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42岁,农民。1978年经病理组织检查诊断为早期结核样型麻风。原妻患瘤型麻风,现治愈已再婚。1979年患者购DDS10瓶,自行秘密治疗。先服20mg/日,治疗数月后,改服400mg/日,服2年余停药;1984年购RFP3瓶,又开始RFP300mg/日及DDS200mg/日行二联化疗。自服完2瓶RFP后,周身疼痛、恶心、呕吐、逐停药。1986年就诊时临床诊断仍为结核样型麻风,又服DDS一年余,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多菌型麻风患者经过6个月联合化疗后停药,随访7年的结果。方法:对新发或复发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患者给予WHO联合化疗多菌型方案治疗6个月,停药后观察7年,评价临床和细菌学疗效。结果:共收录多菌型麻风患者114例,中途退出43例,71例纳入分析。疗前患者平均细菌指数为2.93±1.39,停药满7年时所有患者细菌指数阴转,平均年下降0.42。7年中共观察到麻风反应38人次,反应频率为53.5%。有1例在停药13个月时复发,复发率为0.05/100人年。结论:多菌型麻风患者6个月联合化疗有效。联合化疗6个月患者的细菌指数变化和麻风反应与报告的经1年或2年联合化疗的多菌型患者情况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菌型麻风患者统一联合化疗后停药5年的疗效。方法:对新发或复发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患者给予WHO联合化疗多菌型方案治疗6个月,然后停药观察5年,评价临床和细菌学疗效。结果:共收录多菌型麻风患者114例,中途退出35例,79例纳入分析。疗前患者平均细菌指数为2.88±1.38,停药满5年时的平均细菌指数为0.05,平均年下降0.56。停药5年时患者细菌阴转率为89.9%。5年研究中共观察到麻风反应38人次,反应率为48.1%。仅1例在停药13个月时复发。结论:多菌型麻风患者6个月联合化疗有效。患者的细菌指数变化和麻风反应与报告的多菌型患者经1年或2年联合化疗后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2例婴儿麻风。例1为4个月女婴,因1个月前左背部出现两块浅色皮损而就诊。患儿的父母及同胞无麻风病史,但生活在同一家庭内的叔叔患有活动性BT 麻风(皮肤查茵阴性,且已接受4个月的治疗)。体检可见左背靠近臀部处有两块约3cm 大小的浅色斑,皮损无浸润,皮肤查菌阴性,临床诊断为未定类麻风。Dharmendra 抗原的麻风菌素反应阴性,皮损活检为未定类麻风,真皮神经有轻度单个核细胞浸润,神经内有少量簇集的抗酸菌。给予氨苯砜(DDS)5mg/d,治疗6个月后皮损完全治愈。例2为2个月女婴,因1周前腹部左髂窝部出现一块小皮损而就诊。患儿母亲是1例老的BT 病人(皮肤查菌阴性),已接受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9个月,且在4个月前判为  相似文献   

5.
患者高××、女、38岁,BL型麻风。1986年4月上三联化疗,2个月后全身皮肤变棕褐色。服药6个月生出一女孩也全身皮肤,是微褐色,哺乳2个月后变为棕褐色,且体弱。三联疗期满停药监测3个月后母亲染色基本恢复正常,女孩也逐渐恢复正常。患者冯××、女、23岁、BL型麻风。1986年11月开始三联化疗,2个月后面部和全身皮损部呈棕  相似文献   

6.
WHO的MDT方案,由于疗程短、疗效好,已被普遍接受。关于MDT后的复发国外已报告不少,PB较MB更多见。麻风复发标准,迄今尚不统一。1988年我国卫生部下的定义是:经治疗达到临床不活动后,又出现麻风活动性症状或皮肤查菌阳性或新皮损活检符合麻风病理改变。Katoch等认为,临床活动完全停止后再出现任何活动性体征即为复发,如皮肤涂片阳性,已消退的损害再现炎性红斑,出现新损害,变平了的1日皮损扩大等[1]。Roddy等认为停药6个月后出现下列情况为复发:l、旧皮损再活动或出现新皮损;2、出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1岁。因面部丘疹半年,双下肢结节伴触痛20天余就诊。结合临床、病理等检查,面部诊断为肉芽肿性酒渣鼻,下肢诊断为结节性红斑。 给予盐酸米诺环素胶囊 100 mg 日2次 、维胺脂胶囊25 mg日3次,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150 mg 日3次 ;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2周后双下肢皮疹消退,疼痛消失,面部皮疹有所减轻,患者连续治疗2个月后停药。5个月后随访,面部皮损复发。  相似文献   

