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探讨胃粘膜淋巴滤泡的形成与HP感染及慢性胃炎的关系。1 临床资料本组经胃镜和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共 586例 ,年龄 8~ 79岁 ,平均 45 8岁 ,男性 30 2例 ,女性 2 84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40 8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1 78例。胃镜检查 :常规胃镜操作 ,每例患者在胃窦部至少取粘膜组织 4块 ,1块做快速尿素酶试验 ,1块做HP培养 ,2块做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常规切片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 ,若观察到淋巴细胞聚集和清晰的生发中心就认为淋巴滤泡的存在。HP感染的诊断标准 :HP培养或快速尿素酶检查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17例,行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重新作出病理学诊断,并观察Hp感染情况。结果确诊胃MALT淋巴瘤14例,其中12例Hp阳性。14例中术前误诊7例,误诊为慢性胃炎3例,良性胃溃疡2例,胃癌2例。结论胃MALT淋巴瘤与Hp感染密切相关,术前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国都  于皆平 《临床荟萃》2001,16(20):956-957
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已表明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密切 ,被认为是胃癌发生的一个致癌原。研究认为 ,Hp感染能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 ,继而刺激胃上皮细胞的增殖 ,凋亡与增殖的不平衡可能导致胃癌的发生。本文对近年研究Hp感染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文献作一综述。1 Hp感染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正常状态下 ,胃粘膜上皮细胞更新非常迅速。位于胃粘膜腺体峡部的干细胞不断增生转化 ,并向腺体的底部和顶部迁移。这些分化成熟的细胞包括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等 ,它…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对本院近年来胃镜检查病人 ,按胃粘膜病变情况分为 :浅表性胃炎 (CSG)组、萎缩性胃炎 (CAG)组、肠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回顾分析比较各组HP感染率 ,探讨HP感染对胃粘膜病变发展直至胃癌过程的影响及临床意义。1 对象方法4 99例病人均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CSG组 2 30例 ,男性 12 6例 ,女性 10 4例 ,年龄 16~ 69岁 ,平均 4 3.7岁 ;CAG组 92例 ,男性 4 2例 ,女性 50例 ,年龄 2 5~ 75岁 ,平均 4 1.3岁 ;肠化生组 35例 ,男性 16例 ,女性 19例 ,…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初发脑梗死相关性初探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HP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阳性菌株感染和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HP IgG)的浓度与初发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 1∶1配对研究方式 ,对 5 0例患者 (观察组 )和对照组的血清标本行HP IgG定性和定量检查及HPCagA抗体IgG(HPCagA IgG)的定性检查 ,同时检测C 反应蛋白浓度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HP IgG和HPCagA IgG的阳性率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82 7和P =0 .6 70 )。观察组HP IgG浓度高于对照组 (P =0 .0 18)。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单发病灶、单侧脑组织病灶、中型和重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患者的HP IgG浓度均高于对照组 (依次为P =0 .0 34、P =0 .0 2 0、P =0 .0 0 1、P =0 .0 0 1) ;观察组 4 8% ,对照组 2 6 %HP IgG浓度 >10 0U/ml,两者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χ2 =4 .4 81,P =0 .0 34,OR =2 .375 ,95 %CI 1.0 6 6~5 .2 91) ;HP IgG浓度与C 反应蛋白浓度正相关 (r =0 .334,P =0 .0 18) ,与脑梗死发病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正相关 (r=0 .4 2 7,P =0 .0 0 2 )。结论HP感染率、HPCagA阳性菌株感染率与脑梗死发病无相关性。HP IgG浓度 >10 0U/ml时与脑梗死发病相关。HP IgG浓度与C 反应蛋白浓度正相关 ,与脑梗死发病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囊内胆汁幽门螺杆菌(Hp)DNA检出与胃Hp感染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13C-呼气实验检测60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胃幽门螺杆茵,并根据结果分为胃Hp感染阳性组和胃Hp感染阴性组,用PCR方法 检测2组患者的胆汁及结石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抗原(cagA),另选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B超测定3组胆囊排空率.结果 60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胃Hp感染率为50.0%(30/60),胃Hp感染阳性组胆汁标本中cagA阳性7例(23.3%,7/30),结石标本中cagA阳性1例(3.3%,1/30),胃Hp感染阴性组胆汁和结石标本均为阴性,2组胆汁cagA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22,P<0.05),胃Hp感染阳性组胆囊收缩率[(56.8±17.1)%]明显低于胃Hp感染阴性组[(69.4±13.1)%]和对照组[(63.