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复习[1-4],结合个人实践与体会,将常见肾膀胱病证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概述如下。1水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致水肿,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1.1阳水1.1.1风水泛滥[症状]初起眼睑浮肿,继则四肢、腹部乃至全身皆肿,以头面部为剧。其肿来势迅速、皮肤光亮,按之凹陷,恢复较易,小便减少,因于风寒者,伴恶寒发热,肢体疼痛,咳嗽、咯痰稀白,舌苔薄白而滑,脉浮…  相似文献   

2.
虚性浮肿,是指中老人因脏腑功能衰弱而引起的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导致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包括慢性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晚期肝硬化、内分泌失调和营养障碍等,都可续发这种病症。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此病多与脾,肾关系密切,并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证型。对于虚性浮肿采取扶正祛邪,健脾温肾,通阳利水之法,实施药膳食疗,疗效颇为满意。脾虚水泛型:这类患者常见有面目四肢浮肿,脘闷腹胀,气喘,食少便稀,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治宜温中健脾,行气利水。食疗方宜选用:1、黄芪粥:黄芪30g,…  相似文献   

3.
风水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脸,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素问、水热穴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缝于风,内不得入干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腑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为小儿时期常见的病证。风水发病暴急,水为风所激,水气上行,泛滥四溢而产生水肿;多由肾虚汗出缝风,或外感同风邪,肺失治节所致。少阴属肾,肾上连肺。劳伤肾气,汗出腠理疏松,风邪乘袭,内合太阴,以及客风犯肺,治节不行,均能影响水道通调,水湿潴留与外风相搏,鼓荡上逆,泛滥肌肤,故临床表现为浮肿起自目脸头面继而肿势漫延全身。邪侵肺脏,宣肃失常,卫气壅遏,故恶风发热,咳嗽而喘,或咽喉红痛,舌苔薄白,示表证,脉浮,示病在卫分。治法:散风清热,宣肺行水。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病例1,男,13岁。2 0 0 2 -10 -0 7初诊。初诊:全身浮肿10 ,发热2d ,抽搐3次。患儿10d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自上而下全身逐渐浮肿,尿少色黄,伴头昏,全身无力;10 -0 5上午9点左右突然抽搐,10多分钟后自行停止,以后又类似发作两次。症见:患儿全身浮肿,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恶寒发热,肢...  相似文献   

4.
专家认为,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淋雨涉水,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侵入人体所致,会引起恶寒发热、头涨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症状,多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则是一种内在的病理产物,指脾肾阳虚、运化失职,导致体内水液停滞而湿浊内生。会引起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尿少、面黄、浮肿、舌淡苔润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王永珍 《长寿》2016,(4):51
老人由于气血不畅而发生浮肿,最常见下肢、眼睑和双手浮肿、发胀。中医认为,人体水肿与湿气有关。气温变化大时湿气易侵入人体,影响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导致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滞留于局部引起水肿。生姜皮味辛,具有行水消肿功效。所以,易水肿的老人,不妨多喝些利水消肿的姜皮茶。具体做法:取生姜皮4~5片,用500毫升水煎煮,亦可用沸水冲泡,焖5分钟  相似文献   

6.
水肿,是体液(津液)环流障碍,潴留,聚于体内,出现体表局部或全身浮肿,按之没指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水液的运行依靠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从而使三焦发挥决渎的作用,使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反之,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利,就可发生水肿。  相似文献   

7.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过程中,损伤了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膜的通透性而发生的以大量蛋白尿为特征的一个症候群。中医认为其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肺气失宣,脾失健运,肾失气化,三焦水道不畅,膀胱气化无权,致使水液代谢紊乱所致。可采用温肾健脾,宣肺的方式来进行治疗。患者在治...  相似文献   

8.
大便失禁,小便癃闭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极大痛苦,增加陪护人员劳动强度,影响医患和谐,增加患者对医生的误解和不信任的心理因素。西医认为,大便失禁,小便癃闭可分为:①先天性的生理缺陷和发育不全②外伤③肛管直肠疾病④神经系统病变中医认为:脾肾阳虚,中气下陷,脾失健运,津液生成不足,水湿不行而内停,输布和排泄无力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膀胱气化不利,三焦决渎失职,肾司二便,故导致大便失禁,小便癃闭。  相似文献   

9.
1中医对肥胖症的病因认识肥胖系人体脂肪积聚过多所致,计分单纯性和继发性两类。单纯性肥胖最为常见。医学认为肥胖症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脾气壅实,湿痰内盛。”即金元时期大医家李东垣在其所著《脾胃论》中说:“盖脾实而邪气盛也。”邪气即痰湿。故向有“肥人多痰”、“肥人多湿”之说。痰湿乃是阴津水液所化。阴津水液之布输仰仗肺、脾、肾的斡旋及肝之疏泄,由此,痰湿之成乃是肺、脾、肾、肝之运化疏泄失司所致。《石室秘录》概言之“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化,故痰生之。”所以肥胖多是本虚标实之证。1.1肥胖与人之先…  相似文献   

