Qp/Qs)均大于试封堵组;封堵后肺动脉平均压低于试封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肺高压危象和严重并发症;患者心功能改善,心脏不同程度缩小。结论针对高海拔地区动脉导管未闭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和药物、吸氧治疗,选择时机进行经导管封堵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继发性肺小动脉病变对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术后肺动脉高压正常化的影响。方法 对 5 2 3例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PBMV术前、后测定其肺动脉收缩压 (PASP)、左房收缩压 (LAS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肺动脉压正常化的因素 ,并将患者分为重度肺动脉高压组 (A组 )和非重度肺动脉高压组 (B组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患者的PASP由术前的 (89 6 9± 16 2 7)mmHg(1mmHg =0 133kPa)下降为术后的 (5 3 0 4±16 5 2 )mmHg ,B组患者的PASP值由术前的 (48 2 3± 11 4 7)mmHg降至术后的 (33 6 4± 9 0 1)mmHg。logistic回归表明 ,术前PASP水平高是影响术后肺动脉压正常化的显著因素。A组中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至正常的患者比例 (4 5 % )明显低于B组 (42 5 % ) ;与B组比较 ,A组患者无论在术前、术后LASP与PASP均缺乏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由于继发性肺小血管改变引起的“二级狭窄”是造成PBMV术后肺动脉压力不能恢复至正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雷芸  张伟华  尹小龙  丁云川  姚雨凡 《心脏杂志》2005,17(2):190-191,194
目的评估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心脏复合畸形患者10(男6,女4)例,年龄5~53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并发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室间隔缺损(VSD)2例和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PDA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PS各1例;VSD修补术后遗留ASD2例,ASD修补术后遗留PDA1例和刀刺伤致左室前侧术后遗留VSD1例。ASD或PDA并发PS者,先扩张肺动脉瓣,再行ASD或PDA封堵治疗。ASD并发VSD者,先封堵VSD,再封堵ASD。结果10例患者介入手术均1次成功。5例ASD封堵器的直径为8~38mm,2例膜部对称性VSD封堵器的直径为14mm和6mm,1例用10mm肌部VSD封堵器。2例PDA均用弹簧圈封堵。封堵PDA或VSD后造影无残余分流。封堵ASD后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3例并发PS者,肺动脉瓣扩张术后即刻肺动脉跨瓣压差明显下降,由术前50、38、40mmHg分别降低为20、15和21mmHg。有1例PDA封堵弹簧圈脱落至肺动脉远端未能取出。随访1年肺功能正常,无肺不张。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1年,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效果,总结围术期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74例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50 mm Hg)患者的临床资料。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术中、术后肺动脉压及阻力的变化,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术后肺动脉压、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射血分数,门诊随访评估患者心功能。结果 74例(8.5%)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43.2%),年龄26~72岁,平均(48.6±16.4)岁,病程22.3±9.6年(16~35年),术中死亡6例(8.1%),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术后即刻和24 h平均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均为P0.05),心脏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复查超声心动图发现,左房内径明显缩小[(53.2±12.4)mm比(76.5±19.6)mm,P0.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54.7%±8.9%)比(46.3%±7.8%),P0.01]。随访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亚组分析发现,高肺动脉压力(肺动脉压力体循环平均动脉压)患者的术后早期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压无明显下降,心脏指数无明显增加,手术死亡率明显增加[22.3%比3.6%,P0.001]。但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肺动脉压力较术前明显下降[(88.2±13.6)mm Hg比(52.1±8.7)mm Hg,P0.01],心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可改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短期预后。但高肺动脉压患者的围术期死亡率高,需加强此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经介入封堵术后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 PAP)的变化。方法对56例PDA并发s PAP70 mm Hg(1 mm Hg=0.133 k Pa)和肺/体循环血量比值(Qp/Qs)1.5的患者实施封堵术,术中实时监测封堵术前后s PAP变化,术后定期随访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封堵术,术后即刻s PAP恢复正常18例(32.1%),另有轻度PAH 25例(44.6%)、中度PAH 8例(14.3%)和重度PAH 5例(8.9%)。封堵术后s PAP[(49.6±18.3)mm Hg比(95.3±23.1)mm Hg,P0.01]、肺动脉舒张压[(23.3±12.7)mm Hg比(53.6±12.2)mm Hg,P0.01]、m PAP[(30.7±15.5)mm Hg比(69.8±14.3)mm Hg,P0.01]较术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7年(中位随访时间4年)。轻度PAH患者在随访的6个月内恢复正常。中度PAH患者在1年内降为轻度或恢复正常。重度PAH患者中度以上PAH持续存在,2例在随访的1年内降为中度,2例在随访的2年内降为中度,1例重度患者PAH持续存在,并在随访的第3年发生迟发性PAH(1.8%),Qp/Qs1.5。结论术后PAH为轻、中度患者,在1年内恢复正常或降至轻度。术后PAH为重度者,中度以上PAH将持续存在,并可能出现迟发性PAH。