8.
麻风病化学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现有抗麻风药物抗麻风菌的活力和毒副作用 ,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联合化疗方案的疗效及完成治疗后的复发率。 1 998年世界卫生组织麻风专家委员会第 7次会议提出了缩短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疗程至 1年 ,以及单皮损少菌型麻风用 3种药物的联合方案一次量治疗的建议。鉴于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的疗期缩短至 1年的疗效尚待观察 ,而单皮损少菌型麻风在我国非常少 ,建议我国仍以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联合化疗方案固定疗期的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麻风复发误诊为假性淋巴瘤。患者男,72岁。面部浸润性红斑伴瘙痒7个月。患者50余年前被诊断为瘤型麻风(LL),经氨苯砜(DDS)治疗临床判愈。1年前左眼睑水肿性红斑,在外院以"假性淋巴瘤"行皮损切除。皮肤科检查:额部浸润性红斑,约手掌大,境界不清,左眶上神经增粗。皮损组织液涂片抗酸杆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表皮下可见无浸润带;真皮全层弥漫性以组织细胞为主的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浸润细胞呈泡沫样;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染色阳性杆菌。诊断:(1)麻风复发;(2)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10.
二甲胺四环素(MINO)治疗其它细菌感染的常用剂量是100mg,每日2次。而目前麻风临床试验的剂量只是每日100mg。因此作者研究了MINO单剂200mg治疗瘤型麻风的疗效。 10例未治BL和LL麻风病人,男女各为5例,平均年龄50岁(17~75岁)。疗前作病史询问、体检、血象和葡萄糖-6-磷酸酶水平检查。8例病人予MINO首次量200mg,停药1周后再予MINO 100mg,每日2次口服,连续3个月。另2例病人开始即以MINO 100mg每日2次口服,连续1个月。疗程结束后所有病人转为联合化疗。8例病人于疗前、治疗1周、2周、1月、2月和3月时作临床评价、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取活动性皮损处作活检。  相似文献   

11.
该区联合化疗方案于1981年6月11日开始,经3年强化执行阶段,于1987年6月10日完成。少菌型病例联合化疗方案复发的研究是从1985年1月至1989年1月进行的,在联合化疗规定的标准处方下选择病例,进行临床评价和皮肤涂片查菌。直至1989年1月,总计10995例少菌型麻风病例解除防治,其中21例复发。全部复发病例的诊断都经过临床、细菌学检查和组织病理证实。少菌型病例给DDS100mg/日×6个月;RFP600mg/月监服×6个月。  相似文献   

12.
李×,女,64岁,1987年3月诊断为BB型麻风。按多菌型化疗方案治疗。患者同时患白癜风半年余,入院时左额部有3×4cm椭圆形脱色斑,周围绕以卫星状脱色斑点,双臂及腰腹部散在白斑数处。白斑处组织活检,未发现麻风性改变,基底色素细胞减少。入院后对白癜风未治疗。用麻风三联疗法一个月,皮肤着色呈棕红色,白斑中间未着色而边缘色素沉着较其他处更深,呈典型的白癜风静止期损害;服药三个月,白斑中间出现岛状色素沉着点,并缓慢扩大、融合,小白斑逐渐减少;治疗八个月时,白癜风皮损全部消退,原白斑处的皮色与周围皮肤一致,未留任何痕迹。经两年联合化疗,皮肤查菌BI从3.1降到2.0,停药后持续下降,两年后阴转,再次活检符合麻风治愈。  相似文献   

13.
1983年作者等曾在山东和云南用 WHO—MDT 治疗过80例 MB 病人,疗程为24和27个月,停药后每年随访1次,发现其临床、细菌和病理表现均持续好转。1986~1994年又在四川凉山州(17个县)和攀枝花市(3个县)治疗657例 MB 病人,疗程24个月;到1995年底有190例未治和235例用其它药物或方案治过者,完成 MDT 疗程后随访已满5年,结果是原未治组(1477人年)中无1复发,原经治组中的复发率为0.17%或2/1172人年;未复发者中 BI 的阴转率,在随访的第5年为99.6%(226/227),只有1例 LL 在第5和第6年仍为0.33;B 型比 L 型的 BI 阴转快。用 MDT 前,35例 MB 的 BI>4.0,随访已5年,只1例复发(0.24%或1/420人年);358例 BI>3.0者5年中复发1例(0.08%或1/1224人年);治疗6个月后麻风反应逐渐减少,但停药1年后逆向反应增多,到第4年随访时已无麻风反应;MDT 前Ⅱ和Ⅲ级畸残占22.7%(149/657),用 MDT 期间12例(1.8%)出现新畸残或畸残加重;有11例发生了 DDS 过敏,3例肝功检查阳性,经对症处理均未影响抗麻风治疗。  相似文献   

