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铅中毒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近年来,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此十分关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部分地区开展了儿童铅中毒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并借鉴国外经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降低我国儿童铅中毒患病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做好儿童铅中毒的防治工作,结合我国实际,规范儿童铅中毒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儿童铅中毒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集居、散居儿童进行静脉血铅测定及调查。结果 铅中毒发生率为26.78%,随年龄增长铅中毒率增高,与生活环境及卫生习惯密切相关。结论 儿童对铅污染普遍易感,预防铅污染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小学教师对儿童铅中毒的认识、态度和需求,为预防儿童铅中毒干预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抽取大理市城区16所小学的43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儿童铅中毒认知水平问卷,测评小学教师对儿童铅中毒的认识、态度和需求情况。结果小学教师对我国儿童铅中毒的流行势态、污染源的认识相对不足,对儿童铅中毒污染来源及危害防治知识的认知存在文化程度差异,小学组与中专及以上各组之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5.0%的小学教师认为有必要在幼儿园、学校开展儿童铅中毒的健康教育,并愿意接受儿童铅中毒知识的专门培训。结论对小学教师进行定期、系统的儿童铅中毒知识培训,有助于预防儿童铅中毒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铅中毒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近年来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此十分关注。我国从八十年代起在部分地区开展了儿童铅中毒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并借鉴国外经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降低我国儿童铅中毒患病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切实做好儿童铅中毒的防治工作,结合我国实际,规范儿童铅中毒的预防、诊断分级及治疗原则,我部组织制定了《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和《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1·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家长教师对铅中毒防治知识的认识,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减轻儿童铅中毒。方法在幼儿园,学校和医院举办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双份问卷调查,指导对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进行干预,在教育前检查测血铅,教育后3个月为高血铅儿童复查血铅。结果家长及教师对儿童铅中毒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教育前57.99%,教育后90.40%,明显提高。儿童不良行为明显改善,血铅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通过健康教育,让家长和教师掌握防治儿童铅中毒的知识,对预防儿童铅中毒,是切实可行的,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儿童铅中毒防治的新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从儿童铅中毒诊断标准、我国儿童铅中毒现状、国内外降低儿童血铅水平的综合措施等 3方面 ,对儿童铅中毒初级预防和驱铅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控制环境铅污染、开展健康教育对降低儿童血铅水平的重要意义 ;口服二巯基丁二酸 (DMSA)及增加膳食钙摄入对中度铅中毒儿童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龄前儿童是铅中毒的高危人群,儿童铅中毒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重要课题。铅毒损害不易逆转,早期发现病例,未损之前要及时妥善处理,故筛查对预防和控制铅毒危害尤为重要。因此,作者对温岭市海岛儿童发铅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家长对铅中毒防治知识掌握情况,以便更好地做好儿童铅中毒的预防。方法在儿保门诊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市区家长较农村家长防治知识问卷得分高,文化程度高较文化程度低的家长得分高,学龄儿童家长较学龄前儿童家长得分高。结论家长对儿童铅中毒有不同程度的认识,而且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应当加大对群众铅中毒知识的健康教育,引导正确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儿童铅中毒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铅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方法对门诊158例铅中毒儿童及158例正常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良行为习惯如手口行为、啃咬指甲、玩具等(B=-1.712,P0.01),家居环境不良如公路边、工厂、小吃店附件等(B=-1.311,P0.01),父母职业:父母从事电池厂、汽车维修、化工、餐饮等(B=-0.797,P0.01),是儿童铅中毒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铅中毒的预防需在保持儿童正常良好个人生活行为习惯,远离不良的生活环境,培养父母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及铅中毒防治知识等方面重点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049儿童铅中毒防治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从儿童铅中毒诊断标准、我国儿童铅中毒现状、国内外降低儿童血铅水平的综合措施等3方面,对儿童铅中毒初级预防和驱铅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控制环境铅污染、开展健康教育对降低儿童血铅水平的重要意义;口服二巯基丁二酸(DMSA)及增加膳食钙摄入对中度铅中毒儿童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芜湖市市区3~6岁儿童血铅水平,调查血铅水平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为控制铅中毒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577名儿童,采左手无名指末梢血,用电极溶出法进行测定,同时家长和老师填写儿童家庭情况及铅中毒相关调查表。结果577名儿童中,血铅最大值为194.44ug/l,最小值为0.2ug/l,平均值为53.94ug/l±34.96,以铅中毒基点100ug/l为标准,儿童铅中毒患病率为13.34%,男女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年龄组儿童铅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儿童铅中毒与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挑食、情绪不稳等有相关性。结论铅中毒危害儿童健康,损伤儿童智力,引发行为改变。降低铅危害,应从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改善环境,注意平衡营养。各保健部门应定期组织筛查,及早发现,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铅中毒儿童各年龄期血锌、钙、铁水平,为防治铅中毒、合理补充微量元素提供临床指导。方法 随机选择儿保门诊儿童铅中毒组140例,非铅中毒组140例,分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三个年龄期进行分析。血铅、锌、钙、铁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结果 铅中毒组儿童各年龄期血铅水平无明显差异,其均值均在轻度铅中毒范围。铅中毒组儿童各年龄期血锌、钙水平明显降低,血锌、钙缺乏检出率明显升高。铅中毒组幼儿期儿童血铁水平明显降低,学龄前期、学龄期儿童血铁水平无明显降低。结论 防治儿童铅中毒应加强锌、钙营养,幼儿应适当加强铁营养。  相似文献   