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前后血清镍浓度及白细胞介素(IL)-6及IL-10的变化,探讨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后血清镍浓度与免疫激活的关系。方法:30例先心病患者,行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的房间隔缺损(ASD)或室间隔缺损(VSD),为先心病组。另30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体检成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先心病组经导管封堵术前、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血清镍、IL-6与IL-10浓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先心病组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后血清镍浓度升高,到术后1个月达到最高(P0.05),然后逐渐减低,到6个月回到术前水平;在整个观察期内无过敏反应及毒性反应病例。②经导管封堵术前IL-6与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经导管封堵术后升高,到术后1个月达到最高(P0.05),然后逐渐减低,到6个月回到对照组水平。③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后,在术后1个月血清镍浓度与血清IL-6、IL-10呈正相关(P0.05)。结论: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后血清镍浓度升高,到术后1个月达到最高,然后逐渐减低,到6个月回到术前水平。经导管封堵术后1个月血清镍浓度与免疫激活状况(IL-6、IL-10变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介入治疗可行性和近中期疗效。方法入选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11月施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成人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共23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9例),年龄19~44(28.1±8.4)岁。行介入封堵术前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测量肺动脉压力,应用国产PDA封堵伞行封堵治疗,术后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1)对2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年PDA患者进行试封堵,其中22例封堵成功,释放封堵伞;1例未能完成封堵,收回封堵伞。(2)在22例成功封堵患者中,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SPAP)较封堵前明显降低:封堵前SPAP为(95.27±23.28)mm Hg,封堵后为(53.41±18.35)mm Hg(P<0.05);封堵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较封堵前亦明显降低:封堵前MPAP为(72.05±15.62)mm Hg,封堵后降至(37.9±13.93)mm Hg(P<0.05)。(3)4例患者术后1天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少许残余分流,其中1例随访至术后1个月无残余分流,1例随访至3个月无残余分流,1例随访至3个月仍有少量残余分流(6~12个月未回院复查),1例随访至1年仍有少量残余分流,但均无血流动力学意义,均无溶血发生。(4)封堵成功的患者随访1~52个月,平均为9个月,随访时复查超声心动图。与术前相比,左心房室不同程度缩小,封堵前左心房前后径(LAD)为(44.58±10.62)mm,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后LAD分别为(38.00±8.45)mm、(35.13±9.16)mm、(37.35±10.73)mm、(32.4±6.43)mm(P<0.05);封堵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为(65.00±13.34)mm,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后LVD分别为(57.05±10.49)mm、(54.44±9.73)mm、(53.14±14.38)mm、(47.8±8.38)mm(P<0.05);封堵前肺动脉内径(PA)为(41.95±9.00)mm,随访6个月时PA为(31.07±9.00)mm(P<0.05)。(5)1例放弃封堵者,临床可见轻度紫绀,动脉血气分析(未吸氧情况下)氧分压77.9 mmHg,血氧饱和度96.1%,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为右房室增大,左心房室小,封堵前、后肺动脉压分别为158/86(103)、148/74(93)mm Hg;主动脉压分别为128/85(97)、63/25(33)mm Hg,试封堵时患者出现一过性心动过缓,神志模糊,回收封堵伞后主动脉压力上升,心率、神志恢复,重复试封堵仍有上述表现,遂放弃封堵。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大部分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PDA,近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36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处理组16例和对照组20例,处理组于封堵术后即刻静脉应用rhBNP,48 h后比较2组封堵术前后肺动脉收缩压和肺动脉平均压.结果:2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和肺动脉平均压明显低于封堵术前水平(P<0.00);处理组肺动脉收缩压和肺动脉平均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封堵术后应用rhBNP可进一步降低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MRI)在肺动脉高压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新疆军区总医院的成年、能耐受右心漂浮导管检查的肺动脉高压患者25例,每例患者均进行右心漂浮导管及心脏磁共振检查,分别测量右心漂浮导管及心脏磁共振相关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为消除因个体差异对的解剖学数据造成影响,故将经MRI测得的肺动脉主干内径、右肺动脉主干内径、右心室前壁厚度分别与右膈顶平面胸横径做比值,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肺动脉主干内径/右膈顶平面胸横径(MPA/T)、右肺动脉主干内径/右膈顶平面胸横径(RAP/T)、右心室前壁厚度/右膈顶平面胸横径(RVW/T)观察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右心漂浮导管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平均压(PAMP)、全肺阻力(PVR)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解剖学指标MPA/T、RAP/T、RVW/T与PASP、PAMP及PVR分别做相关性分析后得出除RAP/T与PVR的P>0.01,其余均P<0.01,说明MPA/T、RAP/T与PASP、PAMP、PVR呈正相关,RVW/T与PASP、PAMP呈正相关。 结论心脏磁共振检查所得的解剖指标、MPA/T、RAP/T、RVW/T可用于评价有无肺动脉高压及评估肺动脉高压程度,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