14.
1988年发现一例BT麻风经联合化疗治愈后半年复发。患者男,54岁,1985年8月诊断为BT麻风,行联合化疗(少菌型方案)16个月临床病理会诊认为基本治愈,仍继续用原方案治疗。1988年4月复查发现胸、腹、背腰部出现片状淡红斑,剧痒,知觉尚存,皮肤查菌(—),病理报告未见活动性病灶,故未考虑复发。6月再复查,发现皮损扩大,高起浸润明显,表面呈苔藓样干燥,知觉尚存,查菌(-)。病理报告为BT麻风,抗酸菌(—),即加B663做三联化疗。8月复查见皮损扩大,浸润更严重,斑块高起皮面,有时剧痒,二周前双肘关节酸痛,双踝  相似文献   

15.
作者观察联合化疗对110例多菌型和103例少菌型麻风的肝毒性作用。治疗方案:多菌型DDS100mg/天+RMP10mg/kg/天,用药2年,第一年加用PTH5mg/kg/天,少菌型DDSmg/天+RMP10mg/kg/天,用药6个月。疗前做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每月观察临床症状;头三个月每月一次实验室检查,观察转氨酶、胆红素和硷性磷酸酶的变化。化疗期间若转氨酶高出正常值2~5倍时,每2周重做一次,若高出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9岁,1955年4月诊断L型麻风,入院用DDS和普洛明,细菌阴转后断续地用DDS,自81年1月完全停药。到10月面部出现皮疹,细菌变阳性,麻风复发。81年11月2日开始用DDS和利福平,均为每周用药6日,停药1日。以后DDS每日50~75mg,而利福平却因为出现麻风反应一再停而又用。1983年7月发生虹膜炎,同时细菌亦不阴转,到7月25日又第五次投以利福平,一个月中用了9个胶囊(1350mg)。8月15日尿量减少,自16日开始无尿,同时颜面浮肿、头痛,嗳  相似文献   

17.
迟发逆行性麻风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行性反应(RR)亦称I型反应,是一种对麻风菌抗原的迟发性过敏反应,可突然发生于BL和BT型患者中。过去都认为它可自发产生,或由治疗诱发,即在BT型可出现于开始治疗后1~6个月,在BL型则为1~24个月。只有Ramachandran等曾注意到它可发生在单用DDS治疗若干年后或者停药后。自1980年采用2联或3联化疗以来已有报告说,RR可发生于联合化疗停止以后。这种迟发性RR引起了许多问题,首先是停药观察的时间要延长很多。此外这种反应还很难与麻风复发相区别,就其起因应该考虑抗菌  相似文献   

18.
用氟嗪酸治疗1例伴Ⅱ型麻风反应的BL型麻风复发者,效果令人满意。该病人复发后曾给予长达23年的氨苯砜单疗,后改为联合化疗。在联合化疗过程中,出现大小不等的斑块、结节、神经肿胀、高热等症状,诊断为Ⅱ型麻风反应,经二年联合化疗和抗麻风反应治疗,皮疹未见  相似文献   

19.
报告1例女性瘤型麻风.患者女,39岁,因多关节痛,面部及上肢酱红色丘疹,斑块半年就诊,伴有光敏,发热及乏力.实验室检查:尿蛋白强阳性、血红蛋白 97g/L,血小板51 × 109/L,补体C3为560 mg/L(850~1930 mg/L)、C4为103 mg/L( 120~360 mg/L)、ANA 1:160阳性.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条件,给予泼尼松50 mg/d、沙利度按100 mg/d及羟氯喹200 mg/d,治疗后系统症状改善,但皮损进行性加重,两年后逐渐出现上腭及鼻中隔穿孔等病变.最终经组织病理检查及抗酸染色确诊为瘤型麻风.提示瘤型麻风可以出现多系统损害,自身抗体阳性,必须警惕误诊为风湿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世界各国均采纳世界卫生组织(1982年)的MDT方案。少菌型(PB)患者在完成6个月疗程停止治疗(RFT)后又出现新皮损时,往往难以区别是属于逆向反应(RR)还是复发(RL),现特对有关文献复习如下。一、逆向反应RR(又称Ⅰ型反应或升级反应)可见于BT、BB、BL和LLs型麻风,在偏瘤型者往往发生于开始有效化疗之后,在BT者中多发生于开始化疗后的几周至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