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33,P<0.05).结论 胆囊内胆汁中存在Hp DNA,且与胃Hp感染明显有关,胆囊排空功能障碍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危重症患者急性胃粘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胃镜检查已经证明 ,多数急性危重患者在入院后 2 4h内可发生应激性急性胃粘膜病变而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通常认为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胃粘膜缺血和通透性增加以及氧自由基的毒性作用是导致急性胃粘膜病变的潜在病因[1,2 ] ,但尚无确切的临床证据支持上述理论。对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在病因学方面的研究则鲜见报道。我们就此内容进行了调查 ,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病例资料 :自 1997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 ,共收集在我院内科、外科、急诊科、妇产科和ICU的危重患者 96例 ,其中男 5…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HpcagA)在胃粘膜恶变过程中的作用,以探讨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分子学机制,方法:163例Hp阳性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各30例,肠上皮化生33例,不典型增生31例,胃癌39例),用原位聚合酶链反应(PCR),常规PCR和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胃粘膜HpcagA,结果:163例标本中,原位PCR HpcagA阳性率为56.4%,显著高高于原位杂交(44.8%),但与常规PCR52.1%的阳性率相比二者无明显差异,原位PCR检出HpcagA阳性率从浅表性胃炎,癌前病变到胃癌逐渐升高,HpcagA阳性信号可出现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和胃粘膜上皮与腺上皮中,部分病例阳性信号甚至出现于上皮细胞核内,结论:HpcagA可能有助于胃粘膜组织的恶性转化,并可通过刺激胃粘膜细胞增殖,使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而促进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胆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 我院2002年6月至2004年1月肝胆外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0例,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对35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实验组)及25例单纯胆囊息肉患者(对照组)的胃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采用PCR方法检测2组患者的胆汁及结石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抗原(CagA).结果 实验组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51.43%(18/35),对照组为48.00%(12/25),2组患者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9,P>0.05).实验组胆汁标本中CagA 7例阳性(20.00%),结石标本中1例阳性(2.86%),对照组胆汁标本无一例阳性,2组胆汁CagA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2,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DNA存在于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汁及结石中,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胆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肝转移的相关性.[方法]120例胃癌患者按照是否存在肝转移分为肝转移组(n=52)和非肝转移组(n=68),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中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与胃癌肝转移有关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根据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将胃癌肝转移患者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曲线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原发灶浸润深度、脉管浸润、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及Hp感染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原发灶浸润深度、Hp感染是胃癌肝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胃癌肝转移患者中Hp阴性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Hp阳性组(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Hp感染是胃癌肝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Hp感染能够影响胃癌肝转移无进展生存期时间.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再发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再发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式,选择再发脑梗死患者85例(A组)、初发脑梗死患者85例(B组)和健康体检者85例(C组)。检测3组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HP-IgG)。