13.
铅中毒与儿童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儿童铅中毒的诊断标准 ,我国儿童铅中毒现状 ,铅中毒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阐述了铅中毒对儿童体格发育、血液及造血系统、心理行为及智力发育、学习能力影响的机理。概括了儿童铅中毒的原因 ,论述了当前国内外防治儿童铅中毒的主要措施。旨在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儿童铅中毒的正确认识 ,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早期健康教育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达到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罗小娟  曹科  徐霞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274-5276
目的 调查深圳市儿童血铅水平,探讨儿童铅中毒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某院儿童保健科常规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儿童静脉血,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血铅值,分析血铅水平与儿童年龄、性别的关系,并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儿童铅中毒相关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变量筛选.结果 16 076名儿童血铅浓度平均值为(41.22±25.93)μg/L,铅中毒儿童共264例,总检出率为1.64%,男童血铅水平明显高于女童(P<0.01),0~6岁儿童血铅浓度及铅中毒率随着年龄增长呈明显增高趋势,6岁以后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水平.导致儿童铅中毒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吮吸手指、啃咬异物,常吃松花蛋、爆米花等膨化食品及居住在加油站附近,经常进食肉蛋奶类或补充锌钙铁剂类为保护因素.结论 深圳儿童血铅水平低于中国其他城市,但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及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儿童铅中毒的主要危险因素.现阶段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调整营养膳食是减少儿童铅中毒的最有效和经济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铅毒性逐渐成为一个敏感话题.儿童常常处在慢性低水平的环境铅暴露中,铅对儿童的危害是一个剂量-效应连续的过程,累及神经、血液、消化、泌尿、免疫、内分泌等全身多系统并影响生长发育.该文回顾多年来国内外对铅毒性的研究成果,从铅毒性的生物学标志物、体内铅的检测方法、临床诊断、干预措施以及铅毒性实验研究中使用的体内外模型等多方面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铅毒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该市儿童铅中毒情况及影响铅中毒相关因素。方法:用美国3010B型血铅分析仪,阳极溶出伏安法对2016例儿童血铅进行检测。结果:2016例儿童血铅偏高≥100μg/L有510例,铅中毒25.3%。不良卫生习惯、含铅食物、环境污染是影响血铅偏高的重要因素。结论:铅中毒问题应引起社会、家长重视,积极做好血铅筛查、防治铅中毒。  相似文献   

17.
铅是一种多亲和性毒物,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发育中的大脑。儿童血铅目前公认没有安全阈值,血铅水平仅用于界定是否需要实施干预措施。儿童铅中毒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安全问题。随着我国近年来对环境铅污染的治理,儿童铅中毒防治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儿童铅中毒重在预防,健康教育和减少铅暴露机会为主,排铅治疗为辅。驱铅主要药物目前仍是沿用了数十年的金属络合剂,儿童用药安全性尚存争议。经口暴露作为儿童铅摄入的主要途径,阻断铅消化道吸收有望成为儿童铅中毒防治的新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8.
970例儿童血铅水平调查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了解福建省宁德市儿童血铅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 970例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 ,并对个人状况、生活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血铅≥ 10 0 μg/L占 19.5 % ( 1μg/L =0 .0 0 483 μmol/L)。城乡之间无差别 ,年龄较大儿童的血铅值显著高于较小年龄组 ,不良的卫生习惯 ,未补充钙剂的儿童是血铅水平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农村儿童也存在环境铅中毒的危害 ,良好的卫生习惯、常服钙剂是降低血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Warnings unheeded: a history of child lead poisoning.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Child lead poisoning has been a major public health issue only for the last 20-25 years. However, awareness that lead-based paint is a source of lead poisoning in children dates back to the first few ye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rticles in medical journals and textbooks appea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lsewhere, recounting cases of children poisoned by the lead paint in their homes on woodwork, baby cribs, and other furniture. The number of positively diagnosed cases was limited both by the imprecision of diagnostic tools and physicians' lack of familiarity with the signs and symptoms of plumbism in children. Nevertheless, a number of hospitals and at least one large city health department recorded numerous cases of child lead poisoning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mounting evidence in those years made it clear that child lead poisoning was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hazard. And the activities and statements of the lead industry's representatives left little doubt that they were aware of the dangers of lead paint. Nevertheless, the lead paint companies continued to manufacture and sell their product well past 1940.  相似文献   

20.
儿童铅中毒对红细胞CD35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铅中毒时儿童红细胞CD35的变化。方法 选择湖州市某乡接受婴幼儿系统管理儿童 86名进行全面健康检查 ,并测定血铅 ,血铅 >0 483 μmol/L (10 μg/dl)者为铅中毒组 ,血铅 <10 μg/dl为自然对照组。两组同时采用美国B D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仪测定红细胞CD35阳性率和平均荧光强度。结果 铅中毒儿童红细胞CD35阳性率下降 ,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红细胞CD35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铅中毒时儿童红细胞CD35的变化 ,首先改变的是红细胞CD35的平均荧光强度 ,提示轻度铅中毒时红细胞免疫功能已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