10.
晨起痰多,是何原因入冬后,许多人晨起时自觉痰多。中医学认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脾可运化水液与营养物质,若脾脏功能失调,便不能正常运输营养物质来养肺,水液代谢也会出现问题,久而久之,肺气变虚,一旦受到外邪侵犯.  相似文献   

11.
肾性水肿是某些肾脏疾病的重要特征,轻者仅体质量增加(隐性水肿)或晨起眼睑浮肿,重者可全身肿胀,甚至腹(胸)腔大量积液[1].肾性水肿从中医角度讲,属于祖国医学"水肿病"的范畴,为小儿时期常见病,多由风、寒、湿、热、邪气及疮毒内淫,或因饥饱劳伤、七情郁损及久病体虚等原因导致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司,水道不能通调,三焦决渎失权,或气血瘀阻,血化为水,水湿泛滥而成[2];对此病治疗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汉唐,主要是攻逐、发汗、利小便,后世医家充实了健脾、补肾、温阳、活血等扶正固本及攻补兼施之法[3].  相似文献   

12.
陈醒立 《现代保健》2010,(28):150-151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是治疗慢性、顽固性水肿的主要法则。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水肿严重而体质叉差的患者,治疗上颇为棘手,如各类心脏病致心力衰竭而水肿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以及肝硬化并腹水等患者,单纯运用西药治疗往往因出现耐药性而收效不佳。而根据中医辨证则多属脾肾阳虚、气化不能而致水邪泛滥所形成的顽固性水肿。  相似文献   

13.
王瑞粉 《药物与人》2014,(12):87-88
水肿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1病理1.1风湿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则水道不通,水液溢于肌肤,发为水肿.1.2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横溢肌肤,发为水肿.1.3房劳过度,内伤肾元,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溢于肌肤而水肿.  相似文献   

14.
第七章肾系疾病 1水肿 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目窠、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水肿的一种病证.  相似文献   

15.
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的范畴,由肺、脾、肾三脏气虚加之外邪侵犯鼻窍,肺失宣肃所致。肺主皮毛,肺气虚则体表不固,易受花粉等外邪异气侵袭;脾气虚则清阳不升,故鼻塞不利,加之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故鼻黏膜苍白、水肿而流清涕;肾气化功能失调,纳气不足,故喷嚏连连。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认为,"肾主水""肾为水脏"。肾与膀胱的经络互相络属,互为表里,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内水液的潴留、分布与排泄,主要靠肾气的"开"和"阖"(所谓"肾主开阖")。所谓"开",主要是输出和排泄水液;而"阖",是指潴留一定量的水液在体内。"开"和"阖"取决于肾阴、肾阳的相对平衡,肾气的开阖也是协调的,因而尿液排泄正常。如果肾气不足,气化无力,固摄无权,失掉"主水"的  相似文献   

17.
水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既有因单一原因发病者,亦有兼杂而致,虽然水肿涉及的脏腑颇多,但一般仍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脾肾阳虚型水肿导致的水液输布失常,治疗重点在于在温肾化气,温脾行水.护理上不仅需要从一般情况调理,更需注重患者饮食和身心调节,做到治疗与养护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肾虚是一个中医学概念,而不是指西医学的肾炎、肾盂肾炎一类疾病,这一点首先要搞清楚。中医学认为,“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藏精充髓、管理水液等。先天之本者,即一个人的体质好坏,主要与父母遗传下来的。肾气多少有关;藏精充髓之义,就是人体内气血化生的精液(包括一切有益于人体的高级营养物质),都藏之于肾,并用之于维持生命活动;管理水液,是指人体水液的代谢最终通过肾与膀胱而排出体外。此外,肾位于腰部,主下肢,其华在耳。从上不难看出,肾是  相似文献   

19.
正内湿是如何生成的内湿是因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引发的内生湿邪积聚体内而成。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主要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之气化来共同完成的。如《素问·经脉别论》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对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相似文献   

20.
朱铁丽 《工企医刊》2003,16(1):71-71
1 临床资料慢性肾炎多具有反复浮肿,腰以下尤甚,小溲不利,脉沉弱,舌淡等脾肾两虚征象,因此温补脾肾应为治疗慢性肾炎大法之一,但本病因病程长,迁延不愈,正气大伤,故在治疗中仍需注重维护阳气,如果不注重固本,恣意攻伐,可能取一时之快但阳气一衰,则百药莫医,所以温补脾肾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贯彻始终,然后兼顾利水消肿,疏散风邪,但用药须避刚燥、呆腻、着眼温而不燥、补而不腻、利不伤正、消不损元为原则。自拟“慢肾饮”药用鹿含草、生芪、冬早夏草、白术、土茯苓、内金、鹿角胶、陈皮、白茅根、怀牛膝、芡实、砂仁。方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