结果A、B、C3组的HP-IgG阳性率分别为92%(78/85)、72%(61/85)和54%(46/85),A组与B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1.40,P<0.01);A组与C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0.52,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67,P<0.05)。结论再发脑梗死患者的HP感染率高于初发脑梗死患者,但二者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未发生脑梗死者。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关系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从组织库中选取943例非胃癌组织标本,应用W-S法检测Hp感染情况,并对依此形成的两队列随访,观测其胃癌发生情况,随访期5-10年,胃镜或胃钡透检测人群胃部情况,胃癌确诊依据,手术或胃镜病理。结果:平均随访5.54年,共5228人年,Hp阳性队列发生胃癌23例,阴性队列有7例,以累积人年计算,阳性队列患胃癌的相对危险度(RR)为阴性队列的3.95倍(95%CI 1.37-15.60 P=0.0019),COX模型分析显示,Hp感染,吸烟与胃癌发生有关,两者Haz.Ratio.(H.R.)分别为4.699(95%CI 1.637-13.487 P=0.004)和2.559(95% CI 1.132-5.785 P=0.024),结论:幽门螺杆感染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再发性腹痛(RAP)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6年8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儿科门诊符合RAP诊断的患儿112例,以同期56例无再发性腹痛的住院患儿作为对照。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观察Hp阳性者治疗后患儿的腹痛缓解率,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RAP组与对照组的Hp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51.8%、33.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RAP的3个年龄组中,4~6岁组Hp阳性率(29.6%)显著低于7~9岁组(56.9%)和10~14岁组(65.0%)(P<0.05)。RAP组中男女的Hp阳性检出率分别是56.8%、48.5%,无显著差异(P>0.05)。喜吃零食与不喜吃零食者的Hp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RAP组58例Hp阳性患儿中49例接受抗Hp治疗,治疗后Hp阴性和阳性的腹痛缓解率分别为79.1%、3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p感染与RAP有密切关系,可能为RAP的主要病因之一。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并与不良饮食习惯(喜吃零食)有关。根治Hp治疗可缓解RAP儿童的腹痛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治的胃部疾病患者335例分为胃癌组(n=64)、胃癌前病变组(n=143)、良性病变组(n=69)和正常对照组(n=38),比较上述四组血清中和胃粘膜组织中HP IgG抗体检出率.结果:胃癌前病变组、胃癌组、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及胃组织中HP抗体的阳性率依次降低,胃组织HP IgG抗体阳性率虽略高于血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后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P感染可能参与胃癌前病变的发生,血清HP IgG抗体检测可作为胃癌的早期筛选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其导致的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HE)、肝细胞癌(HCC)等事件的发生率高,死亡风险大。幽门螺杆菌(Hp)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肝硬化疾病进展,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及早检测和根除Hp可使肝硬化患者获益。本文侧重综述Hp感染对肝硬化疾病进展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周皮炎的临床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口周皮炎的临床关系并指导治疗。方法对152例口周皮炎患者进行Hp检测,合并Hp感染者分为两组治疗,观察Hp根治对口周皮炎的影响。结果口周皮炎患者的Hp感染率高达86.18%(131/152),同时进行抗Hp治疗者其显效率达89.39%,对照组仅为52.31%,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p感染可能是口周皮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合并Hp阳性者同时给予抗Hp治疗能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 (Hp)后的行为表现。方法 :研究组 (2 5例 ,年龄 4~ 12岁 ,病史半年以上、14 C -UBT >5 0 0dpm /mmolCO2 )和对照组 (47例 ,6~ 11岁健康儿童 )的父母按要求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结果 :研究组行为问题检出率 (44 .0 0 % ,11/ 2 5 )明显高于对照组 (14 .89% ,7/ 4 7)及全国常模 (12 .97% ) ,观察组行为因子总均分 (32 .0 4±16 .11)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15 .83± 15 .38)。结论 :应注意Hp感染儿童临床症状的多样性 ,在常规抗Hp感染治疗的同时 ,应重视心理干预。对儿童Hp感染后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与铋剂为中心三联合用对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胃粘膜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组、四联组,后继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服3周,HP根除和溃疡愈合均以停药4周后胃镜复查为准,结果:四联组HP根除率91%和溃疡愈全率95%高于三联组的80%及92%,但无统计学差异。四联组副作用少于三联组。差别无显著性。结论:四联疗法可获得高HP根除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